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迷娘(之一)》《树和天空》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迷娘(之一)》《树和天空》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
因象解意有路径,缘象得意见真情
——《迷娘(之一)》《树和天空》赏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品读诗句,把握诗人借助特定意象抒发的情感。
3.思辨提升,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
二、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中意象和思想情感之间的呼应关系。
2.感受诗歌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启发、合作探究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歌德的生平经历和《迷娘(之一)》的创作背景。
2.诵读两首诗歌,并设计《迷娘(之一)》的诵读脚本。
[课堂导入]
以近期学校举行的“诗歌经典诵读”活动导入, 提示学生除了学习中国的古典诗歌和
现代新诗以外,还要关注外国诗歌,从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新知学习]
活动一:诵读感知,把握特点
1.学生自由选择诗句诵读。
点拨:可以在两首诗歌中任选一个诗节,或者是自己喜欢的诗句来读。对学生的诵读,
老师及时给与肯定。
2.学生交流自己感受到的两首诗歌的典型特征。
点拨:可以从句式、语言风格、艺术手法、意象等方面来谈。
3.师生一起梳理两首诗歌的内容。
作品 语言 视角 意象 意象特点 主题
《迷娘(之一)》 倾诉式 迷娘 柠檬花、橙子、蓝天、和风、桃 密集的意象群
金娘、月桂、圆柱、厅堂、居室、
大理石、云径、山岗、驴儿、迷
雾、岩洞、龙种、危崖、瀑布

《树和天空》 描述式 旁观者 树、天空、雨、黑鹂、晴夜、雪 以“树”和“天
空”为核心意象

点拨:重点关注两首诗歌意象方面的不同。
活动二:品读意象,体悟情理
1.用意象的替换,去感知《迷娘(之一)》中意象的地域性。
你知道吗,那 开的地方,
茂密的 中, 金黄,
上送来宜人的和风,
静立, 梢头高昂,
点拨:诗歌中呈现出来的是典型的异域风光,表达了迷娘对故乡意大利的深切思念。
2.用意象的重新排序,去感受《迷娘(之一)》中意象的逻辑性。
你可知道那所房子,圆柱成行,
厅堂辉煌,居室宽敞明亮,
大理石立像凝望着我:
人们把你怎么了,可怜的姑娘?
你可知道那所房子?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
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
茂密的绿叶中,橙子金黄,
蓝天上送来宜人的和风,
桃金娘静立,月桂梢头高昂,
你可知道那地方?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恩人啊,随你前往!
点拨:诗歌中三个诗节的意象是不能变换顺序的,分别描绘的是典型的家乡风物、小时候居住过的房子、返乡路途的风景,诗歌在不断强化抒情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3.根据对诗歌情感的把握,重新修改自己的诵读脚本,并进行展示,教师适时点拨、小
结。
课件呈现脚本示例:
《迷娘(之一)》第一节诵读脚本示例
你知道吗(降调),那柠檬花开的地方,(慢)
茂密的绿叶中,橙子/金黄,(慢)
蓝天上/送来/宜人的和风,(慢)
桃金娘/静立,月桂/梢头/高昂,(重读,慢)
你可知道/那地方?(升调)
前往(稍重),前往(重读),
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重读,声音延长)
设计理由:开篇的“你知道吗”,是提问又似轻轻私语,宜读出探寻、轻柔的口吻。写景句宜缓慢、轻柔一些,边读边想象,仿佛置身在这样的场景中。“你可知道那地方”呼应首句,反复探问,以声调来读,强化情感,尾音适当延长。“前往,前往”是催促,也是呼唤,把无法自抑的感情推向极致,诵读时语气逐渐加重。“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直抒胸臆,情感喷薄而出,宜重读。
小结:这首诗唱出了迷娘对故乡意大利深切的思念之情,抒发了迷娘对威廉的感激、信任和朦胧的爱恋等复杂的情愫,蕴含着歌德对意大利的喜爱与神往。我们还能读出迷娘、歌德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正因为这首诗唱出了我们人类共通的情感,《迷娘(之一)》获得了具有独立于小说情节之外的普遍意蕴。
4.抓住意象的不同状态,感受《树和天空》中意象的多面性。
教师范读《树和天空》,学生边听边思考“树”这个意象带给自己的联想。
点拨:树由动到静的变化,关联着多方面的主题。通过对意象的分析、进行充分的诵读,我们感受到两首诗歌在意象方面的不同:《迷娘(之一)》借众多意象传达了复杂、深沉的情感;《树和天空》表达了多重含义的哲思。
活动三:拓展比较,深化认知
讨论交流: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中国抒情诗和哲理诗,交流从中外诗歌在抒情和启思上的
相似性可以得到怎样的启发。
点拨:诗人有故乡,诗歌无国界。不管是中国诗歌,还是西方诗歌,我们总能在其中读
到人类某种共通的情感。
小结: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里说:“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读外
国诗每有种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阅读外国诗歌,一方面拓宽了我们
的视野,让我们感受到人类心灵的丰富;另一方面又增进了我们对中国诗歌的了解。文化是
多元的,我们要以开放的、包容的、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本课小结]
美国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曾说:“意象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只是一个思想。它是一团,
或一堆相交融的思想,具有活力。”鉴赏诗歌,我们要设身处地去体验意象组合营造的独特情
境,从意象的转换、跳跃感受情绪的变化流动,并关注意象组合的内在呼应,挖掘诗歌隐含
的深刻意蕴,由此感悟出社会人生的哲理与真谛。
今天我们主要是从意象和情感的角度来赏读诗歌,下节课我们将会从象征和情感的角
度,去进一步感受表现手法和情感之间的对应关系。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本单元的同时,也能
够拓展阅读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形成积极的、开放的文化心态。
[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意象”专题,继续思考中外诗歌的异同,并形成文字。
2.选择你喜欢或感兴趣的意象,尝试诗歌写作,不少于 10 行。
[板书设计]
六、教后反思
本节课从“意象和情感”的角度去解读诗歌,带领学生探讨意象背后的深刻内涵。围绕
这样的教学目标,设置了意象填空、意象调换、设计诵读脚本等活动,在学习实践中形成规
律性认识,启发学生关注诗歌中意象的地域性、意象组合的逻辑性、意象的多变性等特点,
引导学生将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迁移运用到其他诗歌的学习中。
因受课堂时间限制,学生间的讨论、师生间的交流碰撞显得不是很充分,一些拓展环节
也是一带而过。师生的意象品读还可以再充分一些,教师对学生的诵读指导还可以再细致一
些,学生的思考与展示的空间还可以更大一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