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雷雨 备课方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 雷雨 备课方案

资源简介

课文备课方案
16 雷 雨
备教材教法
文本解读
《雷雨》是一篇描写夏季时节雷雨景象的优美短文。全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记叙,集中地表现了3个场景的鲜明特点。课文语言凝练,用词准确,写景细致逼真。文中多为短句白描,既生动地再现了夏天雷雨的景象,又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第1~3自然段写雷雨即将来临的景象。乌云压顶、空气沉闷、动物逃遁,一场雷雨蓄势待发。第1自然段,抓住了满天密布的乌云,一动不动的树叶、一声不叫的蝉写出了天气的闷热。其中“压”字传神地写出了“乌云”的低沉厚重。第2自然段,写大风袭来,树枝乱摆,蜘蛛逃亡,给人一种紧张感。第3自然段,运用“越来越……”的句式,不仅表现了雷电的变化,更增添了一种令人惊恐的感觉。
第4~6自然段再现了雷雨中大雨倾盆,雷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特点。作者运用“越下越……”“渐渐地……”等体现变化过程的词语突出了雷雨由大到小、由急渐缓的变化特点,还通过写大雨中的树、房子表现雷雨袭来的气势。
第7、8自然段,写雷雨过后的清新世界。透过空气、太阳、彩虹、蝉、蜘蛛、青蛙等事物,表现了清新隽永的美,体现了雷雨过后欢悦兴奋的氛围。“挂”字形象地表现了彩虹生动而立体的美,以及作者愉悦的心情;“蜘蛛又坐在网上”中的“坐”与前面的“逃”进行对比,写出了蜘蛛悠闲自得的情态。
课文点缀了一幅雨帘密织的插图,描绘了雷雨中的景象,与课文第5自然段的内容相配,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雷雨的景象。
课后练习第一题有3个要求,这3个要求的落实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统整安排。“说说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旨在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雷雨的景色变化,考查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和语言转化的能力,应在朗读理解中学习提取重要信息,学习迁移运用,为帮助学生说清楚作铺垫;再在理解记忆基础上进行背诵,有效积累。第二题,关于动词的妙用应该融入课文的理解当中,在学文后,可以利用一些练习进行巩固迁移运用。第三题可以先让学生将词语认读正确,然后再练说。对学生不熟悉的雨景,可出示图片、视频,让学生观察、比较,了解其特点。教师也可提供和这些现象相关的词句,降低学生的讲述难度。比如,毛毛雨:像细丝,像牛毛,密密的,听不到声音,落在脸上真舒服。阵雨:转眼间豆大的雨点下起来了,打在屋顶啪啦啪啦响,来得快,去得也快。雷雨:隆隆的雷声越来越响,哗哗的雨越下越密。暴雨:雨水倾泻而下,像瓢泼下来一样。
教学策略
1.认写字词
(1)识字。在教会认字时,要先读准字音,如“蝉、垂”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户”在“窗户”一词中读轻声。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识记字形,理解字义,如“蝉、扑”可以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字形;“垂、户”都是象形字,可引用字源来识记。
(2)写字。在教会写字时,可按字的结构分类,如“新、扑”是左右结构,注意左右宽窄适度;“雷、黑”是上下结构,注意上下的宽窄;“压、迎”是半包围结构;“乌、户、垂”是独体字,写时注意笔画的穿插迎让。
2.阅读理解
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借助想象画面和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留心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具体教学时,让学生抓住描写雨天特定景象的词语,再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把雨前、雨中、雨后的情景说出来,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3.积累表达
本课描写了夏季时节雷雨天气的景象,语言特别优美,景物描绘比较突出。鼓励学生积累本课有特点的词语,以便在今后的说话写话中,能熟练地迁移运用。
4.类文迁移
在教学第二课时“拓展阅读”环节时,引导学生阅读类文《雷雨》,类文与课文都是描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的文章。链接类文让学生对雷雨这种自然现象有了更多的了解,随着作者的描写,走进其中,感受天气的变化,景物的变化,人物感受的变化及大自然的瞬息万变和风云变幻,为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和无私奉献而赞叹。
备教学资源
下雨天为什么会打雷
雷雨天气,厚厚的云层在空中翻滚。由于气流的摩擦,云分别带上正、负不同的电荷,当带有两种电荷的云碰到一起时,就会发出闪电,并放出大量的热,使周围的空气迅速受热膨胀发出巨大的响声,这就是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