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7.1走进分子世界 课时 授课日期教 学 目 标 1、通过活动了解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对分子的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了解显微镜在拓展人们视眼,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知道显微镜的观测技术有很大的进步 3、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体会分子世界的物理性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教学重点 重点: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 难点:分子模型的认识以及运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相关现象教、学具 纸、素描碳笔、高锰酸钾颗粒、红墨水滴、表面磨得很光滑的铅块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备注一、引入新课 以学生对导图的发言引入新课(要求一位学生事前准备,将导图内容扩展为一篇小短文进行发言。题目可以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二、学习新课 活动7.1 选择一种模型: ①用炭素笔在白纸上画一笔,再用放大镜或低倍的显微镜对笔迹进行仔细观察,会看到些什么?(虽然实验没有做,但你可以凭你的经验和想象进行一次合理的推测。) ②将高锰酸钾的颗粒放入水中,让学生注意观察并回答看到的现象。 ③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再注入酒精,在液面的最高处做一记号。然后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的位置,混合后水与酒精总体积是否和混合前酒精和水的体积之和相等。如不相等,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大家推测可能出现的结果。(简单板画活动3) 用两个量筒中分别注入50cm3 水和50cm3酒精。然后将50cm3酒精倒入50cm3 水的量筒中,用棒进行搅拌使其充分混合。再观察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是否还是100 cm3(也可以用黄豆和大米相混合进行实验,操作的效果更加明显。) 科学家们根据上述的现象,设想了三种物理模型。 模型1 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各个颗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 模型2 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 模型3 固体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固体微粒可以挤进液体中去。 请同学们选择一种最合理的模型,对上述和现象2和3进行解释。 科学家们经过世世代代的研究发现,物质的确可以分成十分细小的微粒,但如果一直的分下去,物质就会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如水分到一定的程度后就失去了水的性质了,也就是说水已经不是水了)于是科学家们就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叫分子。 介绍分子的大小和分子直径数量级 物质由分子所组成,分子的体积十分小,而且分子之间有空隙。 活动7.2:收集分子运动的实验证据: 如果将红墨水滴在水中,会有怎样的现象?要求学生注意观察。 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科学道理呢? 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实可以做为分子是运动的证据? 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做着无规则的运动。 要求学生阅读28页的对话框。提问小男孩提出了什么问题,小女孩又是怎样回答的?学生:小男孩说既然分子间有空隙,而且分子又是运动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许多物体却不是一盘散沙? 你是怎么想这个问题的呢? 活动7. 3 支持分子间存在吸引力的证据: 要求学生猜测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它们会粘在一起吗?再将下面挂上个砝码也不会掉下来。 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吸引力? 分子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四、作业《同步导学》 可能会看到十分细小的炭的颗粒。 看到高锰酸钾的颗粒放入水中马上开始溶化,不一会儿,整杯水都变成了红色。 可能在混合后,水和酒精的总体积会变小。 上讲台进行观察后说出课本上填充结论,并进行填写。 讨论2分钟后回答 阅读第26页相关的最后一段。 发 现红墨水在水中扩散开来,不一会儿,整个杯中的水都变红了。 说明分子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停的运动着。 看书半分钟,回答时不能看书。 很可能是因为分子之间有吸引力的作用。 看到两个铅块粘到了一起。 分子间的确存在着相互的吸引力。 讨论后回答教 后 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