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普 通 高 中 教 科 书《通用技术》选择性必修5服装及其设计第一章 领略服装文化第二节 中西服装文化简介教学设计教学背景服装设计属于工艺美术范畴,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设计意指计划、构思、设立方案,也含有意象、作图、造型之意,而服装设计主要是解决人们穿着体系中诸问题的、富有创造性的计划及创作行为。服装设计是一门涉及领域极广的边缘学科,与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宗教、美学、心理学、生理学及人体工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密切相关。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服装设计具有一般实用艺术的共性,但在内容与形式以及表达手段上又具有自身的特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从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中感受服装文化,认识服装文化现象,学会从多角度观察探索问题。了解中西服装发展的历史轨迹,认识影响服装文化的因素。教学内容分析: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为目标,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第一章“领略服装文化”通过展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地域的服饰演变,服装的分类、功能和特点,让我们领略到人类服饰的发生、发展、演变和风格的形成,都是与所处历史时期人类文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有着密切联系的;第二章“走进服装材料”让我们学会从种类繁多的材料中鉴别和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服装的造型设计;第三章“探析服装的结构与制作”介绍结构制图的基础知识,反映结构设计的一般规律,通过服装制作实践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第四章“感知服装设计”让我们了解到在艺术的领域里,形式感总是占有重要的地位,运用形式法则使服装产生令人愉悦的审美效果,这就是设计技巧。学情分析:大多数学生学习中最难处理的问题之一是面对大量的信息不知道如何进行学习,千万不要忽视你的近期目标,因为每完成一项设计,你就会积累更多的经验。通过努力,力求做到:享受设计过程,积极开拓创新,乐于探索实践。服装设计是可以学会的。学习服装设计,不仅需要懂得学习方法,还需要为之付出辛勤的努力,才能学有所成。时尚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要重视专业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要不断地提高审美能力,形成自我的审美观念。想要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还要有理论知识的沉淀。设计的创新要靠想象力,优秀的创新都是来自于优秀的传承。因此,需要对服装设计理论和历史有所了解,同时让自己的心变得有强烈的时尚感,让自己的思想变得更加能超越时代。教学重难点:从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中感受服装文化,认识服装文化现象,学会从多角度观察探索问题。了解中西服装发展的历史轨迹,认识影响服装文化的因素。教学策略:通过较多的设计实践项目和思考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思维。在内容形式上做到图文并茂,使学习者能够对照图文,反复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对技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创作出更多、更时尚的服装作品。教学准备:展示用的图片、其他技术产品、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老师:本节课我们学习《通用技术》选择性必修5服装及其设计第一章 领略服装文化 第二节 中西服装文化简介。服装是人类所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产物,也是精神文明的结晶。我国的丝绸、古埃及的麻布、古印度的棉布等出土文物都反映了人类服装文化历史的源远流长。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各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彼此渗透,再加上不同时期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使中华民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装文化。服饰的演变可以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并且可以折射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流变。从中不难看出某一时期的审美设计倾向、审美意识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必然根植于特定的时代。只有将这种特定的审美意识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才能见其原貌,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历史文化的传承,才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辉煌。思考1.观察图1-3中西传统服装的发展演变,思考和分析这些服装在款式特点、工艺手法上有什么差异?请举例说明不同时期的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文化特征等因素对服装的影响。2.谈谈中西服装之间有无相似或相同之处,两种服装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一、中国服装文化的发展中国服装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相互影响而成的。如图1-3(参见教材P5)上图自左向右依次为秦、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的服装,下图对应的是西方的服装。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随着时代变迁逐渐成熟,到了周代,服饰渐成定制,形成了历代章服制度。先秦服装以春秋战国时期的 “曲裾深衣” 最具特色。魏晋时期衣冠承于东汉,秉承东汉追求繁华、奢丽的风格,袿衣是魏晋女服中的礼服,即是衣两侧有尖角的款式。魏晋时,人们常在敝屣旁边垂饰飘带,服装看起来异常飘逸,这便是彼时辞赋中的“华袿飞髾”。隋、唐、五代尤其是盛唐时期的女子服装衣料质地考究,造型雍容华贵,配饰华丽夺目,形成了独特、开放的浪漫风格。当时女子穿袒领服者十分普遍,甚至有女扮男装出行者,新式的着装成为历史上的创举,而男子则穿窄袖翻领袍。宋代服装流行简约风格,服饰向典雅清秀发展。宋代妇女的服装一般有襦、衫、袄、背子、半臂、背心、抹胸、裹肚、裙和裤等,其中以背子最具特色,男女皆穿,但在女装中尤其流行。宋代的所有服装样式均采用衣袖相连的裁剪方式,前领直对襟,无带无扣,颈部外缘重叠缝制护领。褶裥裙也是当时颇有特色的一种裙装,以6幅、8幅、12幅为主。元代服装,承袭了汉族的服饰气质并兼有蒙古民族服饰的特点。蒙古族的衣冠以头戴帽笠为主(图1-4)(参见教材P6),穿“质孙服”,服装特点是上衣下裳相连,袖口紧窄、下裳较短,腰间打许多褶裥,肩背间贯有大珠。当时流行的服装色彩是红、黄、绿、褐、玫红、紫和金。明代服饰以仪态端庄、气度宏伟为主要特色,当今中国戏曲服装的款式纹彩,多采自明代服饰。明代服饰的最大特点是以前襟的纽扣代替沿用几千年的带结。纽扣的使用是一种变革,体现着时代的进步。这个时期的服装,衣裙比例有所变化,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变化为拉长上装、缩短裙子露出的长度,衣领以圆领为主。裙装式样一般8~10幅,甚至更多,裙褶盛行,褶纹讲究。清代服装,从衣着特点和后世传播的持久性来分析,是以新代旧、时代前进的产物。这种变革,形成了我国传统服装的又一次飞跃,是中华服装文化变革的又一浪潮。清代的服装式样衣身修长,衣袖短窄。满族的旗装,外轮廓呈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脸,衣服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马蹄袖盖手,一般在领、袖、前襟、下摆、衩口等边缘以镶滚工艺装饰,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马褂等。清代服饰造型完整严谨,呈封闭状,形象肃穆庄重,清高不凡,突破了延续几千年的飘逸塔形衣冠,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代,以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思想为指导,由于中西文化的交流,西洋的军装、军帽开始在中国学生和军人中出现。由于西式服装更符合工业时代的功能需要,故一经引进,就对近代中国服装结构的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西方文化渐渐进入我国,形成了服饰的“新式”“西式”的风气。1911年的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华服饰的平民化、现代化。北伐以后政府规定新服制,男子采用中山装和西服,但长袍外加坎肩、马甲依然是男装常服的一种。女学生 “文明新装”是领先的样式,并逐渐流行起来。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但某一时期的审美设计倾向、审美意识也并非凭空产生的,它必然根植于特定的时代,在纷乱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只有将这种特定的审美意识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才能见其原貌。知识窗我国古代不同民族服装文化的交流融合战国时期不同民族服装文化的交流融合,使得传统汉服战袍有了大胆改革的基础,向胡人学来的短衣长裤的服装样式,后来演变为短襦、褶裤,“胡服骑射”的典故由此而来。盛唐时期不同民族的服装文化呈现空前的大交流、大融合,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收,无所留念地改造和革新,成就了服装的盛唐气象。北宋时期不同民族服装文化的交流也相当深入。最近一次不同民族服装文化的交流融合发生在清代,是满族服装和汉族服装的文化共享。改冠易服,流行了两千年之久的冠冕衣裳至此遂告终止。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56支花,56个民族的服饰都具有鲜明而独特的风格。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是我国服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感知中国服装文化的民族性,应该把各民族的服饰与他们的生活环境、生活习俗、劳动特点等联系起来,并从中领悟其服装的文化内涵。讨论查阅有关少数民族服饰的资料,收集你所喜欢的1~2个民族服饰的多种形式的信息,从款式、色彩、材质、工艺四要素进行讨论,分析地域、文化对服饰的影响。分析中国古典戏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粹,它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中国古典戏剧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中国古典戏剧中的戏剧服饰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特色,造型极具视觉冲击,请以中国的传统戏剧为题材,分析传统戏剧服饰在款式、色彩、面料、图案等方面的具体特点(图1-5)(参见教材P8),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服饰的演变可以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并且可以折射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流变。从中不难看出某一时期的审美设计倾向、审美意识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必然根植于特定的时代。只有将这种特定的审美意识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才能见其原貌,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历史文化的传承,才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辉煌。二、西方服装文化的发展了解了我国民族服装的一些特点,我们懂得不同时代、不同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中,服装造型、服装用料以及人们的审美意识各不相同,西方的服装文化也不例外。西方的服装文化源于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400年间的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明,这是古代文明的一个巅峰;同时受到西亚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文明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正由氏族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服装形态多为披挂式和缠裹式。中世纪时期(5—15世纪),西方的社会制度起了变化,主要地区已经完成了封建化进程,西方的服装文化受基督教的影响很大。罗马帝国末期把基督教定为国教,并推行禁欲主义的道德观,此时,服装主要用来遮蔽身体,这一时期的服装形态主要是袍装,外形呆板、保守,变换缓慢,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1 000年之久。服装表现的重点转移到衣料的质地、色彩和装饰纹样上,如设计绚丽丰富的织物色彩,有的以金线、银线混织,雍容华贵,甚至把宝石和珍珠织进织物,由此也可见当时纺织技术的高超。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欧洲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核心是反对神的权威,赞美人性,注重贴近人性的新艺术,把妇女从禁欲主义的服装中解放出来。这一时期的艺术、建筑、服装等很具特色,其中服装的特点是把服装分成若干个部件,各部分独立构成而又可组合在一起,形成鲜明、流动而统一的外形特色,宽衣文化走向窄衣文化。特别是女服通过上半身胸口袒露和紧身胸衣与下半身膨大的裙子形成对比,表现胸、腰、臀三位一体的女子形象特征(图 1-6)(参见教材P9)。洛可可服装形态的演变经历了奥尔良公爵摄政时代、路易十五时代和路易十六时代三个时段。洛可可服装在装饰上,多处使用金线、彩绘、蕾丝、穗子等装饰手法。例如:在室内装饰风格的影响下,法国式罗布衣袖比早期更加合身,袖口制作更为精细而复杂,并且带有边饰。在华托式罗布中带翼的袖口被细丝褶边所取代。这种褶边通常是两层,上面镶有穗子、金属饰边和五彩的蕾丝。袖子下边露出内衣袖口双层或三层褶边。褶边由细而宽,边缘装饰有蕾丝,这就是当时最迷人的“荷叶边皱褶袖”的经典造型(图1-7)(参见教材P9)。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取得了辉煌的成果,缝纫机的发明和使用,对服装的发展最具影响。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男装向着简洁、功能化的方向发展,确定了不同的时间、场合、地点的穿着方式(图1-8)(参见教材P9)。男士都开始穿西装,传统的燕尾服转变为礼服。这种模式一直沿用至今。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大陆产生了一系列变革,工业的发展以及战争给服装带来了明显的影响。妇女进入社会从事各种工作,因而服装趋于讲求功能性,流行宽松又舒适的服装,法国巴黎的妇女勇敢地穿起夹克上衣和灯笼裤骑自行车,打破了几千年来妇女的传统着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妇女服装趋向男性化,具有军服的格调。服装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现代服装时代(图1-9)(参见教材P10)。20 世纪西方女装的发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借助古希腊、古埃及、美洲土著和东方民族等不同服装文化精髓,创造出新的服装文化。这一时期的西方服装文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西欧地域性文化,而是融合了世界各民族服装风格的新体系。在这个文化体系中,法国高级女装的地位是非常特殊的,它作为新时尚的源头和代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充分体现了西方女装造型发展的最高水平。以巴黎为中心,来自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和美国等地的众多设计师紧密把握时代脉搏,运用各种新的手段,对女装造型进行了新的探索,创作了空前辉煌的女装造型,极大地丰富了服装文化体系。分析1.查阅西方服装文化资料,了解有关洛可可、哥特式、巴洛克、古希腊时期的服装风格,分析文化理念对服装特征的影响。2.通过分析服装文化的沿袭变革、创新,你是如何理解服装文化与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是紧密联系着的?服装史把服装与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因素联系起来分析,发掘服装文化的内涵。可以明显看出,在文明传播过程中,服装受到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和进展中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一直处在不断积累、不断融合、不断扬弃的过程中。立即行动你认为服装的文化构成有哪些方面?影响服装文化的因素有哪些?请你将有关的内容在图中补充完整。服装就像一块人类文化的海绵,将人类文化的各种因素尽情地吸收在一起,因此服装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独特的物质性和精神魅力,它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来,并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变得愈发充满活力。三、中西服装文化的差异与融合服装历史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变迁而更替,无论过去还是今天,中西服装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都在不断地进行着。(一)中西服装文化的差异中西服装在经过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阶段后,逐步趋向成熟,形成各具特色的服装形态。公元13世纪以前的中西服装有着相同之处,都以宽衣为主,具有平面裁剪、直线造型、宽松离体的样式。在此仅对中国与西方(更确切地说是欧洲)服装发展进程中各自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进行比较,从中认识服装差异性的历史缘由。1.文化理念的差异。服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是特定民族思想意识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中国文化注重社会秩序,西方文化崇尚自然法则。两种文化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中西服饰观的不同。(1)中国传统服饰观。中国的传统服饰具有 “天人合一” 的和谐观,“文质彬彬”的儒家文化注重营造和谐统一的气氛,“被褐怀玉”的道家文化追求稳重、自然的人际关系。因此服装穿在人的身上,不强调与形体的关系而注重穿着者的整体形象。这两种服装文化审美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2)西方传统服饰观。西方文化从赫拉克利特提出的“万物皆流”“万物皆变”,到之诺提出的“飞矢不动”,其流动、多变的形而上的观念在服装的表现上日益明显。西方的服饰观为崇尚人体美,追求自然美,形式丰富多彩,个性张扬。因而西方的服装从一开始就强调造型结构、形式组合,具有突显人体美和突显个性的特点。2.工艺技术的差异。中西服装的差异实际上就是宽衣与窄衣的造型差异,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服装表现出强烈的东方特征。(1)中国传统服装的表现形式。①善于表达形与式的含蓄美。中国式古代男女服装,基本都采用直线裁剪,胸、肩、腰、臀均呈平直状态,使服装具有一种独特的含蓄美。中国式服装领型中的斜交领、对开V领、直立领,衣服下摆两侧的开衩及清代箭袍式的前后四开衩,衣服的对襟、大襟、一字襟、琵琶襟(图 1-10)(参见教材P12)等,都成为典型的中国式服装的局部结构特征。②注重精细的艺术手法和工艺表现。中国传统的镶、嵌、滚、盘、绣等几大工艺,已成为中国式服装独特的装饰手法,在服装中起着醒目的美化作用,也是体现中国服饰风格的重要标志。中国式的纽扣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早在700多年前,中国服装上的盘扣已问世,逐步代替以带子系衣服。它既是中国式服装的必要附件,又是工艺精湛的装饰品。中国式盘扣花色极为丰富(图1-11)(参见教材P12),既能与盘、滚等其他部位的装饰工艺手法相呼应,又能在整体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③注重服装文化的民族与地域性。中国服装的色彩和图案是体现中国民族与民俗特色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中国历史上,青、红、黑、白、黄五色被视为正色,其余颜色被视为间色。高纯度、强对比是中国传统的配色方法。强烈的对比色再加上金、银、黑、白的调和,使中国的纺织品和服饰以富丽堂皇、古朴大方的风格驰名世界。中国式服装喜好运用图案纹样表示吉祥的祝愿。从秦汉至今,吉祥纹样运用极为广泛。譬如,用麒麟图案表示仁义,用龙凤图案喻义高贵吉祥,用蝙蝠谐福、金鱼谐金玉等(图 1-12)(参见教材P13)。(2)西式服装的表现形式。西方的人体文化源远流长,这种人体意识给人的“第二皮肤”带来了另一类服装风格特征。①注重立体裁剪,强调三维空间效果,故有 “软雕塑” 之称。用服装突出人体的曲线美,讲究服装外轮廓线,减小人体与纤维织物之间的空隙,出现了服装省道(表示裁片需要收缝进去的部位,是表现人体曲面的立体处理手段)(图1-13)(参见教材P13)。一方面,立体裁剪使服装随着人体曲线走向呈现不同的外轮廓;另一方面,利用服装胸衣和裙撑(图 1-14)(参见教材P13)塑造体型,使自然人体产生人为的变化,根据不同时期的要求,去强调、夸张人体的不同部位,或胸,或肩,或臀等。②注重服装样式的丰富性、变异性、复杂性和创新性。西方服装样式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产生变化,且周期短、频率快。在其发展的历程中表现出非对称性、不协调性的服装造型方式。3.其他因素。东西方地域的差异造成了东西方在服装面料运用上的差异,东方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影响,最佳服装面料是吸湿性和透气性较好的面料,因此,丝、棉、麻是服装的主要原料;而西方则多采用动物毛编织的面料和毛皮与皮革。此外,工业革命的推进,使西方的纺织业发展突飞猛进,而技术的发明革新,更使西方在纺织、编织技术上领先于东方。体现在服装上,表现为西方服装注重材质和款式的结合,合体裁剪,造型多变。(二)中西服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西服装文化之间的差别是不言而喻的,这种差别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原因。另外,中西服装文化的交流也有悠久的历史,尤其是自20世纪以来,政治、经济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强,成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无法回避的潮流。中西服装文化的交流、碰撞也日益频繁,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预示着未来服装的走向。下面几个例子折射了中西服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1.旗袍的发展。百年风雨,旗袍几度沉浮,几度辉煌。随着岁月的变迁,旗袍由繁到简,从传统走向时尚(图 1-15)(参见教材P14)。旗袍是近代服装的精品,集典雅与性感于一身。旗袍在发展过程中,受西方服装文化的影响,不断吸收西洋女装的特点,并逐步发展为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我国独特的传统女装。旗袍是清末满族旗女的服装,其特点是宽大、平直,衣长到脚;所选用的面料大多是丝绸和棉布;在旗袍的领、襟、袖的边沿部位都用宽图案镶嵌、滚边。20世纪20年代初,旗袍开始普及,起初式样与清末的式样较相近,但不久袖口、滚边改窄。到20世纪20年代末,受欧美服装文化的影响,旗袍开始变得称身合体。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领导服装潮流的时髦女郎、电影明星等,在旗袍式样上标新立异,无形中促进了它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旗袍盛行,样式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衣长等方面。开始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夏季,也配高耸及耳的硬领。不久又流行低领,袖子、衣长的变化也随着潮流而变。现代旗袍融入了现代女装的时尚,款式上有对襟、衣裙两截、高开叉和一步裙等,色彩及图案更为丰富。至今,旗袍在一些正规隆重的场合,如婚礼、宴会、出访和在电视节目中都被当作正式的礼服。2.中山装。中山装是一种在西方男子服装基础上加以改进的服装样式,因孙中山先生率先穿着而得名。中山装的特点如下:(1)反映时代的转折。与传统服装相比,中山装移植了西方服饰的积极因素,如吸取了西服结合人体自然体型的裁剪方法,与传统服装平面裁剪的形式有着明显的差别。(2)适合当时的国情。近代,社会生产由手工业时代走向机器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促使服装款式向短装发展。中山装合身适体、方便活动、实用性强,很快为人们所接受。(3)独具东方鲜明的个性。中山装的设计,是在对西方男子服装进行分析选择的基础上,从中国实际出发移植西方款式的成功之作。从造型上看,小翻领的中山装,外形保持方形的轮廓造型;宽窄适中的装袖,贴身合体,改变了传统中国服装的宽松造型;领以下等距排列的纽扣,顺垂衣襟而下;以纽扣为中轴线,4个口袋左右均衡分布,保持穿着后的封闭、含蓄、庄重,实用稳妥,纵横有序,形成平衡的美感。(4)融汇中西技艺。中山装吸取了西式服装的工艺技法,表现出以下特点:结合人体比例、体型曲线或活动规律,安排材质、结构,做到合身适体。根据肩、胸、领、腰、臂等部位的生理特征和姿势进行造型。通过垫衬、收省、归拔等技术,”使中山装外形轮廓明确,造型挺括。中山装经过不断完善,逐步成为一种体现中华民族精神面貌的服装,对当时的男士服装起着主导作用(图1-16)(参见教材P15)。服装因其时代性、实用性、文化性等特点,不受地域疆界限制,现代文明发展的目标是全球性的文化大融合,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我们都应采取兼收并蓄、相容共存的态度,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文化交流的加强,加速了服装同化的进程。这种国际同化主要表现为:重大场合礼仪服装的一致化、职业服装的趋同化、日常服装的个性化等,这些也成为各国民众共同追求的目标。课后作业习 题你如何理解时装界的中国热?青花瓷、竹等作为中国元素的重要代表,是如何被设计师采用并设计成令人瞩目的作品的?请举例说明并相互交流。板书设计第一章 领略服装文化第二节 中西服装文化简介一、中国服装文化的发展二、西方服装文化的发展三、中西服装文化的差异与融合(一)中西服装文化的差异(二)中西服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教学反思通用技术选择性必修5服装及其设计普 通 高 中 教 科 书主 编 刘琼发副 主 编:李 榕 周卫星 朱美健 席春玲本 册 主 编:张少斌本册副主编:范福军编 写 人 员:张少斌 范福军 陶文娟 邓婉球 王霄凌广东教育出版社广东科技出版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