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祖先的摇篮 课文备课方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 祖先的摇篮 课文备课方案

资源简介

课文备课方案
23 祖先的摇篮
备教材教法
文本解读
《祖先的摇篮》以儿童的视角,通过好奇发问,推想祖先在古老的原始森林里质朴、自由的生活场景。
诗歌共有四小节,结构清晰明朗。第1小节,由爷爷的话引出“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写出了森林广阔无边,绿荫蔽日的特点。第2、3小节具体推想祖先在原始森林里生活的情景,这些想象都源于真实的生活。第4小节,风吹树叶的“沙沙”声使“我”的思绪回到现实,“我”对人类祖先的摇篮发出深深的慨叹,真挚的感情由衷表露,强调辽阔丰茂的原始森林是祖先赖以生存的摇篮,与开头遥相呼应。
本文语言生动活泼,充满童趣。“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那时候,孩子们也在这里逗小松鼠,采野蔷薇吗?”这些句子生动地描绘出推想中的祖先的生活场景,极具画面感。疑问的句式,尽显儿童天真好奇和富于想象的个性。“摘、掏、逗、采、捉、逮”等词语的运用,既准确又形象,儿童情趣溢于言表,这些词语也为学生的表达提供了范例。
课文配有色彩明丽、内容丰富的插图。远眺群山,苍茫起伏,森林茂密,郁郁葱葱。画面近处,树木参天,绿草如茵,松鼠、喜鹊、野兔、蘑菇、蔷薇等形象突出鲜明,与课文描述的事物一一对应。整幅画面充满生命的绿色,生机盎然,有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并为学生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课后练习第一题,指导朗读第2、3小节的四个问句,应该在整合与理解过程中完成。第二题是展开想象进行表达的训练,可以融入课文的理解中进行,也可以在学文后进行。如果学生有困难,可引导学生结合第三题提供的词语展开想象,再仿照第2或第3小节的句式说一说。第三题旨在感受表示动作的词语使用的准确性,并进行积累。前两组都是文中的词语,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语境体会,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运用。最后一组是拓展的词语,也可以进行迁移运用。
教学策略
1.认写字词
(1)识字。可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换偏旁识记,如,“掏—萄”“蔷—墙”;偏旁归类识记,如,“蔷、薇”都带有草字头,“逗、逮”都带有走之;借助插图或图片识记,如,“蔷、薇”。“祖”是平舌音;“逮”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dǎi。
(2)写字。“祖”左边是“礻”,不要写成“衤”;“摘”右边是“”,不要写成“商”;“忆”右边是“乙”,不要写成“己”。
2.阅读理解
本文可采用想象画面、读中感悟的方式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让诗句内容变为鲜活生动的画面,在反复朗读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在此基础上,仿照第2、3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3.积累表达
这首诗歌中有很多带有动词的短语,如“摘野果、掏鹊蛋、逗小松鼠、采野蔷薇、捉红蜻蜓、逮绿蝈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累运用,丰富学生的词汇,为以后的语言表达作好准备。
4.类文迁移
在教学第二课时“拓展延伸”环节时,引导学生阅读类文《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类文是课文中描写祖先的摇篮的具象补充,以黄河为例,向学生展示了祖先的摇篮不仅有原始森林,还有黄河流域的肥沃土地。通过链接类文,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敬畏自然,感恩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家园,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知识的兴趣。
备教学资源
1.图解摇篮
2.拓展阅读
村里的池塘
村里的池塘
是一面镜子
镜子里有绿树与水草在对话
有天上的白云在飘
有天上的飞鸟在叫
村里的池塘
在开歌唱会
青蛙们在海选歌王
震落了荷叶上晶莹的露珠
唤来了逗号一样的蝌蚪
唤来了螃蟹
唤来了开着小飞机的蜻蜓
村里的池塘
是我们的游泳场所
我们是一条条小鱼
与鸭子比扎猛
村里的池塘上空
  至今还飘荡着我童年的笑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