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班会题目立鸿鹄志 做接班人班会设计(将从背景分析、学情分析、主题解析三方面分析) 背景分析: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育中应该引导学生注重身心健康、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激发责任担当、实现人生价值。2.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教育工作者应着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1.共性分析(1)相对于小学、初中学生,高中学生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理性思维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不足,对于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怎样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还缺乏深入思考。(2)学校持续开展青春使命教育,学生在校通过升旗仪式、思政课、新闻联播等途径学习二十大精神。2.班级分析班级有50人,在班会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如下:(1)全体学生立志为国家发展贡献青春力量,但学生对于志向的理解差异性大,23位学生对如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表示困惑。(2)学生没有严重身心问题,但调查结果显示16人有熬夜的习惯,8人表示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12人表示遇到困难容易产生畏难、退缩情绪。 主题分析:本节班会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班会,围绕“强体魄 强心脏” “立鸿鹄志 练铁肩膀”“行担当事 做接班人”开展教育活动,解开学生对如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困惑,把二十大精神带到心里,落到行中。 班会目标(将从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三方面分析) 1.认知目标:通过思维辨析,学生对如何才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有明确认知,即在日常要强健身心、立鸿鹄志、练铁肩膀、行担当事。2.情感目标:通过体验对比,学生对身心健康可贵达到情感认同;通过品读古典诗词,学生对家国情怀产生情感共鸣;通过学习奋斗故事,学生的责任担当得到情感激发。3.行为目标:通过榜样示范,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内驱力和践行力增强,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而不断蓄力。 班会准备(将从学生准备、教师准备两方面分析)学生准备:学生分组,四人一组,选出组长。教师准备:1.给每一位同学准备一张树叶形卡片。2.准备关于青春与奋斗的视频剪辑。3.准备班级楷模评选的选票。 班会过程(班会围绕“如何才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从学生的思维递进、知情意行的逐步深化展开)环节一: 思维激发——担当大任,体会“强体魄”之必要 【内容设计】1.本环节针对学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在激发学生思维,采取学生亲身体验的方式。预计用时4分钟。2.“亲身体验”:学生闭上眼睛,体验黑暗,在给定的卡片上,书写自己的志向。 【预期效果】1.激发学生珍惜健康:通过亲身体验,学生感受到了闭上眼睛书写的困难,自然体会到身体健康的可贵。2.启发学生思考志向:所有同学参与其中,书写志向,引起学生对于班会主题的关注,又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课堂实录】师:介绍班会主题和“体验黑暗”的游戏,并请学生闭上眼睛在卡片上书写自己的志向。 生:同学书写、交换卡片、分享志向。师:做一个小采访,询问学生闭眼写字的困难。 生:学生介绍。师:引出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身体是人生一切奋斗成功的本钱”。 环节二:思维深化——担当大任,感悟“强心脏”之重要 【内容设计】1.本环节针对学生遇到困难容易产生畏难、退缩情绪,重在深化学生思维,采取对比的方式。预计用时11分钟。2.“内心对比”:教师展示两幅照片。一幅身体健康但有自伤行为的图片,一幅是残奥会盲人冠军刘翠青奋力奔跑的图片。 【预期效果】 1.引发情感触动:两幅图片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强,学生对自伤行为产生情感抵制,对盲人冠军刘翠青身残志坚的拼搏精神产生敬佩之情,自然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2.内化情感对比:在“体验黑暗”环节,学生体验了“失去视力”连写字都困难,而盲人运动员却用拼搏赢得了奥运金牌为国争光,学生形成强烈的内心对比,激发对进取精神的认同。3.深化健康思维:在“以情动人”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分享保持心理健康的有效做法,引导学生知行合一,涵养进取品格。学生明确认识到,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身心健康是基础,从而深化健康思维。 【课堂实录】师:展示两幅照片,介绍刘翠青夺冠故事。关注学生的情感触动,适时引导学生说一说看完图片后的感受。生:学生分享感受。师:捕捉学生的情感变化,结合“体验黑暗”的亲身感受,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内化。情感激发思维,把对拼搏行为的敬佩内化为对进取精神的认同。引导学生分享遇到困难时,他们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生:学生分享好的做法,为其他同学提供借鉴。师: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在学习生活中自觉强健身心、涵养进取品格、培养吃苦精神,从而深化健康思维。 环节三:思维辨析——担当大任,如何“立鸿鹄志 练铁肩膀” 【内容设计】1.本环节针对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重在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辨析,采取思辨讨论的方式。在思维辨析中,学生深入理解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预计用时17分钟。2.“百家争鸣”:班会前做了同学的志向调查,针对不同志向,学生百家争鸣,思维碰撞。3.“家国情怀”:师生品读家国情怀经典诗词,赋予志向以民族的血脉。4.“价值思辨”:师生深入讨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理解中国梦要靠我们实现。5.“信息猜人”:教师逐条给出两位英模人物的关键信息,学生猜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英模人物因何被人铭记”,然后师生学习他们的事迹,深入思考志向和本领。 【预期效果】1.争鸣中明确学习志向:引导学生对学习和志向的不同观点进行观点争鸣,学生充分表达。教师积极引导,先破再立,学生在思辨中理解普通与崇高,从而认同“志向是人生的航标”,坚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2.诗词中激发文化自信:观点交锋带来了争鸣,而品读古典诗词则能激发情感共鸣,师生从诗词中感受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家国情怀”,激发文化自信。3.思辨中达成价值认同:家国情怀激发了文化自信,教师接着引导学生辨析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思考中感受文化自信,获得价值认同。学生认可伟大的中国梦与我有关,理解小我和大我的关系。4.学习中树立榜样引领:从古代引到现代,师生重温袁隆平院士、钟南山院士的事迹,学生得到成长启示,树立榜样,在立鸿鹄志、练铁肩膀、做担当事方面自觉向两位院士学习,增强行动力。 【课堂实录】师:展示课前关于志向的调查结果。生:针对不同的志向选择,学生百家争鸣,充分表达。师:和学生重温周恩来总理求学时的志向,引导学生把个人与社会结合,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引出家国情怀。生:学生分享家国情怀的诗句。师:和学生一起品读诗词,激发文化自信。然后从家国情怀出发。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仁人志士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从而深化思维,引导学生进行价值思辨。生:学习讨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师:关注学生对价值的理解程度,重点带学生理解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引出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一个人可以有很多志向,但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这是人们各种具体志向的底盘,也是人生的脊梁”。生:学生一起学习朗读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师: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引出两位英模人物,组织信息猜人游戏,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英模人物因何被人铭记”。生:学习概括袁隆平院士、钟南山院士的事迹。师:从袁隆平院士“让天下人吃饱饭”的梦想引出中国梦,从钟南山院士逆行武汉的事迹引出责任担当,引导学生学习两位院士给我们的成长启示,增强学生刻苦学习、增强本领的行动力。 环节四:思维拓展——担当大任,立足“行担当事 做接班人”【内容设计】1.本环节是前三个环节的总结和落实,立足“行担当事 做接班人”,采取分享的方式,重在拓展学生思维,达成“知情意行”的统一。在思维拓展中,学生思考并深入理解普通与崇高的辩证关系,把志向转化成行动。预计用时13分钟。2.“青春奋斗”:播放青春奋斗的视频,学生明确在各行各业都可以为祖国做贡献,深化对普通和崇高的理解。3.“班级楷模”:从各行各业引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教师为班级楷模颁奖,学生立足日常,行担当事。4.“知行合一”:学生再次拿出卡片,重新书写自己的志向和行动,知行合一,立鸿鹄志,做接班人。 【预期效果】1.思维拓展中担当责任:引导学生从崇敬英模、到学习班级楷模、再到关注自己的切实付出,思维不断拓展,责任担当不断具化。2.首尾呼应促知行合一:在班会之初,学生书写了自己的志向。班会结尾,学生重新书写自己的志向和行动做法,首尾呼应,知行合一。 【课堂实录】师:播放青春奋斗的视频。生:观看袁隆平院士年轻和年老两幅图片,体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师:和学生回看班级志向调查,引导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志向。生:学生分享对志向新的理解,校正志向,进而讨论普通与崇高的辩证关系。师: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引导学生认识到普通人也可以怀抱崇高的梦想,而崇高的梦想由一个个普通的事铸就,进而从各行各业引到学生日常奋斗。生:学生在教师组织下评选班级“奋斗楷模”。师:为班级楷模颁奖,并采访学生。生:同学表扬班级楷模的优点,班级楷模发表感言。师:引导学生向班级楷模学习,担当责任。组织学生拿出卡片,重新书写自己的志向和行动。生:学生分享自己的志向和行动,达成知行合一。 班会后延伸教育活动延伸教育活动一活动内容:制作“志向树”活动实施:1.学生将志向卡片贴在展板上,形成班级“志向树”。2.将“志向树”置于班级后墙,志向可观可感。学生可以观看其他同学的志向,互相促进,延续班会课教育效果。预期效果:1.班级为学生长期保留志向卡片,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志向被认可、被尊重。2.学生的志向得以持续内化强化,班会效果得到延伸,教育做到日常平常经常。3.形成全班同学共同的价值目标,共同目标激发全班同学,同学在观看其他同学志向时,又互相激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动力不断增强。 延伸教育活动二活动内容:争做“班级楷模”活动实施:1.班会上已经表彰“奋斗楷模”,接下来将陆续评选班级“进步楷模”、“助人楷模”。2.人人皆可争做楷模,采用自主报名和同学推荐两种方式,每位同学都有报名权、推荐权和被推荐权。如自主报名,需准备一分钟演讲;如推荐其他同学,需准备一分钟推荐理由。任课老师、全体同学参与投票,公正公开。3.邀请任课教师、家长为楷模颁奖,并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学生编辑文本、拍摄影像资料,通过电子班牌播放楷模故事,持续营造人人争做楷模的氛围。预期效果:1.拓展班级楷模类型,通过评选营造争做班级楷模的氛围。2.学生积极践行理想,既能想大事、又能做小事,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班会反思一、班会总结本节班会立足学情,围绕“立鸿鹄志 做接班人”的主题,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参与度高、思维生成性高,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责任感和行动力明显增强。(一)班会促进了学生思维提升在班会过程中,我始终关注并引导学生的思维生成,采用体验、对比、思辨、分享等高中生喜欢的方式,促成了学生思维的激发、深化、辨析、拓展。比如第二个环节,我观察到学生对刘翠青产生了敬佩之情,接着引导学生进行内心对比,使其对拼搏行为的敬佩自然内化为对进取精神的认同。第三四环节中,学生分别对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普通与崇高的辨析,进行了深入思考,学生思维进一步提升,现场效果好。(二)班会激发了学生立志担当围绕“立鸿鹄志 做接班人”,我引导学生体会家国情怀、进行价值辨析、树立榜样示范、践行责任担当,很好地实现了班会目标。比如第三个环节,“立鸿鹄志”是本节班会的一个难点。只谈志向,学生会觉得空洞。于是我在课前做了学生志向的调查,课上放手让学生百家争鸣。从现场看,学生参与积极性非常高,他们讨论、乃至争辩。然后我把握住“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家国情怀以情动人,价值思辨以理服人,学生得到激发和启发,校正自己的志向,立鸿鹄志。 二、反思提升(一)平时要重视学生的相互影响设计本节班会时,我重视了学生的相互影响。比如在班会开始,让学生在卡片上写志向后,也让学生分享,希望他们互相影响。但从现场看,学生互相的激发不强。我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还是教师主导太多,学生的相互激发、相互影响不够。而学生的相互影响,也要落在平时,不是在班会上设计了这个环节,就能收到直接成效的。课后我会和学生做“理想树”,在平时多创造条件,发挥朋辈的积极影响,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二)应该发挥教育多方面的合力本节课较好地做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但在第四个环节,当我给班级楷模颁奖时,我突然想到,如果请楷模的家长颁奖,对孩子的激励是否更大?进而我想到,如果邀请任课老师和家长参与班会,由他们讲讲自己的故事,学生可能会更感兴趣,能更好地动其心、坚其志、促其行。这些都是本节课可以改进提高的地方,也是我以后不断思考完善的方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