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9.1 科学立法【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能阐述科学立法的内涵。 能阐明推进科学立法的要求。重 点 阐述科学立法的内涵;阐明推进科学立法的要求。【自主读学】学习任务任务:阅读教材P97-99,完成下列问题。请同学们注重于文本的阅读,探寻到问题的答案。 1、阅读教材P97-98,了解科学立法的内涵。 (1)科学立法就是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 (2)科学立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 (3)科学立法符合国情和实际。要立良善之法,立管用之法,完善立法体制机制。 (4)立法必须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 2、连一连,了解我国的立法体系。 3、阅读教材P98-99,了解推进科学立法的要求。 (1)科学立法要做到依法立法,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在我国,宪法和立法法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所有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都应当按照法定职权、依据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 (2)科学立法要充分发扬民主。必须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要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3)科学立法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应在立法中客观地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并加以合理的确认和保护,做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相对应。立法还要科学合理地配置权利与责任,根据国家治理需求,授予国家机关必要的权力,并对其加以制约,明确权力行使不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课中探究】学习任务探究目标一:能阐述科学立法的内涵 任务:阅读下列资料,结合教材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我眼中的民法典 观察 角度我的发现编纂 原因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颁布大量的民法单行法规,内容庞杂、存在相互之间不协调的问题,使用起来也不方便。编纂一部统一的民法典,有助于立法科学性、体系性的提升,也有助于人民群众使用民法典,用民法典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编纂 过程从1954年着手组织起草,到2002年计划终被搁置,从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到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六十多年来,民法典的编纂工作曲折向前,并将在未来继续坚定地发展下去。内容 设置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共7编,1 260条,10万余字。涵盖百姓生活方方面面,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每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每个组织的业务活动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重要 地位我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草案,是具有基础性的民事法律规范,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是我国立法史上的“里程碑”。突出 特点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人民特色。重大 意义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请从同学们的发现中,分析说明我国编纂《民法典》是怎样体现科学立法的内涵的? 参考答案: (1)科学立法要体现我国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保障人民各项权利。我国编纂《民法典》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带来促进作用,顺应时代的需求。 (2)科学立法要符合国情和实际,立管用之法,立良善之法。我国编纂《民法典》从它的内容设置来看,将涵盖百姓生活方方面面,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每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每个组织的业务活动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这有助于人民群众使用民法典,用民法典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立法必须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民法典》是我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草案,是具有基础性的民事法律规范,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是我国立法史上的“里程碑”。它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颁布大量的,内容庞杂、存在相互之间不协调,使用起来不方便的民法单行法规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明确划分了不同法律关系的调整对象和界限,提升了立法科学性、体系性,形成了符合国家发展目标的法律体系。 【核心知识小结】 科学立法的内涵 科学立法就是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 (1)科学立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 (2)科学立法符合国情和实际。要立良善之法,立管用之法,完善立法体制机制。 (3)立法必须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探究目标二:阐明推进科学立法的要求。 任务:阅读下列资料,结合教材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2000年制定、2015年修改的立法法作为“管法的法”,对规范立法活动、提高立法质量、维护法制统一作了更加完善的规定。随着实践深入发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2015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连续通过民法总则、外商投资法等重要法律案,依法立法取得新进展。修改后的《立法法》,赋予284个设区的市立法权。山东威海市出台了当地首个实体性地方法规《威海市城市风貌保护条例》,2016年11月1日正式施行。《广东省铁路安全管理条例》2018年11月1日起施行,其中明确规定:“旅客应当按照车票载明的座位乘车,不得强占他人座位”,将“霸座”列为违法行为。《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2020年4月28日正式实施。 联系材料,说明修改完善宪法和修改《立法法》有何法治依据。 参考答案: ①提高立法质量,就要做到依法立法,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以宪法和立法法为最基本的法律依据,按照法定职责、依据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在法治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2015年到2020年的各项法律法规的出台,都是在《立法法》的规范下进行,做到了依法立法。 ②符合国情和实际,不仅要立良善之法,更要立管用之法。必须完善我国的立法体制机制,还要明确立法权力边界,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做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权力和责任相匹配。《广东省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的出台规范了人们铁路出行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对于引导人们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起了良好作用。 资料二 《立法法》第五条 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立法公开,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2020年6月28日,《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二审稿》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7月3日—8月16日,《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在中国人大网上公布,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全班同学分为四组,分别将身份设定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群众和立法机关,围绕《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说说该怎样做才能发扬民主立法精神。 参考答案: 人大代表:密切人民群众,吸纳人民群众意见和建议,利用自身的提案权,审议权、表决权等职权为人民群众反馈法治需求,代表人民法治心声。 政协委员:充分发挥政协民主协商、参政议政的作用,广泛听取各行各业的法治建议和需求,拓宽民主协商渠道,最大程度听取吸收民智,听取专家学者意见,让立法部门的立法工作更加科学…… 人民群众:充分有序参与立法活动,积极行使批评知情权、建议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表达法治愿望…… 立法机关:健全立法机关与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冲扥发挥社会各界在立法中的作用,拓宽公民参与立法途径,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建立意见反馈机制…… 资料三 《药品质量管理法》第144条规定:“因药品质量问题受到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向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药品生产企业请求赔偿损失,也可以向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请求赔偿损失。接到受害人赔偿请求的,应当实行首负责任制,先行赔付;先行赔付后,可以依法追偿。”首负责任制将避免各责任主体“相互推诿”,能尽快找到一个责任主体进行赔偿,方便群众迅速解决纠纷。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说它给我们科学立法带来的启示是什么? 参考答案: ①科学立法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科学合理地规范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科学合理地规范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要做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②这就要求在立法的过程中充分听取各方意见,拓宽公众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是法律能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好协调利益关系。 ③要明确立法权力边界。法律法规以及规章的起草制定,要严格依照立法法规的立法原则和立法权限进行,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定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 【核心知识小结】 如何科学立法 1、科学立法要做到依法立法。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 必要性:在我国,宪法和立法法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 要求:所有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都应当按照法定职权,依据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 2、科学立法要充分发扬民主。必须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 要求:要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来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3、科学立法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利与责任。 要求: (1)应在立法中客观地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并加以合理的确认和保护,做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相对应。 (2)立法还要科学合理地配置权力与责任,根据国家治理需求,授予国家机关必要的权力,并对其加以制约,明确权力行使不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4、立法必须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 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要明确划分不同法律关系的调整对象和界限,形成和维护符合国家发展目标的法律秩序。(P98)29.1 科学立法【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能阐述科学立法的内涵。 能阐明推进科学立法的要求。重 点 阐述科学立法的内涵;阐明推进科学立法的要求。【自主读学】学习任务任务:阅读教材P97-99,完成下列问题。请同学们注重于文本的阅读,探寻到问题的答案。 1、阅读教材P97-98,了解科学立法的内涵。 (1)科学立法就是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 ,不断提高法律的 。 (2)科学立法体现我国 ,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 (3)科学立法符合 和 。要立 之法,立管用之法,完善 。 (4)立法必须遵循法律体系的 和立法工作 ,遵循 ,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 。 2、连一连,了解我国的立法体系。 3、阅读教材P98-99,了解推进科学立法的要求。 (1)科学立法要做到 ,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 。在我国,宪法和 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 ,所有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都应当按照法定职权、依据 开展立法工作。 (2)科学立法要充分发扬民主。必须坚持 ,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要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 ,开展 ,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 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3)科学立法要合理设定 、 。应在立法中客观地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并加以 确认和保护,做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相对应。立法还要科学合理地配置权利与责任,根据国家治理需求,授予国家机关 权力,并对其加以 ,明确权力 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课中探究】学习任务探究目标一:能阐述科学立法的内涵 任务:阅读下列资料,结合教材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我眼中的民法典 观察 角度我的发现编纂 原因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颁布大量的民法单行法规,内容庞杂、存在相互之间不协调的问题,使用起来也不方便。编纂一部统一的民法典,有助于立法科学性、体系性的提升,也有助于人民群众使用民法典,用民法典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编纂 过程从1954年着手组织起草,到2002年计划终被搁置,从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到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六十多年来,民法典的编纂工作曲折向前,并将在未来继续坚定地发展下去。内容 设置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共7编,1 260条,10万余字。涵盖百姓生活方方面面,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每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每个组织的业务活动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重要 地位我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草案,是具有基础性的民事法律规范,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是我国立法史上的“里程碑”。突出 特点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人民特色。重大 意义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请从同学们的发现中,分析说明我国编纂《民法典》是怎样体现科学立法的内涵的?探究目标二:阐明推进科学立法的要求。 任务:阅读下列资料,结合教材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2000年制定、2015年修改的立法法作为“管法的法”,对规范立法活动、提高立法质量、维护法制统一作了更加完善的规定。随着实践深入发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2015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连续通过民法总则、外商投资法等重要法律案,依法立法取得新进展。修改后的《立法法》,赋予284个设区的市立法权。山东威海市出台了当地首个实体性地方法规《威海市城市风貌保护条例》,2016年11月1日正式施行。《广东省铁路安全管理条例》2018年11月1日起施行,其中明确规定:“旅客应当按照车票载明的座位乘车,不得强占他人座位”,将“霸座”列为违法行为。《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2020年4月28日正式实施。 联系材料,说明修改完善宪法和修改《立法法》有何法治依据。 00 0资料二 《立法法》第五条 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立法公开,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2020年6月28日,《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二审稿》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7月3日—8月16日,《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在中国人大网上公布,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全班同学分为四组,分别将身份设定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群众和立法机关,围绕《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说说该怎样做才能发扬民主立法精神。 资料三 《药品质量管理法》第144条规定:“因药品质量问题受到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向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药品生产企业请求赔偿损失,也可以向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请求赔偿损失。接到受害人赔偿请求的,应当实行首负责任制,先行赔付;先行赔付后,可以依法追偿。”首负责任制将避免各责任主体“相互推诿”,能尽快找到一个责任主体进行赔偿,方便群众迅速解决纠纷。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说它给我们科学立法带来的启示是什么?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9.1 科学立法 教师版.docx 9.1 科学立法 学生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