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从粒子到宇宙7.3探索更小的微粒1.知道原子核式结构模型、2.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了解人类在认识微观世界奥秘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知道这种探究还将断续下去。3.了解加速器在探索微观粒子中所起的作用,体会科学与技术在关系,知道在对粒子世界的探索中所取得的重大进展与加速器技术的革新和进步是分不开的。4.对先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数量级的概念。一、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小组协作,完成下列问题:(1)1911年,物理学家 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2)核式结构模型类似 ;(3)该模型认为 ;科学家探索物质微观粒子的进展1.小组协作并回答:(1)原子是由什么组成的?(2)原子核是由什么组成的?(3)质子和中子是由什么组成的?2.自主学习“生活 · 物理 · 社会”栏目中的内容并填空。(1) 是探索微观粒子的重要工具。(2)高能物理中常用的能量单位是 ,符号是 。一、单选题1.如图所示,关于氢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示意图正确的是( )A. B. C. D.【答案】A 【解析】【分析】核式原子结构是年由卢瑟福提出的一种原子结构模型.核式原子结构认为: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直径很小的核心区域,叫原子核,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作轨道运动.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的核式结构我们经常比喻成太阳系的形式,原子核就相当于太阳系中的太阳,核外电子就相当于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结合这个大家比较熟悉的太阳系来记忆会比较容易些。【解答】原子核应该是在中央位置,而且只占了很小一部分的体积;核外电子是在外层绕着原子核作轨道运动,故只有符合。故选A。2.在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为了认识和理解该模型,教材将其类比“太阳星系”,被比喻成“行星”的是 ( )A. 原子核 B. 质子 C. 电子 D. 原子【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认识,属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应熟记。卢瑟福实验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位于中心位置,核外电子绕核转动,与太阳系结构相似,称为核式结构。【解答】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位于中心位置,核外电子绕核转动,与太阳系结构相似,行星绕着太阳转动,故行星相当于电子,故C正确、ABD错误。3.下列不属于微观粒子的是( )A. 原子 B. 细胞 C. 电子 D. 核子【答案】B 【解析】解:根据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可知,原子,电子,核子都是微观粒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不是微观粒子,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在原子结构中,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此题考查了原子结构的相关基础知识,题目的难度很小,记住相关的基础知识即可解决此题。4.依据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理论,在原子中绕核高速运转的是( )A. 电子 B. 中子 C. 质子 D. 核子【答案】A 【解析】解:依据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理论可知: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故选:。从依据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理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去分析解答。本题考查了原子结构的知识,考查是基础知识,记住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理论即可答题,是一道基础题。5.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一只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箔张开,在这过程中( )A. 玻璃棒上的质子转移到金属箔上 B. 玻璃棒上的电子转移到金属箔上C. 金属箔上的质子转移到玻璃棒上 D. 金属箔上的电子转移到玻璃棒上【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子转移情况。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验电器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会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并使金属箔带上同种电荷,两金属箔由于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解答】解:丝绸摩擦后的玻璃棒带正电,玻璃棒缺少电子;玻璃棒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后,金属箔片上的电子转移到玻璃棒上来,金属箔片由于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故验电器的金属箔会张开,故B错误,D正确;据上面的分析可知,在此过程中转移的是电子,带正电的质子没有发生转移,故AC错误。故选:。6.人类对物质结构的探索永无止境,如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氧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氧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下列微观粒子中空间尺度最小的是( )A. 氧分子 B. 氧原子 C. 氧原子核 D. 质子【答案】D 【解析】解:在氧分子、氧原子、原子核、质子中空间尺度最小的是质子。故选:。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和中子又由夸克组成。本题考查了分子结构和原子结构,把握住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类似,称为核式结构,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7.按照空间尺度由小到大的顺序,下列排列正确的是( )A. 质子、原子、 B. 、质子、原子C. 、原子、质子 D. 质子、、原子【答案】A 【解析】【分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是分子的一种。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我们要知道是一种分子,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解答】是分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比原子大;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比质子大,故A正确。故选A。8.下列关于粒子和宇宙的认识正确的是( )A. 汤姆生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核仍可再分B. 地球等行星绕太阳运动,说明太阳是宇宙的中心C. 端午节闻到粽子香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D.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能带电,说明通过摩擦可创造电荷【答案】C 【解析】解:A、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说明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故A错误;B、地球等行星绕太阳转动,宇宙有层次之分,是由无数天体组成,太阳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不是宇宙的中心,故B错误;C、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我们会闻到粽子的香味,故C正确;D、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能带电,其原因是电荷发生了转移,并不是创造了电荷,故D错误。故选:。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整个宇宙都是运动的;宇宙有层次之分,是由无数天体组成,太阳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不是宇宙的中心;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电子的转移。本题考查了物理学史、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摩擦起电的实质等,属于基础题。9.下列关于“宇宙”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太阳系、银河系、地球、月球是按空间尺度由大到小排列的B. 光年是天文学中常用来表示时间的单位C. 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它是有起源的、膨胀的和演化的D. 太阳是永远恒定不动的【答案】C 【解析】解:A、按空间尺度由大到小排列,正确顺序应为:银河系、太阳系、地球、月球.故A错误;B、光年指光在一年内通过的距离,所以光年是长度单位.故B错误;C、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宇宙中有很多的星系,星系中又有很多星体,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并且处于不断的演化过程中.故C正确;D、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但它不是永远恒定不动的,因为宇宙中绝对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故D错误.故选C.宇宙由很多星系组成,银河系是其中的一个星系,太阳系又是银河系中的一个星系,地球处在太阳系中,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光年是指光一年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长度单位;宇宙是有层次的天体系统,它的层次结构:行星--太阳系--银河系--星系团--超星系团--总星系;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绝对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但难度不大,属于一些常识性的知识点,是我们应熟知的.二、填空题10.汤姆生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被称为“______”,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被称为“______”,卢瑟福年所做的“粒子散射实验”支持“______”。【答案】西瓜模型 行星模型 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 【解析】解:汤姆生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被称为“西瓜模型”,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被称为“行星模型”,卢瑟福年所做的“粒子散射实验”支持“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故答案为:西瓜模型;行星模型;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年,汤姆生发现了原子中存在一种带负电的粒子,证明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并提出了“西瓜模型”;年,卢瑟福经过粒子散射实验后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本题考查微观结构的历史发展,难度较小。11.人类在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中,认识到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而原子核又是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构成的。【答案】质子 中子 【解析】解:原子都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而原子核还可再分为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故答案为:质子;中子。根据原子核的结构解决问题。原子及原子核的结构为基础内容,但在考试中也时有出现,应熟记。12.将塑料绳的一端扎紧,另一端尽可能撕成更多的细丝,用干燥的手从上向下捋几下,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这是因为塑料丝带上了________电荷,彼此相互排斥;使塑料丝带电的实质是________在物体间发生了转移.【答案】同种;电子 【解析】解:用干燥的手从上向下捋几下细丝,手与塑料细丝摩擦,摩擦起电,手带了一种电荷,细丝带了另一种电荷;由于不同的塑料细丝带有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导致细丝蓬散开来;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在物体间发生了转移,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故答案为:同种;电子。两种不同物质摩擦时,由于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就会导致电荷发生转移,两个物体都带了电,这就是摩擦起电。塑料细丝与手摩擦,摩擦起电,手带了一种电荷,细丝带了另一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在物体间发生了转移。本题考查了摩擦起电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一道基础题。13.如图所示分别为原子结构模型和太阳系,请你指出两者之间相似或不同的一点:______。【答案】相似之处:都是质量较小的物体围绕质量很大的中心物质旋转;不同之处:做旋转运动时所需要的力性质不同,电子绕原子核旋转依靠的是电荷之间的力,行星绕太阳旋转的力是万有引力 【解析】解:它们的相似之处:都是质量较小的物体围绕质量很大的中心物质旋转;不同之处:做旋转运动时所需要的力性质不同,电子绕原子核旋转依靠的是电荷之间的力,行星绕太阳旋转的力是万有引力。故答案为:相似之处:都是质量较小的物体围绕质量很大的中心物质旋转;不同之处:做旋转运动时所需要的力性质不同,电子绕原子核旋转依靠的是电荷之间的力,行星绕太阳旋转的力是万有引力。根据它们的结构特点以及相互作用力进行解答。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原子与太阳系结构的理解,属于基础性题目。14.探索微观世界的过程中,科学家对原子的结构进行猜想和实验,并提出了多种模型在图所示的两种模型中,图_______是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模型,进而认识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___________组成的,原子核是由带_____选填“正”或“负”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而质子和中子_______选填“有”或“没有”更精细的结构.【答案】;核外电子;正;有 【解析】解:由图可知,是葡萄干蛋糕模型,它是由汤姆生提出的;是原子的核式模型,中间是原子核,核外是电子在绕核旋转,它是由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还可以再分,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组成的。故答案为:;核外电子;正;有。汤姆生认为电子是平均的分布在整个原子上的,就如同散布在一个均匀的正电荷的海洋之中,它们的负电荷与那些正电荷相互抵消,这种模型叫做葡萄干蛋糕模型。卢瑟福认为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带负电的电子在原子核外饶核做圆周运动,这一模型被称为核式模型。后来的研究表明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组成。本题考查了原子结构的知识,是一道基础题,熟练掌握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即可正确解题。三、实验探究题15.证明液体、气体分子做杂乱无章运动的最著名的实验,是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的布朗运动。年,布朗把花粉放入水中制成悬浮液,然后取出一滴这种悬浮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花粉小颗粒在水中像着了魔似的不停运动,而且每个小颗粒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都改变得很快,不会停下来,这些小颗粒由于受液体分子撞击不平衡,从而表现出无规则运动的状况。布朗运动是__________运动。A.分子 原子 电子 花粉小颗粒布朗运动实质上是反映了__________填“个别”或“所有”分子的运动是__________填“无”或“有”规则的。【答案】 所有;无 【解析】略一、单选题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一只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箔张开,在这过程中( )A. 玻璃棒上的质子转移到金属箔上 B. 玻璃棒上的电子转移到金属箔上C. 金属箔上的质子转移到玻璃棒上 D. 金属箔上的电子转移到玻璃棒上【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子转移情况。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验电器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会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并使金属箔带上同种电荷,两金属箔由于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解答】解:丝绸摩擦后的玻璃棒带正电,玻璃棒缺少电子;玻璃棒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后,金属箔片上的电子转移到玻璃棒上来,金属箔片由于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故验电器的金属箔会张开,故B错误,D正确;据上面的分析可知,在此过程中转移的是电子,带正电的质子没有发生转移,故AC错误。故选:。2.手与硅胶管均不带电,用手摩擦后,与带负电的塑料管互相排斥,则( )A. 带正电 B. 不带电C. 手摩擦时,正电荷从手转移到 D. 手摩擦时,电子从手转移到【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摩擦起电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知所带电荷的种类;根据摩擦起电的本质分析电荷的转移情况。【解答】由题意可知,开始手与硅胶管均不带电,用手摩擦后,与带负电的塑料管互相排斥,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可知此时带负电;根据摩擦起电的本质可知,得到电子的带负电,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因此手摩擦时,电子从手转移到。故D正确,ABC错误。3.在某原子结构模型示意图中,、、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和数量不相等 B. 决定原子种类C. 质量集中在上 D. 和之间存在吸引的力【答案】D 【解析】解: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电子带负电绕原子核转动,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A、在原子,带正电的质子和与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的数目一定相同,对外不显电性,故A正错误;B、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故B错误;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集中在和上,故C错误。D、带正电的质子和与带负电的核外电子之间由于带异种电荷而存在吸引的力,故D正确。故选:。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电子带负电绕原子核转动,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解答;根据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解答;根据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解答。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本题考查了原子的组成,难度不大,掌握课本知识即可解答。4.“好奇号”火星车如图所示成功登陆火星标志着人类探索火星的征程取得了重大进展。研究表明,太空中的某种带电粒子会对探测器的计算机系统产生影响,从而导致程序出错下列粒子中因不带电可以排除的是( )A. 原子核 B. 电子 C. 质子 D. 中子【答案】D 【解析】【分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本题考查了原子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带电情况,是一道基础题。【解答】中子不带电,所以不会对探测器的计算机系统产生影响,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5.年月日,物理学家杰拉德杰克逊和史蒂芬霍维试图就反物质湮灭释放巨大的能量来制造宇宙飞船的推进器。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反质子、正电子都属于反粒子,它们分别与质子、电子的质量、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那么,根据你的理解,如图关于反氢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A. B. C. D.【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是一信息题,关键根据信息找出反氢原子与氢原子的不同点。氢原子是由原子核内一个质子和核外一个电子构成的,明确反氢原子和氢原子的不同点:反氢原子就是由一个反电子和一个反质子构成的。【解答】首先要明确一个氢原子是由一个电子和一个质子构成的,那么,一个反氢原子就是由一个反电子和一个反质子构成的。反电子带正电,反质子带负电,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6.某些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可以通过相关可感知的现象推测得到,这是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下列根据这种方法所做出的推测不符合事实的是( )A. 打开醋瓶能闻到酸味推测出分子做无规则运动B. 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推测出分子间存在引力C. 汤姆生发现电子推测出原子是可分的D. 温度计放在色散光带红光外侧时示数会增大推测出该区域存在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答案】B 【解析】【分析】推理法:在实验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推理得出规律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但得出的某些规律却不能或不容易直接观察或实验验证; 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内容;原子的结构;红外线的热效应。 本题考查解题的关键是先了解“推理法”的实验过程,然后运用所学内容即可得到正确答案,比较简单。【解答】A.打开醋瓶能闻到酸味,这是一种扩散现象,由此推测出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故A符合事实;B.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隙,并且分子是在运动的,分子进入了彼此的空间,使总体积减小,因此可以推测出分子间存在空隙,故B不符合事实;C.汤姆生发现电子说明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因此可以推测出原子是可分的,故C符合事实;D.在光谱上,红光以外的不可见光是红外线,其热效应强,所以温度计放在色散光带红光外侧时示数会增大,因此可以推测出该区域存在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故D符合事实。故选B。7.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周围有电子绕核运动,如图是四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根据下图,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的电子数和中子数相等B. 所有原子核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一定相等C. 所有的原子都一定是由电子、质子、中子组成D.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答案】D 【解析】由图知道,原子核有一个质子,核外有一个电子。即原子中只有质子而没有中子,故A、C错误;B.由图知道,原子核中有个质子和个中子组成,核外有个电子,故B错误;D.由图知道,四种原子核内带正电的质子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数目都相等,故D正确。故选D。8.世纪与世纪之交,放射现象和电子先后被发现,不仅将人们的视线引入了原子的内部,而且更进一步驱使人类积极探索原子核的内部组成。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关于原子和原子核的讨论中,有以下四种说法: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带负电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绕核运动;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的个数一定不等于中子的个数。下列组合中,都正确的是( )A. B. C. D.【答案】A 【解析】略9.如图所示是电子显微镜下的一些金原子。下列有关金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金是否处于固态可以从其原子的排列方式上进行推断B. 人们也可用肉眼和光学显微镜分辨出它们C. 这些金原子是保持静止不动的D. 金原子之间有间隙,说明金原子间有斥力没有引力【答案】A 【解析】 固态物质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能流动,分子间距小,排列规则。金原子排列规则,间距较小,我们据此可以得到金处于固态,A正确;金原子的直径非常小,无法用肉眼或光学显微镜看到,B错误;金原子时刻处于无规则运动状态,C错误;金原子之间既有引力也有斥力,D错误。故选A。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分。10.对于下列这三种粒子:电子、质子和中子。它们的相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质子、中子的质量相差不多,电子的质量很小,因而原子的质量几乎多集中在原子核上 【解析】【分析】根据构成微粒的三种粒子的相关知识,结合题意来分析解答。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原子的构成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解答】构成物质微粒的相同之处是: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它们的不同之处是: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质子、中子的质量相差不多,电子的质量很小,因而原子的质量几乎多集中在原子核上。故答案为: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质子、中子的质量相差不多,电子的质量很小,因而原子的质量几乎多集中在原子核上。11.如图是用来说明原子及原子核结构情况的示意图。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的______组成的;原子核由______和______组成。【答案】电子 质子 中子 【解析】解:由图知,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外围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组成的原子核的是质子和中子。故答案为:电子;质子;中子。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绕原子核高速运动的外围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本题考查了原子和原子核的结构,是一道基础题目。12.根据图片填空:图甲: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会粘在一起,这说明了分子间存在________;图乙:汤姆生发现了________填写粒子名称;图丙:________填科学家名建立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图丁:将塑料绳的一端扎紧,尽可能将其撕成更多的细丝,用干燥的手从上向下捋几下,细丝就会张开,这是因为细丝与手摩擦后带上________种电荷而相互排斥.【答案】引力;电子;卢瑟福;同 【解析】【分析】通过图示的装置,联系到产生的现象,进而可以确定其反应的理论。要求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子之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其中,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最早是汤姆生发现的;年,卢瑟福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该模型认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这是摩擦起电;自然界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解答】图甲两个铅块磨光后,压在一起就会粘住,这个现象证实了分子间存在相互的引力;汤姆生发现了原子中存在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这种粒子就是电子;卢瑟福根据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他认为:原子的全部正电荷与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带负电的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类似于行星绕日的运动;将塑料绳一端扎紧,另一端尽可能撕成更多的细丝;用手从上向下捋几次,观察到细丝蓬散开来,是因为细丝与手摩擦后带上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故答案为:引力;电子;卢瑟福;同。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汤姆森曾将阴极射线经过外加静电场的真空放电管时,发现射线向阳极侧偏转,如图甲所示,由此他发现了原子内部含有的一种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材料二:卢瑟福用粒子氦原子核轰击金箔,发现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且不改变方向;少数粒子发生较大角度偏转;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如图乙所示。材料一中,汤姆森发现的原子内部含有的一种基本粒子是______。根据材料二中的现象,分析说明原子结构的特点______。【答案】电子;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以带正电的原子核为中心,周围有很大的空间 【解析】解:由材料一知,原子内部的粒子向电场的正极偏转,说明两者相互吸引,带异种电荷即带负电荷,在原子内部只有电子带负电荷,故汤姆森发现的原子内部含有的一种基本粒子是电子;根据材料二中的现象: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且不改变方向,说明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因为粒子带正电,而少数粒子发生较大角度偏转,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说明原子核带正电且位于原子中心,故可以看出原子结构的特点: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以带正电的原子核为中心,周围有很大的空间。故答案为:电子;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以带正电的原子核为中心,周围有很大的空间。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的体积很小。本题考查了原子结构的探究,是一道基础题,但同学们对此部分的知识不熟,在学习中注意多积累就行。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年,汤姆生发现电子,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传统观念,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进了一个新时代。对原子结构模型的形成,汤姆生、卢瑟福等科学家作出了突出贡献。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纪年代,科学家发现质子和中子都是由上夸克和下夸克组成的。一个上夸克带正电,电量为电子电量的,一个下夸克带负电,电量为电子电量的。如图所示,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所以带个单位的正电荷。类比质子夸克结构模型,图中能反映中子夸克结构的是______填写“”、“”、“”、“”序号。从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______。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B.人们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C.电子云模型的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完美的境界【答案】 【解析】解:根据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原子核中质子带正电,一个质子所带的电量与一个电子所带的电量相同,中子不带电。由上夸克和下夸克的电量和电性分析图:A、电量个电子所带电量,电性为负,不能反映中子夸克结构;B、电量为,即不带电,能反映中子夸克结构;C、电量个电子所带电量,电性为正,不能反映中子夸克结构;D、电量个电子所带电量,电性为正,能反映质子夸克结构,不能反映中子夸克结构;故选:;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电子云模型的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新的境界,但不能说完美。故选:。故答案为:;。根据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质子和中子以及电子的带电情况来分析。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借助建立科学模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微观世界探究过程及物质结构的认识,难度不大。三、实验探究题15.用如图的装置演示气体扩散现象,其中一瓶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为了有力地证明气体发生扩散,装二氧化氮气体的应是________选填“”或“”。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可知气体发生了扩散.扩散现象说明气体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实验温度分别为,,,则在________温度下填序号气体扩散最快。下图中的示意图形象反映物质气、液、固三态分子排列的特点,能反映气体分子排列特点的是图________。上层的粒子由下层的粒子构成,下列选项中正确描述物质结构的是________A. .C. .【答案】;上瓶内的气体颜色会变红;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丙;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扩散定义的理解和掌握,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的说明问题,要尽可能的排除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干扰因素。【解答】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如果把二氧化氮气体放到上方的话,由于自身密度大的缘故,二氧化氮分子也会下沉到下方的空气瓶子中去,就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因此要把密度小的空气瓶子放到上方,把二氧化氮放在下方;将两个瓶口对在一起,二氧化氮气体分子会向空气中运动,所以下面瓶内的气体颜色会变淡,上瓶内的气体颜色会变红,表明气体发生了扩散现象,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度时扩散最快甲图中分子间的距离略大,约束力很小,分子的位置不固定,和液态分子的特点相似;乙图中分子间的距离很小,约束力很大,分子的位置固定,和固态分子的特点相似;丙图中分子间的距离很大,约束力几乎没有,分子的位置极度散乱,和气态分子特点相似;故能反映气体分子排列特点的是图丙;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故A正确;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故BC错误;D.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故D错误;故选A。16.若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为每溶液中有纯油酸,用注射器测得上述溶液有液滴滴。把滴该溶液滴入盛水的浅盘里,最后油酸膜的形状和尺寸如图所示,坐标中正方形小方格的边长为,则:不到半个小方格拿去,多于半个小方格算一个,则油酸膜的面积是__________。每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含有纯油酸的体积是__________。按以上数据,估测出油酸分子的直径是__________保留一位有效数字。【答案】 【解析】略四、综合题17.科学理论的建立要有一个又一个的证据。在研究原子结构的历史进程中,卢瑟福揭开了原子世界一个又一个的奥秘。请回答:年,卢瑟福等人进行了粒子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核散射实验,用一些高速运动的粒子轰击金箔,发现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少数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而极少数粒子发生反弹。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___。A.多数粒子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的体积很小B.少数粒子发生较大角度偏转,说明原子核带负电C.极少数粒子发生反弹,说明原子核的质量很大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被打出,而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______。从原子变化上看,上述核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不同点是______。【答案】A、;质子;核变化中原子发生了变化,而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变的 【解析】解:、大多数粒子不改变方向就可以顺利穿过,是因为原子内部有较大的空间原子核体积很小,故A正确;B、有少部分粒子发生偏转,是因为原子内部有带正电荷的微粒,故B错误;C、有极少数粒子被反弹回来,是因为原子内部有质量大体积小的微粒,故C正确;年,卢瑟福从氮原子中打出了个质子和个电子,最终发现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及在核外运动的电子组成,所以打出了一个质子;从物质的变化上看,核变化与化学变化的相同点是都产生了新的物质;从原子的变化上看,核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不同点是在核变化中原子本身发生了变化,而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本身不变。故答案为:、;质子;核变化中原子发生了变化,而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变的。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进行分析解答,原子内部有相对较大的空间,原子内有质量大、体积小、带正电荷的微粒,据此解答。原子是由原子核及电子组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根据变化的特征分析核变化与化学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本题考查了原子构成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1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紫外线照射荧光物质时,会使荧光物质发出有色荧光。我们通过监测这种荧光可判断出被照射物质的种类及含量等信息,该方法通常被称为光谱分析法。核酸检测是阻击新冠疫情蔓延的有效手段,如图甲所示是采集核酸样本时的情景。由于采样样本的初始病毒含量极低,检测仪检测不出,需要对样本进行培养扩增。医护人员对核酸样本进行多次培养过程中,对病毒进行荧光标记。如图乙所示,当紫外线照射到被标记荧光物质的新冠病毒时,组成病毒的原子吸收紫外线的能量,使电子加速偏移向高能轨道,原子发出荧光,发出的荧光强度与病毒含量成正比,检测人员根据荧光强度即可判断病毒含量。若病毒初始值为,扩增次数为,病毒扩增后的含量与扩增次数的关系是,医学上将称为值。检测时以病毒含量扩增至某一值称做阈值时的值作为判断是否阳性的依据。我国规定,新冠病毒含量达到阈值时,值小于为阳性,达到或高于为阴性,如图丙所示为病毒含量与值的关系图线。为提高核酸检测的准确率,要连续多天对密切接触人员进行采样检测。样品中荧光物质被紫外线照射后发出的荧光强度增强,则___________越高;原子被紫外线照射后,使电子偏移向高能轨道,此过程中___________;A.电子能量增加,原子核对电子的作用力增大B.电子能量增加,原子核对电子的作用力减小C.电子能量减小,原子核对电子的作用力增大D.电子能量减小,原子核对电子的作用力减小利用光谱分析来进行核酸检测,此过程中___________;A.获得能量传递信息 获得信息传递能量C.获得能量并传递能量 获得信息并传递信息下列是几个样本的荧光强度与值的关系图,其中属于阳性的是___________;为了降低新冠病毒检测标准,下列方法可行的是___________。控制阈值一定,降低值 控制值一定,降低阈值A.只有 只有 都行 不都行【答案】病毒含量 【解析】从短文可知,荧光强度与病毒含量成正比,样本中荧光物质被紫外线照射后发出的荧光强度增强,则说明病毒含量越高。原子被紫外线照射后,组成病毒的原子吸收紫外线的能量,电子能量增加,故CD不符合题意;电子能量增大后,原子核对电子的作用力减小,这样电子就偏移向高能轨道,故A不符合题意,符合题意。故选B。利用紫外线照射到被标记荧光物质的新冠病毒时,组成病毒的原子吸收紫外线的能量,说明利用光获取了能量,使电子加速偏移向高能轨道,原子发出荧光,根据发出的荧光强度来判断病毒的含量,是利用光谱传递病毒的含量信息,故A符合题意。检测时病毒含量需要扩增至某一值称做阈值,值作为判断是否阳性的依据,新冠病毒含量达到阈值时,值小于为阳性,故A符合题意;新冠病毒含量达到阈值时,高于为阴性,故B不符合题意;根据短文可知,检测时病毒含量需要扩增至某一值称做阈值,而中病毒的含量没有扩充至阈值,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A。根据短文可知,若病毒初始值为,扩增次数为,病毒扩增后的含量与扩增次数的关系是,医学上将称为值,降低值,减小扩增次数,可以节约能源,故可行;检测时以病毒含量扩增至某一值称做阈值时的值作为标准,控制值一定,降低阈值,即减小病毒含量,减小扩增次数,也可以节约能源,故可行,故ABD不符合题意,符合题意。故选C。从粒子到宇宙7.3探索更小的微粒1.知道原子核式结构模型、2.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了解人类在认识微观世界奥秘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知道这种探究还将断续下去。3.了解加速器在探索微观粒子中所起的作用,体会科学与技术在关系,知道在对粒子世界的探索中所取得的重大进展与加速器技术的革新和进步是分不开的。4.对先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数量级的概念。一、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小组协作,完成下列问题:(1)1911年,物理学家 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2)核式结构模型类似 ;(3)该模型认为 ;科学家探索物质微观粒子的进展1.小组协作并回答:(1)原子是由什么组成的?(2)原子核是由什么组成的?(3)质子和中子是由什么组成的?2.自主学习“生活 · 物理 · 社会”栏目中的内容并填空。(1) 是探索微观粒子的重要工具。(2)高能物理中常用的能量单位是 ,符号是 。一、单选题1.如图所示,关于氢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示意图正确的是( )A. B. C. D.2.在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为了认识和理解该模型,教材将其类比“太阳星系”,被比喻成“行星”的是 ( )A. 原子核 B. 质子 C. 电子 D. 原子3.下列不属于微观粒子的是( )A. 原子 B. 细胞 C. 电子 D. 核子4.依据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理论,在原子中绕核高速运转的是( )A. 电子 B. 中子 C. 质子 D. 核子5.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一只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箔张开,在这过程中( )A. 玻璃棒上的质子转移到金属箔上 B. 玻璃棒上的电子转移到金属箔上C. 金属箔上的质子转移到玻璃棒上 D. 金属箔上的电子转移到玻璃棒上6.人类对物质结构的探索永无止境,如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氧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氧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下列微观粒子中空间尺度最小的是( )A. 氧分子 B. 氧原子 C. 氧原子核 D. 质子7.按照空间尺度由小到大的顺序,下列排列正确的是( )A. 质子、原子、 B. 、质子、原子C. 、原子、质子 D. 质子、、原子8.下列关于粒子和宇宙的认识正确的是( )A. 汤姆生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核仍可再分B. 地球等行星绕太阳运动,说明太阳是宇宙的中心C. 端午节闻到粽子香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D.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能带电,说明通过摩擦可创造电荷9.下列关于“宇宙”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太阳系、银河系、地球、月球是按空间尺度由大到小排列的B. 光年是天文学中常用来表示时间的单位C. 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它是有起源的、膨胀的和演化的D. 太阳是永远恒定不动的二、填空题10.汤姆生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被称为“______”,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被称为“______”,卢瑟福年所做的“粒子散射实验”支持“______”。11.人类在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中,认识到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而原子核又是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构成的。12.将塑料绳的一端扎紧,另一端尽可能撕成更多的细丝,用干燥的手从上向下捋几下,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这是因为塑料丝带上了________电荷,彼此相互排斥;使塑料丝带电的实质是________在物体间发生了转移.13.如图所示分别为原子结构模型和太阳系,请你指出两者之间相似或不同的一点:______。14.探索微观世界的过程中,科学家对原子的结构进行猜想和实验,并提出了多种模型在图所示的两种模型中,图_______是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模型,进而认识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___________组成的,原子核是由带_____选填“正”或“负”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而质子和中子_______选填“有”或“没有”更精细的结构.三、实验探究题15.证明液体、气体分子做杂乱无章运动的最著名的实验,是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的布朗运动。年,布朗把花粉放入水中制成悬浮液,然后取出一滴这种悬浮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花粉小颗粒在水中像着了魔似的不停运动,而且每个小颗粒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都改变得很快,不会停下来,这些小颗粒由于受液体分子撞击不平衡,从而表现出无规则运动的状况。布朗运动是__________运动。A.分子 原子 电子 花粉小颗粒布朗运动实质上是反映了__________填“个别”或“所有”分子的运动是__________填“无”或“有”规则的。一、单选题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一只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箔张开,在这过程中( )A. 玻璃棒上的质子转移到金属箔上 B. 玻璃棒上的电子转移到金属箔上C. 金属箔上的质子转移到玻璃棒上 D. 金属箔上的电子转移到玻璃棒上2.手与硅胶管均不带电,用手摩擦后,与带负电的塑料管互相排斥,则( )A. 带正电 B. 不带电C. 手摩擦时,正电荷从手转移到 D. 手摩擦时,电子从手转移到3.在某原子结构模型示意图中,、、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和数量不相等 B. 决定原子种类C. 质量集中在上 D. 和之间存在吸引的力4.“好奇号”火星车如图所示成功登陆火星标志着人类探索火星的征程取得了重大进展。研究表明,太空中的某种带电粒子会对探测器的计算机系统产生影响,从而导致程序出错下列粒子中因不带电可以排除的是( )A. 原子核 B. 电子 C. 质子 D. 中子5.年月日,物理学家杰拉德杰克逊和史蒂芬霍维试图就反物质湮灭释放巨大的能量来制造宇宙飞船的推进器。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反质子、正电子都属于反粒子,它们分别与质子、电子的质量、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那么,根据你的理解,如图关于反氢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A. B. C. D.6.某些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可以通过相关可感知的现象推测得到,这是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下列根据这种方法所做出的推测不符合事实的是( )A. 打开醋瓶能闻到酸味推测出分子做无规则运动B. 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推测出分子间存在引力C. 汤姆生发现电子推测出原子是可分的D. 温度计放在色散光带红光外侧时示数会增大推测出该区域存在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7.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周围有电子绕核运动,如图是四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根据下图,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的电子数和中子数相等B. 所有原子核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一定相等C. 所有的原子都一定是由电子、质子、中子组成D.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8.世纪与世纪之交,放射现象和电子先后被发现,不仅将人们的视线引入了原子的内部,而且更进一步驱使人类积极探索原子核的内部组成。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关于原子和原子核的讨论中,有以下四种说法: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带负电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绕核运动;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的个数一定不等于中子的个数。下列组合中,都正确的是( )A. B. C. D.9.如图所示是电子显微镜下的一些金原子。下列有关金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金是否处于固态可以从其原子的排列方式上进行推断B. 人们也可用肉眼和光学显微镜分辨出它们C. 这些金原子是保持静止不动的D. 金原子之间有间隙,说明金原子间有斥力没有引力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分。10.对于下列这三种粒子:电子、质子和中子。它们的相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如图是用来说明原子及原子核结构情况的示意图。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的______组成的;原子核由______和______组成。12.根据图片填空:图甲: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会粘在一起,这说明了分子间存在________;图乙:汤姆生发现了________填写粒子名称;图丙:________填科学家名建立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图丁:将塑料绳的一端扎紧,尽可能将其撕成更多的细丝,用干燥的手从上向下捋几下,细丝就会张开,这是因为细丝与手摩擦后带上________种电荷而相互排斥.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汤姆森曾将阴极射线经过外加静电场的真空放电管时,发现射线向阳极侧偏转,如图甲所示,由此他发现了原子内部含有的一种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材料二:卢瑟福用粒子氦原子核轰击金箔,发现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且不改变方向;少数粒子发生较大角度偏转;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如图乙所示。材料一中,汤姆森发现的原子内部含有的一种基本粒子是______。根据材料二中的现象,分析说明原子结构的特点______。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年,汤姆生发现电子,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传统观念,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进了一个新时代。对原子结构模型的形成,汤姆生、卢瑟福等科学家作出了突出贡献。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纪年代,科学家发现质子和中子都是由上夸克和下夸克组成的。一个上夸克带正电,电量为电子电量的,一个下夸克带负电,电量为电子电量的。如图所示,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所以带个单位的正电荷。类比质子夸克结构模型,图中能反映中子夸克结构的是______填写“”、“”、“”、“”序号。从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______。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B.人们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C.电子云模型的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完美的境界三、实验探究题15.用如图的装置演示气体扩散现象,其中一瓶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为了有力地证明气体发生扩散,装二氧化氮气体的应是________选填“”或“”。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可知气体发生了扩散.扩散现象说明气体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实验温度分别为,,,则在________温度下填序号气体扩散最快。下图中的示意图形象反映物质气、液、固三态分子排列的特点,能反映气体分子排列特点的是图________。上层的粒子由下层的粒子构成,下列选项中正确描述物质结构的是________A. .C. .16.若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为每溶液中有纯油酸,用注射器测得上述溶液有液滴滴。把滴该溶液滴入盛水的浅盘里,最后油酸膜的形状和尺寸如图所示,坐标中正方形小方格的边长为,则:不到半个小方格拿去,多于半个小方格算一个,则油酸膜的面积是__________。每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含有纯油酸的体积是__________。按以上数据,估测出油酸分子的直径是__________保留一位有效数字。四、综合题17.科学理论的建立要有一个又一个的证据。在研究原子结构的历史进程中,卢瑟福揭开了原子世界一个又一个的奥秘。请回答:年,卢瑟福等人进行了粒子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核散射实验,用一些高速运动的粒子轰击金箔,发现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少数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而极少数粒子发生反弹。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___。A.多数粒子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的体积很小B.少数粒子发生较大角度偏转,说明原子核带负电C.极少数粒子发生反弹,说明原子核的质量很大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被打出,而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______。从原子变化上看,上述核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不同点是______。1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紫外线照射荧光物质时,会使荧光物质发出有色荧光。我们通过监测这种荧光可判断出被照射物质的种类及含量等信息,该方法通常被称为光谱分析法。核酸检测是阻击新冠疫情蔓延的有效手段,如图甲所示是采集核酸样本时的情景。由于采样样本的初始病毒含量极低,检测仪检测不出,需要对样本进行培养扩增。医护人员对核酸样本进行多次培养过程中,对病毒进行荧光标记。如图乙所示,当紫外线照射到被标记荧光物质的新冠病毒时,组成病毒的原子吸收紫外线的能量,使电子加速偏移向高能轨道,原子发出荧光,发出的荧光强度与病毒含量成正比,检测人员根据荧光强度即可判断病毒含量。若病毒初始值为,扩增次数为,病毒扩增后的含量与扩增次数的关系是,医学上将称为值。检测时以病毒含量扩增至某一值称做阈值时的值作为判断是否阳性的依据。我国规定,新冠病毒含量达到阈值时,值小于为阳性,达到或高于为阴性,如图丙所示为病毒含量与值的关系图线。为提高核酸检测的准确率,要连续多天对密切接触人员进行采样检测。样品中荧光物质被紫外线照射后发出的荧光强度增强,则___________越高;原子被紫外线照射后,使电子偏移向高能轨道,此过程中___________;A.电子能量增加,原子核对电子的作用力增大B.电子能量增加,原子核对电子的作用力减小C.电子能量减小,原子核对电子的作用力增大D.电子能量减小,原子核对电子的作用力减小利用光谱分析来进行核酸检测,此过程中___________;A.获得能量传递信息 获得信息传递能量C.获得能量并传递能量 获得信息并传递信息下列是几个样本的荧光强度与值的关系图,其中属于阳性的是___________;为了降低新冠病毒检测标准,下列方法可行的是___________。控制阈值一定,降低值 控制值一定,降低阈值A.只有 只有 都行 不都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学年苏科版初二物理下册教案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7.3探索更小的微粒(原卷版).docx 2024学年苏科版初二物理下册教案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7.3探索更小的微粒(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