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班会 高中元宵节主题班会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班会 高中元宵节主题班会 素材

资源简介

元宵节主题班会教案
教案目标:
1.让学生了解元宵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1.元宵节的背景知识资料。
2.制作元宵的材料和工具。
3.团队合作的游戏器材。
教学重难点:
元宵节的习俗和意义,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一)教师简要介绍元宵节的起源和意义。
1.元宵节的起源
(1)源于远古人类在过节时以火把驱邪。这个节要祭祀天神?,由于是夜里进行,自然要打着火把,后来就逐渐演变为元宵节了。
(2)起源于民间开灯祈福的古俗。因为农历的十五,是农历年的第一个十五,是月亮在新的一年中,第一次最圆的日子,所以在民间形成了“开灯祈福”的古俗。
(3)纪念“平吕?”之功。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为了纪念“平吕”功绩而特别设定的节日。
(4)佛教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习俗也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5)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2.元宵节的意义
(1)民俗产物
由元宵花灯形成与变化,可以看到民俗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既可以吸纳宗教文化的内涵,又可以包容雅文化的内容,从而形成一种自足自立的俗文化形态。元宵花灯的次生意蕴,实则是其民俗化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之中,其意蕴丛生积聚。仅其中的荦荦大者,就有娱乐、益智等内容。
(2)娱乐
在汉代的正月十五,娱乐是节庆的中心内容之一。此时的娱乐,乃是以歌舞娱神降神。佛教花灯加入元宵节之后,很快即与元宵节的娱神活动合而为一,人们在花灯的照耀之下,尽情欢歌嬉戏。此时的佛教花灯已经融入大众的行列,形成了纯娱乐喜庆的意蕴。直至近世“元宵无大小”“正月十五闹元宵”等俗语,更准确而直接地传达了花灯所蕴涵的欢乐喜庆意蕴。
(3)益智
元宵花灯的益智功能,主要应归功于灯谜的出现。而灯谜之出现,则要归因于字谜。由于汉字独特的造型和组合,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有字谜了,时人谓之“廋辞”“隐语”。到南宋以后,此种文字游戏便与上元花灯结合,形成了灯谜。到了明清时期,灯谜则更加丰富多彩、引人人胜了。由花灯所衍生的灯谜,不仅保留了花灯喜庆娱乐的意蕴,又结合汉字文化产生了益智教民的文化效应。
(4)祈求丰登
元宵节的礼俗,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虽然所祭之神不尽相同,祈祷方式也或有差异,体现了民俗的地域色彩,但祈求农业的丰登这一宗旨则是一致的,这就表明元宵节原本有祈求丰收的意思。在唐代上元祈年的观念影响是很深广。唐文宗皇帝《上元日二首》中“心斋何事欲祈年”、“愿蒙四海福黔黎”即表明了这样的意思。段成式在《观山灯献徐尚书》序中说“及上元日,百姓请事山灯,以报穰祈祉也。”无论是九五之尊的皇帝,还是社会底层的百姓都,知道元宵节是祈求丰登的好日子。
(5)祛病消灾
元宵节流行一种叫“走桥”的习俗。在有些记载中元宵走桥的目的被解释成祛病消灾。河南《郏县志》载:“元宵庆灯节,老幼有病者各诣石龟灸之。若本地有河桥,则相与过桥。无则共攒木板搭数丈高,名曰天桥,男女咸集过之,谓之走百病。”河北《永平府志》:“至次日为残灯......儿女交错度桥,谓度百厄。”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正月·走桥摸钉》:“元夕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一人持香辟人,曰走百病。凡有桥处,三五相率以过,谓之度厄,俗传曰走百病。”
(6)祈求子嗣绵延
元宵节也是求子的佳节良辰。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这里“灯”谐音“丁”,就是男丁。这样一来,偷灯就象征着生育儿子,偷灯就是祈求子嗣绵延。根据同样的道理,观灯也具有求子的涵义。于是,古代妇女出门观灯有了这个理由,就名正言顺了。
2.学生分享自己对元宵节的了解和经历。
二、学习元宵节习俗(10分钟)
(1)教师讲解元宵节的习俗,如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
1.赏花灯
元宵节的习俗之一是赏花灯。人们通过挂起彩灯来庆祝元宵节,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花灯在夜晚点亮,给人们带来欢乐和祝福的同时,也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猜灯谜
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活动,人们在彩灯上贴上写有谜语的纸条,供人猜。猜灯谜既能启迪智慧,又能营造节日气氛,让人们感受到节日的乐趣。猜灯谜活动还可以增加人们的互动,人们可以一起猜谜,增加了彼此间的交流和互动。
3.走百病
元宵节的习俗之一是“走百病”。妇女们结伴而行,或走桥过走,或走墙边,或走郊外,目的都是驱病除灾。这一习俗体现了人们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也是对自然界和神灵的敬畏和祈祷。
4.吃元宵
吃元宵是元宵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家家户户都会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团团圆圆、和睦幸福。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不同口味和风味,有汤煮、油炸、蒸食等多种选择。吃元宵象征着家人团聚、幸福美满的美好祝愿。
5.踩高跷
踩高跷是元宵节的一项古老的民间技艺性表演。踩着高跷可以行走自如,还能完成各种高难度的动作。踩高跷是民众自发组织的一项活动,是为了庆祝元宵节。表演者把长木绑在腿上行走,还能做出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如劈叉、跳凳、舞刀弄枪等。踩高跷的目的是为了庆祝节日、增添欢乐气氛,同时也展示了民众的智慧和勇气。
6.迎紫姑
迎紫姑是元宵节的一个习俗,民众为了表达对紫姑的怀念和同情,在这一天会祭祀紫姑,并扎其像之祭拜。这是对弱者的同情和善良,也是对死者的怀念和祈福。
7.逐鼠
逐鼠是正月十五的传统民俗活动,通过米粥喂老鼠,寄托着人们丰收的希望。
8.划旱船
划旱船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传统习俗,表演者通常是姑娘,他们把假船套在身上,做着划船的姿势,一边跑一边唱,一边舞。整个表演充满了欢乐和音乐的节奏,给人们带来愉悦和节日氛围。
9.打太平鼓
打太平鼓是元宵节的一个传统项目,也是庆祝各种节日的活动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为了增加节日的氛围,很多地方都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等活动。打太平鼓虽然现在的人比较少,但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它仍然保留下来,并且被人们喜爱和传承。
10.祭门祭户
祭门祭户是元宵节的一个习俗,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11.偷菜
偷菜是古诗云“月在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习俗,是青年女子在元宵节偷别人家的菜,祝愿自己早日找到如意郎君。
12.听香
元宵节有很多有趣的习俗,其中之一就是“听香”。这是一种预卜姻缘或祈福夫婿出门做工、讨海、过番平安赚大钱的习俗。人们会点燃香烛,烧香祈求神明指点迷津,然后手持香按占卜,最后回到自己家中,听别人说些吉祥的话语,以得到幸运的预兆。
13.穿灯脚
在闽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元宵节中还有一叫“穿灯脚”的习俗。灯节中的舞龙灯是福建元宵节中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龙灯长数十尺,有头有尾。而灯节中还有一种灯猜颇受欢迎,即猜灯谜或出灯猜,以向祖宗介绍新媳妇。
14.陶灸
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还有以十二个面盏贮油放入锅中蒸熟,以面盏积水寡来预卜该月的晴雨。静海县上元节以大馒头为节食。庆云县元宵节男子请五祖教拳棒,女子请紫姑卜休咎。
(2)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体验。
三、制作元宵(15分钟)
1.教师演示如何制作元宵,并引导学生动手尝试。
2.学生分组合作,制作属于自己的元宵。
四、猜灯谜活动(10分钟)
1.教师准备一些灯谜,挂在教室墙上。
2.学生分组猜灯谜,猜中的小组获得小奖品。
五、团队合作的游戏(10分钟)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游戏,如拔河、接力等。
2.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团队凝聚力。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班会的收获和感受。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七、教学评价:
1.学生对元宵节的了解程度。
2.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
3.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和创造力。
八、教学延伸:
1.邀请家长参加元宵节庆祝活动,增进家校互动。
2.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展览,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