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届高考语用题修辞手法专题指导------比拟的用法【学习目标】1.学习并掌握比拟的种类及用法。2.能正确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概念阐释】概念: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通俗地讲就是把物“人化”,或把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用法举隅】分类(1)拟人。即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人的动作或思想情感。把事物“人化”(拟人)。①把动物拟人。如:一只探险的蜜蜂正绕着布满的柳树枝头的金色的花朵嗡嗡着。②把植物拟人。如:向日葵摇着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③把无生物拟人。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④以事理拟人:。如: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拟人一定要有人的动作、语言、情态或心理。但不是人出现了就是拟人句。“那河畔的金枊,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是比喻。“红苹果像孩子的红脸蛋。”当然也是比喻。(2)拟物。把人拟作物或把甲物拟作乙物。把人“物化”(拟物)或“把甲物乙物化”(拟物)。①把人比作物。就是把人当作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来描写,赋予人以动物、植物或无生物的某些特征。//人拟为动物。如:维吾尔族姑娘插上金色的翅膀,在广阔的天地里飞翔。//人拟为植物。如: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就是将物拟为物。包括以生物拟为无生物,以无生物拟为生物,以物拟为抽象事理,以抽象事理拟为物。//拟无生物为动物。如:火山发出一声咆哮。//拟抽象事理为物。如:罗马经历过战争,流血,唯物主义者--战士布鲁诺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当中翱翔。作用①描绘形象,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②表意丰富,引起情感共鸣。比拟的表达效果:一是启发想像,更生动、更活泼;二是便于写出对象的某特征;三是易于抒情。当然,这些效果的套话肯定不能直接形成答案,而应该放在具体的文本中,就事论事。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又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再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注意问题①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绘的环境氛围。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给“秋雨”以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心情相悖。②用以比拟的本体与拟体(人和物)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空中稀疏的星星眨着眼,发出私私的低语,相互打着招呼‘再见’!”说它们互相说“再见”,显然与星星的特征不符。③比拟不当常常表现为用以比拟的人和物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不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环境氛围。提醒:比喻与拟物的区别:①所有的比喻句都有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喻体必须出现。拟物中的物可以不出现。如上面的例句“涌了上来”“咆哮”“长在水里”。②比拟使本体具有了人或物的某种特征或情态:从形式上来看是--本体N(名词)+V(动词)或adj(形容词) 。而比喻的形式一定是--本体N(名词)+比喻词+喻体N(名词)。注: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实际上是可以还原成明喻的,实质相同。③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比拟与比喻的区别①比拟,是把一个事物赋予了人的属性(形为、动作、表情、思想与思维等),让事物更加的形象生动。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事物相似,借一事物说明另一事物。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②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喻词(不出现,但要有),而喻体必须出现。勇敢的海燕(拟人);海燕像勇士一样(比喻)。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拟人);花如深夜熟睡的美人(比喻)。岸边的垂柳醉汉似的摇晃着。(比喻)岸边的垂柳醉了似的摇晃着。(比拟)【考题举隅】1.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棹声。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答案】B【解析】A项,采用拟人修辞,将“东风”人格化,说它“试新刀尺”“裁”万叶千花。C项,采用拟人修辞,将“芍药”“蔷薇”人格化,说“芍药”“有情”“含春泪”,说“蔷薇”“无力”“卧晓枝”。D项,采用拟人修辞,将“南风”人格化,说“南风”是自己的“旧相识”,说它“偷开门户”“翻书”。B项,是对仗工整的诗句,不含比拟修辞。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拟人手法的一项是( )A.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B.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C.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D.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答案】选C。【解析】A项,“嫩蕊商量”中的“商量”运用拟人的手法;B项,“带得钟声到海幢”中的“带得”运用拟人的手法;C项,运用的是比喻的手法;D项,“草树知春”中的“知春”运用拟人的手法。3.【高考真题·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新疆属于绿洲农业区,干旱少雨,为了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就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栽培技术的应用,为新疆棉生产的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问: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参考答案】①文中把棉花吸收足量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比拟成人吃好饭喝好水才能健康成长,投射了作者对棉花的感情;②将棉花人格化,使语言表达比较活泼。4.比拟能准确再现情态,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拟进行简要赏析。党河水安静地流淌,河岸上的草木舔着水花,自顾自地灿烂、摇曳、生长。我沿着河岸前行,荡荡的河水仿佛东汉“草圣”张芝、张昶兄弟的墨池。每天清晨,他们在墨池里蘸一蘸笔尖,就把水染黑了。【答案】①本句把党河岸边的草木当作动物来写,表现水边植物的情态,神形毕现,十分生动。②“舔”字用词生动,准确形象地写出流动的河水轻拍河岸边草木、草木在水边摇曳的动态情景。【解析】首先要回顾比拟的特点,比拟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作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然后分析画横线的句子,“党河水安静地流淌,河岸上的草木舔着水花,自顾自地灿烂、摇曳、生长”,这句话描写的对象是党河岸边的草木,这是植物,“舔着”是动物的动作,这里是把草木当作动物来写,“自顾自”意思是自己只管自己的事,这是赋予草木以人的情态,“舔着”“自顾自”形象地写出流动的河水轻拍河岸边草木、草木在水边摇曳的动态情景。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春天叩响了园子的竹门,将去年熄灭的火把,一束一束点燃。孤独的冬天像一匹凄厉的狼,火焰使它无所适从,大地的花裙子让它迷路。它夹着枯槁的尾巴,一步一步退缩,终于,在骤然而来的火焰里弃阵而逃。问:比拟富于情味,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拟进行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把冬天当作孤独的狼来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冬天慢慢离开而后突然不见的特点;②“夹着枯槁的尾巴”写出作者对冬天的嫌恶,③说它“退缩”“弃阵而逃”又表达了对它突然离开的高兴情绪。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觉醒年代》塑造的人物有血有肉,伟人的形象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可敬可爱。“情与爱”的注入,让伟人们不再是百年间千里独行的“苦行僧”,而是真的在中国的土壤里落了地,生了根,开出了感人肺腑、明艳活泼的花朵。三是剧组坚持“以史为据、以人为本”“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尽可能呈现历史真实、传递爱国情怀,无论剧本、表演,还是服装、化妆、道具,各环节都力求精益求精。问: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①构成:把注入“情与爱”的“伟人”比拟成“落地、生根、开花”的植物。②效果:表现了作者对《觉醒年代》人物形象塑造的肯定。表达活泼,生动形象。7.【江苏苏州八校联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春天叩响了园子的竹门,将去年熄灭的火把,一束一束点燃。孤独的冬天像一匹凄厉的狼,火焰使它无所适从,大地的花裙子让它迷路。它夹着枯槁的尾巴,一步一步退缩,终于,在骤然而来的火焰里弃阵而逃。春风猛烈地漫涌进来,园子犹如藏着红热的火塘,星子四溅。桃红柳绿,蔬菜拱土,以前的诺言,再一次发芽;满园的春讯,喜上眉梢。一颗发白的草籽,它怎样落在土里,又以怎样的勇气挽住了季节的臂膀 ……………比拟富于情味,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拟进行简要分析。(4分)【答案】把冬天当作孤独的狼来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冬天慢慢离开而后突然不见的特点;“夹着枯槁的尾巴”写出作者对冬天的嫌恶,说它“退缩”“弃阵而逃”又表达了对它突然离开的高兴情绪。(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思路】拟物+拟物解读(把甲物拟成乙物的情态)+表达效果(艺术+情感)【文本理解重点】①“孤独的冬天”拟成“孤独的狼”,其离去如同狼“夹着枯槁的尾巴弃阵而逃”;②情感表达效果(厌恶和喜悦)+艺术表达效果(生动形象)。【例题解析】例1.(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题。新疆是我国较早大量种植和使用棉花的地区之一。新疆光照充足,热量丰富,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宜棉花的种植和生长,新疆棉尤其是长绒棉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喜爱。除了上述自然条件,现代科技的应用也是新疆棉品质优良的原因 。近年来,新疆棉品质不断提升,同时③产量也不断增加 ,但仍然供不应求。新疆属于绿洲农业区,干旱少雨,为了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就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栽培技术的应用,为新疆棉生产的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5 分)【答案】 (5分)示例:①文中把棉花吸收足重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比拟成人吃好饭喝好水才能健康成长。(修辞内容具体解读,把什么物来拟成人)②这一修辞使语言表达形象可感,内容生动活泼,(效果分析1;艺术效果)③且投射了作者对棉花的喜爱之情。(效果分析2:情感表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1)画线句中“吃好喝好长得好”本来是用于形容人吃健康的食物喝健康的水才能茁壮成长,此处拟作“棉花吸收足重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把棉花进行人物化处理,赋予棉花人类的行为状态和心理感知,让原本无情感的自然之棉花显得亲切可感,从而能更好地表达作者对棉花细心呵护的情感。(2)在句式表达上,“棉花吸收足重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原本是自然学科的术语,表达缺乏生动活泼。拟人手法的运用,把原本无性格的棉花拟作有性格的人类,作者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读者眼前就会出现棉花茁壮成长的栩栩如生的画面,从而使句式表达活泼,更加生动和形象。【思路】拟人+拟人解读(把什么物拟成人的什么情态)+表达效果。例2.(模拟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镇这棵名叫“龙爪”的大榕树,已有八百多年的寿数,其高、其宽、其粗、其壮、其繁茂、其绵绵瓜瓞之状……简直不再是一棵树,而已经是一座城堡。此时此刻,大群大群的镇民被搂抱在它的浓荫里,妇女、老人、孩子,闲坐着聊天、打牌、择菜、嬉戏……龙爪榕对他们而言,也已不是一棵树,而是乡村,是家园,是父母双亲,是丈夫妻子,是儿子闺女,是厨房的灶火,是锅里的食物,是阳光雨露,是水和空气,还是远祖的气息……◎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的修辞格。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拟人进行简要分析。【答案】①树和人本来不会搂抱,使用拟人既赋予树以动感,又使人感到亲切;②“镇民被搂抱在它的浓荫里”形象写出了树荫范围之大、浓密和人们对树与树荫的喜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的鉴赏能力。“此时此刻,大群大群的镇民被搂抱在它的浓荫里,妇女、老人、孩子,闲坐着聊天、打牌、择菜、嬉戏……”中赋予大榕树以人的姿态,树是不会“搂抱”的,用“搂抱”来形容树的“浓荫”遮盖着人,赋予静态事物以动感,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人们对树与树荫的喜爱,以及树荫范围之大、浓密。例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秋天来临之际,许多树木的叶子在掉落前纷纷变成红色、黄色或者橙色,树木叶子在谢幕前唱起了欢歌。原本接收光照的的叶子,会让树木变得不耐寒;同时,叶子上密布的气孔会随着树木的呼吸而损耗大量的水分。树木在气候条件不利的时候会全面舍弃叶子。◎比拟富于情味,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拟进行简要分析。【答案】(1)将秋叶的凋落比拟成“谢幕”,二者在走完一生,即将告别这一点上有可拟性;将秋叶的颜色变得绚丽拟写成“唱起了欢歌”,二者在让人感觉愉悦这一点上有可拟性。画线句运用这两个比拟,生动地写出秋叶凋落前最后的绚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比拟的手法,考生先找出运用了比拟的句子,“树木叶子在谢幕前唱起了欢歌”;然后根据题干提示的“本体和拟体的某些特征存在可拟性”,来具体分析画线句中“比拟”的运用,并分析其效果。“树木叶子在谢幕前唱起了欢歌”,句中有两个比拟,一是将叶子的凋落写成“落幕”,二是将树叶掉落前纷纷变成红色、黄色或者橙色,写成“欢歌”。秋天的叶子走完了它的一生,就像演员演完了剧本,即将告别舞台,二者的这一点有可拟性;叶子在凋落前颜色变得很绚丽,给人欢心愉悦之感,就像人在高兴时唱起欢歌,二者在让人感觉愉悦这一点上有可拟性。画线句运用这两个比拟,生动地写出秋叶凋落前最后的绚丽。【巩固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3年伊始,社会上出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很多人废寝忘食地追电视剧《狂飙》。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这部剧的收视率和口碑一路狂飙。该剧采用正叙与倒叙交叉的手法,表现时代发展变迁下的社会图景。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与政法系统进步,黑恶势力在人情社会中崛起,在法治社会中覆灭,最终被一网打尽。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经历着社会的摔打,经历了良心的拷问。创作者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抽丝剥茧地讲述黑恶势力不断攀附权贵,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以及一代代警察前仆后继,与黑恶势力搏击到底的经历,彰显出国家清除黑恶势力的决心,更昭示着弊绝风清的治国盛景已然到来,彰显了极强的现实意义。众多实力派演员的演绎,赋予了角色鲜活的生命力。他们身上都带着各自的社会身份特点与个人生活痕迹,无论是发型着装还是行为动作,都极其自然、贴合,同时又具有代表性,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同时,剧作营造了丰厚的、多层次的戏剧场景,提高了观众的代入感。请指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国家版本馆,开馆了!国家版本馆以“一总三分”的格局。充分展现了大国形象和新时代的风采,俯瞰京华的中央总馆,北望渭川的西安分馆,放怀江南的杭州分馆,臂挽流溪的广州分馆,向普罗大众讲述文明的故事。中央总馆“斯文在兹——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一件件弥足珍贵的展品,让人叹为观止。有记载“版”字的商代版方鼎,有铭刻着“中国”的何尊,有苏轼行草楷书法的宋拓本《西楼苏帖》,还有刻着《长恨歌》的清代象牙扇骨,等等。历朝历代的瑰宝荟萃一堂,彰显了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除了展示外,版本馆还具有保藏功能。保藏区里收藏了数千年间各种类型的版本,如陶石、碧骨、金属、竹木、纸张、数字媒体等。版本上所承载的信息反映出了丰富多元的社会风貌。可见,建立专门的国家版本馆,征集、收藏各类图书典籍和具有文化与时代印记的资料、器物等,必能进一步彰显国家形象、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怒江生活工作多年,我常常被怒江的山水之美感动(吸引),其中,最令我心动的景致是彩虹桥。在雨季,有太阳雨时,彩虹会不时横挂怒江上空,有时长,有时短。到了这个季节,平常不太喜欢拍摄的我也会情不自禁地挎上相机驱车穿梭在小镇的江东江西、旧城新城,以捕捉彩虹瞬间的美丽,因此也就拥有了别样的惊喜和收获。一天早晨,我驱车在路上,不经意地望去,只见云团携着怒江水的气流缓缓上升,但升得不快,也不高,在离我们头顶五六米处停止了。不一会儿,云团渐渐淡去,天色由漆黑和浓稠渐渐变为湛蓝和透明。渐渐地,从云团下面下起小雨,在初升的朝阳的辉映下,一轮彩虹从六库向阳桥横跨在老窝河口,仿佛一匹七彩骏马,头在老窝河口饮水,尾部在向阳桥下舞动。我连忙按动快门将这一倩影永恒地定格。之后,我一连拍到了十几张怒江上空彩虹飞架的照片,它们令我欣喜如狂。但这些彩虹时间短暂,最长的也不过十几分钟,你还没欣赏够或完整地拍下,它的倩影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让人难免也有失落,总觉得它如海市蜃楼般转瞬即逝。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拟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答案与解析1.①比拟,把剧作的收视率和口碑都拟作猛烈刮着的暴风。②表达效果:化抽象为形象,生动写出了剧作收视率迅速提升,也迅速得到人们赞美的特点,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2.拟人。“俯瞰”“北望”“放怀”“臂挽”把国家版本馆人格化,形象生动地表现国家版本馆的地理位置和格局。排比。①描述版本馆所处的位置,突出版本馆分布之广、底蕴之深;②句式整齐划一,增强语势,用语富于变化,节奏鲜明,渲染对中华文明的自豪之情。3.画横线句子将彩虹比作七彩骏马,并用“饮水”“舞动”等骏马的动作来描绘彩虹,既写出彩虹的色彩之美,又赋予彩虹以动感之美。4.【答案】修辞手法:排比。表达效果:①按顺序写了从早到晚三个时间的三种景色,在铺叙堆叠中突出作者对小城满满的回忆;②通过细数露珠、向日葵、红霞等记忆深刻的事物,渲染了自己的怀念之情。(评分参考:共5分;“排比”1分;表达效果答出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判断修辞手法并赏析其表达效果,分析句子的思想情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功夫变出一匹马来……”三个结构为“那……是不是还……”的句子,整齐对称,可据此判断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排列连用,以时间为序,从早晨到午间,最后到黄昏时候,分别对应三个意象,抓住了景物特点,具有景物定格的效果,用特写镜头有力地抒发了“我”对曾经的乐园的无限怀念,“变着”寄寓了一切美好终将逝去的惆怅。三个句子抑扬顿挫,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语势,极富感染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