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 1 课时学案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学期课题 心系故都品秋景,味到深处见精神—— 《故都的秋》单篇精读学生信息姓名 学校 班级 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品味作者描写故都之秋的细腻笔触,体悟作者笔下故都秋景的独特意味。 2.学生能根据作者的审美情趣,深化对文本的理解,理清情景关系。 3.通过为照片拟写推荐词,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进行语言实践学习。课前学习任务一、自主整理 1.对照单元学习任务一第 1 小题。对《故都的秋》进行圈点勾画,写一段评点文字。 2.查资料,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二、自主梳理 认真阅读课文,然后尝试填写下表: 景物特点江南时思念 的故都秋景回到故都后 看到的秋景三、自主探究 比较阅读老舍《济南的秋天》,找出两篇文章中秋天的异同点。课上学习任务活动一:选“展景” ——品景中之味 活动二:品“展景”——辨味中之味 活动三:写“展景”——配应景之文课后作业任务1.(必做题)朗读可以再现散文的情韵之美。请选择你认为的精彩段落,反复朗读,配合合 适的故都秋景图片、个人评论作业制作解说视频,预备参加班级解说大赛。 2.(选做题)郁达夫以悲为美的独特文风曾被某些评论家认为是一种“颓废 ”文风,请你查 找相关资料,并和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推荐阅读资源1.孙绍振《名作细读》:秋天: 一种现代散文美——解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心系故都品秋景,味到深处见精神——第一课时《 故 都 的 秋 》 单 篇 精 读 教 学 设 计【学习资源分析】《故都的秋》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名篇。《故都的秋》刻画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 ” 的特点,作者的审美旨趣蕴含其中。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味作者对于秋天的独特审美趣味。 故都秋景“清 ”、“静 ”这两个比较浅近的特点, 高中学生容易找到和理解, 但是如何从牵牛花、槐蕊、秋雨等极具私人化特点的景物描写中, 读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细腻感受, 读出故都秋天的“悲凉 ”之“味”, 如何理解作者把“悲凉 ”当做美来欣赏的独特审美趣味, 这是中学生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中很少有的。《故都的秋》作为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有必要用精读的方式达成“定篇”的效果。【学情关注】学生初中时已经接触过散文,能够发现散文中作者内心世界与自然风物存在一定的关 系, 但只是简单地冠之以“借景抒情 ” “情景交融 ”等术语进行泛泛评价。并没有真正通过 写景文字沉浸在作者营造的意境之中, 体悟作者独特而细腻的生命体验, 笼统地认为每篇文章所抒之情“差不多”,都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基于以上学情, 本课主要采取诵读品味、点拨引导、合作探究的形式,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并学习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的方法。【学习目标】1.品味作者描写故都之秋的细腻笔触,体悟作者笔下故都秋景的独特意味。2.学生能根据作者的审美情趣,深化对文本的理解,理清情景关系。3.通过为图片拟名配文,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进行语言实践学习。【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中央电视台《跟着书本去旅行》项目摄制组计划以高中课本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选文为 基础, 以“纵览山水风光, 共赴心灵之约 ”为主题, 在最近一期节目中, 决定重走郁达夫的寻秋之旅,再现郁达夫笔下故都秋天的神韵。我班同学是导演组的成员, 请你根据郁达夫先生的审美趣味, 从众多故都秋景之中, 推选出最具郁达夫风格的景点,布置景点展板,为其配上合适的文字。导入语:同学们,今天是什么节气?秋分。塞下秋来风景异,秋天,总是让人向往,让人赞叹, 神州大地, 秋风起, 秋叶落, 秋味浓, 秋思重, 今天, 让我们随着中央电视台《跟着书本去旅行》摄制组一起走进郁达夫的秋天,选景、品景、写景。二、学习流程:活动一:选“展景”—— 品景中之味环节 1:速读文本,跟着书本寻故都秋景。学生活动:默读文本,对照《学案》梳理故都秋景。明确:江南时思念的故都秋景 回到故都后看到的秋景芦花 秋晨静观 (破屋、浓茶、牵牛花的蓝朵、秋草)柳影 秋槐落蕊虫唱 秋蝉残鸣夜月 秋雨话凉钟声 秋果奇景环节 2:再读文本,交流自己准备上展板的一景。学生活动 1:交流喜欢理由。要求:结合文本,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赏析。明确:清、静、悲凉。学生活动 2:如果给课题结尾加一个字,哪个字最合适?明确:味。学生活动 3:细读文本,同学交流、品味带有明显“郁氏味道”的“悲凉”之味。明确:景物 特点江南时思 念的故都 秋景 芦花 形状、颜色朴素,几无特点柳影 静美虫唱 乡村野趣夜月 静美钟声 古老、宁静、悠远回到故都 后看到的 秋景 秋晨静观 破屋:沧桑,历史文化积淀; 浓茶:有回味之甘; 蓝朵:不鲜艳、冷色调; 秋草:疏落、稀少、衰败秋槐落蕊 视觉、听觉、嗅觉几无,深沉、落寞秋蝉残鸣 衰弱、残声,生命衰亡秋雨话凉 秋雨凄凉秋果奇景 微绿淡黄,冷色调活动二:品“展景”——辨味中之味讨论:有评论家认为,郁达夫是特别的,他既不颂秋,也不悲秋,虽然他写秋的悲凉,但是他自己一点儿都不悲凉,他是一种吟秋、赏秋。你同意这句话吗?支架 1:作者与文本。龙儿的病报, 本是在广州得着, 匆促北航……到家之夜, 一见了门上的白纸条儿, 心里 已经是跳得慌乱, 从苍茫的暮色里赶到哥哥家中, 见了衰病的她, 因为在大众之前, 勉强将感情压住。草草吃了夜饭,两人只有紧抱的痛哭,痛哭,痛哭,只是痛哭。——郁达夫《一个人在途上》点拨:1.在北平, 长子因病意外夭折。几位极要好的知己也都埋在郊外广谊园的坟山。 2.本文的开头和结尾。明确:知人论世固然重要,但还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支架 2:审美活动中人(审美主体) 与景(审美对象) 的关系, 南朝宋画家宗炳提出“澄 怀味象 ”的概念, 即“审美主体以清澈纯净的情怀, 品味、感悟审美对象内部深层的情趣意蕴、生命精神。”王国维也说过: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学生活动:以郁达夫为审美主体填空:郁达夫以 的身份和 的心态品味故都秋的悲凉味道。点拨: 1.动作:“细数”“静对”; 2.心境:“悠闲”“深沉”参考答案:传统文人/城市平民,闲雅/细腻/深沉/恬淡。明确:古典诗歌里,有无数悲凉之美的杰作。欣赏这种美,需要超越世俗的实用价值, 需要一份恬淡的心情。如蓝朵,淡而雅,其中蕴含着超越了日常世俗的趣味。日常的趣味, 可能是浓艳的, 这“艳”, 在趣味上, 可能是比较“俗 ”的, 雅和俗是相对立的, 俗是平民 百姓的, 缺乏文化熏陶的。雅是比较有文化修养的文人才有的, 雅趣的特点是不像俗趣那样 偏重于外在的色彩和形状, 而侧重于内在的意味, 这种趣味不是自发生成的, 需要一定的文化修养,否则可能就会视而不见感而不觉。活动三:写“展景”——配应景之文环节 1:根据图片内容,拟一个合适的景名(要求四字以内),并试用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手法配上两三句合适的文字。环节 2:视情况课堂展示优秀作品,并将完成的图片贴在展板上。师生共评共赏。教师总结:写秋,现当代作家不乏名作,而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堪称精品。因为他的写秋, 不只重在写景状物, 而是刻意渲染秋意秋味, 描写秋的深邃意境, 尤其是笔墨里融进了只属 于他个人的、独特的审美感受。活动伴随发现, 今天我们通过有趣的展板布置活动, 透过秋 色、秋声品味故都的秋味, 又通过秋味发现一个现代名士式的“秋士”, 领略一番他是如何品出秋的独特意境和趣味的。我们是中央电视台摄制组成员, 下一节课我们将跟随史铁生的轮椅, 去领略史铁生的地坛。三、作业设计:1. (必做题) 朗读可以再现散文的情韵之美。请选择精彩段落, 反复朗读, 配合合适的故都秋景图片、个人评论制作解说视频,参加班级评比。2.(选做题) 郁达夫以悲为美的独特文风曾被某些评论家认为是一种“颓废 ”文风, 请你查找相关资料,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四、学习评价类别 项目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评价主体学 习 活 动 评 价 活动一:寻 “展景” 能够准确寻找 到作者笔下独 特的秋景 1. 能结合文本内容快速归纳五幅 秋景图。2.能够分辨故都秋景的特 殊味道。 3.语言表达流畅。 同伴 自己活动二:选 “展景” 准确选出符合 作者审美趣味 的图片 1. 能够准确选出符合作者审美趣 味的图片。2.能够结合文本给出理 由。 3.语言表达流畅。 同伴 自己 教师活动三:饰 “展景” 能够触摸作者 独特情趣 1. 能够通过品味语言了解作者的 独特情趣。2.能够通过对比阅读鉴 赏两种不同的文风。 3.分析有方法,条理较清晰。 同伴 教师作 业 评 价 题一 诵读评论题 1.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文章情感, 读出其中的味道。2.有一定的鉴赏 能力,评论有理有据。3.表达规范、 诵读清晰。 教师题二 探究拓展题 1. 学会准确查找资料,获取需要 的信息。2.能够通过多种资料比 读,形成自己的见解。3.观点有理 有据。 教师、 同伴、 家长五、板书设计故都的秋味 郁达夫以悲为美(以情驭景)六、教学反思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 根据单元教学目标, 围绕单元主题, 带领学生细品文本, 咀嚼文 字,力求让学生通过文本路径进入散文中作者的内心世界, 并较深刻地领悟作者的情与自然的景之间的联结合一。课堂结构简单明了,但是总觉得留给学生读的时间过少,是一大遗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