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届高考语用题修辞手法专题指导------夸张的用法【学习目标】1.学习并掌握夸张的种类及用法。2.能正确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概念阐释】概念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夸张并不是一种糟糕的表达方式,即便它常有股说谎和吹牛意味。但讨论夸张之前,我们先达成一种共识: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一种用来彰显表达策略的方式,以及在某种情况下取代内容,独立承载意义的符号。夸大和夸小,都是一种意图之展现,意图则是因人而异的。于是从这里开始,才出现以吹牛、说谎或遮掩为目的的分野。夸张本身,并无倾向。【用法举隅】1.夸张类别夸张可分为扩大型夸张、缩小型夸张、超前型夸张三种类别。(1)扩大型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等的夸张形式。例句1:这件事急得他抓破了三层皮。(2)缩小型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等的夸张形式。例句2:我们住的房间只有半个巴掌大。(3)超前型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句3:这样鲜绿的麦苗,让每个人都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例句4: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宋 范仲淹《御街行》。)2.表达效果其一、夸张的核心效果是“用言过其实”地突出、甚至极度放大(缩小)事物的本质特征。其二、夸张能强化感情,增强语气,烘托气氛。其三、夸张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引发强烈共鸣,增强表达效果。其四、夸张有时可以加强语言的力量,使语言更为雄辩。如西方格言说:“如果胡须长就等于博学,那么山羊便是博士了。”这句话把错误的道理即谬论,夸张到荒谬的程度,谬论自然被击败,真理也在夸张的语言中不言而喻了。其五、夸张往往具有幽默感和哲理性,比如读了上面这句格言,读者会在会心的微笑中,悟出其中深刻的道理。3.注意事项。其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例句5: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上面例句5运用的夸张就不合事理。其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例句6:我气得头痛。例句7:我气得头炸了。例句6就很难说是夸张,例句7就可以算是夸张。其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小说、散文、童话等文体运用夸张就能增色,而科技说明文、说理性文章一般慎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而使读者产生误解。其四、注意夸张会有借用或兼用其他修辞手法的现象。例句8: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例句9、妹妹的字小得如一群搬家的蚂蚁。例句10:这个像巴掌大的地方,竟然有蟋蟀在弹奏着美妙的琴声。例句1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例句1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例句13: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在上述例句中,例句8和例句9是借用比喻来实施夸张(例句7兼用对偶),例句10是借用比喻来夸张和兼用拟人修辞手法,例句11是夸张与对比兼用,例句12是借用对比进行夸张,例句13是借用拟人来比喻和兼用对偶。例句范写1.盼望:奶奶盼望你回来,眼睛都望穿了。2.饿:小明饿得前胸贴后背,此时仿佛能吞下一头牛。3.安静:教室里安静得掉下一根针都听得见。4.喜欢:爷爷特别喜欢小孙子,可以为他去摘天上的星星。5.厚:他的眼镜片儿厚得像块砖头。课外佳句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3.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4.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5.农民们说,看到绿油油的麦苗,就闻到了馒头的香味。6.广场上人山人海。7.他的歌声响彻云霄。8.会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9.这辆车开得像蜗牛一样慢。10.学校的操场只有巴掌大。11.他的心眼儿只有针眼那么大。12.那个巷子里的酒香飘十里。13.看到这个蛋糕,我垂涎三尺。14.我端起碗,觉得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15.一眨眼,我们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了。另外有很多夸张手法的四字词语,不光能在写作时使用,还可以变化为一句夸张句。例:震耳欲聋只听“砰”的一声巨响,声浪直冲击我的耳膜,震得耳朵都要聋了。【考题举隅】1.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整个大礼堂挤得连根针都插不下。A.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C.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D.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答案】C【解析】画波浪线句子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礼堂的拥挤。A项,对偶。B项,互文,说的是谈笑往来都是鸿儒,无白丁。C项,夸张。D项,无修辞。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有时候这种幸福不是来自食物,我记得当时我们镇上住了一位卖酱菜的老人,他每天下午都会推着酱菜摊子在村落间穿梭。他沿路都摇着一串清脆的铃铛,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听见他的铃声。每次他走到我们家的时候,都在夕阳落下之际,我一听见他的铃声就跑出来,看见他浑身都沐浴在黄昏柔美的霞光中,那个画面、那串铃声,使我感到一种难言的幸福,好像把人心灵深处的美感全唤醒了。夸张具有夸大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夸张进行简要分析。【答案】①句中强调画面、铃声把心灵深处的美感全唤醒了,体现了夸张的夸大性;②画面与铃声从听觉、视觉角度勾勒柔美画面,能够激发作者对于美的感知,但“全唤醒了”用“全”字,是对这种感知的夸大突出。【解析】画线句“那个画面、那串铃声,使我感到一种难言的幸福,好像把人心灵深处的美感全唤醒了”,“那个画面”是视觉角度;“那串铃声”是听觉角度;视听结合写出了卖酱菜的老人“浑身都沐浴在黄昏柔美的霞光中”的这个画面给人的美好的感受。而“好像把人心灵深处的美感全唤醒了”就采用了夸张的形式,并且属于夸大性夸张;“全”字,是对这种感知的夸大突出。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唐干开花,正值人间四月天,与它一齐盛开的是桐子花,映山红,牛奶子,红籽花,白萢刺……它们总是欢天喜地,你追我赶,红的红,白的白,黄的黄,紫的紫,各显姿色,竞相风雅。而唐干开花尤为独特,它开花出神,如同仙狐,白得惊人、白得射眼、白得透亮。比天上的天鹅还白,比地上的雪花还白,比江南的丝绸还白。它白的亮度,如黑夜里的一盏灯,能照你前行,甚至可以把你的五脏六腑都映照得通体透明,成为这山野里一道最为靓丽的风景。夸张具有夸大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夸张进行简要分析。【参考答案】画线句通过想象,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唐干花的“白、亮”,给人以明亮、舒畅的感觉。【例题解析】例1.(2021届某地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清人张岱有名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这话也适用于山水之乐。细读古人山水游记,不难发现,一些颇为怪异的癖好反而为旅行增加了不少乐趣。杭州五云山地势高寒,见雪独早,宋代每岁腊前,僧人必将收集起来的洁净白雪,呈给官家。除了腊前早雪雅致珍贵之故,雪水也是烹茶的绝妙水源。收纳山中白雪赠人,听起来至少也不算枉费心思。但是你听过赠送云朵的吗?清代《秋灯丛话》里有一个故事。黄山云海翻腾,尤以天都峰上蔚为壮观 ,传为天下第一。游客慕名而来,常常随身携带一只装饰精美的木盒,跑到峰上,打开盒子,收纳云气,紧固盒口。等到下山返乡,这个负离子满满的木盒便成为赠送亲朋好友的地道“旅游纪念品”。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幕:亲友们好奇而郑重地掀开盒盖,“云气”瞬间“结成峰朵,直冲霄汉”,引来啧啧赞叹。这奇观恐怕十之八九是作者的想象,不过时人千里送云,想必本来也就在于一份情怀吧。◎夸张的特征是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请说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怎样的夸张。(4分)【答案】①一只木盒子里有“云气”,②盒子里的空气能被看到,③盒子里的些许空气能形成云气的“峰朵”,④“云气”瞬间会结成“峰朵”,⑤盒子里的“云气”能“直冲霄汉”。(答出任意四点即可)【思路】夸张的具体内容【文本理解重点】理解文中“赠送云朵”的故事,从自然规律和日常生活实践体验出发,理解 这里的夸张成分,题目比较细致,要求考生对这一句话进行细细梳理,贴近原文字句,找到夸张的四个“点”。拓展,这一夸张的效果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展现出了黄山云朵的神奇魅力,一是体现出人们对黄山云朵的赞叹和喜爱的情怀。(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的落草是在凌晨。在纯粹的雪白和纯粹的碧蓝之间,初升的太阳鲜嫩柔媚。我这样叙述是自私的,把自己的降生弄得这样诗情画意,实在不厚道。在这里我要交代一个细节,接生婆麻大妈最初见到的不是我的脑袋,而是脚尖。我的样子糟糕透顶。麻大妈一见到我的脚趾,脸上的神情说变就变,所有的麻子全陷进去,那张厚重的唇想要逃离现场,拉得更厚更长了。我的脚趾冒着热气,粉红色,沾满白色胎脂。麻大妈回头对父亲说:“是寤生。”父亲的脸上顿时失去了颜色。父亲的大惊失色一半缘于我们母子的安危,另一半则是让麻大妈的话给震的。目不识丁的麻大妈竟然把“难产”说成了“寤生”,这和麻大妈的名字叫“雅芝”一样匪夷所思我是在大学一年级读《左传·隐公元年》知道“寤生”一说的。史书上说:“……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庄公因难产而遭到生母的厌恶,可见“寤生”不是什么好兆头。但我的降生姿势并没有给我的母亲造成致命的麻烦。麻大妈用她的手掌握住了我的小腿,尔后托住我的腰。我的身体热气腾腾,像刚剥了皮的兔子,在麻大妈的掌心渐次呈现出生命意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夸张和比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麻子全陷进去”,麻子似乎能在脸上动来动去,夸张地写出表情的巨大改变。“唇想要逃离现场”,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唇部的变形。对麻子和嘴唇夸张而形象的描写,表现出麻大妈看到母亲难产后的惊讶紧张,衬托出“我”出生时的情况“糟糕透顶”。【解析】“所有的麻子全陷进去”“那张厚重的唇想要逃离现场”这是人物肖像描写,运用夸张修辞,用麻子和唇部的特征以夸大的方式表现出来,表现麻大妈看到母亲难产后的惊讶神情;“那张厚重的唇想要逃离现场”“逃离”还运用了拟人手法,把本来用于形容人的词语用来形容唇这一没有生命力的事物,以唇的逃离表现唇部的变形,凸显麻大妈看到母亲难产后的惊讶紧张,衬托出“我”出生时的情况“糟糕透顶”。例3.请从描写、修辞或炼字方面任选个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答案】 此句既是细节描写,又在描写中运用夸张、比喻修辞,把一位因年龄,因劳作而变得奇瘦无比的父亲描摹的栩栩如生,如在眼前,夸张、比喻的运用,又让人为这样平凡辛劳的“父辈”感到辛酸,作者自己对父亲的愧疚和感激也力透纸背,令人唏嘘。【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句子“”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根根骨头清晰可辨”运用夸张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辛劳与苍老,表现“我”对父亲的愧疚和感激。【巩固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毛笔之妙,固不待言,我们中国的字画之所以能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赖有毛笔为工具。不过毛笔实在不方便,用完了要洗,笔洗是不可少的,至少要有笔套,笔架、笔筒也是少不了的。而且毛笔用不了多久必败,要换新的。僧怀素号称草圣,他用过的笔堆积如山,埋在地下,人称笔冢,那是何等豪奢。欧阳修家贫,其母以荻画地教之学书,那又是何等困苦。自从科举废除,毛笔之普遍的重要性一落千丈,益以连年丧乱,士大夫流离颠沛,较简便的自来水笔、铅笔,以至于较近的球端笔(俗谓原子笔)、毡头笔乃代之而兴。制毛笔的技术也因之衰落。近来我曾搜购“七紫三羊”,无论是来自何方,均不够标准,都是以紫毫为心,秀出外露,羊毫嫌短,不能与紫毫浑融为一体,无复刚柔相济之妙。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有劳亲戚某,略识之无,其子索钱买毛笔,云是教师严命,国文作文非用毛笔不可,某大怒曰:“有铅笔即可写字,何毛笔为?”孩子大哭而去。画荻学书之事,已不可行于今日。此后毛笔之使用恐怕要限于临池的书法家和国画家了。1.下列各项中的括号,和文中括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诗性叙事的一个基本品格是“不失诗人温柔敦厚之旨”,这首先表现在对历史、对历史人物要取一种“了解之同情”(陈寅恪语)的态度。B.很多人容易把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的“长(zhǎng)”字读成“长短”的“长”。C.樊川(杜牧)的近体诗以文辞清丽、情韵跌宕见长,形成了自己特殊的风貌。D.该建筑公司负责的建筑工程全部达到优良工程(的标准)。2.夸张是用夸大或缩小的词句来形容事物,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给人以启示。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夸张进行简要分析。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有铅笔就可以写字,不一定非要用毛笔。”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云南,乘坐米轨小火车观光游览,是其特有的一种游玩方式。随着小火车慢悠悠向前行驶,窗外的景色以如歌行板的节奏,过来又过去。尤其是平坝的田里,一派油绿,尚未成熟的火龙果,如拳头般大,或如饭碗大,让游客们嗅到了它成熟的香味,往往不自觉地舔了舔嘴角的流涎。说起米轨小火车,首先要说一下个碧石铁路。它是中历史上较早的民营铁路,从个旧经碧色寨到石屏, ① 开工建设。为保护这一历史文化遗产,2015年,在个碧石铁路开建100周年之际,建水古城小火车在改造后的米轨铁路上开行。目前,旅游列车每天开行2对。列车从临安站出发;一路向西,沿途停靠双龙桥站和乡会桥站,终到团山站,返程中途不停车, ② ,全程13公里。值得一提的是,这条铁路虽为中国人修筑,但建造过程中曾聘请法国工程师,故车站建筑 ③ 。中法合璧的别样之美,使这条铁路在旅游开发中大放异彩。4.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这是延续两百年的苏州虎丘的戏曲大会,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多是以昆曲剧目中的段落为主。根据明代文人的记载,每年中秋那天,苏州城 ① ,人们浩浩荡荡地来到虎丘,外地唱曲家也 ② 。先是万众齐唱,比出优胜者数十人,再唱再比,优胜者渐次减少,最后在一片宁静中一位水平最高的演唱者登场,“声出如丝,穿云裂石,听者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张岱《陶庵梦忆》)清代李渔也记述过这种曲会,说赛曲过程中万众极其投入,声声喝彩把演唱者的情绪烘托得万分高涨:“一赞一回好,一字一声血,几令善歌人,唱杀虎丘月。”(李渔《虎丘千人石上听曲》)在这种曲会中也演戏,但主要是唱曲,可见当时吴地全民对于昆曲剧目的熟悉程度。所谓全民,按张岱的记载包括“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伎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奚僮走空之辈”,他们不仅是昆曲演唱的鉴赏者,而且也是昆曲演唱的投入者。一切没有在虎丘山曲会上亮过相的演员很难在昆曲界取得地位。总之,这种普及到社会每个角落的全民性活动又是当时昆剧艺术的最高评判场所。 ③ 般的全民性痴迷形成了昆曲艺术生存的浓烈氛围,中国戏曲史上没有另一种戏曲唱腔范型具有过如此深广的社会渗透力。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① ② ③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通感(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日三餐,中国人每天都离不开筷子。我们的祖先一开始是用小木棍儿拔食食物中的野菜、树叶,慢慢地,①,用小木棍儿的技艺越来越高,直到把两根小木棍儿使得上下翻飞,巧得如同自己的十指一样灵活自如,筷子就诞生了。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把杠杆原理运用得②。在烹调过程里,筷子可以用来检查、搅拌、品尝食物,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筷子不怕高热,不怕冰冻,手指不便做的事,它也能做。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筷子一头方、一头圆。筷尾方,便于持执;筷头圆,便于使用。从寓意上讲,有方有圆,也象征了为人处事的原则和方法。方,就是方方正正,面对原则问题,做到“肃若秋霜”,③。圆,就是圆润周全,处理问题能注意方法,灵活机动,不拘泥呆板。“持方行圆”,方圆得宜,就容易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如若相反,就好比倒拿筷子吃饭了,不仅方形的筷尾会让口舌难受,也很有可能握不住筷子而“落地惊神”!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① ② ③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与解析1.C 2.①画横线句用“堆积如山”“笔冢”来形容怀素用坏的笔很多,体现了夸张的特征。②怀素号称草圣,与他勤学苦练、用坏无数支笔有必然联系,揭示了“业精于勤”的道理,富于启发意义。 3.①原文为反问句,加强了诘问的语气,与前面的“大怒”相呼应;改写的句子为陈述句,与“大怒”的神态不相符。②原文文言色彩较浓,与上下文语言风格相统一;改写的句子是现代文,与上下文语言风格不统一。4.①在火龙果“尚未成熟”时,游客们就“嗅到了它成熟的香味”,运用了超前夸张的手法。②该手法的运用,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云南特产火龙果的诱惑力、游客陶醉于小火车外的风景和火龙果中的神态,激发了读者对乘坐米轨小火车观光游览云南的兴趣。 5.①于1915年;②直抵临安站;③有些法式风格6.①万人空巷 ②纷至沓来 ③铺天盖地 7.这是苏州虎丘延续两百年的戏曲大会,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多是昆曲剧目中的段落。(或:这是苏州虎丘延续两百年的戏曲大会,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多以昆曲剧目中的段落为主。) 8.①通感(比喻)。“声”为可听之物,“丝”是可见之物,沟通了听觉和视觉,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将声音比作丝,通过丝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的细微悠长、高亢嘹亮。②“穿云裂石”,用“穿”“裂”来夸张,突出歌声高亢嘹亮与震撼人心:“听者心血为枯”,用心血枯竭来夸张,表明了聆听者被音乐吸引,沉湎其间不可自拔的境界,突出歌声感染力强。9.①登峰造极 ②炉火纯青 ③刚正不阿 10.作者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方圆不宜”,比作“倒拿筷子”;同时运用夸张修辞手法,将人们“倒拿筷子”的情形进行夸张表现,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为人处世要“方圆得宜”,这样有利于我们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我们自身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