【核心素养目标+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1.1《学会尊重》第一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1.1《学会尊重》第一课时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学会尊重》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知道每个人都拥有生而为人的尊严,每个人都应当得到尊重,而国家也尊重和保障人权、人的尊严。
道德修养:树立平等、尊重的意识,立志营造人人都能得到尊重的社会。
法治观念:培养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健全人格:学习尊重身边的普通人。
责任意识:懂得每个人都应当得到尊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话题一“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教学反思:
本课有三个话题,分别为“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
第一个话题起统领作用,第二、第三个话题为平行关系。
第一个话题“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首先从我们尊重的人人手,引发学生思考哪些人值得我们尊重。然后,让学生从那些值得尊重的普通人的故事中引出人人都应当得到尊重的主题。最后,教材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如果每个普通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社会将有哪些变化,促使学生认识到尊重对个人及社会的意义。
由于本班学生学习过与“尊重”相关的话题,所以本课从课前的学生问好引入,让学生自主说出“尊重”这一主题,然后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展开教学。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值得我们尊重。然后,教材通过情境对话指出我们尊重的对象大多是社会名人、伟人,或是有突出成就的人,或是与自己关系亲近的人。这些是学生易形成的社会认知。在此基础上,活动园通过呈现杂货店周阿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是否尊重过那些默默无闻的人,他们是否值得大家尊重。
1.让学生愿意叙述自己尊重的人,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出自己的真切体会。
2.如果学生尊重的对象是社会名人,教师要予以理解,同时进一步说明本课的尊重指一种平等相待的心态及言行,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还可以尊重哪些人,并说明原因。
3.如果学生发言的内容已涉及一些默默无闻的人,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提到的人物进行追问,让学生思考他们之所以受人尊重的原因。如果学生没有谈到默默无闻的人,教师可以以学生所熟知的普通人为例分析我们为什么会忽略他们,让学生认识到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尊重。
承接上页活动园内容,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普通人也值得尊重,进而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价值,都值得尊重。在活动基础上,教材正文指出本话题的主题:每个人都应当得到尊重。提问旨在让学生思考普通人得到尊重给社会带来的变化,从而认识到尊重的社会意义,一个人人受尊重的社会,是一个平等、友善、温暖的文明社会。
然后,教材呈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相关条文,让学生认识到宪法为人人享有平等的人格尊严提供了法律保障。
1.学生在叙述普通人案例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对方即使普普通通,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应该得到尊重。教师要说明,这里的尊重与对方的地位、收入、成就都没有关系,指的是对一个“人”的最基本的态度。
2.在讨论尊重人的问题时,让学生认识到不论对方是怎样的人,我们都不应做冒犯他人人格尊严的人,要平等地尊重每个人的人格。即便对方有错误、有缺点,我们也不能侮辱其人格。
3.主持人的提问有些抽象,教师列举一些社会现象, 让学生具体分析,在不同的场合,如果每个普通人都能得到尊重,大家的观念、社会的风气等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通过谈话,从学生最熟悉的学校生活中引出尊重的话题。然后,联系学生对尊重这一概念的认知经验,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取得一定成就的人,还是普通人,都拥有生而为人的尊严。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感知到学会尊重会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和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