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生物的启示【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案例分析,借助阅读、讨论、探究、游戏等多种方式,了解仿生的含义,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知道很多发明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能够说出工程师利用科学原理发明创造的实例。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科学态度: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技术与工程领域”的5~6年段要求。【教材分析】《生物的启示》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仿生》的第一课时。通过蜂巢、鱼、鸟等常见案例分析仿生现象,了解仿生的含义,认识常见的仿生制品。借助阅读、讨论、探究、游戏等多种方式,解释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活动方式的特点。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这是一个导入活动,让学生通过铁丝网、吸盘、降落伞、鞋面等常见物品,勾连与自然界生物的联系,引发仿生概念链接。第二部分,通过蜂巢模型的观察、分析,探究蜂巢六边形结构的成因,体会自然界的鬼斧神工。第三部分,通过鱼类与船的对比,逐步建构仿生概念。最后通过鸟类动物的范例,激发学生体会仿生学的博大精深,引发对仿生学的学习热情。【学情分析】《仿生》是全新的一个单元。绝大多数学生并不了解仿生的概念,但对于仿生的应用并不陌生,他们在生活中知道和使用过多种仿生物品,对这一领域充满学习的兴趣。本课的设计就是从实际事例出发,帮助学生了解生物和仿生物品之间的联系,体会仿生学的思维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帮助学生理解仿生概念,提升知识应用能力。【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物品和动植物形态之间的相似之处。2.比较巢房,知道正六边形巢房结构的优点。3.比较鱼和船,知道两者之间的关联。4. 了解鸟与发明创造的关联。科学探究:1. 多角度地探究蜂巢的结构特点,知道蜂巢结构在生活中的应用。2.对仿生设计产生探究的兴趣。科学态度:1.在科学探究中,能意识到要用实验、计算、推演验证。2.在科学探究中,乐于尝试,通过资料查询、案例分析来得出结论。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认识到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2.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应用仿生的实例进行研究,寻找其中的原理,并思考是否可以进行改进。【教学重点】认识不同的仿生现象。【教学难点】多角度探究蜂巢结构的特点。【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学生材料:铁丝网局部、塑料吸盘、小降落伞、魔术贴、正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卡片、A4纸,记录卡、笔【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渔网是怎么发明的?明确:伏羲每天到河边,望着水里鱼呀,虾呀,游来游头,蹦来蹦去。一天,他躺在河岸上大柳树下, 无意中看见树枝上一只蜘蛛在织网,捉蚊子、飞虫吃。伏羲想:如果做—个像蜘蛛网一样东西来捉鱼捉虾,不就行了嘛?于是,伏羲欢欢喜喜跑回家,带着妹妹和孩子们上山割来葛藤,编起了像蜘蛛网一样网。拿着网到河里捕鱼虾下,一网撒下去,捕鱼可更多啦!鱼网就是这样发明的。2、生物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有利于生存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人们从中获得很多启示。二、新课讲授(一)找物品设计与动植物形态结构的相似之处1、下面物品的设计与动植物的形态结构有什么相似之处。(展示四幅图片)明确:◆铁丝网和植物茎上的刺的尖锐部分都能起到保护作用。◆塑料吸盘和八爪鱼的吸盘都呈碗状,具有吸附功能。◆尼龙搭扣上的弯钩和苍耳果实上的钩刺都有很强的附着力 。◆降落伞与带冠毛的蒲公英种子的整体形状相似。◆锯子与锯齿草的细齿相似都非常锋利。2、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设计是受了动植物的启示?预测:◆王莲叶子的背面有粗大叶脉和相互交锗的小叶脉,支撑力很强。英国著名建筑师约瑟很据王莲叶的叶脉结构,设计建造了一座顶棚跨度很大的展览大厅,结构轻巧雄伟,经济耐用。◆水母的耳朵有块小小的听石,能听到正在来临的风暴隆隆声。于是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作出预报,对航海和渔业的安全都有重要意义。◆萤火虫发出的光不产生热,称为“冷光”。根据萤火虫发光的生理特点,人们研究出人工冷光。◆在迅速飞动的各种形状的小动物里,青蛙可立即识别出它最喜欢吃的苍蝇和飞蛾,而对其他飞动着的东西和静止不动景物都毫无反应。弄清了蛙眼的原理和结构,人们就发明了电子蛙眼。(二)对蜂巢形状特征研究1.资料阅读:蜂窝猜想公元 4 世纪,古希腊数学家佩波斯提出猜想:截面呈正六边形的密铺(不留空隙,也不相互重叠)的蜂窝巢房,是蜜蜂采用最少量的蜂蜡建成的。这一猜想被称为“蜂窝猜想”。找一找:蜂巢结构有什么主要特点?明确:正六边形密铺。2.研究蜂巢形状奥秘(1)动动手:在正多边形中能密铺的有哪些?明确:在同种正多边形中,能密铺的只有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2)假设蜜蜂用正五边形建蜂巢,结果会怎样?明确:用正五边形建蜂巢,不能密铺,浪费空间和蜂蜡。(3)假设蜜蜂用下面3种面积相等的图形建蜂巢,计算每种图形的内切圆直径,以及蜂巢壁的总长度,并进行排序。(单位:厘米)明确:实验结论:①在面积相等的条件下,正三角形的内切圆直径<正方形的内切圆直径<正六边形的内切圆直径。内切圆的直径越大,蜂巢的容积越大。②在面积相等的条件下,正三角形的蜂巢壁总长度>正方形的蜂巢壁总长度>正六边形的蜂巢壁总长度。蜂巢壁总长度越小,耗费蜂蜡越少。4、将 3 张A4 纸分别折成正三棱柱、正四棱柱、正六棱柱,放上同一种重物,比较哪种形状抗压能力最强。温馨提示:◆棱柱需要黏合;◆棱柱高低相同,统一折长边;◆缓慢放置重物;◆放置的重物要一致,大小适宜;◆将重物置于棱柱上平面的中央。明确:正六棱柱的抗压能力最强。5、假如你是蜜蜂,你会选择哪种形状建蜂巢?为什么?明确:假如我是蜜蜂,我会选择建造正六边形的蜂巢。因为正六边形的蜂巢有三大优点:第一,每个蜂房都是密铺的,既不留空隙,也不相互重叠;第二,正六边形的蜂巢用料最少,可以采用最少量的蜂蜡建成最大的蜂巢;第三,正六边形的蜂巢抗压能力最强。虽然圆柱体抗压能力最强,但在平面密铺的基础上,圆形最终会被挤压成六边形。比较正三棱柱、正四棱柱、正六棱柱,正六棱柱的抗压能力最强。三、交流有蜂巢结构的物体1、观察这些物体的结构具有怎样的共同点?明确:蜂巢结构。2、你还发现哪些物体有蜂巢结构?这种设计有什么好处?明确:蜂窝板材、蜂窝填充料、蜂窝底的锅、移动通信基站的蜂窝状排列,等等。设计好处:六边形排列没有缝隙,有效空间最大,所用材料少。四、从鱼类身上获得的启示1、鱼的结构是怎样的,你了解吗?播放视频。2、船的设计分别借鉴了鱼的哪些特征,找出鱼与船各个部位的对应关系。明确:◆鱼的鳍对应船的桨和橹,提供前进和转弯的动力;◆鱼的流线型身体对应潜艇的外形,减少水的阻力,行进更快更省力;◆鱼的骨架对应船的龙骨,提供整个身体的支撑;◆鱼肚子里的鳔对应潜艇的蓄水舱,通过充气和注水,调节上浮和下沉。五、拓展:鸟与发明创造查资料,了解人类从鸟的身上获得了哪些发明创造的启示。明确:◆鸟类——滑翔机◆蝙蝠——雷达◆蜂鸟——直升机◆鸽子的视觉发达——电子鸽眼◆猫头鹰眼睛的特殊构造——夜视仪◆鹰的眼睛——电子鹰眼◆啄木鸟觅食——防震头盔六、解释仿生学人类模仿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创造出各种人造物。这些做法逐渐发展为一门从自然中学习,进而应用到工程技术中的学科 —— 仿生学。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不同的仿生现象,意识到人类的很多发明创造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能多角度探究蜂巢结构的特点,知道蜂巢结构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对仿生设计产生探究的兴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