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

资源简介

群英会蒋干中计
罗贯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罗贯中及《三国演义》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故事前因后果。
2.能力目标:分析人物形象,掌握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理清小说的情节主线和主要任务的活动轨迹。
3.情感目标:培养文化自信,热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分析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理解文中悬念的具体作用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的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方法:
赏读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刚学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一开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三国时代出现了许多英雄豪杰,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头也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写三国历史的文学作品首推《三国演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其中的一个有名的章节---《群英会蒋干中计》。
《三国演义》开篇词: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作者】杨慎 【朝代】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二、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太原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描述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依史以演义,“七实三虚”可以说是该书取材的基本原则小说中虽有不少虚构成分,但大的历史事件皆取之于史册,主要人物的性格、经历也基本符合史实。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共120回,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一部文人长篇小说,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
三、背景知识
“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一次大战役,它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这一回是这场大战役前奏的一个小插曲、却对这场战役产生了重要影响。
“赤壁之战”处于攻势一方的是曹操。曹操扫平北方的军事势力后,挥戈南下,打算消灭刘表、刘备、孙权,以便统一全国。这时刘表病死,他的小儿子刘琮向曹操投降。曹操便得了荆州,并任命降将蔡瑁、张允为水军都督,训练水师,准备顺江而下,扫平东吴。
“赤壁之战”处于守势一方的是东吴。东吴不少官员面对曹操的八十万大军无心应战,力主投降。出使到东吴的诸葛亮舌战群儒,驳倒了主降派,使孙权坚定了迎战的决心。孙权任命坚决拒曹的周瑜为都督,率兵抗曹。周瑜认为敌我双方的兵力虽然悬殊,但曹操渡江犯了兵家大忌,“素不习水战”是曹军致命的弱点。周瑜用心研究如何抓住对方的弱点击败曹军之时,幼时的同窗蒋干受曹操之命前来劝降,周瑜将计就计,诱使蒋干带回一封假信,借曹操之手除掉了曹操军队中谙熟水战的水军都督蔡瑁、张允,使曹操失去了指挥水战的得力将领,为东吴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四、文体知识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一种, 是分章回叙事的白话小说,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整,是其主要特点。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章回小说的每一回合的标题往往是一个对仗工整、整齐划一的概括性词句,比如《三国志演义》第1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立首功”,第45回“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都能准确地概括出每一回大致上的内容。
章回小说是长篇小说的一种,章回小说往往分成三大类,即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怪异。
五、字词
更不开看:更gèng,表示程度的加深;愈加。
拈弓搭箭:拈niān。张开弓,架上箭,准备发射。
应弦而倒:yìng xián ér dǎo随着弓弦的声音而倒下。形容射箭技艺高超。
便宜:biàn yí方便合适;便利。
犒赏:kào shǎng犒劳赏赐。
迤逦:yǐ lǐ曲折连绵。
碇石:dìng shí稳定船身的石块或系船的石礅。
谙习:ān xí熟习。
橹棹:lǔ zhào指的是船桨。橹和棹都是划船用的工具。
交契:jiāo qì结交洽契,指交情,情谊。
别来无恙:恙:疾病。自离别以来,一切都好吗?常用作问候别人的话。
偏裨将校:偏裨piān pí。泛指所有的中、下级军官。在古代,有偏将军、裨将军一类的军中官职。
名不虚传:流传开的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形容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觥筹交错:觥筹gōng chóu。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聚在一起饮酒的热闹情景。
口似悬河: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
和衣而卧:和衣hé yī。穿着衣服躺下睡觉。
麾下:huī xià 部下。
嗟呀不已:嗟呀jiē yā惊叹,叹息。指连续不断地感慨。
剿除:jiǎo chú 除灭,消灭,铲除。
不胜酒力:bù shēng jiǔ lì饮酒超过能承担的界限,无法续饮。常用来形容酒量差,容易喝醉。
六、整体感知,分析结构
1.文中主要人物有谁?
周瑜:水军大都督,东吴名将。
曹操:魏国主帅。
蒋干:曹操部下,周瑜的同学。
2.梳理情节
课文虽然是长篇小说的节选,情节却有着相对的完整性。故事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叙事线索很清楚。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周瑜决定除掉蔡瑁、张允二人。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写周瑜设下反间计,群英会上迷惑敌人。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写周瑜假装泄密,蒋干中计盗信。这是故事的高潮
第四部分(第9/10自然段):写曹操中计杀蔡瑁、张允,周瑜为计谋实现而高兴。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3. 周瑜用什么计策除掉蔡瑁、张允二人的?课文的情节主线是什么?
反间jiàn计:原指使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或使敌人获取假情报而有利于我的计策。后指用计谋离间敌人引起内讧。
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设计、用计、中计是情节的主线。
七、分析课文
1.为什么要先写毁书斩使和两军夜战三江口?
由于周瑜毁书折使,遂有三江口之成:由于曹军在三江口战败,遂有蔡、张二人操练水军之举,由于这两人整治水军得法,吸引周瑜来探,才促使周瑜下定“除此二人”的决心。如果课文不从周瑜毁书斩使选起,而从周瑜决心除蔡、张二人选起,就显得突兀,也不足以显示周瑜除蔡、张二人在战略上的意义。
课文从周瑜毁书斩使写起,就是为了这些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并使周瑜决心除去蔡、张二人顺理成章,这也是小说情节处理的合理之处。
2.周瑜为什么要毁书斩使?
曹操来信,封面措辞带有对东吴轻蔑侮辱的感彩,周瑜十分恼火。①以此抗议示威;②表示自己决一死战的态度;③鼓舞士气。
3.第2段写了什么内容?曹操为什么吃败伏?回去后怎么办?
写曹操折兵和曹操练兵。
曹操所以失败,一方面由于“青徐之兵,不习水战”,另一方面突出周瑜善于调兵遣兵。曹操回去后采纳蔡瑁、张允意见,让他们操习水军。
4.周瑜得胜后做些什么?他通过探看曹军水寨发现什么?如何解决?
得胜后犒军、报捷、“亲往探看曹军水寨”。
看到曹军操练水军井井有条、声势浩大,悟出要破曹军,先要除掉“深得水军之妙”的蔡、张。于是一条反间计就在心中酝酿了。
5.周瑜一见蒋干如何先声夺人?蒋干反应如何?
一见面点出蒋干“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蒋干自以为必会成功,却被一眼洞察,惊愕得不知如何应付,只好心虚气短地说假话掩饰。
6.群英会上,周瑜又如何制止蒋干游说?蒋干又如何反应?
当众宣布“此吾同窗契友也……不是曹家说客”;令太史慈作监酒“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以堵蒋干之嘴。蒋干“惊愕,不敢多言”。
7.周瑜与蒋干一见面,即主动进攻,打下了蒋干的气焰,动摇了蒋干的自信心。又以什么暗示蒋干的劝降不可能成功?蒋干反应如何?
①出迎时和大张筵席时,显示兵将实力。
②筵席之后“引干到帐后”看“堆如山积”的粮草。使蒋干说出“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③对蒋干的一席“言志”,表示自己对孙权的忠诚和东吴人心的团结。蒋干吓得“面如土色”,再也不敢提劝降之事了。
8.周瑜除正面制止蒋干说降外,又怎样设置圈套,让蒋干一步步走近放着密信的桌子的?
①表面上亲热、拉近乎,“笑而挽其臂”、“今日见了故人”、“瑜携干手”、“瑜执干手”、“瑜复携干入帐”。使蒋干觉得周瑜还是没有忘记“同窗契友”,直至“抵足而眠”。
②装醉。“大笑畅饮”、“佯醉大笑”、“佯作大醉之状……和衣卧倒,呕吐狼籍”、“鼻息如雷”。使蒋干盗信有隙可趁。
9.为什么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忙将它“暗藏于衣内”?后来又能使曹操一时信以为真?
密信措辞设计周到备至,富有迷惑性。
①“某等降曹,非图士禄,迫于势耳。”——蔡、张新降曹操,还未得到信任,容易使蒋、曹理解为投降非出真心。“已赚北军困于寨中”,蔡、张训练水军的确是“青、徐军在中,荆州军在外”。
②“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容易使对方激动。
③“早晚人到,便有关报”为当晚假探子报讯伏笔。
④蒋干在曹操处夸下的海口“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正无法实现时,看到密信认为天赐良机。
周瑜的反间计,在7、8段包括三个组成部分:①密信,②梦话,③假密报。而密信是主要的,是基础,后两者使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
10.周瑜是怎样以梦话、假密报进一步迷惑蒋干的?
两次说梦话:“教你看操贼之首”,好像是酒醉失言,醒来假装不知床上睡的是谁。假托北方有人来报密:“张、蔡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与密信内容相互印证。用计环环相扣、天衣无缝,使蒋干深信不疑。
11.第9段讲了些什么内容?
反间计的真相:看似蒋干中计,实则曹操中计。
周瑜用反间计的结果,①曹操中计,杀了蔡、张二人。②周瑜计成,保持了自己一方水上优势。
12.曹操为什么会中计?为什么又马上省悟?为什么又知错不认错?
曹操对降将蔡、张二人本来不大信任,三江口折兵,回去就怪他们“汝等不用心耳”,所以后来会一时相信密信内容。看到首级想到水军的重要,失去两将也就意味着失去水上优势。但他刚愎自用,主观自信,不肯承认错误反而找杀蔡、张两人的借口,说他们“怠慢军法”。
13.第10段曹操杀蔡、张二人后,课文为什么还要选入“细作探知”一段作尾声?
选这一段作尾声,情节才完整。
①周瑜的“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吾无忧矣!”与第3段中“吾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呼应,说明计策的成功。
②曹操失去能使水军由劣势转化为优势的将领,对于随后的赤壁大战曹败吴胜有很大关系,
周瑜去除了最大障碍,所以“大喜”。
八、分析人物形象
(一)周瑜
1.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周瑜是怎样的一位军事家?
他勇敢善战(三江口初捷的布置指挥),足智多谋,反间计是在他夜探曹军后定下的,实施过程步步紧逼,精密周到。他又是年轻潇洒,豪放自信(酒席上舞剑作歌,接待蒋干时的内紧外松,几次大笑)。
2.找一找文中周瑜一共笑了几次?他每次笑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第4、5自然段“三笑”
①周瑜正在帐中议事,闻干至,笑谓诸将曰:“说客至矣!”
这个“笑”是为蒋干送上门来助施反间计而高兴,表现出他在与敌斗争中操着主动权,极为自信。
②瑜笑曰:“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
这个“笑”是表示自己早已看透了蒋干的来意,嘲笑蒋干欲盖弥彰。
③瑜笑而挽其臂曰:“吾但恐兄为曹氏作说客耳。既无此心,何速去也?”
这个“笑”,是虚情假意地对蒋干表示亲切,稳住他,以便让他上钩。
第6自然段“三大笑”
④说罢,大笑畅饮。
这个“大笑”是让蒋干感到毫无戒心,以便麻痹蒋干。
⑤瑜佯醉大笑曰:“想周瑜与子翼同学业时,不曾望有今日。”
这个“大笑”表示为自己今日的成就地位而自豪,让蒋干认识到周瑜抗曹之心不可动摇。
⑥言罢大笑。
这个“大笑”进一步显示自己在东吴的地位,以绝蒋干劝降的念头。
从这几次“笑”中可以看出周瑜潇洒豪放的性格和胜券稳操的自信。
(二)蒋干
1.在曹操、周喻面前蒋干有哪些言辞、举止?这些言辞举止说明蒋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蒋干在曹操面前夸海口,说“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周瑜前来归降,并保证“必要成功”。事实上他对周瑜并不了解,到东吴被周瑜封住说降的口后,又束手无策。可见蒋干是个盲目自信、志大才疏的“幕宾”。
蒋干初到东吴时“昂然而来”,貌似高傲自信。被周喻开门见山点破“为曹氏作说客耶”后却“愕然”视之,没有对策,立刻陷入被动。待到周瑜让太史慈监酒,宣布“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蒋干更为“惊愕”,“不敢多言”,说明他胸无城府,十分怯懦。最后,蒋干听了周瑜炫耀自己的实力、地位的一番言谈之后,顿时“面如土色”,哑口无言。说明他既无胆识,又无谋略。蒋干窃得假书信后,“睡至五更”,“潜步出帐”,没有受到东吴军士的抗阻,顺利返回曹营。他只庆幸自己的成功,而不去想想自己为什么能那么顺利地带着“情报”脱身,明明是中计,却自以为得计。可见蒋干是一个没有头脑的蠢才。
2.对比周瑜的“笑”,分析蒋干的神态,进一步理解蒋干性格
第5自然段
①蒋干引一青衣小童,昂然而来。
这一句反应蒋干盲目自信,自命不凡而没有自知之明。
②干愕然曰:“吾久别足下,特来叙旧,奈何疑我作说客也?”
蒋干的目的被周瑜一语言中,不知所措,欲盖弥彰。
第6自然段
③蒋干惊愕,不敢多言。
看到周瑜态度如此坚决,蒋干内心惊讶。
④蒋干面如土色。
反映了蒋干害怕,胆小无能。
3.蒋干是曹操的蹩脚参谋,他他愚蠢而又自作聪明。他自以为“周郎同窗交契”,能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降周瑜,并说了“必要成功”的大话。来江东时“昂然”之态说明他盲目的自信。在周瑜施计中根本无开口的余地,反而步步走进圈套,还自以为得计。
4.作者用哪些手法塑造这周瑜和蒋干两个人物形象的?
①在事件的叙述中作者用白描手法简略交代。
②以人物自己言行神态表现。
③细节描写(如周瑜佯醉呕吐;周瑜假喝“低声”,便唤“子翼”;蒋干窃听等)。
④气氛烘托(如对曹军水陆军营的气氛描写,蒋干盗信时的紧张气氛设置等)。
⑤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两人性格更鲜明。
(三)曹操
1.曹操是个有谋略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什么也会中周瑜的计呢?蒋、曹二人都中了计,这二人是否有不同之处?
曹操扫平北方,挥戈南下,八十万雄师,直扑江南,不可一世。在胜利的形势下产生骄傲轻敌的思想。虽然收了蔡、张二将,但他生性多疑,刚愎自用,以至中计误杀两名水军都督。但曹操与蒋干不同,他毕竟老练,能马上省悟到:“吾中计矣!”事后却不肯当众认错,给蔡、张加上“怠慢军法”的罪名掩饰自己的过错。可见曹操是一个老奸巨滑的人。
2.如何概括曹操的性格特征?
他刚愎自用,骄傲轻敌,自恃“率兵百万”而不重视水战劣势。他天性多疑,对降将不信任、不重视,以致后来会一时上当。他急躁而奸诈,因急躁,会错用蒋干,因奸诈,知错不认错,还要寻找借口。
九、总结
本文题目虽是“蒋干中计”,中心人物却是周瑜。在情节的展开中,作品不仅借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一惊一喜、一怒一笑去表现其性格,而且借蒋干曹操这两个人物为周瑜作了极好的衬托。蒋干的自负轻信、贪功无能反衬出周瑜的智勇双全;曹操老谋深算却终于败在周瑜手下,也进一步衬托出周瑜的智慧更胜一筹。
课文围绕一个“计”字,以“定计---用计---中计”为情节主线,逐步展现了斗智双方的得与失,曲折跌宕,引人入胜。
十、布置作业
材料一
裴松之《三国志》注引《江表传》:
初曹公闻瑜年少有美才,谓可游说动也,乃密下扬州,遣九江蒋干往见瑜。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乃布衣葛巾,自讬私行诣瑜。瑜出迎之,立谓干曰:“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邪?”干曰:“吾与足下州里,中间别隔,遥闻芳烈,故来叙阔,并观雅规,而云说客,无乃逆诈乎?”瑜曰:“吾虽不及师旷,闻弦赏音,足知雅曲也。”因延干入,为设酒食。毕,遣之曰:“适吾有密事,且出就馆,事了,别自相请。”后三日,瑜请干与周观营中,行视仓库军资器仗讫,还宴饮,示之侍者服饰珍玩之物,因谓干曰:“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讬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干但笑,终无所言。干还,称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
材料二
叶昼(明小说、戏曲评点家)评论:
“周郎借蒋干以害蔡瑁、张允,此等计策,如同小儿,即非老瞒,亦自窥破,谓老瞒入其计中乎,绝无此事,但可入通俗演义中,以惊俗人耳。妙哉计也,真通俗演义也。”
比较一下课文中和材料一中对蒋干的描写,结合材料一二试着分析一下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