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2016高考历史备考策略(人民版必修3,16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08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2016高考历史备考策略(人民版必修3,16份打包)

资源简介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第1节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备考策略
主标题: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备考策略
副标题:剖析考纲考点,透视命题趋势,为高三考生提供有效的备考方案
关键词: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难度: 1
重要程度:1
内容: 备考策略
1.考点解读
(1)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2)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3)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4)重点考查各种流派作品的特点及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的识记和运用。
2.整合知识清单,把握知识主干
3.运用数字法识记核心考点:(学法点睛)
(1)学习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时,要认清一个“观点”、理清两条“线索”、突出三个“重点”。
认清一个“观点”:艺术创作问题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特定时期的文化是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理清两条“线索”:一是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空前繁荣,出现了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各种文学流派,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历史现实。二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艺术的进步,艺术和科学有机结合,产生了影视艺术,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突出三个“重点”:一是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二是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产生的背景及其艺术价值;三是影视艺术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4.运用年代尺把握单元核心内容(思维拓展)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第1节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考点精析
主标题: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副标题:19世纪上半叶的文学艺术
关键词:浪漫主义
难度: 1
重要程度:高考多数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内容:
考点精析:
一.心灵的激荡——浪漫主义文学
1.背景:
(1)政治:19世纪上半叶,在法国革命的冲击下,欧洲各国的民族、民主运动迅速发展。
(2)经济:18世纪后半期,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迅速向欧美各国延伸,世界在剧烈的变革与震荡中向前发展。
(3)思想: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社会理想与当时的现实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一种对社会现状强烈不满、强调抒发个人情感、积极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浪漫主义应运而生。
2.成就:
浪漫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以英、法两国成就最高。
(1)英国:拜伦是杰出的代表。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拜伦诗中最具有代表性、战斗性,也是其最辉煌的作品是长诗《唐璜》。
(2)法国:代表人物:以雨果为主,其代表作品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3.特点:
浪漫主义文学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创造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
二.浪漫乐章——浪漫主义音乐
1.摇篮与中心:德国和奥地利。
2.代表人物:
(1)贝多芬:是音乐史上一个承前启后式的人物,既将古典音乐推向新的高峰,又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作品有《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等,被誉为音乐史上的一代宗师。
(2)舒伯特:被誉为“歌曲之王”。代表作有《小夜曲》、《春之信念》、《野玫瑰》等。
(3)小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春之声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因而被誉为“圆舞曲之王”。
(4)舒曼:代表作品有《蝴蝶》、《幻想曲》等。
3.特点:
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的形式,突出个人感受。
三.向着自由前进——浪漫主义美术
1.代表人物:
(1)法国画家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发表了浪漫主义的宣言。
(2)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等作品将浪漫主义绘画艺术推向了高峰,而他本人也被称为“浪漫主义的狮子”。。
2.特点:
浪漫主义美术注重表现人的感情,运用鲜明色彩和奔放笔法,强调画面整体的完整和统一,但不拘泥于局部和细节的过分描绘和刻画。浪漫主义美术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使画面丰富多彩,辉煌瑰丽。
考点小结:
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作品的产生,与资本主义制度制度建立后人们对现实的不满有关,也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密切相关。这些作品的共同点:往往把理想作为现实加以描写和歌颂,注重内心活动的描写;浪漫主义作家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往往偏重于理想和幻想的追求,把理想和现实对立起来。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易错易混
主标题: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的易错易混点
副标题:用“火眼金睛”识别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的易错易混点
关键词:浪漫主义
难度: 1
重要程度:高考多数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内容:
一.易错易混点
1.浪漫主义文学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创造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
2.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的形式,突出个人感受。
3.浪漫主义美术的特点:注重表现人的感情,运用鲜明色彩和奔放笔法;强调画面整体的完整和统一,但不拘泥于局部和细节的过分描绘和刻画;强调色彩的作用,使画面丰富多彩,辉煌瑰丽。
4.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作品的共同点:把理想作为现实加以描写和歌颂,注重内心活动的描写;浪漫主义作家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往往偏重于理想和幻想的追求,把理想和现实对立起来。
二.易错全剖析
【易错题1】(2015届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7题).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据此判断,这些文学作品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经济危机导致社会问题更加突出 B.工业革命后,各国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C.知识分子对“理性王国”大为失望 D.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层面的反映
【错误答案】B
【错因分析】导致错选的原因是没有正确理解材料信息。错误认为工业革命后浪漫主义兴起。【正确解答】本题考查浪漫主义文学。作家们描绘的美好的景象是“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都不是现实中存在的。因此可以看出作家们对现实相当失望,但并没有失去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属于浪漫主义。A、B两项是现实主义文学出现的背景;D项是在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兴起的背景。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项。
【易错题2】(2015届浙江省重点中学适应性测试10题).彼得·李伯庚在《欧洲文化史》中说“莫扎特(1756-1791)的乐曲听众往往只是挤满在一个客厅,而贝多芬(1770-1827)的交响乐则是为音乐厅的上千听众而创作的”。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资本主义制度在各国的确立 B.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
C.普通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D.民主平等思想在欧洲的广泛传播
【错误答案】A
【错因分析】形成错因是没有正确理解运用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误认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就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广泛确立。
【正确解答】本题考查著名音乐家莫扎特和贝多芬。从两位音乐家所处的年代来看,贝多芬正处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此时的封建势力不断被削弱,民主观念不断增强,贝多芬的交响曲已经有很多的听众,由此可判断出是人们等级观念的改变才会出现能够容纳上千听众的音乐厅。再结合所学知识,贝多芬是架起欧洲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桥梁的人。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D项。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经典考题
主标题: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经典考题精析
副标题:品味经典考题 把握高考方向
关键词: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对点训练
难度: 1
重要程度:1
内容:
一、选择题:
1.(2015年广东文综卷第21题)有文学家宣称:“我赋予古老文字以赤色,不再有元老!不再有平民!我在墨水瓶里掀起风暴。”他的文学理念属于( )
A.浪漫主义 B.现代主义 C.现实主义 D.古典主义
【考点】浪漫主义文学
【解析】现代主义是反传统反理性的,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现实主义强调再现社会风貌,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古典主义强调在创作理论上模仿古代,主张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进行创作,追求艺术完美,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从材料“我赋予古老文字以赤色,不再有平民,不再有元老”可知,作者其对欧洲社会秩序的重建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具有理想主义色彩,从材料“我在墨水瓶里掀起风暴”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其创作风格符合浪漫主义的特点。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项。
【答案】A
2.(2015年江苏单科卷第17题)对西方某一美术流派有这样的批判:它看不到未来,常常把希望寄托在空想的世界里,因而与生活脱节,在把未来理想化的同时,有时也导致艺术家走向悲观的道路。据此推断这一流派是(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考点】浪漫主义美术
【解析】现实主义美术注重表现社会现实,与“与生活脱节”不符,排除B项。印象派借助当时光学领域的新成就,醉心于光和色的研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与“把希望寄托在空想的世界里”不符,排除C项。现代主义美术的主要特征是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流露出艺术家愤怒、消极、悲观、失望等各式各样的复杂心理,但与“把希望寄托在空想的世界里……把未来理想化”不符,排除D项。拿破仑统治结束后,人们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推崇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寻求新的精神寄托,产生了浪漫主义美术,它注重表现人的感情,与“常常把希望寄托在空想的世界里……把未来理想化”相符。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项。
【答案】A
3.(2014年江苏单科卷第18题)“它站起来反对18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思想、理性思想以及这些领域内的秩序”,强调“对自然之爱、上帝精神存在和感情力量之间的联系”。最符合上述创作倾向的作品是( )
A.《巴黎圣母院》 B.《人间喜剧》 C.《母亲》 D.《老人与海》
【考点】浪漫主义文学
【解析】“它站起来反对18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思想、理性思想以及这些领域内的秩序”可以得出与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相同,“对自然之爱、上帝精神存在和感情力量之间的联系”体现了浪漫主义主义个人感情的抒发,注意人类感情世界的挖掘的特点。《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文学,《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文学,《母亲》是无产阶级革命现实主义的作品,《老人与海》是现代主义文学,故排除B、C、D三项。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项。
【答案】A
4.(2013年福建文综卷第23题)贝多芬历经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剧变,给后人留下震撼人心的音乐史诗。对其《第三(英雄)交响曲》解读有误的是( )
A.作品充满时代气息 B.作品有田园风光般的抒情
C.作品含蓄地献给一位无名英雄 D.作品具有英雄史诗般的雄伟气势
【考点】19世纪以来的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解析】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B选项“有田园风光般的抒情”的作品是《第六(田园)交响曲》。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项。
【答案】B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第2节 碰撞与冲突 备考策略
主标题:碰撞与冲突备考策略
副标题:剖析考纲考点,透视命题趋势,为高三考生提供有效的备考方案
关键词: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民族乐派、现实主义与印象主义的绘画
难度: 1
重要程度:1
内容: 备考策略
1.考点解读
(1)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和,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2)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3)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4)重点考查各种流派作品的特点及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的识记和运用。
2.整合知识清单,把握知识主干
3.运用图示法理清本单元知识网络(思维拓展)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第2节 碰撞与冲突 考点精析
主标题:碰撞与冲突
副标题:19世纪中叶的文学艺术
关键词: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民族乐派、现实主义与印象主义的绘画
难度: 1
重要程度:高考多数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内容:
考点精析: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1.背景:(1)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制度逐渐得到巩固。资本主义国家未能很好地缓和与协调自身矛盾,日益积聚的社会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和复杂。
(2)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金钱成为衡量事物与人的价值的重要标准。
(3)浪漫主义对未来的设想和憧憬不再适应当时的社会现实,于是出现了一批敢于直面现实、深刻揭露社会黑暗和丑恶现象并对之进行深入剖析和强烈批判的文学家。
(4)资本主义各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加紧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为争取民族独立,亚、非、拉地区的人民积极地进行着反帝、反殖斗争。这种斗争也反映在文化领域,使这一时期的东西方文化在激烈的碰撞中发展。
2.代表人物及成就
(1)司汤达:法国作家,其长篇小说《红与黑》问世,标志着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也使司汤达成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
(2)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大师。他有许多著作如《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高利贷者》等,他将自己的作品合成了《人间喜剧》,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
(3)列夫·托尔斯泰: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了顶峰。托尔斯泰的作品充满了战斗力,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托尔斯泰最重要的三部长篇巨著。其中,《安娜·卡列尼娜》是他艺术上最完美的一部长篇小说。
(4)亚、非、拉地区
内容:以反帝、反侵略为主要题材,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
成就:埃及的巴鲁迪创作了大量诗歌,以此作为战斗檄文和政治宣言书。
中国:黄遵宪被誉为“诗界革命”的旗帜,代表作有《哀旅顺》、《台湾行》等。
3.特点:现实主义文学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二.民族乐派音乐
1.背景
(1)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在世界的扩张逐渐淡化了自然形成的地理界线,世界各国音乐在继承本国音乐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开始受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
(2)东欧和北欧各国民族、民主运动空前高涨,促进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和民主意识觉醒。
(3)艺术家们强烈要求摆脱外国文化的控制,发扬和创建具有本国民族特色的文化。
2.成就
(1)俄国:柴可夫斯基前期以《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天鹅湖》最为著名,主要表达了乐观明朗的情绪;后期以《第五交响曲》、《第六(悲怆)交响曲》以及《睡美人》最为著名,他本人也被誉为“旋律大师”。
(2)捷克:德沃夏克的代表作是交响曲《自新大陆》,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大量吸收了捷克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内容。
三.现实主义与印象主义的绘画
1.现实主义绘画
(1)背景: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以及民主思想的进步。
(2)艺术特色:以写实的手法来表达一切,是一种接近人民的艺术。
(3)成就:法国库尔贝是欧洲第一个打出现实主义旗号的画家,代表作有《石工》和《奥尔南的葬礼》。米勒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代表作是《拾穗者》。俄国画家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抨击了俄国现实社会的黑暗和对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
2.印象派绘画
(1)早期印象派: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将“光”与“色”作为研究的中心,企图在画面中造成一种“光”与“色”的生动明快效果,莫奈的《日出·印象》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2)后期印象派:塞尚、高更和凡·高是后期印象主义绘画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中又以荷兰伟大的画家凡·高最为著名,被称为“扑向太阳的画家”,代表作有《向日葵》、《星月夜》等。
(3)法国雕塑家罗丹:成名作是《青铜时代》,代表作是《思想者》。
考点小结:
1.在近代史上,各种文学流派的盛行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有密切的联系。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文学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对启蒙家提出的“理性王国”所感到的失望,它追求主观理想,不再突出人的理性,注重抒发个人情感。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现实主义文学随着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复杂化和尖锐化发展起来,一方面,它力图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对现存的社会秩序进行无情的揭露和强烈的批判。
2.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比较:
(1)相同:都表达了作家对现实的不满。
(2)区别:
内容不同:浪漫主义文学往往把理想作为现实加以描写和歌颂,注重内心活动的描写;现实主义文学以客观真实的生活作为描写对象。 目的不同:浪漫主义作家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往往偏重于理想和幻想的追求,把理想和现实对立起来;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不满,则是充分暴露和批判这个社会,探索导致社会罪恶的根源。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第2节 碰撞与冲突 易错易混
主标题:碰撞与冲突的易错易混点
副标题:用“火眼金睛”识别碰撞与冲突的易错易混点
关键词: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民族乐派、现实主义与印象主义的绘画
难度: 1
重要程度:高考多数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内容:
一.易错易混点
1.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现实主义文学随着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复杂化和尖锐化发展起来,它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二是对现存的社会秩序进行无情的揭露和强烈的批判。
2.中国画里面,与印象画派相仿的是写意画派。在表现手法上,印象画是油画,中国画是写意画。
3.在近代史上,各种文学流派的盛行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有密切的联系。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文学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它追求主观理想,不再突出人的理性,注重抒发个人情感。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现实主义文学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复杂化和尖锐化发展而来,一方面,它力图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对现存的社会秩序进行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
4.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不同:内容方面,浪漫主义文学往往把理想作为现实加以描写和歌颂,注重内心活动的描写;现实主义文学以客观真实的生活作为描写对象。目的方面,浪漫主义作家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往往偏重于理想和幻想的追求,把理想和现实对立起来;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不满,则是充分暴露和批判这个社会,探索导致社会罪恶的根源。
二.易错全剖析
【易错题1】(2015届辽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30题).《红楼梦》中贾府的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种创作风格反映了该作品属于
A.爱国主义 B.浪漫主义 C.批判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错误答案】B
【错因分析】导致错选的原因是没有正确区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导致误选B项。
【正确解答】本题考查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明清社会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危机,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一些文人对现实社会日益不满,写出了一批批判现实主义的力作,红楼梦最具代表性,材料的内容也反映了这一点。A项无法体现;B项是注重自身的内心情感,寄托美好未来;D项现代主义主要是用夸张的手法描述现实。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项。
【易错题2】(2015届浙江省重点中学适应性测试4题).“作画时,要忘掉你眼前是哪一种物体,想到的只是一小方蓝色、一小块长方形的粉红色、一丝黄色。创作中的注意力,不是集中于要表现的景物上,而是放到景物周围的空间环境、光线、烟雾、气流所产生的效果上。”此画家属于的派别是
A.古典主义 B.现代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实主义
【错误答案】B
【错因分析】导致错选的原因是没有正确理解材料信息,没有正确把握印象主义画派的特点。
【正确解答】本题考查印象主义画派。抓住题干中“而是放到景物周围的空间环境、光线、烟雾、气流所产生的效果上”的信息,可知这与印象主义的特点相符,注重将“光”与“色”作为研究的中心,企图在画面中造成一种“光”与“色”的生动明快效果。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项。
【易错题3】(2015郑州一质测30).2014年1O月9日,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获得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曾被誉为捕捉到了二战法国被占领期间普通人的生活。下列作品与该作者创作艺术风格相似的是
A.《自由引导人民》 B.《拾穗者》 C.《日出·印象》 D.《格尔尼卡》
【错误答案】B
【错因分析】导致错选的原因是没有正确理解材料信息,没有正确把握印象主义画派的特点。
【正确解答】本题考查现实主义作品的特点。题目中法国作家捕捉到了二战法国被占领期间普通人的生活,既然是普通人,那当然是现实主义作品的代表。A项是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的美术作品,B项是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绘制的,C项是法国印象主义画家莫奈的作品,D项是现代主义画家毕加索的作品。据此可以判断,与该作者创作艺术风格相似的只可能是《拾穗者》,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项。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第2节 碰撞与冲突 经典考题
主标题:碰撞与冲突 经典考题精析
副标题:品味经典考题 把握高考方向
关键词:碰撞与冲突 对点训练
难度: 1
重要程度:1
内容:
选择题:
1.(2015年福建文综卷第23题)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誉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到来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材料表明,托尔斯泰是( )
A.农民运动的引领者 B.资产阶级革命的倡导者
C.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D.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考点】列夫·托尔斯泰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托尔斯泰是作家,不是农民运动的引领者、资产阶级革命的倡导者,也不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据“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到来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说明列夫托尔斯泰的文作品客观、如实地反映了当时俄国农民的状况,属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项。
【答案】C
2.(2015年山东文综卷第23题)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下列各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现代主义绘画兴起
B.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印象派绘画产生
C.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现实主义文学兴起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的繁荣——浪漫主义文学产生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解析】面对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出现浪漫主义艺术,排除A项。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出现了现代主义艺术,排除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繁荣,现代主义艺术进一步发展,排除D项。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促使文学领域出现批判现实的文学作品,现实主义文学兴起。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项。
【答案】C
3.(2014年福建文综卷第20题)卢卡契在评论19世纪某一作家时认为:“(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尽管他有那些政治与意识形态上的偏见,他依然用未受污染的眼睛观察所产生的矛盾,并忠实地描述他们。”据此判断,这一评论所指的作家是( )
A.拜伦 B.巴尔扎克 C.薄伽丘 D.莎士比亚
【考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解析】从材料 “他依然用未受污染的眼睛观察所产生的矛盾,并忠实地描述他们”说明该作家敢于直面现实、深刻揭露社会黑暗和丑恶现象并对之深入剖析和强烈批判,由此判断应该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拜伦是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强调抒发个人情感,排除A项。薄伽丘、莎士比亚是14-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与“19世纪”不符,排除C、D两项。根据所学,巴尔扎克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项。
【答案】B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第3节 打破隔离的坚冰 备考策略
主标题:打破隔离的坚冰 备考策略
副标题:剖析考纲考点,透视命题趋势,为高三考生提供有效的备考方案
关键词: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印象主义
难度: 1
重要程度:1
内容: 备考策略
1.考点解读
(1)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2)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3)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4)重点考查各种流派作品的特点及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的识记和运用。
2.整合知识清单,把握知识主干
(1)分封制
3.运用知识框架识记核心知识(思维拓展)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第3节 打破隔离的坚冰 考点精析
主标题:打破隔离的坚冰
副标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学艺术
关键词: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印象主义
难度: 1
重要程度:高考多数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内容:
考点精析:
一.世界的文学
1.背景
(1)第二次工业革命更加密切了世界各国间的联系,世界各国各地区文化在经过激烈碰撞之后逐渐打破了隔离的坚冰,取得了共同发展。
(2)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等,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为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
2.欧美文学
(1)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而他本人也被称为“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
(2)美国现实主义文学:马克·吐温、欧·亨利、杰克·伦敦都是当时美国杰出的作家。20世纪初,德莱塞和海明威成为新一代美国文学的主要代表,他们的作品开创了美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德莱塞的作品主要有《嘉莉妹妹》《美国悲剧》。海明威的《太阳照旧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都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反战情绪,成为描写两次世界大战的名篇。《老人与海》则通过描写人与自然的艰苦搏斗,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寓含着作者对人生的看法。这种创作手法被称为“冰山原则”。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文学
(1)泰戈尔:印度近代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代表作有诗集《吉檀迦利》和长篇小说《戈拉》。泰戈尔于1913年成为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川端康成: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1968年,川端康成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雪国》、《千只鹤》、《伊豆的舞女》等。
二.用笔战斗的无产阶级勇士
1.高尔基:被誉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文学奠基人以及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导师。其散文诗《海燕》,创造了一个勇敢的海燕形象,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是不朽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战斗檄文与颂歌。《母亲》被公认为社会主义现实文学的奠基之作。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广泛概括了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俄国社会。
2.鲁迅:《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三.音乐的变奏
1.背景:19世纪末,世界音乐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音乐家们纷纷挣脱传统的束缚,寻找新的音乐艺术突破口,一时间各种风格和流派层出不穷,它们在相互影响中共存。
2.表现:
(1)印象主义音乐:法国作曲家德彪西被认为是20世纪音乐界承前启后的天才人物。德彪西的交响诗《牧神午后》以及管弦乐《夜曲》、钢琴曲《月光》等都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作。
(2)表现主义音乐:代表人物是勋伯格,他探索出了无调性音乐的规律——12音体系,对20世纪的音乐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重要作品有《乐队变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华沙幸存者》等。
(3)新古典主义音乐:兴起于20世纪初,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浪子历程》、《春之祭》等就是这一音乐流派的主要代表作品。
四.毕加索与立体派
1.兴起: 20世纪以后。
2.特点:立体派绘画一反传统绘画的特点,将绘画对象分解为若干几何切面,然后加以主观的并置、重叠,以表示物体的几何空间,由于画面破坏了人的正常视觉,所以会有支离破碎的感觉。
3.代表作品: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亚威农少女》被认为是立体主义的第一幅绘画的随后。
考点小结:
1.20世纪以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欧美各国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印象主义文学艺术得到发展。它们更注重表现自我,突出作者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更趋向个性化。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文学有了新发展,印度和日本出现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联和中国则侧重于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体现了各自国家的不同国情。

1933年5月的一个夜晚,德国柏林火光冲天,人声鼎沸,人们好像正在举行一场盛大欢乐的篝火晚会。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第3节 打破隔离的坚冰 经典考题
主标题:打破隔离的坚冰 经典考题精析
副标题:品味经典考题 把握高考方向
关键词:打破隔离的坚冰 对点训练
难度: 1
重要程度:1
内容:
一、选择题:
1.(2010年广东文综卷第23题)“对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工业社会表示怀疑,不屑于表面的客观真实,致力于探索离奇别致的形式技巧。”具有这一创作精神的作者是( )
A.雪莱 B.毕加索 C.贝多芬 D.巴尔扎克
【考点】现代主义美术
【解析】现代主义作品的主题是表现现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面危机,其创作采用夸张、变形、抽象的离奇表现手法。毕加索是现代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项。
【答案】B
2.(2013年安徽文综卷第22题)“反对用具体形象反映现实,而主张用抽象的语言——颜色和几何图形来表现艺术家主观心灵”,体现该主张的美术流派属于( )
A.新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考点】19世纪以来的美术
【解析】从材料来看,注重强调艺术家主观心灵的表现。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D项。
【答案】D
3.(2013年江苏单科卷第18题)右侧框内所叙内容为某美术流派具有的一些特征。下列作品中属于该流派的是( )
A.《自由引导人民》
B.《拾穗者》
C.《向日葵》
D.《格尔尼卡》
【考点】近代世界美术
【解析】从材料内容看,反映的是现代主义流派的特点。A是浪漫主义作品,B是现实主义作品,C是印象派绘画,D是现代派绘画。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D项。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第4节 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 备考策略
主标题: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 备考策略
副标题:剖析考纲考点,透视命题趋势,为高三考生提供有效的备考方案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摇滚乐、电影和电视
难度: 1
重要程度:1
内容: 备考策略
1.考点解读
(1)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重点考查各种流派作品的特点及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的识记和运用。
2.整合知识清单,把握知识主干
3.运用图示法对考点巧学速背(思维拓展)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第4节 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 考点精析
主标题: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
副标题:二战后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摇滚乐、电影和电视
难度: 1
重要程度:高考多数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内容:
考点精析:
一.反映时代主题的文学
1.背景
(1)二战后,各种力量重新组合,世界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2)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影响着人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
(3)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社会和世界。
2.特征:各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交流和与时俱进,世界文化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3.成就: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兴起了一系列反传统的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愤怒青年”、“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解冻文学”以及魔幻现实主义等,被统称为后现代主义文学。
(2)“黑色幽默”的经典之作是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
(3)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拉丁美洲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主要代表作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4)20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的“解冻文学”也引领了一代潮流。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日瓦戈医生》是“解冻文学”的代表作。
(5)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尔森出版《寂静的春天》,掀起了现代环保运动。
二.形形色色的当代美术
1.行动绘画:20世纪50年代,美国纽约开始风行,行动绘画又被称为“滴画”,代表性画家是杰克逊·波洛克,代表作品有《3》和《第十号》等。
2.后现代主义美术: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欧洲兴起,流派众多,主要有欧普艺术、波普艺术、大地艺术、观念艺术等。
3.中国:徐悲鸿是中国著名的现代绘画艺术大师,积极主张东西方艺术的融合,代表作是《奔马图》。
三.风靡全球的摇滚乐
1.渊源:美国黑人音乐家的“节奏和布鲁斯与美国白人的“乡村和西部音乐”两类音乐的融合。
2.成就:摇滚乐最早也最著名的偶像是被称为“猫王”的美国歌手艾维斯·普莱斯利。“披头士乐队”(即甲壳虫乐队)则代表了摇滚乐在英国的成就。
四.年轻的艺术
1.电影艺术
(1)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一家咖啡馆放映了人类第一部电影。片子虽然很短,却宣告了电影时代的到来。
(2)“默片时代”的代表人物是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他创作的《城市之光》、《摩登时代》等名片,奠定了现代喜剧电影的基础。
(3)l927年,美国摄制了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电影技术从此进入“有声电影黑白时代”。
(4)1935年,电影《浮华世界》的诞生标志着电影技术最终进人到了“有声电影彩色时代”。
(5)二战后至今,世界上最大的电影梦工厂是美国的好莱坞。
2.电视艺术
(1)法国人塞列克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电视”这一名称的人。
(2)1926年,英国工程师贝尔德在伦敦公开演示了他发明的机械扫描电视,并于1928年在伦敦与纽约之间进行电视收发试验,获得了成功。
(3)1931年,俄裔美国物理学家弗拉基米尔·兹沃尔金研制出电子显像管。
(4)1954年,美国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彩色电视机。
(5)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电视实现了多路传播和卫星传播。
考点小结:
二战后,各种力量重新组合,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美术、摇滚乐兴起。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年轻的艺术——电影和电视也作为新的艺术形式产生并发展起来。
●备课资料
1.糖类概述
糖类广泛地存在于生物界,特别是植物界。按干重计,糖类占植物体的85%~90%,占细菌的10%~30%,在动物体所占比例小于2%。动物体内糖类的含量虽然不多,但其生命活动所需要能量主要来源于糖类。糖类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地球生物量干重的50%以上是由葡萄糖的聚合物构成的。地球上糖类的根本来源是绿色植物进行的光合作用。
大多数糖类只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其实验式为(CH2O)n或Cn(H2O)m。其中氢和氧的原子数比例是2∶1,犹如水分子中氢和氧之比,因此过去曾误认为这类物质是碳(carbon)的水合物(hydrate),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也因之而得名。但后来发现有些糖类,如脱氧核糖(C5H10O4),它们的分子中H、O之比并非2∶1;而一些非糖物质,如甲醛(CH2O)、乙酸(C2H4O2)和乳酸(C3H6O3)等,它们的分子中H、O之比却都是2∶1,所以大家认为“碳水化合物”这一名称并不恰当。为此,1927年国际化学名词重审委员会曾建议用“糖族(glucide)”一词代替“碳水化合物”。但由于“碳水化合物”这一名称沿用已久,至今西文中仍广泛使用它。汉语中“糖类”和“碳水化合物”两词通用,但以前者居多。
糖类从化学角度看,是多羟基的醛或多羟基的酮。大家熟悉的葡萄糖和果糖,结构式如下图:

D-葡萄糖 D-果糖
葡萄糖含6个碳原子、5个羟基和1个醛基,称己醛糖;果糖含6个碳原子、5个羟基和1个酮基,称己酮糖。淀粉和纤维素也属于糖类,它们是由多个葡萄糖分子缩合而成的聚合物。此外,像N-乙酰葡糖胺、果糖-1,6-二磷酸这样一些糖类的衍生物也归入糖类。因此,从化学本质给糖类下一个定义应该是:糖类是多羟醛、多羟酮或其衍生物,或水解时能产生这些化合物的物质。
糖类是细胞中非常重要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作为生物体的结构成分 植物的根、茎、叶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物质等,这些物质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肽聚糖是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多糖。昆虫和甲壳动物的外骨骼也是糖类,称壳多糖。
作为生物体内的主要能源物质 糖类在生物体内(或细胞内)通过生物氧化释放出能量,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生物体内作为能源储存的糖类有淀粉、糖元等。
在生物体内转变为其他物质 有些糖类是重要的中间代谢产物,糖类通过这些中间产物为合成其他生物分子如氨基酸、核苷酸、脂肪酸等提供碳骨架。
作为细胞识别的信息分子 糖蛋白是一类在生物体内分布极广的复合糖。它们的糖链可能起着信息分子的作用。细胞识别、免疫、代谢调控、受精作用、个体发育、癌变、衰老、器官移植等,都与糖蛋白的糖链有关。
2.糖蛋白
糖蛋白是一类复合糖或一类结合蛋白质。糖蛋白中的糖链很少含多于15个单糖单位的,因此糖链也称寡糖链或聚糖链。
许多膜蛋白和分泌蛋白都是糖蛋白。细胞膜中的免疫球蛋白、病毒和激素等的膜受体也常是糖蛋白;消化道上皮细胞分泌的黏液主要成分是糖蛋白;从细胞分泌到胞外体液中的蛋白质也多是糖蛋白,这些糖蛋白包括血液中存在的激素蛋白、血浆蛋白等。作为胞外基质的结构蛋白质,胶原蛋白,也是糖蛋白。糖蛋白和糖脂中的糖链序列是多变的,结构信息丰富,甚至超过核酸和蛋白质。
糖蛋白的糖链参与肽链的折叠和缔合;参与糖蛋白的转运和分泌;还参与分子识别和细胞识别,这可能是它最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分子识别是通过两个分子各自的结合部位来实现的。结合部位结构互补,相应的基团间产生足够的作用力,使两个分子结合在一起。分子识别是一种普遍的生物学现象。糖链、蛋白质、核酸和脂质各自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都存在分子识别。细胞识别实际上就是细胞表面分子的相互识别。例如,哺乳动物的卵细胞外面有一层透明的糖蛋白外衣,号称透明带,由三种糖蛋白组成,糖链能被精子表面的受体识别,精卵识别引发精子头部释放蛋白酶和透明质酸酶,使透明带水解,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膜融合,精子核进入卵细胞内。
3.糖类的甜度和溶解度
严格地说,甜度不属于糖类的物理性质,它属于一种感觉。甜度通常用蔗糖作为参照物,以它为100,葡萄糖是70,麦芽糖是35,乳糖是16。果糖的甜度几乎是蔗糖的两倍,其他天然糖的甜度都小于蔗糖。
糖精是一类低热量或无热量的非糖增甜剂。糖精是人工合成的,甜度为50 000。糖精问世已有百余年。在糖精之后还合成了多种增甜剂,后来人们发现不少合成增甜剂对哺乳动物有致癌和致畸作用,多数合成增甜剂已被禁用。蛇菊苷和应乐果甜蛋白是非糖天然增甜剂,前者存在于原产南美洲巴拉圭的一种菊科植物,后者存在于原产西非尼日利亚的一种植物。非糖增甜剂可作为糖尿病、心血管病、肥胖症和高血压患者的医疗食品添加剂。
除甘油醛微溶于水外,其他单糖均易溶于水,特别是在热水中溶解度极大。单糖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丙酮等非极性有机溶剂。蔗糖的溶解度很大;乳糖的溶解度远比蔗糖小;麦芽糖的溶解度比蔗糖小,比乳糖大。
4.脂质概述
脂质(lipid,也译为脂类或类脂),是一类低溶于水而溶于非极性溶剂的生物有机分子。大多数脂质的化学本质是脂肪酸和醇所在形成的酯类及其衍生物。脂质的元素组成主要是碳、氢、氧,有的还含有氮、磷、硫。
脂质按化学组成,大体可分为三大类。
单纯脂质 由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酯。包括三酰甘油(或称甘油三酯)和蜡。
复合脂质 除了含有脂肪酸和醇外,还有其他非脂成分。磷脂的非脂成分是磷酸和含氮碱(如胆碱、乙醇胺),糖脂的非脂成分是糖类。
衍生脂质 由单纯脂质或复合脂质衍生而来或与之关系密切,但也具有脂质的一般性质。(1)取代烃,主要是脂肪酸及其碱性盐(皂)和高级醇,少量脂肪醛、脂肪胺和烃;(2)固醇类(甾类),包括固醇、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3)萜,包括许多天然色素(如胡萝卜素)、香精油、天然橡胶等;(4)其他脂质,如维生素A、D、E、K,脂多糖、脂蛋白等。
脂质的生物学功能也和它们的化学组成、结构一样,是极其多种多样的。按照脂质的生物学功能,可以把脂质分为三大类。
储存脂质 包括三酰甘油和蜡。在大多数真核细胞中,三酰甘油以微小的油滴形式存在于胞质溶胶中。脊椎动物的脂肪细胞储存大量的三酰甘油,几乎充满了整个细胞。许多植物的种子中存在三酰甘油,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和合成前体。很多生物中油脂是能量的主要储存形式,三酰甘油是疏水的,因此有机体不必携带像储存多糖所携带的结合水。肥胖人的脂肪组织中积储的三酰甘油可达15~20 kg,足以供应一个月所需的能量。然而人体以糖元形式储存的能量不够一天的需要。当然葡萄糖和糖元也有优点,易溶于水,能快速提供代谢所需的能量。某些动物储存在皮下的三酰甘油不仅作为能储,而且作为抗低温的绝缘层。海豹、海象、企鹅和其他的南北极温血动物的身体里都填充着大量的三酰甘油。冬眠动物如熊,在冬眠前积累大量脂肪也用作能储。人和动物的皮下和肠系膜脂肪组织还起防震的填充物作用。
在海洋的浮游生物中,蜡是代谢燃料的主要储存形式。蜡还有其他功能,这与它排斥水和具有高稠度的性质有关。脊椎动物的某些皮肤腺分泌蜡以保护毛发和皮肤,使之柔韧、润滑并防永。鸟类,特别是水禽,从它们的尾羽腺分泌蜡使羽毛能防水。冬青、杜鹃和许多热带植物的叶覆盖着一层蜡,以防寄生物侵袭和水分的过度蒸发。
结构脂质 各种生物膜的骨架是由磷脂类构成的脂双层,参与脂双层构成的膜脂还有固醇和糖脂。脂双层的表面是亲水的,内部是疏水的。脂双层有屏障作用,使膜两侧的亲水性物质不能自由通过,这对维持细胞正常的结构和功能是很重要的。
活性脂质 具有专一的重要生物活性,包括数百种类固醇和萜,如雄性激素、雌性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类固醇激素,以及对人和动物体的正常生长所必需的维生素A、D、E、K,多种光合色素等。
5.三酰甘油
动植物油脂的化学本质是酰基甘油,其中主要是三酰甘油,常温下呈液态的酰基甘油称油(oil),呈固态的称脂(fat)。植物性酰基甘油多为油(可可脂例外),动物性酰基甘油多为脂(鱼油例外)。
纯的三酰甘油是无色、无臭、无味的稠性液体或蜡状固体。天然油脂的颜色来自溶于其中的色素物质(如类胡萝卜素);气味一般是由非油脂成分引起的。三酰甘油的密度均小于1 g/cm3。三酰甘油不溶于水,略溶于低级醇,易溶于乙醚、氯仿、苯和石油醚等非极性有机溶剂。
天然油脂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会产生难闻的气味,这种现象称为酸败。酸败的原因主要是油脂的不饱和成分发生自动氧化,产生过氧化物并进而降解成挥发性醛、酮、酸的复杂混合物。其次是微生物的作用,它们把油脂分解为游离的脂肪酸和甘油,一些低级脂肪酸本身就有臭味,而且脂肪酸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也产生挥发性的低级酮,甘油可被氧化成具有异臭的1,2-环氧丙醛。为了防止自动氧化,可在新鲜油脂和含油脂食物中加入天然的或合成的抗氧化剂。植物油的抗自动氧化能力比动物油脂强,就是因为存在天然的抗氧化剂。此外,排除氧气(真空、充氮),降低温度(冷藏),消除其他促进自动氧化的因素,也能防止和延缓酸败发生。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第4节 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 经典考题
主标题: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 经典考题精析
副标题:品味经典考题 把握高考方向
关键词: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 对点训练
难度: 1
重要程度:1
内容:
一、选择题:
1.(2014年四川文综卷第14题)图2形象地刻画了1936年美国电影《摩登时代》的主题。该电影( )
A.肯定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进步
B.揭示了工人被机器所异化的命运
C.宣传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成效
D.以悲剧手法描绘了工人的生活状况
【考点】电影艺术反映的内容
【解析】图片寓意主要折射工业革命负面影响而非其积极方面,排除A项。图片寓意与应对大危机无关,排除C项。卓别林《摩登时代》主要是用喜剧的手法描绘工人的工作生活,排除D项。图画中将人的部分身体异化为钢铁构件及工具,寓意人被视为没有感情的工具,人性被忽略,反映了工业革命下工人的处境。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项。
【答案】B
2.(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34题)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
【考点】电影艺术的影响
【解析】从“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间概念中无法判断已经实行新政且取得成绩,排除A项。结合史实可知,美国经济危机时亦有社会暴乱和动荡,且从题干中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可知淡定应对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现代主义艺术的特点是反传统和个性化,而题干没有体现,排除D项。从“幻想型”“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可知,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表述与题意最符合。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项。
【答案】C
3.(2013年浙江文综卷第23题)音乐电视起源于美国。刚传入拉丁美洲时,当地的节目主持人把西班牙语和英语夹杂在一起说,引起了“外国文化入侵”之类的批评。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注意到音乐电视使拉美国家之间彼此更加关注,文化共享的程度也增加了。对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拉美和美国的现代化相互促进 B.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文化交流
C.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仍然存在 D.电视是影响极大的传播工具
【考点】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解析】材料体现出,从美国起源的音乐电视对拉美文化现代化的影响,但没有提到拉美的文化共享对美国的影响,A项错误。音乐电视的出现是科技进步的成果,音乐电视又促进了文化交流。可见,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文化交流,B项正确。从音乐电视初入拉美时引起了“外国文化入侵”的批评可知,C项正确。材料表明音乐电视促进了拉美国家间的文化共享,影响力很大,D项正确。本题是否定式选择题,所以,本题选A项。
【答案】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