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前检测题(2023年9月)第一单元 富强与创新第一课 知识提纲1.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腾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改革开放促发展的表现)①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②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④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⑤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2.中国的腾飞证明了什么道理 (改革开放的意义?感悟?)①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②改革开放是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③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④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系列成就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材P116)主要原因: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③坚持改革开放④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等基本经济制度⑤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等。4.为什么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1)我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2)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4)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5)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5.怎样全面深化改革?①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城乡融合发展。③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6.为什么要坚持共享发展成果 (1)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2)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4)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5)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7.共享发展成果的方式有哪些?(怎样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①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②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③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实保障。8.党和政府采取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如社保、医疗、教育公平、脱贫攻坚等),这说明了什么?①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②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③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④党和政府引领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⑤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⑥党和政府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⑦党和政府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⑧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9.党和政府采取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如社保、医疗、教育公平、脱贫攻坚等)有什么意义?①有利于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②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③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④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⑤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1. 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2.为什么要坚持创新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原因)①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③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④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⑤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⑥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3.我国目前的科技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不足: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P20)4.怎样建设创新强国 国家层面:(1)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重视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3)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4)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社会层面: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个人层面:积极弘扬创新精神。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也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5、请你建设创新强国提出合理化建议。(1)国家:(见上第4题)(2)青少年:①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②培养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观察力和创造性思维③要勤于思考、敢于质疑,敢于向传统和权威挑战④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从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做起,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中学生如何培养创新精神?)6.我国为什么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教育的重要性)(1)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3)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4)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国家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创新精神的表现:①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②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③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④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造福人类的济世情怀。8.为推进大从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1)政府:①完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②加大对创业、创新的宣传力度③设置专项资金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④奖励一些具有突出贡献的创新工作者。(2)企业:①加强技术研发,革新生产工艺②加大科研投入,鼓励员工进行科技创新③培养创新型人才,积极开展对外技术交流。(3)青少年:见第5题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第三课 追求民主价值1.保障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_、民族区域自治制度_ 、__基层群众自治制度____。2.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_是我国的_根本__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_根本途径_。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__是我国的一项_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强调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_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_基本_政治制度。④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_,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_基础_,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主要_民主选举_、民主协商、_民主决策、民主管理_、_民主监督等方式。4.社情民意反映制度_、_专家咨询制度_、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等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有力保证。5.《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能够有效保证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6.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1)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2)社会主义民主的目的: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利益。(3)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特点: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4)社会主义民主的真谛: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5)社会主义民主的形式: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6)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7.民主决策的要求、方式:①要求:保证广泛的公民参与,决策方认真听取各方意见,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②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③有利于保证广泛的公民参与,有利于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8.民主监督的意义?①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防止滥用权力,预防腐败。②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①要求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②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③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④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公民应怎样增强民主意识 (1)公民要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2)公民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3)公民要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1.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 (法治的意义) P45 47(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2)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3) 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4)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2.★法治的要求有哪些 P45-46(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3、★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 P47-P48 )①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②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3.★全面依法治国的地位、总目标、基本要求是什么 (1 )地位: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2 )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 )基本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4.★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科学立法),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严格执法),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公正司法),使每--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全民守法)(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5.★(补充)作为青少年,你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些什么 ①努力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守法,依法规范自身行为。②积极宣传法律,维护法律权威,依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③积极参与民主生活,依法行使监督权。④增强权利义务观念,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6.★政府的权力来源、宗旨和工作要求分别是什么 P51(1)权力来源: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2)宗旨: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3)工作原则: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为人民谋利益。7.★依法行政的重要性、要求及核心是什么 ( P52 )(1) ★重要性: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2)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3)★核心: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8.★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 P52-P53 )(要求、建议)①我国政府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政府)②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公民)③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政府)④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依法行政。(政府)9.★如何厉行法治 ( 如何建设法治社会 )( P53-P55 )①坚持厉行法治,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②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公民)③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党和政府)④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社会)⑤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10.★如何实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P55 )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②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③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第五课 知识提纲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怎样的价值和作用 (重要性、传承和发展的原因)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②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③中华文化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④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虽历经沧桑仍薪火相传、历久弥新。2.怎样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P62①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青少年如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P65)①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 ②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4.(补充)中学生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①青少年要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积极主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②保护本民族文化,珍爱自己的精神家园,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③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5.(补充)开展与传承民族文化有关的活动的意义?①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发展;②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坚定文化自信。6.(补充)为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国家和青少年应该怎么做?(1)国家:①完善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方面的法律法规。②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传承与创新。③加大对破坏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④加大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宣传力度,提高民众参与文化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2)公民:①通过课文阅读、艺术欣赏和社会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精粹;②大力宣传优秀传统文化;③自觉保护文化遗产,敢于同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作斗争。7.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作用)(P67、P69)①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②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③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8.★如何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P69)①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②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③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④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放飞梦想,创造精彩人生。知识提纲基本国策4个 ①计划生育基本国策②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③对外开放基本国策④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发展战略9个 ①科教兴国战略②人才强国战略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④乡村振兴发展战略⑤可持续发展战略⑥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⑦区域协调发展战略⑧西部大开发战略⑨中部崛起战略基本方略1个 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两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理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如何处理我国突出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怎样着力解决人口、资源、环境所带来的问题)①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得到解决;②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③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2.★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P83-P84)(重点)①人类开发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②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③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五大发展理念)3.为什么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P84、P87)①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②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4.★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P85-P87)(重点)①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②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③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④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5.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P85)①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②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6.(补充)为了保护环境,国家、企业、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重点)(1)国家:①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②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严惩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③加大环境治理和宣传力度,增强公民节能环保意识。企业:①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落实节能减排政策。②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③加大环保资金的投入力度。④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青少年:①学习环保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②积极宣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依法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③积极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④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践行环保行动。(具体措施: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做好垃圾分类,不乱扔垃圾;节约用水、用电,不使用一次性物品;出门尽量乘坐公交车或步行;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践行“光盘行动”;等等)P79: 为减轻霾采取的行动:国家和政府:①要如强环保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和实施,②加强对破坏环境行为的执法力度,③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④坚持全面规划,科学布局,保持生态平衡,⑤防止环境污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决不能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⑥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⑦加大监管力度,提高公民环保意识,防患于未然;⑧加强污染源的控制;控制机动车数量的增长;调整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青少年:①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增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自觉性,做一名义务宣传员,积极宣传环保知识:②积极同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作斗争,依法保护好我们的家园:③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节約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知识提纲1、★为什么要维护民族团结?(P92、P96)①★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②我国各民族在数千年的交往中,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③我国各族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克服种种困难和艰险,顶住压力,直面挑战,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④★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⑤各族人民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齐心奋斗,伟大的祖国才能繁荣发展。(同心掬得满庭芳)2、为什么要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共同繁荣?(P93)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3、(补充)青少年应如何维护民族团结?①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关心少数民族同学。②增强维护民族团结意识,积极宣传、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③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4、(补充)党和政府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有何重大意义?①有利于维护各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②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 国家的统一③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④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等。5、为什么要反对分裂?(P98-P99)①分裂会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各族人民就会遭殃。②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③★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6.★如何反对分裂?(P97-P99)①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统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②反对分裂,就要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尤其要坚决反对借民族和宗教之名搞暴力恐怖活动。③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安全。7.为什么要解决台湾问题?(依据)(P102)①★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②我国宪法规定,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③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8.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P102-P103)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②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必须坚持“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③两岸同胞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实现心灵契合,增进对和平统一的认同。④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打造两岸共同市场。⑤两岸同胞要多走动、多交流、多沟通,增进理解、信任。9.(补充)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青少年应该如何做?①树立远大理想,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努力学习,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②积极拥护和宣传我国实现祖国统一的方针政策。③自觉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坚持同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第八课 知识提纲1.新世纪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答:(1)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为什么要实现中国梦?(重要性)(P106-P107)①中国梦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②★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内涵)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3.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什么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1)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2)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3)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为促进世界各国的发展和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5.如何实现中国梦 国家层面:(1)坚持党的领导,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2)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青少年层面:(1)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历史使命,发扬艰苦奋斗精神(2)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3)树立公民意识,全球意识和国家观念,用世界的眼光看问题(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树立责任意识,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等。6.★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是什么?(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P115)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要原因: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③坚持改革开放④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等基本经济制度⑤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等。)7.自信的中国人有哪些表现?(P116)①自信的中国人对国家有认同。②自信的中国人对文化有底气。③自信的中国人对发展有信心。8.如何做自信的中国人?(P117-P118)①我们需要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亢、开放包容的心态。②既要胸怀理想又要求真务实,既要满怀激情又要锲而不舍。③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9.中国式现代化(P110相关链接)(1)五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0.(补充)【常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家和青少年应该怎么做?(1)国家: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坚持改革开放;③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不断健全社会法治体系;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⑤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⑥坚持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⑦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等。(2)青少年:①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能力;③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服务和奉献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④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勇敢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磨砺坚强意志;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⑦增强法治观念,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⑧积极向政府相关部门建言献策,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⑩自觉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