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国殇》课堂练习及答案一、填空1. 屈原,名 ,字原。 末期 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 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 。《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 。2.《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 ,由西汉 辑录而成。3.给下列字注音殇 毂 旌 矢 躐 骖 殪霾 絷 援 枹 怼 挟 惩二、选择4.对下面句子里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操吴戈兮被犀甲 被:披,穿着B.凌余阵兮躐余行 凌:侵犯C.援玉枹兮击鸣鼓 援:拿起D.首身离兮心不惩 惩:惩罚5.以下各句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国殇》的语言像屈原其他诗作那样色彩瑰丽,鲜明地体现了屈原的语言风格。B.《国殇》刻画了一批英勇无畏的烈士形象。虽然遥隔两千多年,但烈士们的英雄气概,却依旧能够震撼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为之深深感动。C.屈原作《国殇》是为了激励楚国人前仆后继,抗击敌人,发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D.《国殇》从敌胜我败着笔,这是现实情况的反映。战国时期秦楚交战,楚国往往失败,反映楚国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6.下面各句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古称“诗三百”,它和乐、射、御、书、数一起被称为“六艺”。B.“风”、“雅”、“颂”是《诗经》的三部分内容,“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后人把两者合称为“六义”。C.《楚辞》是我国继《诗经》之后的第二部古代诗歌总集,西汉刘向编,东汉王逸注,全书以屈原的作品为主。D.《国殇》是我国最早、最著名的一篇歌颂爱国主义、歌颂牺牲精神的光辉诗篇。7.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A.操吴戈兮披犀(xī)甲,车错毂(g )兮短兵接。B.凌余阵兮躐(liè)余行,左骖殪(yè)兮右刃伤。C.霾(mái)两轮兮絷四马,援玉玉枹(fú)兮击鸣鼓。D.天时坠(zhuì)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8.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严(残酷)杀尽兮弃原野B.出不入兮往不反(同“返”)C.诚(诚然,确实)既勇兮又以(句中助词)武D.终(终于)刚强兮不可凌9.选出下列诗句的翻译有错的一项是( )A.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译文:手拿着长戈啊,身穿着铠甲,战车轮毂交错啊,短兵器相拼杀。B.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译文:天空阴沉沉的,敌兵像乌云,箭矢交互坠落啊,战士冲向前。C.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译文:战车两轮陷啊,战马被羁绊,战士举鼓槌啊,击鼓声震天。D.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译文:英雄们此去啊,不再盼回还,原野空茫茫啊,路途太遥远。10.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A.《国殇》是悼念阵亡将士的祭歌。B.《国殇》描绘了一场敌众我寡、以失败告终的战争,在这失败的悲剧中,写出楚国将士们视死如归、不可凌辱的崇高品格。C.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这几句诗,既呈现了楚人刚毅的性格,也寄托着屈原对祖国复兴的期望。D .这首诗篇幅不长,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叙事诗。11.下列对《国殇》一诗的艺术特色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国殇》中战斗场面的描写很有特色。第一部分仅短短十句,就记叙了楚军与敌军短兵相接、壮烈牺牲的完整过程;诗中描写了吴戈、犀甲、兵车以及将士、人马等各个方面,内容极为丰富,容量很大。B.从写法上看,《国殇》一诗把概括叙述与具体描写相结合,把动态描写和静止画面相结合,把明写楚军英勇和暗写敌人凶猛相结合,互相补充,展现了战斗场面的惨烈。C.《国殇》一诗采用前叙后赞,叙赞有机结合的写法,完整地表现了诗的中心思想。D.作品运用了夸张、比拟、借代、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渲染战斗气氛;全诗都是七字句,而每句中的第四字又都是感叹词“兮”,这就使全诗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三、阅读理解(一)阅读文段,完成习题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12.《国殇》描写战斗的进程,对主要表现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侧面烘托B.对比描写C.场面描绘D.象征暗示13.对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出不入兮往不反(同“返”,返回)B.操吴戈兮被(同“披”,穿着)犀甲C.霾两轮兮絷(绊住)四马D.车错毂兮短兵(军队)接14.《国殇》是屈原根据楚地民间祭神乐歌加工而成的组诗,选自( )A.《离骚》 B.《天问》C.《九章》 D.《九歌》15.选出下面加点字词注音有误的一项。( )A.错毂(gǔ) 旌旗(jīng) 躐(liè)B.左骖(cān) 殪(yì) 霾(mái)C.絷(zhí) 玉枹(fǘ) 陨落(yùn)D.魂魄(hún pò) 怼(zhuì) 夙兴(sù)16.下面对课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矢交坠兮士争先”表现了楚军在箭如雨下的激战中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气概。B.“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两句歌颂战士们视死如归的精神,表达对烈士的钦佩与悼念。C.“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两句突出地赞颂楚国将士虽死犹生,精神不死,浩气长存。D.“旌蔽日兮敌若云”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敌军人多势盛,气势汹汹。17.这首诗可以分成几层?各层之间有什么关系?18.这首诗描写战斗场面,把概括叙述和具体描写相结合,把动态描绘和静止画面相结合,把暗写敌人凶猛和明写楚军奋勇相结合。试简要分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19.“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与主题有什么关系?参考答案一、填空1.平 战国 楚 浪漫主义 楚辞之祖 政治抒情诗2. 诗歌总集 刘向3. shāng gǔ jīng shǐ liè cān yìMái zhí yuán fú zhuì xié chéng二、选择4.D 5.A 6.A 7.B 8.D 9.D 10.D 11.D三、阅读理解12.C 13.D 14.D 15.C 16.D17. 第一层:从开头至“严杀尽兮弃原野”,是叙写将士们与敌人激战及壮烈牺牲的经过。第二层:从“出不入兮往不反”至结束,表示对阵亡将士的深切悼念,赞颂他们勇武刚强的爱国主义精神。本诗第一层描写战争情况,第二层赞颂烈士们的业绩和精神。前者叙的内容是后者赞的依据,后者赞的词句是前者叙的深化。两者有机联系,互相映衬,完满地表现了诗的中心思想。18. 开头四句写敌我遭遇,楚军奋勇冲杀的场面,是概括描写;后六句表现楚军兵败,将士奋力搏击,以至于血染沙场的情景,是具体描写。对战斗场面的描写是动态描绘,对战士虽首身分离,仍手握武器,威风凛凛,决不屈服的描写是静态的。明写楚军的奋不顾身,英勇拼杀,血染沙场的惨烈,也反衬了敌军的凶猛。多种手法相结合,使当时的战斗场面如同浮雕般凸现在读者面前。19. 这两句诗点明了诗歌的主题——悼念为国捐躯的将士,不仅仅是为祭悼亡灵、抒发哀思,更重要的是用阵亡将士的战斗精神和英雄气概来激励民心士气,感召人们同仇敌忾,雪洗耻辱,振兴楚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