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鉴赏知识性文章的语言特色”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鉴赏知识性文章的语言特色”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严谨与活泼相伴,理性与个性偕行
----必修下第三单元“鉴赏知识性文章的语言特色”说课稿
一.教材与学情
[教材定位]
作为学术性文章,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论证事理是其鲜明的特色。本单元四篇知识性实用文的语言科学性和文学性兼具,严谨与活泼相伴,理性与个性偕行,是建构学生语言核心素养的典型“例子”,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
[学情分析]
高一下学期的学生已经积累了基本的实用文阅读经验。但学生的理性思维还在形成过程中,对文章语言特色的鉴赏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教学中,不能停留在语言概念上,而要引导学生深入鉴赏语言特色及其成因,解决学习难点,并以此培养学生掌握专题研究的方法。
二.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文本定位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理解知识性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基本特征和生动形象的个性特色。
2.探究知识性文章语言风格形成的多种因素,提升学生语言鉴赏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学术论文语言严谨准确的规范性和生动形象灵动性,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探究语言风格的成因,深层次认识语言现象的本质,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三.教法与课时
[教学方法]
基于上述目标和重难点,我将积极践行新课程理念,尊重学生主体能动性,
1
充分利用智慧课堂的优势,在诵读研讨、合作交流、比较探究中,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过程与活动
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课前任务、课堂活动、课后作业三大部分;其中,课堂活动又包括“析”“品”“赏”“悟”4 个环节。
[课前任务]
情境设置
为参加学校的科技文化节,我们班要承办“我是科学文章小导师”活动。要求同学们结合本单元四篇文章的语言特点,一起探索科学家们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来传达他们的研究成果的。写成小论文,并制成展板。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2.预习任务
全班分别为 4 个学习小组,阅读课文或查阅资料。第 1 小组介绍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的主要差别。第 2 小组找出课文中表达准确严谨的语句。第 3 小组找出课文中表达生动活泼的语句。第 4 小组分别概括四篇课文整体的语言风格。
设计意图:课前任务具体,便于学生提前了解本节课学习重点,为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课堂活动]
导入.识---文理语言的异色
学生:第 1 小组代表用平板汇报分享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主要差别征。
教师:点拨要点,展示课件:
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辞藻华丽、生动形象。
科学语言的主要特征:简洁明了、准确严谨。
设计意图:在对比阅读中,让学生初步感受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的不同之处,为下面具体理解科学语言的特征做好了铺垫。
2
活动 1.析---准确严谨的底色
学生:第 2 组代表用平板汇报分享课文中语言严谨准确的语句,并简析其效
果。
教师:展示课件并点拨要点。比较课文《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的语段和删简稿,并简析不同的表达效果。
课 文 删减稿
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 2000 个方药, 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很多方药,
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 640 个,从其 挑选出具有抗疟作用的 640 个,从 200
中的 200 个方药中提取了 380 余种提取 个方药中提取了 380 余种提取物,在
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 小白鼠身上测试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展甚微。 为了寻找答案,我们查阅了文献,
为了寻找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 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
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 晋葛洪所著的一本书中,书中有这样
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书 的话:
中有这样的话: 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
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 绞取之,尽服之。
之,尽服之。 我们使用加热提取方式,破坏了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我们使用通常 青蒿的活性成分。这句话让我受到启
的加热提取方式,也许恰恰破坏了青蒿的 发,因此考虑改为低温提取,以保存
活性成分。因此考虑改为低温提取,以保 其有效成分。改变提取方式后,抗疟
存其抗疟有效成分。改变提取方式后,抗 效果果然提升!
疟效果果然大幅度提升!
示例:
不同之处 表达效果
词语 很多→2000 个 更准确
具有→可能具有 更严谨
测试效果→测试抗疟效果
破坏了→也许恰恰破坏了
......
句子 “这句话让我受到启发”提前 逻辑严密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知识性文章是以客观介绍知识、或理性地阐述事理为目的的,基于这样的写作目的,准确、严谨、多用术语是这类文章语言共性特征和必然要求,主要体现在范围、数量、程度等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和逻辑严密的句子上。
设计意图:在比较鉴别中,引导学生具体理解知识性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共性特征。
3
活动 2.品---生动形象的亮色
学生:第 3 组代表用平板汇报分享课文中语言生动活泼的语句,并简析其效
果。
教师:展示课件并点拨要点。研读《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的语段,填写下表。从词语、句式、表达方式等角度欣赏其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
我曾想,如果在池水中抓出一个鲤鱼“科学家”,事情将会怎么样呢?放回池水之前,它可能随着我的查看而狂乱挣扎。那么别的鲤鱼又将怎样看待这件事呢?对于它们而言,这确实是一件可怖的事情。它们第一次意识到有一位鲤鱼“科学家”从它们的宇宙中消失了。就那么简简单单,没有留下任何踪迹。不管在它们的宇宙中怎么寻找,就是没有这条丢失的鲤鱼的踪影。然而,就那么几秒钟,当我把它放回池水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便突然冒了出来。对于别的鲤鱼而言,这真是一个奇迹。
师生交流研讨后,教师点拨:
角度 特征 效果
词语 生动、形象、有文采 想象丰富
富有趣味
句式 长短相间、错落有致
通俗易懂
表达方式 比喻、拟人、设问,描写和叙述相结合
通过品评,我们发现:知识性文章的语言在严谨的基础上,也可以生动形象、文采斐然,从而将抽象的事理阐述得具体可感。
设计意图:在鉴赏活动中,引导学生理解识知识性文章语言在准确严谨的共性特征外,还可以有生动活泼的个性特征。
活动 3.赏---有机组合的多色
学生:第 4 小组代表用平板汇报分享四篇文章各自的语言特色,并简要解说。
教师:展示课件并点拨要点。
篇名 语言风格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简明准确、理性平实
《中国建筑的特征》 通俗明白、深入浅出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生动活泼、富有趣味
《说“木叶”》 引经据典,富有文采
屠呦呦和梁思成的语言,以严谨准确的科学语言为主,另外两篇在准确严谨
4
的基础上,还带有灵动的文学色彩。严谨与活泼、简明与生动的有机组合,给知识性文章带来了不同的语言特色。
设计意图:通过研读文本,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性文章语言的共性和个性特征,并为下面探究其成因做好铺垫。
活动 4.悟---语言内质的成色
学生:分组合作填写下表。4 个学习小组,分别探究语言风格与文体特征、阅读对象、写作目的、作者意趣的关系
教师:小组交流分享后,点拨要点:
篇 名 语言风格 文体特征 阅 读 对 写作目的 作者身份

《青蒿素:人 简明准确、 科学论文 专 业 人 认识中医药 屠呦呦:
类征服疾病 理性平实 +发言稿 士 学对世界的 药学家
的一小步》 贡献
《中国建筑 通俗明白、 科技论文 专 业 人 欣赏中国建 梁思成:
的特征》 深入浅出 士 筑之美,继 建筑学家
承优良传统
《一名物理 生动活泼、 科普文+ 普 通 民 了解科学思 加来道雄:
学家的教育 富有趣味 自传 众 维特点,培 物理学家
历程》 育科学素养
《 说 “ 木 引经据典, 学术性+ 文 学 爱 感悟中国古 林庚:
叶”》 富有文采 文学性 好者 典诗歌的语 诗人、学
言之美 者
通过探究,我们发现:知识性文章语言风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文体有差,各叙其文。屠呦呦的文章是由演讲稿和论文组合而成的。加来道雄的是一篇带自传性的科普说明文。梁思成的是一篇典范的科技论文,而林庚的是学术性和文学性兼有的随笔。它们的文体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尽相同。
(2).受众有异,目的有异。科普文面向普通民众,语言应该通俗易懂,轻松活泼;科学论文面向专业人员,它要求逻辑严谨、表达准确;文艺随笔面向文学爱好者,语言灵活自由,文学性较强。
(3).意趣有别,文如其人。屠呦呦和梁思成是极为严谨的科研学者;加来道雄是一个老顽童式的科学家;林庚不仅是学者,还是诗人。作者各自的意趣影响
5
到他们文章的语言风格。
设计意图:通过群文比较研读,深入探究知识性文章语言不同风格形成的内因,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地理解语言现象。
活动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探究,我们发现:知识性文章的语言既有科学严谨底色,也要有生动活泼亮色;言既要简明,也要生动。简而言之,就是“严谨与活泼相伴,理性与个性偕行”。
设计意图:强调知识性文章语言科学准确严谨的底色和生动活泼的个性特征。
[课后作业]
依据本节课的学习,完成鉴赏知识性文章语言特点的小论文。
要求:观点鲜明,条例清楚,阐述具体充分,不少于 800 字。完后,上传班级群,学生评选出优秀论文,并制成展板。
设计意图:照应开头的情境设置,巩固学习成果,把本节课所学内化为具体的语文素养。
五.板书与反思
[板书设计]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要点,设计为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绿色的树叶象征着准确严谨理性的底色,树上的三个红色花朵象征着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亮色,树干上的三句话阐释了语言风格的来源。整个设计,既形象鲜明,又富有哲理,便于
6
学生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化的设计,强化课堂所学,加深学生印象。
[教学反思]
这节课具有以下特点。
教学目标恰当。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围绕单元核心任务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既扣住了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又切实提升了学生语言素养,发展了学生科学思维。
教学环节清晰。课前情境设置和课后作业首尾呼应,课中四个学习活动由浅入深,流畅自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整节课沉浸在充满张力的鉴赏探究活动中。
教学方法灵活。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有独立思考、合作研讨、分享交流等,学生参与度高、获得感强,教学效果良好。
教学无止境,我愿不懈努力,孜孜以求,不断进取。
学习资源
一.比较阅读王勃《滕王阁序》和沈括《雁荡山》,体会它们语言的不同风格。
二.拓展阅读:
法布尔(法国)《昆虫记》
徐宏传《科普写作技法》
林庚《唐诗综论》
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