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学案(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一思想政治部编版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学案(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一思想政治部编版必修3

资源简介

7.2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能阐述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因、总目标与内容。 能阐述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重 点 能阐述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自主读学】
学习任务
任务:阅读教材P80-82,完成下列问题。请同学们注重于文本的阅读,探寻到问题的答案。 1.阅读教材P80-81,阐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完成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 、 。 内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 、高效的 、严密的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 、 、 共同推进,坚持 、 、 一体建设,实现 、 、 、 ,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 ,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 2.阅读教材P81-82,阐述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完成下列问题。 (1)坚持 的领导。 原因: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要求:①必须坚持党 、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 与依法行政统一起来; ②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 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2)坚持 地位。 原因: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要求: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 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 、承担应尽的 ,推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3)坚持法律面前 。 原因: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要求: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 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 。②必须维护国家法制 ,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4)坚持依法治国和 相结合。 原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要求: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 ,大力弘扬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 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 作用…… (5)坚持从 出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 。
【课中探究】
学习任务
探究目标一:能阐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任务一:阅读P80探究与分享,请回答:“法制”和“法治”两个概念有何区别? 任务二: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和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地革命。不妨小组讨论下: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探究目标二:能阐述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任务一:阅读下列资料,结合教材文本,探究相关问题。 习近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党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这就是党的领导力量的体现。党和法、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 结合素材,说说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地位、社会主义法治,三者的关系如何? 任务二:阅读教材P81探究与分享,回答问题。 结合素材,说说这些给予特殊优待和保护的法律是如何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 任务三:阅读教材P82探究与分享,回答问题。 结合素材,联系社会事实,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上述规定的理解。
27.2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能阐述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因、总目标与内容。 能阐述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重 点 能阐述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自主读学】
学习任务
任务:阅读教材P80-82,完成下列问题。请同学们注重于文本的阅读,探寻到问题的答案。 1.阅读教材P80-81,阐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完成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内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 2.阅读教材P81-82,阐述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完成下列问题。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原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要求:①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统一起来; ②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原因: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要求: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推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原因: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要求: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②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原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要求: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课中探究】
学习任务
探究目标一:能阐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任务一:阅读P80探究与分享,请回答:“法制”和“法治”两个概念有何区别? 参考答案: 两者主要区别有三点。其一,“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是相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而言的;法治则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其二,法制是指一整套法律规则以及法律的制定与实施等各种制度;“法治”则是与“人治”相对应的一种治国理论与原则、制度。法制不一定涉及前述的治国理论,但它却是法治应有之义,一个国家法律再多,如果不遵循法治原则,那就不能说是实行法治。其三,从实践上看,历史上任何国家都有法律制度,但不一定都实行法治。 任务二: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和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地革命。不妨小组讨论下: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参考答案:(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包括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等,因此它是一个宏观的系统性工程。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另一个总目标。它需要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政府部门依法行政共同推进;需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需要社会各界人民群众集体参与,共同建设;对于立法机关来说,需要严格立法,对于司法机关来说,需要公正司法,对于执法各机关部门来说,要严格执法;对于公民来说,需要全民守法,这些都需要从上而下深刻的进行法治化建设,因此它还是广泛而深刻地社会治理领域内的革命。 【核心知识小结】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1、必要性: (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2)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含义 (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2)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探究目标二:能阐述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任务一:阅读下列资料,结合教材文本,探究相关问题。 习近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党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这就是党的领导力量的体现。党和法、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 结合素材,说说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地位、社会主义法治,三者的关系如何?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的根本保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首要原则,党的主张、人民的意愿上升为国家意志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前提; 依法治国是党的领导的基本方式,党依靠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才能巩固党的领导地位,保持党的建设伟大工程顺利实施; 维护人民的利益是党依法治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原则。社会主义法治要保障人民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在新时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地位和社会主义法治三者是和谐统一的。 任务二:阅读教材P81探究与分享,回答问题。 结合素材,说说这些给予特殊优待和保护的法律是如何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 平等的含义是社会主体能够获得同等的待遇。有两种情形;同等条件同等对待(形式平等);不同条件区别对待(实质平等)。所谓形式平等,就是不考虑主体本身自然的和社会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具体情况而适用同一评价标准,也就是无差别地同等对待。所谓实质平等,则是考虑主体本身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具体情况而相应地适用差别性的评价标准,也就是有差别地不同等对待,以使有差别的主体之间在事实上和实质上能够得到真正同等的对待。 平等与差别对待有条件共存。从人的共性和特殊性角度来看,一方面,人与人之间在人格和主体资格上的普遍平等是绝对的;另一方面,由于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着自然的和社会的各种差异,因此,对具有特定差别的人们给予权利、义务方面的差别对待也是合理的,这有助于实质平等的实现。 任务三:阅读教材P82探究与分享,回答问题。 结合素材,联系社会事实,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上述规定的理解。 材料所示的两条规定旨在鼓励见义勇为。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以法律形式保护热心救助他人的行为,有助于倡导乐于助人的良好道德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核心知识小结】 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略。见【自主读学】任务2。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