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写作指导:陌生与熟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写作指导:陌生与熟悉

资源简介

陌生与熟悉——2024年2月各地联考作文金题及导写
金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陌生阻止你认识陌生的事物,熟悉妨碍你理解熟悉的事物。”
以上的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具体考查材料作文写作。本题立意的关键在于要理解这句话的深意。对陌生的恐惧与不安是人们拒绝认识陌生事物的根源所在。有时候,人们对陌生事物认知的逃避处于对新知把控的不确定性,对风险的规避,因而掩埋了通往未知的小径。而我们以为对事物已然熟悉会妨碍我们对熟悉事物深入了解,盲目的自信会阻碍我们深入探索事物的好奇心。贴标签、脸谱化的举措忽视了事物的“异”,放大了“同”。当熟悉的事物变成重复复制黏贴的文本,人们将受制于统一的既定印象,停留在熟悉事物的表层,也永远为自己关上了深入认识的大门。
所以我们要勇于跳出“舒适圈”,要勇敢地去探索未知的陌生事物,要敢于尝试。当下,各种思潮蜂拥,席卷着人们的思维。随着社会的发展,陌生的事物在逐渐增加,熟悉的事物也渐欲迷人眼,霍夫曼塔斯塔尔的箴言无疑对新时代人们理解、认识事物有着至关重要的警示作用。个性化推送和网络聚众讨论下,我们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陌生的思想、声音保持理解和包涵,对熟悉的观点事物保持探索的热忱,不因为陌生感将事物拒之门外,也不将熟悉的事物同质化。
【参考立意】
(1)人生要敢于尝试,对事物要深入探索。
(2)打破陌生与熟悉的隔阂。
(3)人生需要敢于尝试和突破固有观念的陷阱。
【写作提示】
本题要求我们根据“陌生阻止你认识陌生的事物,熟悉妨碍你理解熟悉的事物”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联想。这句话提醒我们,在认知过程中,陌生和熟悉可能会成为我们了解事物和世界的障碍。因此,如何突破这些障碍,更加全面和深入地认识事物,成为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针对这个材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
跳出舒适区:熟悉的事物会让我们产生依赖和惯性思维,阻碍我们认识新的事物。因此,我们需要跳出舒适区,勇于接触陌生的事物,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范围。
保持好奇心:对于熟悉的事物,我们容易产生自以为是的误解。保持好奇心,勇于质疑和探究,才能更好地理解熟悉的事物,避免陷入固有的思维定式。
学会转换视角:有时候,我们需要换一个角度看待熟悉的事物,才能发现新的问题和思考。同样,对于陌生的事物,我们需要换一个角度去了解和认识,才能更好地突破陌生感。
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熟悉的事物,同时也能帮助我们更快地适应和理解陌生的事物。通过实践,我们能够将陌生与熟悉相互转换,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事物。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跳出舒适区、保持好奇心、学会转换视角和实践中学习等方面立意,撰写一篇关于如何突破陌生与熟悉界限的文章。
【范文展示】
陌生与熟悉的交替:认知的迷思与出路
生活中的事物大致可以分为熟悉的和陌生的。奥地利作家霍夫曼斯塔尔在《风景中的少年》中说:“陌生阻止你认识陌生的事物;熟悉妨碍你理解熟悉的事物。”人对于事物的认识理解过程,常因对其熟悉与陌生的简单分类而受到解构。
对于未知的本能恐惧使人们不愿深入接触陌生的事物。确实,陌生的事物中蕴含大量未知,也意味着潜在的风险以及不知从何处入手进行认识的迷茫。客观上不明白如何认识,主观上不敢尝试各种认识途径,二者合力,使陌生阻止我们认识陌生的事物。如当改革开放大潮涌来,对陌生变革的心理排斥也使许多人重弹“投机倒把”“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老调,把熟悉的标签贴上陌生的事物,拒绝理性地认识这场社会变革。如果我们畏于陌生,自然也将自己隔绝于深入认识陌生事物的途径之外。
同时,对于自己充分掌握了熟悉事物的盲目自信也会消解我们深入探索熟悉事物的好奇心。米兰?昆德拉说:“现代人的傻不在于无知,而在于对既有思想的不思考。”卢梭也提出:“人之所以走入迷途,不是由于他的无知,而在于他自以为知。”当我们以“熟悉”一词归类某一事物时,实则建构了一层“已经理解该事物”的逻辑语境,在这一语境中我们用自己理解的事物模样代替事物本身,即使尝试新的探索也只是在自己已有认识中搭建新的逻辑闭环。对于熟悉事物的更深入、更全面理解也在这样的坐井观天中失去可能。
其实,导致陌生与熟悉妨碍我们认识理解事物的根本在于人们对已有认知体系的守成。我们不仅拒绝接触陌生事物,甚至拒绝接触熟悉事物中的陌生部分。我们安于思想的舒适圈,担忧、懈怠、恐惧共同交织,左右着我们停下对事物更进一步的新的理解。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个人知识体系的更新换代常落后于社会的演进,最终当我们不得不被动接受对事物的认识理解时早已落于人后。
因此我们应当避免以“熟悉”与“陌生”这样简单化的标签草率地对事物加以分类,更不可囿于已有的认知框架中。对陌生的事物也可有熟悉的认识方案将之逐步拆解,对熟悉的事物也可从陌生的角度重新探索。况且时代总在发展,事物总在变化,今日所有对熟悉与陌生的划分最后都会归为旧知,因而真正重要的是不断尝试新的视角去认识世界一切事物。
余秋雨说:“未知和无知并不是愚昧,真正的愚昧是对未知和无知的否认。”愿人们放下对事物“陌生”与“熟悉”的成见,在对新事物、新眼光的尝试中拓宽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
熟悉与陌生的距离
熟悉与陌生,这对矛盾的概念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熟悉的事物和陌生的事物相互交织,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到平衡点,让自己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事物,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熟悉的事物给我们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但同时也可能让我们陷入惯性思维和麻木不仁的状态。我们对自己的家人、朋友、邻居、学校、社区等都非常熟悉,但是,我们是否真正了解他们呢 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背后的动机呢 恐怕不一定。因为熟悉,我们很容易忽视身边事物的细节和变化,陷入惯性思维和麻木不仁的状态。
陌生的事物则给我们带来挑战和刺激,但同时也可能让我们感到不安和恐惧。面对陌生的事物,我们可能会因为不了解而产生恐惧和排斥,从而错过了认识和了解它们的机会。我们可能会因为陌生而对新事物抱有偏见和误解,从而无法真正了解它们的本质和价值。
那么,如何才能克服熟悉和陌生的障碍,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事物呢 我认为,我们需要保持一颗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应该不断地问自己:这个东西是什么 它从哪里来 它为什么会是这样 它与其它东西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我们应该努力寻找答案,通过阅读、观察、交流、实践等方式,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和视野。
在熟悉的事物中,我们能够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但是也会陷入惯性思维和麻木不仁的状态。在陌生的事物中,我们能够找到挑战和刺激,但是也会感到不安和恐惧。我们需要在熟悉和陌生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让自己既能够保持稳定和安心,又能够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认知。
在熟悉的事物中,我们还需要学会用心去感受和体验,去发现那些微小的美好和变化。在陌生的事物中,我们还需要学会用理性去思考和分析,去了解那些未知的事物和领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让自己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总结起来,熟悉与陌生这对矛盾的概念,不仅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于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需要学会在熟悉和陌生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让自己的内心既能够保持稳定和安心,又能够不断地拓展和成长。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让自己更加完整和充实。
不惧“陌生”,突破“熟悉”
安慧
舒婷说过,“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 若你因为对陌生的恐惧、不安而拒绝探索,你只能是囿于原地的弱者;若你因对熟悉的无视、自负而放弃开拓,你便是止步不前的懦夫。
不要说生命的选择和状态各异,没有人只停留在某一个生命状态,人生之路注定要往前走,那么就需要我们昂然而前行。不惧“陌生”,突破“熟悉”。
浮舟不惧沧海阔,立马笑傲昆仑低。不惧陌生,且行且歌,吾生有涯涘,探索无止境。
珠峰登顶第一人埃德蒙·希拉里在回忆录里写过,登山的过程中,最艰难的不是环境天气的恶劣,而是对陌生的恐惧。是啊,人生就像登山,每走一步都是陌生的未知,有突破未知的勇气,才能收获一路旖旎风光。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每一次的进步都是面对陌生的勇毅前行。不惧陌生,才有了四大发明贡献社会,改变历史的发展进程;挑战陌生,才有了诸侯纷争又天下大势分久必合;战胜陌生,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在积贫积弱的危机中建立新中国。人生亦然,生命不息,下一秒都是新鲜而陌生的,面对陌生,我们只能昂然前行。
倚天照海花无数,拒绝安逸奔前路。突破熟悉,奋楫笃行,走出舒适圈,世界更精彩。
米兰·昆德拉说:“现代人的傻不在于无知,而在于对既有思想的不思考。”当陌生变得熟悉,因熟悉而安享当下,这是时下最流行的一种人生状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圈,甚至每个人都会掉进自己的信息茧房之中。此时,突破熟悉便分外重要。试想,若人类只是囿于原有的成绩,哪里会有一项又一项破纪录的体育成绩,哪里会有一个一个改变生活的科技发明,哪里会有不断发展的经济不断进步的文明。世间之事皆如此,不因熟悉而自负,对未来充满好奇心,只有这样突破熟悉,才能踏平坎坷成大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惧前路多陌生,警惕当下步自封。陌生终会更熟悉,此时探索需牢记,人生一路坦舛远,不断向前成勇士。面对陌生的未来,保持清醒理智,昂然前行,即使蹭蹬不断,也终会迎来柳暗花明的新天地。若在自己的天地间已然熟悉而且安逸,劝君在登程,生命无止境,未来更精彩。
丰子恺说,不困于心,不乱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是,安好。人生斯旅,一路前行。不因对未来的陌生而忧心忡忡,止步不前;不因对当下的熟悉而无视自负,丧失斗志。唯此,才能乘长风,破万里浪,踏马狂歌,勇闯天涯。
从陌生到熟悉
很多时候,我一直生活在陌生和熟悉之间。和熟悉的朋友交往,到熟悉的店铺购物,读熟悉的文学作品,甚至是首先熟悉这个作家的名字,或者这个作家的故事,才决定阅读这个作家的某部作品。偶尔,读一些陌生的书名,知道一些陌生的作家的名字。
熟悉和陌生,就好像我的左膀右臂。我习惯于自己固有的思维,经常性地扭头看着右手的指尖,那边是熟悉的部分,而常常忽略左手那边的指尖,那是我相对陌生的一部分。
我从未试图打破这种僵局。熟悉和陌生,就好比两个极端,伸向左右两个不同方向的指尖。因而我认定它们从来不会发生冲突。
其实,我错了。
从陌生到熟悉,需要一个过程。从熟悉到陌生,应该是没有明确界限的。我需要打开从陌生到熟悉之间的那扇门,走进去,让陌生变成熟悉,让陌生不再陌生。阅读,就是打开这扇门的金钥匙。我只需要握着金钥匙轻轻一扭,门就自然打开了。
手捧一本陌生的书——《查令十字街84号》,我犹豫着,读,还是不读呢?陌生的书名,一点都没有吸引我的眼球。也许是因为我阅读习惯的偏爱,也许是对陌生书名的望而生畏或者不屑一顾,也许是阅读的视野被禁锢的原因,总之,我没有强烈的想要阅读下去的欲望。
这本书,被我放置了半天。仅仅只是半天,我再次捡起来,坐在沙发上阅读。
阴雨连绵的午后,窝在沙发上阅读一本陌生的书,这却是一种惬意的状态。与陌生衔接,与陌生亲近,与陌生相撞,情感的火花在内心深处被点燃,接着熊熊燃烧了起来。
我的视野发生了改变。改变,因为一本书。改变在一个午后,因为一份执着的热爱。凡是陌生的经验,都可以给我往日的习惯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
这本书也是。
这本名叫《查令十字街84号》的书,据说被全球热爱阅读的人深深喜爱着、阅读着、传递着。它讲述了纽约女作家海莲和一家伦敦旧书店的书商弗兰克之间关于书和情感的故事。他们双方相隔万里却终身未曾谋面。认识的二十年间,两个人之间的深情厚谊完全可以称得上是莫逆之交。这份真挚的感情,令我动容。世界之大,唯有情义长存。不管是对于买书、讨论书,还是平淡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海莲都是充满了激情和热爱的。这些细微的情感,已经蕴含在书信中的字里行间了。相信聪明的读者,一定能够从这些语句中悟出什么是温暖和信任,以及什么是快乐和感动。
人类最可贵的品质,在海莲这个读书人身上很突出地彰显出来了。她是一个风趣、幽默、俏皮、真诚、友爱、执着又率真的人。我欣赏她、敬重她,喜欢她身上洋溢着的那股子热情劲儿。
因为爱上一本书,而喜欢一个人。我非常喜欢这本流露出真情实感的《查令十字街84号》。我猜想,凡是乐于读书的人,都会喜欢这本书的。读者先是被两个读书人身上的那种热情感化了,然后才会对这本书的内容产生好奇、想了解和认识的欲望。
这本书里的诸多信件集中在一起,既表达出了海莲对书的满腔热忱,也透露出了她对弗兰克的深深的爱恋。海莲就像一名优秀的向导,引导着我走进这本书中,目光在一封封书信的字里行间跳跃着。这样的一种阅读经历,既愉悦又温暖。有心的海莲,把他们二十年间来往的书信汇集成书,这种价值早已超越了阅读这本书的意义。据说,这本书已被译成数十种语言,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广为流传。应该说,是这本书的灵魂在闪光呢。
一份美丽的遇见,存在于《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中。辽阔宇宙,茫茫人海,纽约女作家海莲真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走过春夏秋冬,跨越万水千山,终于找到了一个真正的精神伴侣——弗兰克。而作为一家伦敦旧书店的书商,弗兰克因为和海莲有着共同的爱好,才演绎了这一段跨越二十年的因书结缘的感人故事。当然,海莲率直可爱的性格也是招人喜欢的缘故之一。好看的面孔很多,有趣的灵魂太少。海莲属于一个有趣的人,她俘获了每一个读到这本书的读者的心。
午后,我美滋滋地品完一杯茶,慢悠悠地读完这本书,心情顿时轻松愉悦起来。原来陌生的阅读,也是有美感的哟。
我的视野和思考得到一次很大的改变。感谢这本书的故事,感动于这本书的主人公纯洁真挚的情感。
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一个爱书人的生活和情怀之间的那种美好和美妙的感觉。时过境迁,虽然读着这本书的时候,书中的人物已经不在人世间了,然而他们的故事在时光隧道里,却依然是那么鲜活。那些在书中的文字世界里存在过的故事,将与我们相伴到终老,正如这本书中的情感一样,也将是永恒的。
我的阅读,从陌生到熟悉;我的思维,从小我走向大我。
一本陌生的书,改变了我的阅读理念。从陌生到熟悉的距离,其实只有一步之遥。但往往是这一步之遥的距离,固化了平淡的思维,捆绑了超越的翅膀,限制了想象的飞跃。超越,从改变的那一刻开始。超越自己虽然不容易,但越是不容易的事情,我越是想要努力去做到,甚至想好了一定要有一个超越之后的结果,让阅读迈上一个新台阶,进入一个新境界,看到一片新天空,拥有一个诗意的远方。
阅读与热爱,生活与生命,物质与精神,陌生与熟悉,就这样相融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