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写作好素材(3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写作好素材(3份打包)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写作好素材
1. 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
——《诗经》
译:可怜我的父母啊,如此劳苦的养育我。
2.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译: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
3. 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尚书》
译: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4.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尚书》
译:懂得道理并不难,实际做起来就难了。
5.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
——《尚书》
译:(人要有九德)宽厚而庄重,温和而有主见,讲原则而谦逊有礼,聪明能干而敬业,善于变通而有毅力,正直而友善,直率而有节制,刚强而务实,勇敢而符合道义。
6.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7.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8. 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
——《礼记·儒行》
译:不要见到财利就做有损于大义的事,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决不改变自己的志节。
9.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礼记·祭义》
译:自己不说出恶言, 别人的忿语就不会返回到自身上来。你若以恶语伤人,他人也会以恶语相加。
10.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11.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12.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1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译: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14.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两人心意相同,行动一致的力量犹如利刃可以截断金属;在语言上谈的来,说出话来像兰草那样芬芳、高雅,娓娓动听。
15.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不到处炫耀。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6.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1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18. 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19. 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0. 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1. 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2.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3. 三思而后行。
——《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4.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孟子》
译:为人正直坦荡,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不做任何有愧于人的事。
25.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
译: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2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译:忧患使人得以生存发展,贪图安逸享乐会使人萎靡死亡。
27.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
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28.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译:尊敬、爱戴别人的长辈,要像尊敬、爱戴自己长辈一样;爱护别人的儿女,也要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
29.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
译: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造福天下,使天下人都能这样。
30.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译:金钱地位不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因不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让自己屈服变节,这才是大丈夫。
31. 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32.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3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34. 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35.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3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37.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而那些小人,出现麻烦总是想方设法推卸责任,撇清自己,从不会去反思自己,从自身找原因。
38. 自暴者不可有信也,自弃者不可有为也。
——《孟子》
译: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39.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孟子》
译:人的毛病,在于喜欢教导别人,做别人的老师。喜欢教导别人的人,又往往自以为是,自以为正确,一副高高在上的气魄。
40.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41.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
译: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恶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42. 不以一眚(shěng)掩大德。
——《左传》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43.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译: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的平淡、纯净,这样的友谊才会持久;小人之间的交往像甜酒一样的又浓又稠,但不会长久。
44.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译: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知识是无限的。
45. 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庄子》
译:有技巧的人劳累,聪明的人忧虑,没有本事的人没有追求。
46. 见侮而不斗,辱也。
——《公孙龙子》
译:当正义遭到侮辱、欺凌却不挺身而出,是一种耻辱的表现。
47.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韩非子》
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48. 事随心,心随欲。欲无度者,其心无度。心无度者,则其所为不可知矣。
——《吕氏春秋》
译:事从心出,心随欲来,如果不从心欲的细微处观察事物,我们往往会被事物的表象所欺骗。纵横古今中外,详细考察事情的成败得失。如果深入观察,就会发现。事情的发展往往是被人的心欲所控制。
49.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50.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译:人没有不犯错误的,只要能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是最好的了。
51.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译: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52. 学不可以已。
——《荀子》
译: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53.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荀子》
译: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54.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诗序》
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55. 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孔子家语》
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56.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
译:天下的人熙熙攘攘,都是为了利益而来往(为了利益而奔波)。
57.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
译: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58.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
译:先出击就能制服敌人,随后应战只会被控制。
59. 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汉·司马迁
译: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鸿毛还轻。
60.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
译: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1.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
译: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而再笨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62. 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后汉书》
译: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63. 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后汉书》
译:人们都认为只有获取别人的东西才是收获,却不知道给予别人也是一种收获。
64. 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
——《后汉书·王符传》
译:聪明人舍弃短处,发挥长处,以此来取得成功。
65.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66.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三国志》
译:读书必须反复多次地读,这样才能明白书中所讲的意思。
67. 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
——《隋书·文帝纪》
译:君子在社会上立足成名,尽管需要修养的品行有很多方面,但只有诚和孝才是最重要的。
68.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
译: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和更替;以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
69. 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
——《明史》
译:有长远打算的人不应为眼前的一点怨言而担忧,做大事的人不必顾及一些细微琐事。
70. 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
——《三国志》
译: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形成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觉察。
71. 义感君子,利动小人。
——《晋书》
译: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72. 太刚则折,至察无徒。
——《晋书》
译: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73. 成败相因,理不常泰。
——《南史》
译:成功与失败互为因果关系,世事不会永远太平安宁。
74. 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
——《南史》
译: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质留给后代子孙,不也是很厚重的一笔财富吗?
75.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增广贤文》
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76. 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增广贤文》
译: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77.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林逋《省心录》
译: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
78.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
译: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79.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陈廷焯
译: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80. 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
——《醒世格言》
译: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材。
81.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增广贤文》
译:勤奋是登上知识高峰的一条捷径,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82.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增广贤文》
译: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83.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84.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译: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85. 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警世通言》
译: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86.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
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
87.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为国家分忧时,比别人先,比别人急;享受幸福,快乐时,却让别人先,自己居后。
88. 位卑未敢忘国。
——陆游《病起书怀》
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89.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译:自古以来,谁都难免会死的,那就把一片爱国的赤胆忠心留在史册上吧!
90. 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明·吕坤《呻吟语·卷上》
译: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险也不躲避。
91.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白马篇》
译: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
92.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译:国家的兴旺、衰败,每一个人都负有很大的责任。
93.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
译:风声、雨声、琅琅读书声,都进入我们的耳朵,所以,作为一个读书人,家事、国事,天下的事情,各种事情都应该关心,不能只是死读书。
94.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增广贤文》
译: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95. 一寸山河一寸金。
——金·左企弓语
译:祖国的每一寸山河比一寸黄金还要宝贵,是绝不能让给外人的。
96. 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
——武则天
译:如果想建立个人幸福的小家,必须先让国定安定,繁荣起来。
97.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汉·陈蕃语
译:有志气的人活在世上,应当敢于跟各种不利于国家的行为作斗争,哪能只满足于处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
98.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三国·曹植《求自诚表》
译:忧虑国家大事忘记小家庭,为拯救国家危难而捐躯献身,这都是忠臣的志向。
99.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译:活着的时候要做英雄,死后也要当英雄。
100.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宋·文天祥
译:时局艰难的时候不屈的气节就表现出来,一一记在史册上,垂名后世。中考语文作文指导开掘自身的感官(方法指导+佳作展示)
开掘自身的感官
写作时,我们要充分开掘自身的感官
1、听觉2、嗅觉3、视觉4、触觉5、味觉6、感觉:写整体性感受
一、在运用时,可以单独来进行使用。
如:1、听觉
那碗中盛满的晶莹米粒,挤在一起,好像在进行亲密的低语。
2、视觉
碗中的米饭,晶莹润洁,几乎透明,它袅袅上升的淡淡热气,像美妙的祥云。
3、味觉
新鲜的米饭,软糯,清香,又有劲道。
4、感觉
这是来自大地的馈赠,一碗米饭,让我们的身心,获得了朴素又真实的幸福。
二、在运用时,也可以综合几种感觉来进行写作。
1、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 ,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 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这里既有视觉“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云了”,也有听觉“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也有味觉“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百草园春、夏、冬三季的景色。
2、如朱自清先生的《春》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这里有触觉“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有嗅觉“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有视觉“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有听觉“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描绘了春风和煦、轻柔的特点。
【佳作欣赏】
美丽的“文化苦旅”
自从6岁生日那天,与爸爸送的《安徒生童话》一见钟情,我的“文学情缘”便一发不可收拾。
开始,我读的是带拼音的童话。年龄稍长,我“野心膨胀”,开始了我的“殖民扩张”:获奖作文,古典名著都成了我涉猎的对象,我省下零食同班里的同学换书看。为了一本很难借到的书,我常常急得“辗转反侧”。
家里的人见我爱书成狂,怕我“玩物丧志”,于是宣布禁令:“吃饭不准看书,上厕所不准看书……”我投降,但却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有一次,朋友借给我一本厚厚的《水浒传》,约定一周后还书。怎样才能在一周内看完它呢?我苦思冥想:上次偷偷在上厕所时看一会儿书就被抓住了,这次得想新主意了。最终,我在爸爸妈妈惊喜的目光下做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决定:“从今天起,我一个人睡。”其实我怕黑,可又没办法,为了《水浒传》,值!他们哪知我“醉翁之意不在酒”呀!
唉,这种读书方式实在不好受,我必须把头缩入被窝深处,被角必须掖得密不透光,然后打开手电筒,开始看书。略有声响,必须以最快的速度熄灯、伸头、察看,直到“警报解除”,又缩头、蜷腿、开灯……
就这样,一周后,我顺利将书还了。但我也烧坏了二个灯泡。零花钱要多了,引来了妈妈的“严肃审问”,“任尔东西南北风”,我硬是保持住了“革命本色”,死不招认。
然而“天网恢恢”,我的“被窝读书计划”最终还是被发现了,妈妈没收了我的作案工具——手电筒,每晚临睡前要上交读了一半的书我也据理力争,终于,父母妥协,同意我睡觉的时间推迟半小时,我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阅读我喜欢的书籍了,啊!我的文化苦旅终于可以结束了,虽然"为伊消得人憔悴”,我终是“衣带渐宽终不悔。”
现在想来,那段“文化苦旅”已成为一段熠熠闪光的回忆,留下的是馨香缕缕。
对文学的爱好,任时光悠悠,永不消减,因为它给我带来了快乐,也带来了充实。中考语文作文指导心理描写的几种方法(方法指导+佳作展示)
在写作中,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塑造至关重要,如何进行心理描写?红色的鱼儿给宝们整理了出来:
1
直接描写
有的句子中含有“想”等关键的字眼作为明显的标志。“想”字或出现在心理活动之前,或出现在心理活动之后。“想”字后有的用“逗号”,有的用“冒号”等做标示。
如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
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一转念,忿忿想到:“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
分析:这里出现了“想到”,很明显,属于直接描写式,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一定要切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和性格特征。心理描写的文段不宜过长,否则会使文章沉闷,有损人物形象的生动性。
抒情独白式
2
用抒情的笔法展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斗争。
例如:
我一边跑一边想:看样子是难以逃脱了。扔了米跑吧,山上急等着用粮食,舍不得丢,而且就是扔了也不一定能逃得脱;不扔吧,叫敌人追上了也是人粮两空。怎么办呢?……这时,洪七还紧跟着我,呼哧呼哧直喘气呢。我听着他的喘气声,蓦地想出了一个法子。可是当我这样想着的时候,自己不由得浑身都颤抖了起来:儿子,多好的儿子……这叫我怎么跟他妈交代呢。……可是,不这样又不行,孩子要紧,革命的事业更要紧!也许我能替了孩子,可孩子替不了我呀!……
分析:作者用抒情的笔法,写出到底是“牺牲儿子保护粮食,还是保护儿子?”的内心矛盾。
3
梦境描绘
这是我们容易忽略的心理描写法。梦境是人所想的集中表现,它同样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的主题等。梦境描绘的文字一般较多,下面选一较短的进行说明。
例如: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只见蒋玉菡走了进来,诉说忠顺府拿他之事;只见金钏儿进来哭说为他投井之情。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忽忽听得有人悲戚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
4
心理分析
这种心理描写的方法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对人物的所思所想更加明了。
如莫泊桑在小说《项链》的如下片断:
她一向就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
5
行动表现
通过恰当的描写人物富有鲜明个性的动作,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施耐庵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林冲听说陆谦追杀至沧州,不觉大怒,于是用了“买”“带”“寻”等几个连续的动词,表现出林冲报仇急切的激愤心理。
6
环境衬托
衬托人物心情的景物描写要求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紧扣人物的心理,最好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方面着墨,将人物的悲喜之情恰当地衬托出来。
7
幻觉展现式
这种人物心理的描写,是通过对人物幻觉的展示。如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女孩》中的如下片断:
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就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从那儿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碗,填满了苹果和葡萄干的烤鹅正冒着热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可怜的小女孩走来――这时候,火柴又灭了,面前没有别的,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以上的幻觉描写,很好的刻画出小女孩天真、单纯和对温饱渴求的心理。
跟着《走一步,再走一步》学习“心理描写”
一、直接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内心独白)
1、不知何时,我回头向下看了一眼,然后吓坏了:悬崖底下的地面看起来非常遥远;只要滑一下,我就会掉下去,撞上悬崖,然后摔到岩石上,摔个粉碎。
2、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感觉天旋地转。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回不去了。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
3、不过,树林中闪烁着一道手电筒发出的光,然后我听到杰里和爸爸的喊声。爸爸!但是他能做什么 他是个粗壮的中年人,他爬不上来。即使他爬上来了,又能怎样
二、通过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间接表现人物心理
1、通过动作描写间接表现人物心理。
周围一片寂静,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我一动也不动,甚至无法思考怎样下去,安全地回家。
2、通过神态描写间接表现人物心理。
我犹豫不决,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这才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我努力往上爬着。
3、通过语言描写间接表现人物心理。
“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以上描写,表现了“我”害怕恐惧的心理)
三、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理
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
(通过写天色越来越暗,突出了环境阴森恐怖,烘托出“我”恐惧的心理)
名著心理描写片段摘录
她已经陶醉在欢乐之中,什么也不想,只是兴奋地、发狂地跳舞。她的美丽战胜了一切,她的成功充满了光辉,所有这些人都对自己殷勤献媚、阿谀赞扬、垂涎欲滴,妇人心中认为最甜美的胜利已完全握在手中,她便在这一片幸福的云中舞着。 ——莫泊桑(法)《项链》
“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他想:不过这条鱼给我弄死了,我倒是过意不去。现在倒霉的时刻就要来到,我连鱼叉也给丢啦。“Detuso”这个东西,既残忍,又能干,既强壮,又聪明。可我比它更聪明。也许不吧,他想。也许我只是比它多了个武器吧。——海明威(美)《老人与海》
“我在什么地方看见过他!”母亲想了一想,她想用这个念头来抑制胸中的隐隐的不快的感觉,而不想用别的言语来说出这种慢慢地而又有力地使她的心冷得紧缩起来的感觉。但是这种感觉增长起来,升到喉咙口,嘴里充满了干燥的苦味。母亲忍不住想要回头再看一次。她这样做了,那人站在原地方,小心地两脚交替地踏着,好像他想做一件事而又没有决心去做。他的右手塞在大衣的纽扣之间,左手放在口袋里,因此,他的右肩好像比左肩高些。——高尔基(苏)《母亲》
【佳作欣赏】
沿途的风景
人生像两条平等的轨道,命运的齿轮向前不停地滚动,每转动一次,都会让我变得成熟稳重,走在人生的旅途中,我收获到了美好的风景……
夜·灯·感动
月亮像个不懂事的孩子,不知在什么时候悄悄爬到夜空中玩耍,在那寂静的夜空中,只有我写字的“沙沙”声传入耳膜。自从上了九年级,作业越来越多,每次都要写到九点多,而妈妈却坚持陪我,还说没事,自己年纪大了,觉少。
月光下,我看着妈妈的脸庞,眼角的鱼尾纹像饺子皮一样皱在一块,头上的根根银丝不安分地滑落下来,每看一眼都让我那么心疼。我看着妈妈的眼皮儿在上下打架,就说:“妈,去睡吧!”
妈妈陡然惊醒,淡然一笑:“没事,妈觉少。”
雪·车·温暖
白雪像个无忧无虑的精灵,天一亮,就和一大批小伙伴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玩耍。我暗暗抱怨这鬼天气。爷爷今天估计不来学校接我了。放学后,我刚一走出校门,就看见爷爷像个雪人一样在朝我挥手,看着爷爷那冻的发红的脸和从嘴里呵出的白气,我不禁热泪盈眶:“爷爷,下雪了,你不用来就行。”爷爷把围巾搭在我的脖子上,轻轻搓着我手说:“没事,刚好出来锻炼身体!”
雪地上,爷爷骑着电动车,艰难地前行。我紧紧地搂着爷爷的腰。爷爷的后背那么温暖。
夏·扇·幸福
夏风习习,傍晚的微风轻拂,吹着那池塘的青蛙,吹着那树上的蝉,吹着幸福人家。我和奶奶面对面坐着,奶奶轻轻摇晃着扇子为我驱赶身边的蚊虫。
记得小时候,也是这样依偎在奶奶怀里,听她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听她讲白蛇传的传说。我在奶奶一晃一晃的蒲扇中眨眼就晃了十多年,我抬头看着奶奶说:“别扇了,没蚊子了!”奶奶却满眼慈祥地说:“没事,习惯了!”
静谧的夏夜,奶奶一摇一摇的扇子,给了我无尽的幸福。
这沿途美妙的风景啊,正是我成长中的加油站,虽然很平凡,却鼓励我一路前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