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行香子》《丑奴儿》教案行香子【教学目标】1.背诵并把握两首词的主要内容。2.掌握作品的节奏、韵律,把握作者的情感。3.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探究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 秦观二、作者简介秦观(guān)(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秦观善诗赋策论,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lěi)合称为“苏门四学士”。整体感知读准字音 2.读清节奏 3.读出情感问题一:本词大约作于词人创作早期,当时词人居家,尚未出仕。在一个春天,词人乘兴游览了一个村庄,被朴质自然的村野风光感染,因此创作了本词。这首词比较浅显易懂,自读本词,请找出词中描写了哪些关于春天的景物?说说你读完的第一感受是什么?上片:树、村庄、池塘、小园、桃花、李花、菜花下片:围墙、茅堂、旗、小桥、莺、燕、蝴蝶仿佛看到了一幅醉人的田园风光,令人向往。问题二:通过上面的梳理,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醉人的田园风光,令人向往。那么我们一起来细读句子,尝试描绘画面吧!注释“绕”“满”可见春意之浓,也为抒写烂漫春光做铺垫。“豪兴”游兴正浓“徜徉”怡然自得“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动作描写,将春的生机活力写得更加淋漓尽致。画面:绿树郁郁葱葱,环绕着村庄。池塘中水已涨满,映着天与山与水与人。迎面是和煦温暖的东风,园子虽小,却是百花争艳,你看,桃花红艳,李花洁白,菜花金黄。远望,隐约可见围墙茅堂,酒旗飘扬流水桥旁。春光可爱,心情欢快,我步行来到东边的山冈上。绿林中黄莺啼叫着,婉转悦耳;燕子们成群结队地在空中自由飞翔;蝴蝶在花丛里忙碌着,一派大好春光。对比阅读同为写初春景色的词,你能否找出本词与《采桑子》之间的相似之处?(温馨提示:可以从词的意象、手法、情感等方面分析)采桑子 宋 · 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意象:手法:动静结合(上片:静态描写(近)写花;下片:动态描写(远)写虫鸟)白描(例如写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和黄色的菜花,据实写来,不事雕琢,却突出了绚丽的色彩,浓郁的香味,构成了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再如最后一句营造了一幅莺啼燕舞、蝴蝶采蜜的图画。)寓情于景(通篇写景,描绘了“小园”一带和“东冈”附近明媚的春光。明快的节奏中,自然流露出词人愉快的心境,字里行间贮满盎然的意兴。)视听结合情感:本词以白描手法,勾勒一幅田园风光图,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表现词人乘兴闲游、欣赏春光的愉悦心情。小结词人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表现了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丑奴儿导入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之一,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合称“济南二安”。有《稼轩长短句》存世。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 2.读清节奏 3.读出情感问题一:这首词以“登高说愁”为议题,写出了少年与成年怎样的人生感受?少年时代,不谙世事,喜欢登高,为写“新词”,没有愁苦,勉强“说愁”;成年以后,历尽世事艰难,满腔愁苦,却无从诉说。思考探究1.“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两句中的“愁”的含义有何不同?“登楼”:《登楼赋》是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王粲的作品。这篇赋主要抒写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表现了作者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后人常以登楼暗喻“愁”,“登楼”成了“愁”的代名词。故少年辛弃疾“爱上层楼”。前一句“愁”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后一句“愁”双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却道'天凉好个秋’”,生动地表现了遍尝辛酸之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作者反复品味着“愁滋味”,在自嘲自讽之中,写尽了人生的无奈。品析“却道天凉好个秋”有何含义?前一个“欲说还休”,紧承上句的“尽”字,词人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愁到极点却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紧连下文。投降派把持朝政,词人胸中的忧国伤时之愁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凉好个秋”。该句表面轻脱,实则含蓄,充分表达了词人之“愁”的深沉博大。结合词人生平,写作背景,“识尽愁滋味”一句,说说辛弃疾有着怎样的忧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小结本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