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比较优势理论 课件(共37张PPT)-《国际贸易》同步教学(高教版 第四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章 比较优势理论 课件(共37张PPT)-《国际贸易》同步教学(高教版 第四版)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1
第2章 比较优势理论
2
【本章主要内容】
2.1 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初表述
2.2 比较优势引论
2.3 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
2.4 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
2.5 比较优势理论的扩展
3
2.1 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初表述
早在17、18世纪,欧洲国家就推崇一种被称为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经济哲学,重商主义者主张通过扩大出口减少进口从而扩大贸易顺差的方法实现国家的富强,因为贸易顺差可以使外国的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流入国内。
他们认为,一个国家拥有的金银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为达到这一目的,他们主张政府应当竭尽所能地扩大出口,减少甚至限制进口。
然而,一国的贸易顺差意味着其它国家的贸易逆差,一国的金银流入就是其它国家的金银流出,在任一时点上金银总量一定的情况下,顺差国的贸易利得就是逆差国的损失(他们认为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因此,重商主义者所鼓吹的经济民族主义,必然导致贸易伙伴之间在国家利益上存在根本冲突。
4
重商主义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时期
16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为晚期重商主义时期
早期重商主义者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他们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甚至通过行政手段来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这种思想被称为货币平衡论。
晚期的重商主义重视的是长期和总体上的贸易顺差,他们认为,一定时期的贸易逆差可以被允许,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是顺差即可。这种思想被称为贸易平衡论。
重商主义的局限性在于他们认为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你得必然是我失,奖出限入是其必然结果,各个国家运用重商主义理论管理国际贸易的结果将导致国际贸易的萎缩。
2.1 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初表述
5
2.2. 比较优势引论
第一个论证国际贸易是“正和游戏”而非“零和游戏”的是亚当·斯密。他提出自愿开展贸易的两个国家都可以从中获益的重要结论。
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对重商主义的经济哲学进行了深刻批判。他指出,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志不是其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少,而是这些贵重金属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一国拥有的贵重金属再多,但如果可供消费的商品的数量和种类少得可怜,那么该国的实际生活水平就不会高。可供消费的商品增加,才意味着一国财富的增加。
亚当·斯密认为,只有扩大生产才能提高本国的生活水平,而扩大生产的根本在于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这又取决于社会分工是否能够得以不断深化。亚当·斯密将这一思想应用于国际贸易,认为国际贸易可以使贸易双方都增加财富。这是因为,国际贸易可以通过市场的拓展,将社会分工由国内延伸到国外。从国内分工到国际分工,意味着专业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终将促进实际收入意义上的财富增加。
6
亚当·斯密用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概念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
绝对优势理论——当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但在另一种产品生产上有绝对劣势,那么两国就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来交换其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这样,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两种产品的产出都会增加,增加的产出可用来测度两国分工及贸易所带来的利益,适当地分配这种利益就可以使两国都受益。
2.2. 比较优势引论
7
一个关于绝对优势的例子。
表2-1表明,1小时的劳动在A国可以生产6蒲式耳的小麦,但在B国只能生产1蒲式耳小麦;另一方面,1小时劳动在A国可以生产4码布,在B国可以生产5码布。因此,在小麦生产上,A国有绝对优势,而在布匹生产上,B国有绝对优势。按照斯密的分工原则,A国可专门生产小麦,B国可专门生产布匹,然后通过贸易交换产品。
2.2. 比较优势引论
表2-1 绝对优势
A国 B国
小麦(蒲式耳/劳动小时) 6 1
布匹(码/劳动小时) 4 5
8
假定A、B两国各有2劳动小时,可分别生产6蒲式耳小麦、4码布和1蒲式耳小麦、5码布,世界总产出为7蒲式耳小麦和9码布。
现在A、B两国开展专业分工,A国可生产12蒲式耳小麦,B国可生产10码布。
如果A国用6蒲式耳小麦去交换B国的5码布,A国就可以得到5码布, B国则可获得6蒲式耳小麦,两国拥有的产品数量都比以前增加了。
这说明,在资源消耗不变的情况下,世界总产出增加了,两国也可以从分工和交换中得到更多可供消费的产品。
由此可见,通过分工与贸易就可实现双赢。
2.2. 比较优势引论
9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解释和论证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和好处——它并不是一个“零和游戏”,而是可以实现贸易双方的“双赢”,并优化资源配置。
斯密的贸易理论为自由贸易思想提供了理论根据,有力地抨击了传统重商主义的谬误,结束了后者对于贸易学说的长期统治,其贡献和意义十分重大。
但是,亚当·斯密的贸易理论所主张的互惠贸易前提条件(要求各国都必须有自己的在生产成本上占据绝对优势的产业部门)过于苛刻,尚不具有一般性,只能解释现实中的部分国际贸易现象,而不能解释现实中还存在的,当一个国家在所有生产部门都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是否还可以开展互惠贸易的情况。
后来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贸易学说,从理论上解答了这一问题。
2.2. 比较优势引论
10
2.3 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
李嘉图在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即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两个国家产品生产的相对劳动成本,而不是绝对劳动成本。一个国家在生产各种产品时,即使劳动成本都高于其他国家,但是,只要在劳动投入上有所不同,仍可以开展贸易并从中获益。
2.3.1 比较优势理论模型的前提假设
①有劳动1种生产要素、2种商品以及2个规模既定的国家;
②两国两种产品的消费者偏好相同;
③国内劳动要素具有同质性;
④劳动要素可以在两个生产部门间自由流动,但不能跨国流动;
⑤贸易是自由的,并且不考虑运输成本等任何贸易费用;
⑥规模收益不变,商品与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11
2.3 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
2.3.2 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均处于劣势(即不存在绝对优势产品),仍有可能进行互惠贸易。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并出口它的绝对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或称比较优势产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较大的产品(或称比较劣势产品)。
我们可以通过表2-2、表2-3、表2-4来解释比较优势理论。
表2-2 比较优势分析(分工前的生产情况)
A国 B国 合计
小麦(10蒲式耳) 1(劳动小时) 6(劳动小时) 20 蒲式耳
布匹(1码) 2 (劳动小时) 4(劳动小时) 2码
12
从表2-2可以看出,无论在小麦还是在布匹的生产上,B国都处于绝对劣势。然而,B国生产小麦的劳动生产率只有A国的1/6,而生产布匹的劳动生产率是A国的1/2,因此B国在布匹的生产上有相对优势。另一方面,A国在小麦和布匹的生产上都有绝对优势,但是,生产小麦的绝对优势要大于生产布匹的绝对优势,因此A国在小麦的生产上有比较优势。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如果A国专门生产小麦并出口一部分小麦来换取B国的布匹,B国专门生产布匹并出口一部分布匹来换取A国的小麦,则两国都可以获益。请看下表:
可见,在劳动投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小麦产出增加10蒲式耳,布匹产量增加0.5码,国际分工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世界总产出增加了。
2.3 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
表2-3 比较优势分析(分工后、交换前的生产情况)
A国 B国 合计
小麦(10蒲式耳) 3(劳动小时) 0 30 蒲式耳
布匹(1码) 0 10(劳动小时) 2.5码
13
假定A国用10蒲式耳小麦来交换B国的1码布匹,那么交换后两国两种产品的消费情况如表2-4:
交换后,A国在布匹消费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多消费10蒲式耳的小麦,而B国在小麦消费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多消费0.5码的布匹,两国都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得到了好处。
2.3 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
表2-4 比较优势分析(交换后两国的消费情况)
A国 B国
小麦(蒲式耳) 20 10
布匹(码) 1 1.5
14
2.3 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
李嘉图科学地发展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指出两国只须在不同产品生产上分别具有劳动生产成本上的相对优势,而不必是绝对优势,就可以通过国际分工和互惠贸易而使双方得益。
这大大放宽了斯密贸易学说的苛刻前提条件,为世界更大范围地开展自由贸易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较具一般性的贸易学说,而且其思想还为现代贸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研究思路,迄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只考虑了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又假定只有两种产品和两个国家,而且未考虑具体贸易条件的确定问题,后来的新古典经济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相应补充和深入研究。
15
2.3.3 比较优势理论的图形解释
假定有A、B两个国家和X、Y两种产品,A、B国内生产X产品的边际成本分别为ax和ay(固定成本为0),此时,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由下列的三个线性表达式共同决定(其中,前两个表达式分别为X、Y产品的生产函数方程式,而第三个表达式则为充分就业的约束条件恒等式)。
Qx = ax·Lx ,(0 ≤Lx≤A) (2-1)
Qy = ay·Ly ,(0 ≤Ly≤A) (2-2)
A = Lx + Ly (2-3)
其中,ax 、Lx和Qx (ay、Ly和Qy)分别代表A国X产品(Y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以边际成本来表示,劳动生产率与边际成本成反比)、劳动投入量和产量,A代表A国的劳动总供给量。由这三个表达式导出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方程为:
,(0 ≤Qx≤axA ,0 ≤Qy≤ayA) (2-4)
因此,在只有两种产品并且其边际成本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是一条直线段。同样可以导出B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方程为,
,(0 ≤Qx≤bxB ,0 ≤Qy≤byB) (2-5)
其中,bx 和Qx (by和Qy)分别代表B国X产品(Y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和产量,B代表B国的劳动总供给量。
2.3 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
16
假定ax>ay,bx<by ,即A国在X产品生产上有比较优势,B国在Y产品生产上有比较优势,那么,A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就比较平缓,B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就比较陡峭,如图2-1所示。贸易前A、B两国的生产——消费均衡点分别是其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无差异曲线(即消费等效用曲线)的切点EA 点与EB 点,国内生产的两种产品的数量也就是国内消费的两种产品的数量。
A、B两国X产品的相对价格分别为pA 和pB ,在只考虑两种产品和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并且其边际成本固定不变的情况下,一国(如A国)X产品对于Y产品的相对价格pA等于其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斜率的绝对值ay /ax,也就是AA / 斜率的绝对值。当pA= (ay /ax) ≠ (bx / by ) = pB 时,两国就存在着进行国际分工和互惠贸易的基础。
图2-1 李嘉图模型——A、B两国在贸易前的生产-消费均衡
2.3 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
O
Qx
Qy
B
A
U0
E0
U1
E1
B’
A’
17
现在A、B两国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完全分工,A国专业生产X产品,B国专业生产Y产品,然后按国际价格pw(pA < pw < pB)进行交换,如图2-2所示。
图2-2 A、B两国在完全分工和任意给定贸易条件下的生产-消费分析
返回
2.3 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
Qy
Qx
o
p
U1’
c1
A
D1
A’
Qy
o
Qx
Ub’
Cb
Db
B’
p
18
在任意给定的贸易条件pw下,A国(B国)的生产均衡点将分别沿其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下移(上移)到图中A/点(B点)的位置,而它们的消费可能性边界线也将分别以A/点(B点)为中心“外旋”到图中pw 线的位置——两国各自消费可能性边界线斜率的绝对值将相同(同为 pw)。
贸易后,A国新的消费均衡点是由其新的消费可能性边界线pw与另一条消费无差异曲线UA/ 的切点CA 所确定 ;B国新的消费均衡点也是由其新的消费可能性边界线pw与另一条消费无差异曲线UB/ 的切点CB 所确定。这时,由A、B两国各自新的生产均衡点与消费均衡点分别可以确定两个直角三角形CADAA/ 和BDBCB ——它们分别被称为A国和B国的意愿贸易三角形。当pw并非均衡的贸易条件时,这两个意愿贸易三角形就不全等,两国间贸易的不平衡,必将引起贸易条件的进一步调整——这时将会有一个讨价还价的“觅价”过程,直至找到一个均衡贸易条件为止,即两国的意愿贸易三角形将会达到全等。此时,无论是A国还是B国,其消费均衡点都比贸易前上移了,从而意味着在开展贸易之后,两国的社会福利都得到了提高。
2.3 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
19
2.3.4 比较优势理论的检验
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实证检验,当推迈克道格尔(G.D.A.Mac Dugall)1951年所作的研究。他利用美国和英国1937年的数据,考察了各行业的出口绩效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他的假设检验可以表述为:美国劳动生产率(根据工资差异加以调整后的)高于英国的行业,其出口也将高于英国这些行业的出口。根据迈克道格尔的估计,1937年美国的平均工资水平是英国的两倍。
因此,他认为如果美国某些行业的劳动生产率超过英国对应行业劳动生产率两倍以上,那么,美国就应该在这些行业上有比较优势。迈克道格尔用美、英两国各行业对世界其它国家的出口之比作为判断比较优势的标准,结果见表2-5。
2.3 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
表2-5 迈克道格尔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检验结果
行业或产品 美国劳动生产率与英国劳动生产率的比值 美国出口与英国出口的比值 行业或产品 美国劳动生产率与英国劳动生产率的比值 美国出口与英国出口的比值
满足假设检验的产品 收音机 3.5 8 满足假设检验的产品 棉制品 1.5 0.11
生铁 3.6 5 人造丝 1.4 0.09
汽车 3.1 4.3 啤酒 2 0.06
玻璃容器 2.4 4 水泥 1.1 0.09
罐头 5.2 3.5 男式毛制品 1.3 0.04
机械 2.7 1.5 人造牛奶 1.2 0.03
纸 2.2 1 毛衣 1.4 0.004
卷烟 1.7 0.5    
油毡 1.9 0.33 不满足假设检验的产品 电灯 5.4 0.94
纺织品 1.8 0.33 饼干 3.1 0.23
皮鞋 1.4 0.33 火柴 3.1 0.09
可乐 1.9 0.2 橡胶轮胎 2.7 0.74
化纤 1.5 0.2 肥皂 2.7 0.35
21
2.4 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
穆勒认为,“一个国家的生产物总是按照该国的全部出口商品恰好抵偿它的全部进口商品所必须的价值,与其他国家的生产物相交换。…… 所有的贸易,不论是国家之间的,还是个人之间的,都是商品的相互交换,在此互换的过程中,各个国家或个人所须出售的商品也就构成了他们的购买手段:
一方的供给构成了他对另一方所提供商品的需求。因此,供给和需求不过是相互需求的另一种表述。
从而,所谓价值将自行调整以使得供给与需求相等,实际上就是说,价值将自行调整,以使一方的需求等于另一方的需求。”简言之,也就是说,贸易双方相互需求的价值应当均等(这被后人称作“相互需求方程”)。
22
在李嘉图贸易模型的前提假设下,当两国存在互惠贸易的基础时,如果两国规模相当,并且需求偏好相同,则在可以自由贸易的情况下,两国应当进行完全的专业分工(比如A国完全专业生产X产品,B国完全专业生产Y产品),这样可以把两国的“总蛋糕”做到最大,然后在合理的贸易条件范畴内进行互惠贸易,以使得两国从分工贸易中的总得益达到最大(至于每国各能从中分享到多少贸易利益,则取决于具体的贸易条件)。
穆勒认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这取决于两国各自的生产能力及其对于另一国产品的“需求强度”,并最终取决于两国“相互需求”的均衡。
2.4 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
表2-6 贸易条件的确定
A国 B国
X(单位/劳动小时) 10 10
Y(单位/劳动小时) 15 20
23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A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X,B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Y。A国的国内交换比率为1X=1.5Y,B国的国内交换比率为1X=2Y 。
如果A国在国际市场上能够用1X换取多于1.5单位的Y,A国就会开展国际分工与贸易;同样,
如果B国能以少于2单位的Y 来换取1单位X, B国也愿意开展国际分工和贸易。因此, A、B两国两种产品的国内交换比率就是它们开展国际分工和贸易的上下限。
如图2-3
2.4 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
A国国内交换比率
A国不交换区域
B国国内交换比率
B国不交换区域
交易区
Y
20
10
O
图2-3 国内与国际交换比率
24
在由比较优势理论决定的两国交换比率的上下限内,实际均衡贸易条件是由两国相互之间的需求强度来决定的。如果对方对于本国产品的需求强度大于本国对对方产品的需求强度,那么,交换比率就接近于外国国内的交换比率,本国获得较多的贸易利益;反之,交换比率就接近于本国国内的交换比率,外国获得较多的贸易利益。
假定A、B 两个国家都是大国,下面利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来分析A、B两国贸易平衡时的交换价格决定问题。
2.4 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
P3
P2
P1
O
X
X
X
O
O
Pr/Pt
Pr/Pt
Pr/Pt
Sx
S
Sx
E
E’
E’
A
B
B’
A’
Dx
Dx
D
(a) A国的X产品市场 (b)X产品的国际贸易 (c)B国的X产品市场
图2-4 贸易均衡时产品相对价格的局部均衡分析
25
在图2-4中,SX、DX分别为A、B两国X产品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纵轴表示X产品的相对价格,横轴为X产品的产出数量。在封闭经济条件下,A点是A国X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均衡点,此时X产品的相对价格为P1(见图(a));A/是B国X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均衡点,此时X产品的相对价格为P3(见图(c))。
开展贸易后,X产品的相对价格将界于P1与P3之间。当相对价格高于P1时,A国将提供比其需求更多的X产品,并将多出的部分出口;另一方面,在相对价格低于P3时,B国对X的需求将超过本国所能生产的数量,将进口X产品以满足这部分超额需求。
相对价格P2是A国X产品出口数量(A国的供给量-需求量)等于B国X产品进口数量(B国的需求量-供给量)时的价格,也就是贸易均衡时的相对价格。当相对价格PX/PY>P2时,A国X产品的出口供给将大于B国的进口需求,X产品的相对价格将向P2回落;反之,X产品的相对价格将回升,直至重新达到均衡价格。
2.4 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
26
随着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实践的进步,新的贸易理论不断涌现,作为国际贸易理论逻辑起点的比较优势理论在放松传统假设条件的基础上,呈现出越来越强的包容性和综合性,许多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支都可以融入到比较优势的思想框架内,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研究范畴。遵循李嘉图的基本分析逻辑,以技术要素作为分析的支点,学者们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着李嘉图模型,大大增强了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解释力和适用性。以多恩布什-费歇尔-萨缪尔森(Dornbusch—Fischer—Samuelson,1977)两国连续产品模型为新的起点,以伊顿-科顿(Eaton-Korton,2002)多国模型为基石,李嘉图模型在理论和实证方面的拓展研究是近年来贸易理论发展中的重要成果。
2.5 比较优势理论的拓展
27
2.5.1 D-F-S(1977)两国连续产品模型
现有对李嘉图模型的种种扩展中,比较完整的2×n模型是由多恩布什、费歇尔、萨缪尔森三人建立的,并且成为现代大多数国际贸易教科书中的范例。该模型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比较各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和相对工资水平确定产品的比较优势,从而确定贸易模式。例如对于产品i,A、B两国的生产成本分别表示为 和
,如果 ,,那么产品i在A国生产的成本更低,应该由A国生产并出口,也就是说A国具有比较优势。如果相反,那就应该由B国生产。具体来说,如果有n种产品,我们可以将每种产品在两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之比从低到高排列:
2.5 比较优势理论的拓展
28
用 表示两国的单位货币工资率之比,将
插入上式,得到:
2.5 比较优势理论的拓展
29
则左边的i种产品中A国具有比较优势,应该A国生产并且出口;相应的,右边的全部产品则由B国生产。
这个模型中工资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工资率的改变可以改变一国的比较优势。随着A国工资率上升, 将会减小,A国能够生产的产品数量将减少,A国会失去某些产品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如果工资率变动太大,一个国家就有可能完全失去比较优势,或者是失去进口产品的愿望。
2.5 比较优势理论的拓展
30
2.5.2 E-K(2002)多国模型
在Macdougall(1951)、Stern(1962)、Balassa(1967)等学者对李嘉图模型的基本预测进行了实证检验之后,很长时期内对于李嘉图模型在现实经济中的适用性问题进行的实证检验相对不多,古典贸易模型中对于生产率和劳动成本差异的关注被新古典理论专注于要素禀赋的焦点所取代。李嘉图模型在实证检验方面的缺失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
2.5 比较优势理论的拓展
31
一方面李嘉图模型太过简单,难于进行严谨的实证检验;
另一方面,实证检验中也缺少基础理论模型的支持,无法为贸易流的实证分析提供基础,很难有效处理现实世界中大量存在的中间产品贸易以及国家间贸易障碍的影响。虽然国家间相对生产率存在较大差异,但是现实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贸易障碍,国家间商品价格与要素的报酬远不是相等的,国家间的距离越远,价格差异也越大。许多研究虽有对这些事实中某些方面做出解释,但是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框架能够包容和解释所有这些事实。
2.5 比较优势理论的拓展
32
在D-F-S模型的基础上,伊顿和科顿建立并证实了一个基于技术差异且考虑地理障碍因素影响的李嘉图国际贸易模型,以紧凑、新颖的方式将D-F-S的两国情形分析拓展到了多国情形。E-K模型考虑了中间产品的重要性,能够体现促进贸易的比较优势和阻碍贸易的地理障碍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类似于引力方程把贸易流与距离和产品的来源国以及目的国的GDP相联系起来的结构,可为不同层面的贸易流分析提供实证基础,在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证研究中得到了较为广泛地应用。
2.5 比较优势理论的拓展
33
伊顿和科顿还在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利用1990年19个OECD国家制造业双边贸易的截面数据估测了模型的相关参数,并利用相关参数进行了反设事实的实验。他们的研究发现:
(1)所有的国家将会从更自由的世界贸易中获益,而小国比大国获益更大。
(2)随着地理障碍从封闭状态开始下降,制造业将会向中间投入品更便宜的大国转移。但是降低到一特定的水平,当更小的国家也能廉价地购买中间品时,地理障碍的进一步的下降将会逆转这一模式。地理障碍从现有的水平的下降好像对最大的国家不利,但对最小的国家有利。
2.5 比较优势理论的拓展
34
(3)一国技术水平的提高几乎提高了所有国家的福利。但是只有在与技术进步来源国临近,且能灵活压缩国内制造业规模的外国获益的大小才接近本国。
(4)几乎每一个国家都能从多边贸易自由化中获益,但是如果美国单边减税却会受损。由于劳动力的内部流动,欧洲区域一体化可能通过贸易转移损害参与国,或者通过恶化贸易条件损害临近的非参与国。
2.5 比较优势理论的拓展
35
E-K模型虽然成功地解释了贸易量,但是并没有解决贸易模式的决定问题,一些学者以E-K模型为基础,在李嘉图模型框架内分析了贸易模式的决定问题。例如,Costinot、Komunjer(2007)和Costinot、Donaldson、Komunjer(2010)在E-K模型的基础上一般化了他们的研究方法,实证上成功地解决了贸易模式的决定问题,一方面为李嘉图贸易模式提供了补充;另一方面为实证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持。
2.5 比较优势理论的拓展
36
【本章小结】
1.重商主义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早发端者,与当时的时代相适应,他们认为一个国家拥有的金银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所以主张通过开展贸易并保持贸易顺差来达到使本国财富增加的目的。
2.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否定了重商主义通过流通领域来增加财富的思想,认为一国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那么两国都可以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获益。
3. 李嘉图在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可以生产并出口其比较优势产品,同时进口比较劣势产品,则贸易双方都可以从分工和交换中获益。比较优势理论后来成为各国开展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石。
4.穆勒从需求角度补充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国际交换价格即贸易条件取决于两国各自的生产能力及其对于另一国产品的“需求强度”,并最终取决于两国“相互需求”的均衡。
5.以多恩布什-费歇尔-萨缪尔森(Dornbusch—Fischer—Samuelson,1977)两国连续产品模型为新的起点,以伊顿-科顿(Eaton-Korton,2002)多国模型为基石,李嘉图模型在理论和实证方面的拓展研究是近年来贸易理论发展中的重要成果。
37
【本章思考题】
1.有人认为,我国在用千万件衬衣来换取一架美国的波音飞机,以此来证明我国在对美国的贸易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请对此说法进行评论。
2.请运用比较优势理论来分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参与国际分工问题。
3.下表数据表明了不同情况下A、B两国生产X和Y商品需要劳动投入量,在I、II 两种情况下,指出A、B两国具有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的商品?
4.就第3题的表中“I情况”数据,并假定劳动是唯一生产要素而且是同质的。
(1)用劳动测度,A、B两国X与Y商品的成本是多少?
(2)如果工资率是6,则计算A国X商品和Y商品价格。
(3)画出A、B两国生产可能性曲线。
(4)A、B两国X商品的相对价格是多少?
(5)A、B两国Y商品的相对价格是多少?
  I情况 II情况
国家 A国 B国 A国 B国
X商品/人工小时 4 2 1 2
Y商品/人工小时 6 1 2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