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鸿门宴》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鸿门宴》。结合新课标,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与大家分享《鸿门宴》一课的教学构思。(一)说准教材(二)说明教法(三)说会学法(四)说清教学过程(五)反思教学效果一、准——说教材(一)地位和作用人教版必修上下两册共三个古诗文单元: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和第六单元。《鸿门宴》所属的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以“中华文明之光”为主题,所选篇章涵盖经、子、史三部。相较于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曹操等人的诗词,更具深度和广度。从课程内容角度来看,本单元属于必修课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相较于本册第六单元选用的《六国论》等议论属性更为突出的政论、史论,其所选用的诸子文、史传文,虽以说理为主,但仍有不少叙事、描写,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可读性强。本单元串联必修上下两册古诗文单元,承上启下,将“理解、认同、热爱、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提高理性思维水平”两项任务结合,内容由浅入深,思辨色彩逐渐加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单元所选五篇文章,虽隶属于同一主题,但相较于诸子文的说理,史传文更倾向于记事,宜分而教之。而《史记》相较于《左传》,叙事更详尽,内容更丰富。司马迁以春秋笔法,再现“鸿门宴”,跌宕起伏的情节,鲜活灵动的人物,戏剧性的场面......都彰显了《史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通过本课学习,既可以以小见大,了解鸿篇巨制《史记》,增强文化自信;又可以从丰富的人物故事中发现亮点、悬想断点、反思疑点,以此对文本进行思辨性阅读,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二)教学目标通过对教材的解读,拟定《鸿门宴》教学目标如下:1、通过自主学习,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意。2、梳理情节,品读细节,以小见大,感受《史记》的历史性和文学性。3、通过情境表演、质疑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度探究文本的亮点和疑点。(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感受《史记》之美,增强文化自信;2、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文本为依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二、明——说教法教授本课,我将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授以鱼不如授以渔——积累法高一入学伊始,我每周安排一节课,精选两篇文言小短文,学生自主学习,我从旁指导,使学生逐步了解文言实词、虚词等相关知识,并梳理整合将文言知识结构化。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不仅见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还形成了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法学习语文,尤其是文言文,语感很重要。诵读是形成良好语感的一条捷径。每节课的课前三分钟,交给一位学生,诵读内容不限,倾向于中华传统文化。通过诵读,学生逐渐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从“要我读”到“我要读”,从“完成任务”到“满足需求”。3、讲之功有限,学之功无已——合作法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要敢于将课堂还给学生,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三、会——说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课上语言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更多的学习活动中。学习本文,学生可采用以下几种学习方法:1、批注法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在文中标注出重点文言字词,并由字到文,欣赏、鉴别和评价历史人物及事件。2、诵读法学生选定角色,发挥想象,调动情感,通过诵读,人文合一,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之美。。3、合作探究法学生利用情境剧,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将文本中的亮点、断点、疑点巧妙地编织串联,对文本作更深层次的解读。四、清——说教学过程根据文本内容及学生综合素养,本课拟安排两个课时,下面分课时说明。(一)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以郑板桥评论《史记》之语导入:“百三十篇,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为最。”,借名人之语,开门见山,言简意赅,彰显文本价值。教学过程包括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活动一:预习反馈通过提问检测、视频展示,检查学生的预习成果。教师精心设问,让学生在诸多知识点中厘清重难点;视频展示,学生可以看到自己及他人学习成果,增强自信并促进自我提高。这一环节,可以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第二环节活动二:理清情节给出契合情节的图片,让学生口头概述情节,并为图片拟写标题。以此来培养学生梳理、整合文本的能力,同时在特定的语境中能进行得体的表达。第三环节活动三:品味细节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历史性固然重要,但人文性更是我们语文学科的关注点。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精读文本,感受中华语言文字之美,逐渐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品位,逐步掌握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方法。第一课时将安排两项课后练习:(1)推荐阅读《史记 高祖本纪》(司马迁)《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利用不同的文本,不同的解读角度,采用互见法,对同一历史事件作更全面的了解。(2)微写作:假如历史可以重来转换视角,展开想象,对文本进行再创作,为第二课时做准备。(二)第二课时第二课时将打破解读文言文的传统方式,通过表演、互动、质疑、讨论、释疑等环节,多维深入文本,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活学,学有所得。教学过程包括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活动一:情境表演设定访谈情境,由主持人对话“鸿门宴”中主要人物,在不背离原著的基础上,打破《史记》全知视角的叙述方式。视角的转换,可以使我们更贴近人物;文案的拟写,展现出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整个环节由师生合作完成,加强了师生情感。第二环节活动二:互动问答面对历史,面对知识,我们不该只是被动地接受,而应是主动地探寻。课前师生预设提问角度;课上其他学生充当现场观众,和表演学生互动问答。全员参与,一问一答之间,精彩自然生成。课下的沟通,课上的交流,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第三环节活动三:质疑释疑教师整理出文本中的一些疑点,以网上提问、现场观众作答的方式,对文本进行思辨性阅读。不预设答案,各抒己见,言之成理,以此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第二课时安排一项课后练习以《我读<鸿门宴>》为题进行写作,角度自选,文体不限。通过课后写作检验课上学习成果,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五、思——说教学效果本课分两个课时教学,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在积累知识的同时,兼顾学生的多维能力培养,力求完成预设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中,情境表演打破常规教学,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是亮点,但课堂也存在一些不足。文言文教学,文言知识是重点。考虑到篇幅过长,本课采用课前预习的方式,既节约了课堂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但学生能力参差不齐,教师需认真查阅预习成果,查漏补缺,同时还要加大课上检验和课下练习的力度,巩固学生学习成果。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采用了情境模拟的新教学形式,文稿的拟写、环节的编排、课上的演绎,都交给学生。没有预演,当场生成,可能会出现一些状况,对教师把控课堂能力是个考验。通过预测教学效果,反思不足,加以改进,将使我的课堂更加高效。我的课堂核心标准是热而不闹,学而有得。我希望语文课堂是滋养性灵的诗意天堂,而不是单一枯燥的知识讲堂。以上是我对《鸿门宴》一课的教学构思,希望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