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屑小之中情悠长——《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项脊轩志》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叙写与之有关的家常琐事,表达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了作者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怀念。学情分析本文虽是一篇自读课文,但快节奏的生活使学生几乎失去了感悟亲情的能力,对于缺乏生活体验的高中生来说,归有光的文章他们可能会觉得太平淡,难以真正把握其艺术价值。因此课文的思想情感、艺术特色需要师生共同探讨。本文也是一篇文言文,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年段的学习,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疏通文意、探讨课文思路等任务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感悟文本中浓浓的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2.揣摩细节描写,品味细节传达出的情感。3.感悟人间真情,培养感恩意识,珍惜周围的人与事。教学重点借助日常琐事,探知归有光的心灵世界,品读悲喜人生。教学难点揣摩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过程1一、导入在网上有一个调查问卷,题目是“让你印象最深刻的语文课文是哪一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票数位列前三,好多网友都说:记得当年读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忍不住泪目,还有网友说这篇文章让他想起了自己的祖母和母亲。这篇曾被前人誉为“明文第一”的经典美文是作者从心灵深处“流”出来的至情美文,我们读它确实很容易与作者产生共情,那么,今天我们就由这“情”字说开去。二、识人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人。其祖上住在项脊泾,自号项脊生,明代散文家。世称“震川先生”,著有《震川先生集》,文风朴实,感情真挚,时人称之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数字归有光:8 岁丧母;9 岁能文;17 岁祖母去世;20 岁中秀才;23 岁娶妻魏氏;29岁丧妻;35 岁中举人;60 岁中进士,任湖州府长兴县令;65 岁去世。三、悟情明人王锡爵评价本文说“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文中也有两个字高度概括了这两种情感:“喜”和“悲”。让我们跟随文本走进归有光的心灵世界,快乐着他的快乐,悲伤着他的悲伤。诵中悟情:“喜”从何来 “悲”自何出 师范读第一段,生分角色读第二、三段,生齐读第四、五段明确:“可喜”:自然的慰藉 书籍的哺养亲情的培植 爱情的浇灌“可悲”:至亲离世 家族离析家道中落 功业未就四、究法思考:这篇散文的抒情有何特色?2投影: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泣。——黄宗羲明确:通过琐屑小事、生活细节来抒发感情。细处品情:小组合作,寻细节描写,体悲喜之情(一)小组合作探究之分享汇报——修葺书斋细节提示:“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桂影斑驳”点拨:归有光惜墨如金,为什么会不厌其烦地写桂树桂影?从晋朝开始,人们已经用“广寒宫中一支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盛行,“蟾宫折桂”便用来比喻考中进士。这一细节寄寓了作者科举高中的美好愿望。(二)小组合作探究之分享汇报——诸父分家细节 1:“一”、“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始为篱,已为墙”明确:“一”是一个整体,暗含家庭和睦之意。“门”、“墙”、“篱”都是隔阂的象征,特别是从“篱”到“墙”的变化过程中可以感觉到家人关系的逐步疏远。细节 2:“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明确:这三处典型的细节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家中凌乱不堪,家境日趋没落,每况愈下的可悲景象。原本完整和谐、井然有序的大家族,如今分崩离析、混乱不堪。这对于一个世家子弟来说,是很让人痛心疾首的。(三)小组合作探究之分享汇报——老妪忆母“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林纾1.语言描写:“儿寒乎?欲食乎?”明确:问孩子的冷暖饥寒是母亲的本能,虽是简短的两个问句,言语之中备显慈爱。2.动作描写:“娘以指叩门扉”明确:“叩”体现出母亲的小心翼翼,怕惊扰到孩子的体贴与细心。33.侧面描写:“妪亦泣”明确:这一笔写老妪,与“先妣抚之甚厚”呼应,进一步赞美了母亲善良宽厚的美好品德。课外链接: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先妣事略》(四)小组合作探究之分享汇报——大母励志细节提示:“余泣”“长号不自禁”点拨:为什么回忆起母亲时,“我”的情感表现是 “泣”,而回忆到大母时,却是“长号不自禁”?1.语言描写:“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明确:字里行间流露出祖母对归有光的心疼、欣慰、期待的复杂心理。2.动作描写:(1)“以手阖门”轻轻地关上门,怕惊扰孙儿读书,表现了祖母的体贴入微。(2)“持一象笏至”象笏是官员上朝记事用的,而且还是祖母的祖父曾经用过的,应该是个古董,祖母很看重,把象笏给十五岁的归有光,体现了对归有光入仕为官的信心。两个自然的动作、三句朴实的话语,把一位疼爱、赞许、期盼、勉励孙儿的祖母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资料补充:自唐懿宗咸通十年至唐哀帝天祐二年,36 年间接连出了归仁绍、归仁泽、归黯、归佾、归系等五名状元,占全了兄弟、父子、祖孙状元。归家第三代归融的五个儿子,长子、二子、三子中了进士,四子、五子中了状元,“五子登科”自此传为佳话。4明确:归有光的祖上一直是书香门第,还出现过五子登科的盛况,归家因此享有天下状元第一家的美称。曾经,祖母对归有光寄予殷切期望,勉励之语如在昨日,但归有光仕途不顺,功业未成,因此感到深深自责与愧疚。这声长号有对祖母的深切思念、家道中落的无奈、屡试不中的慨叹以及有负祖母重托的愧疚。(五)小组合作探究之分享汇报——缅怀亡妻1.动作描写:“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明确:聊古事、学写字等细节可以看出夫妻之间志趣相投,琴瑟和鸣。2.语言描写:“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明确:一方面转述小妹的话体现出夫妻间无话不谈的一种亲昵。另一方面问阁子实际在问阁中人,妻子回娘家谈起丈夫,她为拥有这样的夫君而自豪,侧面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情感深厚。3.景物描写:“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明确:树在人亡,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托物寄情,表达了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以景结情,达到“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细节提示:“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由此细节可以体会到作者在妻子死后生活的百无聊赖、生活境遇的不佳和心情的惨淡,与前文夫妻生活的甜蜜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作者对亡妻的真挚感情和深切怀念。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凡的琐事,看似简简单单的一个动作,平平淡淡的一句话语,母亲的慈爱、祖母的期盼、夫妻的恩爱都如在眼前。五、小结这节课通过识人、悟情、究法三个环节的学习,我们体验到了人间真情,也收获了细节描写的艺术手法。所谓细节,有心者不用教,无心者教不会。归有光的深情就源于他有一颗感恩的心。只有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用心去发现,用心去体会,才能写出真挚动人的文字。投影:瀑布的水逆流而上,蒲公英种子从远处飘回,聚成伞的模样,太阳从西边升起,落向东方。5子弹退回枪膛,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我交回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窗。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你还在我身旁。——戴畅《你还在我身旁》这首质朴动人的诗是香港中文大学《独立时代》杂志微情书征文大赛一等奖作品,是一首送给母亲的小诗。字里行间全都是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让人泪目。感动之余,这首小诗也启示我们要好好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人生最宝贵的不是你拥有的物质,而是陪伴在你身边的人。愿我们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感受,用文字来记录。六、作业设计:练笔——记录真情 学以致用请同学们捕捉生活中感动过你的美好细节,以“……不知不觉间,泪水从我的眼角滑落。”为结束语,写一个 200 字左右的小片段。板书设计项脊轩志归有光喜 悲情细节描写教学反思首先,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的单元导读里明确写道:“学习本6单元,重在把握课文的思想情感及其承载的文化观念”,“还要做些梳理和评点,领会章法之妙和细节之美”。作为大单元教学中的一个课时,本节课在“把握情感”和“领会细节之美”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名篇,被誉为“明文第一”,以其情真意切感动人心。作者善于抓取生活中具体而细微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把细节描写贯穿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真正做到了以细节显情。综合以上两点,本节课我把课文设计的重点放在情感和细节描写两个要点上,个人认为一方面体现了“单元教学”的理念,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紧扣文本,感悟了家族之情、母子之情、祖孙之情、夫妻之情,同时也体会到细节描写在表情达意上所起的作用,效果良好。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