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15 古诗二首 课文备课方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15 古诗二首 课文备课方案

资源简介

课文备课方案
15 古诗二首
备教材教法
文本解读
《古诗二首》有两首古诗,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这两首古诗都是写景诗,艺术特色上有共同点。作者都着意对色彩进行描绘,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并巧妙运用视线的游移来营造空间感,勾画出自然优美、开阔高远的意境,读来让人身临其境。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诗人早晨出门送别友人时即景起兴而作。作者先发感叹,再写实景,虚实结合,表现手法独特。全诗语言浅近明白,生动描绘了六月西湖独有的美景,色彩明丽,意境开阔,由衷地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两句诗写六月西湖给诗人总的感受。诗人从议论入手,开篇即说“到底是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其他时节相同”,这仿佛是诗人的一声喝彩,一声赞叹,情意酣畅,不禁让人心驰神往。“毕竟”是终究、到底的意思,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非同一般的独特性。“四时”在这里泛指其他时节。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诗对仗工整,具体描绘西湖六月“毕竟”不同的风景:满湖的莲叶清新碧绿,一望无垠,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远方,荷花在朝阳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红艳。“碧”和“红”突出色彩,对比强烈,碧荷红莲,相映成趣。“接天”既写出莲叶的一碧万顷,又渲染了天地的壮阔。“无穷”表现了绿的远阔,“别样”强调了红的明丽。
《绝句》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所写。在此期间,诗人共写绝句4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绘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色。同时,诗人舒畅愉悦的心情也蕴含于写景之中。整首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远近交错,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清新开阔的画卷。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是一组对仗句,意思是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欢快地歌唱,一行白鹭飞向高远的蓝天。诗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个写颜色的词语,黄翠互衬、白青相映。“鸣”字让人感受到黄鹂歌声的婉转动听,传达出欢快愉悦的心情。“一行白鹭”将视线从近处引向蓝天,引向高远处。这两句诗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开阔的画面。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两句诗也由对仗句构成,意思是透过窗户看见西岭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江面上停泊着即将驶往东吴的客船。“含”字十分贴切生动,表明诗人是在屋内远望西岭,西岭雪山被包含在窗框之中,像画框中镶嵌着一幅壮美雪山图。三国时期的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的政权,史称“东吴”,泛指现在江苏、浙江一带。“千秋、万里”都是虚数,“千秋”是千年的意思,指时间的恒久,“万里”指东吴到成都遥远的路程,给人广阔的空间感。
两首诗均以传统水墨画配图,可帮助学生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第一幅图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相配,画面中清波微漾,莲叶用浓绿晕染,姿态舒展,一派生命活力;荷花用淡墨勾形,点粉成色,尽显清雅高洁。碧荷红莲相互掩映,俯仰向背,错落有致,整幅画面烘染出夏日莲荷的郁郁生机。
第二幅图和第三幅图分页显示,可视作一个画面,与《绝句》相配。近处,垂柳新绿,黄鹂双嬉。远端,春树荫深,草堂映绿,客船静泊,西岭披雪。蓝天碧云间,白鹭成行,翩然远飞。整幅图色彩绚丽,春意盎然,意境高远,诗画相融。本篇课文中的两首古诗分别向我们展现了夏天和春天的美景。
课后练习第一题,可以在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熟读成诵。如,可采用边看图边记忆诗句的方法背诵。第二题应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可以在朗读古诗的基础上,结合插图想象画面,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想到的画面,这些画面带给自己什么样的感受,然后结合自己的感受说说诗的意思。
教学策略
1.认写字词
(1)识字。教学会认字时,指导读准字音,如“含”是前鼻音,“竟、映、鸣、岭”是后鼻音,“慈”是平舌音,“行”是多音字,在本课读hánɡ。教学会认字,有多种方法。联系熟字比较识记,如“竟—境”“泊—伯”。偏旁归类识记,如“鹂”与“鸣”都是鸟字边,都与鸟有关。另外还有随文识记、语境识记等。
(2)写字。教学会写字时,要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如“莲、穷、荷、含、吴”是上下结构,“湖、绝、岭”是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含”上部是“今”,写时不要多加一点。
2.阅读理解
本课是两首古诗,教学的重点是根据诗句想象画面。两首古诗都着意对色彩进行描绘,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并巧妙运用视线的游移来营造空间感,勾画出自然优美、开阔高远的意境,读来让人如临其境。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可从诗题入手,指导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还要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尽管诗句中没有体现送别;重点是诗的后两句,可谓描写荷花的千古名句,要根据诗句内容想象出画面来。教学《绝句》时,要根据背景知道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另外还要了解这首诗共四句,一句一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3.积累表达
本课这两首古诗都要求熟读成诵,可以慢慢积累下来,达到自然地迁移运用。就是说不但能背诵,还应该会默写,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为以后口语交际、写话或写日记运用古诗名句打下坚实的基础。
4.类文迁移
在教学第二课时“拓展延伸”环节时,引导学生阅读杜甫的另一首《绝句》,类文与课文是作者描绘春景的组诗。这首诗笔法精巧,对仗工整,格调清新,意境明丽悠远,从不同的角度勾勒出一幅草木吐绿、百花争艳的自然风景图。通过链接类文,体会作者同是在描写春景,表达的却是不一样的心情;同时体会作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诗句的完美境界。
备教学资源
1.杨万里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多首,被誉为“一代诗宗”。杨万里的诗歌语言浅近、清新自然,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2.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共有约一千五百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3.“绝句”简介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四句一首,短小精粹。按照每句字数,绝句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