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用题修辞手法专题指导---对偶 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语用题修辞手法专题指导---对偶 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届高考语用题修辞手法专题指导
------对偶的用法
【学习目标】
1.学习并掌握对偶的种类及用法。
2.能正确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概念阐释】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从概念看,分析对偶的构成应该包括三个方向: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内容相关(相近或相反)。具体来说,就是要分析,哪个词与哪个词对(拆分以短词为主),为什么能对(词性或短语的结构类型相同)?意义上有何关联(相反或相同)?
要特别注意的是,有一种特殊的对偶叫“对联”,若分析对联的构成,则除了分析对偶的构成外,应该还要加上对联“仄起平收”的特点。
【用法举隅】
(1)对偶的特点
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
(2)对偶的种类
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符合对仗要求;
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承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3)对偶的作用
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达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②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4)使用时注意事项
①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无论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意义相同还是相反,其传达出的主题应是集中的,只不过有的从正面谈,有的从反面谈,有的从正反两方面谈。
②上下句之间要有明确的关系。对偶的上下两句不是孤立的,应有明确的逻辑关系,常用的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③上下句不要出现重字。
【注意】
1.对偶和对比的区别
(1)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例1]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例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例1的结构对称,字数相等,是对偶;例2的意义相反,结构形式并不对称,是对比。
(2)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的兼格现象。
[例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例4]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
2.排比和对偶的区别
(1)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必须对称。
[例1]但见那——满树繁花,一街灯火,四海长风……
例1中破折号后是排比结构,如果将它改为“满树繁花,一街灯火”或“一街灯火,四海长风”,就变成了对偶。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挈语,使排比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例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例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例2是排比句,“要”是提挈语;例3是对偶句,属于没有重字的典型的对偶句。
(3)对偶在平仄、对仗方面有一定要求,而排比则无此要求。
【考题举隅】
1.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A.丁香初绽悠悠云。 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蕖点点雨。 D.柳絮池塘淡淡风。
【答案】D
【解析】题干要求选择与上句“梨花院落溶溶月”相对应的下句。“梨花院落”是处所名,意思是盛开着梨花的院落,或有梨花、院落两个并列的意象,所以待选项前面四个字需要选定中关系的偏正短语或两个并列性的意象,且要表示处所,从而直接排除了A、B、C三项,故选“柳絮池塘淡淡风”,而且“淡淡”与“溶溶”相对;“风”与“月”相对,意境也非常协调,柳絮、梨花等意象反映了春季勃兴曼妙的特点。
2、除夕这天,父亲让李明贴对联,依次贴在厨房、书房、卧室三处,下列对联对应正确且符合贴对联要求的一组是( )
①厨中妙手调美味,只凭巧手煮清羹
②粒米皆从辛苦得,寸薪不是等闲来
③江山万里如画,神州四时皆春【客厅】
④汉石周金鸿文永宝,林风山月雅兴长留
⑤菱花光映纱窗晓,杨柳春风拥画图
【上下联构不成对仗,芙蓉夜月开天镜,杨柳春风拥画图。 菱花光映纱窗晓,竹叶春浮绣户春。】
⑥窗前草色侵吟席,帘外花香入睡轩
A.②④⑥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③⑥
【答案】A
【例题解析】
例1.(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叶醇味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思路】对偶+构成(修辞内容,什么和什么对偶)+效果分析(结合文段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5分)①意义紧密相连。“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描绘”和“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修辞内容,构成,什么和什么对偶)(2分)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效果分析1),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效果分析2)。(3分)评分参考:答出①给2分,答出②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分析】新高考Ⅰ卷考察的修辞手法真是再普通不过了——对偶。题目简单,但得分未必理想。学生丢分有两点:一是对“对偶”构成不能上升到“意义紧密相连” 这一高度总结分析,多是回答什么对什么,简单列举;二是没有结合文本整体内容分析出这一句话“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
【解析】
1. 熟悉修辞手法(基础)
对偶是常见的修辞手法。
对偶定义: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方式。
原句: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
“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
“描绘”和“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
那么这些内容为什么能放到一起“两两相对”?从对偶的定义来看,就是“结构相同、意义对称”,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对得上,这才是理解对偶的精神实质。
2. 结合文本理解修辞手法(能力点,提分关键)
对偶作用:语言精炼,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两部分内容相为补充、照应或者对比、反衬,增加表达的文采与语言的感染力。
“语言精炼,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这些是专业术语,可以直接照搬;
“增加表达的文采与语言的感染力”,也可以照搬,但是结合文本,怎样具有感染力呢?从全段内容来看: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 交相辉映 。
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 热闹非凡 ,一场关于党史知识和传统民俗知识的直播宣讲“圈粉”无数,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络绎不绝 地进入直播间,感受节日的欢快气氛。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 汁醇味正 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三段文字主要是写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传统文化,选句“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就是在以对偶的形式具体展现出传统节日中的多样传统文化形式,让人们有一种很强的现场画面感,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其实文体结尾句“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已经说得很清楚。所以,这一对偶的效果可以表述为“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当然,与之意思接近的表达有:
“有文采,增强画面感,具有现场感染力;表现出传统节日的魅力,渲染传统浓厚节日氛围”……
不管答案如何组织,得有这样的意识:一定要结合文本的语境来分析这一修辞在文段中起到的表情达意作用。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关键得分点。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渡水过桐庐,从江边拾级而上,我们在街上闲闲地溜达了一回。这是个江城,同时是个山城,高高地矗立在水上。像喜欢杭州的龙井一样,我喜欢这个小城。好在小,比較整洁,有温暖亲切的感觉,令人向往丰乐和平、日长如年的岁月,不像有些小村小城,一接触到就使人想起灾难、贫穷、老死、因厄……桐庐街道虽小,却并无逼窄之感,道旁疏疏地种着街树,这似乎是别的小城市中所不经见的。市街相当繁荣,有些房子正在建造。劫灰犹在,春意年生,可以看出这个小城是相当富庶的。
临江有一家旅馆,两面临水。一位朋友曾经在那里投宿,据说入夜倚窗,看山间明月,江上渔灯,有不可描摹的情趣。可惜我们没有这个运气。
数年来梦想的富春江,总算看过了。虽然连七里泷和钓台的面也没有见,可是到底连了桐庐。这就够了!单为爬一次桐君山,也算得此行不虚!人们艳说上游如何如何的山回水曲,引人入胜;如何如何的柳暗花明,奇峰突起。看了桐庐,我们的想象有了驰骋的依据,从这里也可以得其一二,愿将此留供低徊,作他日直溯上游时的印证吧。
◎对偶具有对称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对偶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①“山间明月,江上渔灯”上下句字数相同,句式相同,都是偏正结构的名词短词。②“山间明月,江上渔灯”词性相同,上下句相同位置的词语都是名词。③“山间明月,江上渔灯”平仄相对,上下联尾字符合“仄起平收”规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题干提示“对偶具有对称性”,要从对称性的角度对文中句子进行分析,对偶的对称性体现在上下句字数相等,上下句同一位置上词性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反、平仄相对。“山间明月,江上渔灯”两句字数相等,上下句“山间”对“江上”,均为名词,均为地点;“明月”对“渔灯”,均为名词;在平仄上,遵循了仄起平收,“月”为仄声,“灯”为平声。由此可以总结出答案。
例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园林惯以山水为骨干,以池水为中心,亭、台、轩、榭、楼、阁建在池的周围,假山、叠石、荷池浑然一体,构成和谐的景观。亭台楼榭、曲槛回廊无不巧妙安排,以表现大自然的天然山水景色为旨趣。园林布局自由,以小见大,体现了“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造园理念,营造出典雅精致、曲折含蓄、变化无穷的意境,构成幅幅令人流连忘返的艺术画境,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
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从内容上看,上下两句意思相近,互相补充,凝练地概括出私家园林艺术带给人的感受;从形式上看,上下两句结构整齐,音节和谐,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富有形式美和音韵美。
【解析】
对偶修辞,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与“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形式上,字数相同,结构一致,词性对应,音韵和谐;内容上,“不出城廓”与“身居闹市”,“获山水之怡”与“得林泉之趣”互相补充,概括出私家园林艺术带给人的感受,语言凝练准确。
【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曲艺术 ① ,被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喜爱且具有强烈的观赏性和广泛的传布性,戏曲艺术已成为我国传统艺术的典范。研究和发展戏曲艺术,要立足艺术本体,探寻戏曲之所以成为戏曲的内在规定性,进而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戏曲艺术焕发新的魅力和风采。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通过守正创新实现戏曲艺术繁荣振兴,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心声,也是其本身赓续传承的内在需要。
以文化人,戏曲艺术在素质教育中具有 ② 的优势。戏曲艺术蕴含丰厚的育人资源,其中德在艺先的职业操守、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唱念做打的过硬功夫、真善美的心灵沟通、勤学苦练的执着精神,与我们的育人目标要求高度契合。进入新时代,我们应抓住契机,加强中国戏曲学派建设发展,完善、丰富和拓展戏曲艺术知识体系,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将揭示戏曲所蕴含的中华精神展现出来。强调戏曲艺术的文化根脉和民族特性,不是 ③ 、盲目排外,而是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让戏曲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更好彰显中国气派、中国风范。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 ② ③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的这句经典名言,引发网友热议。①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回应称,②历套该出版社的教材中,③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④从未有过“斯人”,⑤“是人”记成“斯人”的原因是因为古文诗词中“斯人”出现得太多了。比如《岳阳楼记》中的“微斯人,吾谁与归”,《琵琶行》中的“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等等。而“是人”却很少见。从字意角度,很多人会觉得“斯人”的感彩更浓烈,有感慨之意。
既然“斯”与“是”的意思区别不大,是否还有必要“_________”呢?当然有必要。对“斯”与“是”的较真,木尝不是出于捍卫经典原貌的本能,是对“是”的探索,是对“真”的重视。有网友为了找出“斯人”,大量翻找古籍刻本、教材教辅,甚至连汉语语料库都查了一遍。有疑惑就找证据,有问题就找答案,这种“较真”的意义,其实已经超越对“斯”“是”二字的区分。历来诗人学者都注重推敲文字,因为汉语_________,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用法、丰富的含义,一字之差常常谬以千里,对“斯”“是”的辨析,是考据传统的继承,也是求是精神的传承。
在网络时代,“求是”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在网络传播中,________的情况十分多见,比如最近某影视剧中一句“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大为流行,但原句是“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还有不少网友对多音异形的字望文生义,张口乱读、随手乱改、误用错用,伤害了字词原本的意蕴,亵渎了汉字文化。
4.请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 ② ③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填写序号并进行修改。
序号:  修改:
序号:  修改:
序号:  修改: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留白,是中国美学的精髓。中国画的留白 ① 地表现了“无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老庄思想,由此亦可窥见中国道家及禅宗哲学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明代画家董其昌曾以禅言艺,将中国画分为南北二宗,尤其推崇南宗的顿悟,认为其参悟方式同文人画的雅逸士气相契合。其中,从“看山是山”到“山在心中”的透悟过程,也点明了化眼前之有为无,方能达智慧神明之心境。作为中国画创作重要手段的留白,给予观者思索、畅想和神游的余地,与禅宗的精髓 ② ,遥相呼应。
中国画的留白还有一个非常优雅的别名“余玉”,以布白凸显灵动,以虚空诠释丰盈,类似音乐演奏中某一刻的“悄然无声”。 ③ 地处理画面中的留白,不仅可以体现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情怀,还可以打造画面的审美意境。
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 ② ③
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翻开定格在历史画卷中的红色家书,李大钊在狱中向敌人宣布“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江诗咏在留给父母的遗书中告白“为大多数工农无产阶级谋利益”,谢士炎就义前挥笔写就“多少头颅多少血,续成民主自由诗”,刘绍南牺牲前慷慨壮歌“刀放头上不胆寒”……革命先烈的话语虽朴实无华却铿锵有力,只言片语却微言大义,充分体现了战争年代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价值立场。品读红色家书,仿佛时光回溯,置身于炮火纷飞的革命年代,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杀身成仁,恨不饮尽倭奴血;矢志为民,何能老去革命心,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精神,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一封封红色家书,印记着红色史迹,植根着红色基因,虽经岁月流逝,却历久弥新,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汾西县僧念镇段村,在村便民服务中心,一张挂在墙上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作战图”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作战图”上,清晰列明16个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的名单,每一户的监测识别时间、风险分类、帮扶责任人、帮扶措施、解除风险时间 ① 。这样一张图,从一个侧面彰显了党中央“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标注着中国共产党人“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的不懈追求。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见证不凡的征程。过去面临吃水难、行路难问题的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现如今村貌 ② ,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曾经交通不便的江西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如今进村的近10公里羊肠小道变成了5米多宽的水泥路,农家乐和民宿遍布村里,游客络绎不绝……濯濯童山披上了锦裳, ③ 长出了庄稼,一个个山乡巨变,一幅幅锦绣画卷,是对“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就是要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年比一年过得好”的生动诠释。
人到半山不停步,船到中流当奋楫。新的一年已拉开序幕,各方仍需抓发展、促振兴、守底线,赓续弘扬脱贫攻坚,全面坚固脱贫攻坚成果。只有继续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激发“过了一山再登一峰”的十足干劲,按照既定的目标踏踏实实走下去,群众的生活才能够好上加好。
1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 ② ③
1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与解析
1.①雅俗共赏 ②得天独厚 ③故步自封
2.加快中国戏曲学派建设发展,拓展、丰富和完善戏曲艺术知识体系,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揭示出戏曲所蕴含的中华精神。
3.上下两句对仗工整,语言凝练,形式整齐,富有感染力和节奏感,强调了戏曲艺术的发展要守正创新,戏曲艺术的发展要坚守传统,但不照抄照搬,要有创新和突破,但是又不违背规律,违背初衷。
4.锱铢必较(斤斤计较)/博大精深/以讹传讹
5.序号:① 修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回应。
序号:② 修改:该出版社的历套教材;
序号:⑤ 修改:“是人”记成“斯人”,是因为古文诗词中“斯人”出现得太多了。(“是人”记成“斯人”的原因是古文诗词中“斯人”出现得太多了)
6.构成: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疑惑”和“问题”,“证据”和“答案”两两相对。表达效果:两句话句式整齐,音乐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感染力强;生动凝练地展现了广大网友的“较真”状态。
7.①淋漓尽致②不谋而合③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中国画的留白……表现了‘无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老庄思想”强调“无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老庄思想在中国画的留白中得以体现的程度,因此可填写“淋漓尽致”。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
②语境“作为中国画创作重要手段的留白,给予观者思索、畅想和神游的余地,与禅宗的精髓……,遥相呼应”强调中国画的留白和禅宗的精髓在没有商量的情况下互相呼应,见解相同,因此可填写“不谋而合”。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
③语境“处理画面中的留白……”强调处理中国画的留白达到恰当的程度,才会起到一定的效果,因此可填写“恰如其分”或“恰到好处”。恰如其分:指办事或说话十分恰当合适。恰到好处:指说话做事正好到了最合适的地步。
8.不仅可以营造画面的审美意境,还可以体现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①搭配不当,“打造画面的审美意境”中“打造”和“审美意境”搭配不当,把“改造”改为“营造”或“创设”;
②语序不当,“不仅……还……”是递进关系,因此应将关联词后面的两个分句语序调换。
9.①两两相对:“布白”和“虚空”都是留白的手法,“凸显”和“诠释”都是动词,“灵动”和“丰盈”都是达到的效果;
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意义紧密相连,有助于突出中国画留白的艺术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①两两相对:“布白”和“虚空”都是留白的手法,“凸显”和“诠释”都是动词,“灵动”和“丰盈”都是达到的效果,一一对应,同时这些词语高度概括了中国画留白的特点。
②语言整齐、语句匀称,结构工整严谨,给人以结构美,且能够增强节奏感,朗朗上口,且意义紧密相连,有助于突出中国画留白的艺术效果。
10.中国共产党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力量,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的语病有:
一是搭配不当,“凝聚起……精神”要改为“凝聚起……力量”;
二是语序不当,“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力量”要放到“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之前。
11.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生动地写出中国共产党永葆初心,为国杀敌,杀身成仁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杀身成仁”对“矢志为民”,“恨不饮尽”对“何能老去”,“倭奴血”对“革命心”,句式整齐,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杀身成仁”“饮尽倭奴血”写出革命者为国杀敌,奋战牺牲的精神;“矢志为民”“革命心”写出革命者永远保持一颗为民之心,革命精神永不消逝的品格。
12.①一目了然 ②焕然一新 ③不毛之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语境指“作战图”能让人一眼看清楚该村的扶贫成绩,可用“一目了然”。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清清楚楚。
第②空,语境指该村的面貌与过去相比有很大的变化,呈现出新的气象,可用“焕然一新”。焕然一新:一改旧貌,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和气象。
第③空,语境指原来土地贫瘠,可用“不毛之地”。不毛之地:原意是贫脊荒凉不长庄稼的地方。废弃的土地。
13.新的一年已拉开序幕,各方仍需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赓续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部分语病有:
一是语序不当,“抓发展、促振兴、守底线”语序不当,应改为“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
二是搭配不当,“坚固……成果”搭配不当,应改为“巩固……成果”。
三是成分残缺,“弘扬”缺少宾语,应在“脱贫攻坚”后加上“精神”。
14.①上下两句“人”对“船”,“半山”对“中流”,“不停步”对“当奋楫”,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音节整齐匀称),具有节奏感(或顿挫感强)的语言极富感染力;②鼓励人们继续攻坚克难,走好脱贫攻坚路,不能半途而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人到半山不停步,船到中流当奋楫”,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人”对“船”,均是名词;“半山”对“中流”,均是偏正结构;“不停步”对“当奋楫”,均是动宾结构;两句字数相同,结构相对,内容联系紧密。读来节奏和谐,富有音韵美,感染力强。
对偶句形式工整、匀称并节奏鲜明,音调和谐,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本句“不停步”“当奋楫”,鼓励人们继续攻坚克难,走好脱贫攻坚路,不能半途而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