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9章 浮力与升力 复习课 第1课时素养目标1.重点:复述阿基米德原理;阐明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描述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解释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培养运用物理方法分析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学会运用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积极主动地与同伴合作交流。学法指导1.复习时要充分结合课本对本部分知识进行系统回顾,建立知识框架,使知识系统化。2.复习时结合知识框架回顾各知识点,将知识网络化。【预习导学】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 的托力,这个力叫浮力。(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2.浮力产生的原因: 。 3.阿基米德原理: 。(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 ) 4.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G排=ρ液gV排。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浮力—— ; ——液体的密度—— ; ——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 5.计算浮力的方法:(1)称量法: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测出一个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 ,再将物体浸入液体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 ,则前后两次的读数 就是物体在该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即 。 (2)压力差法:计算出形状规则物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受到的液体的压力F上和F下,则物体浸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等于压力差。即 。 (3)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 ,即 或 。 (4)平衡法:物体在液体中处于漂浮或悬浮的平衡状态,即物体只受 和 的作用,此时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自身的重力,即 。 【合作探究】控制变量法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来研究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跟踪训练1.如图所示,装有少量细沙的长直平底玻璃管漂浮于水面,玻璃管的底面积为5×10-4 m2,浸入水中的长度是0.1 m。问:(ρ水=1.0×103 kg/m3,g取10 N/kg)(1)玻璃管和细沙的总重是多少 (2)当向水中撒入一些盐并搅拌均匀后,玻璃管向上浮起0.01 m,此时食盐水的密度是多大 2.*小明在生活中发现木块总浮在水面,铁块却沉入水底,由此他提出两个问题:问题1:浸入水中的铁块是否受到浮力 问题2: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为此他做了进一步的猜想,设计并完成了如图所示实验。(1)b、c图中弹簧测力计示数均小于a图中弹簧测力计示数,说明浸入水中的铁块 (选填“受到”或“不受到”)浮力的作用; (2)做 (选填字母)两次实验,是为了探究铁块浸没在水中时所受浮力大小与深度是否有关; (3)做d、e两次实验,是为了探究浮力大小与 的关系。 【参考答案】1.竖直向上2.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3.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排开的气体受到的重力4.F浮 N ρ液 kg/m3 V排 m35.(1)重力G 示数F' 之差 F浮=G-F'(2)F浮=F下-F上(3)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F浮=G排 F浮=ρ液V排g(4)重力 浮力 F浮=G物合作探究1.答:(1)V排=Sh=5×10-4 m2×0.1 m=5×10-5 m3G=F浮=ρ水gV排=1.0×103 kg/m3×10 N/kg×5×10-5 m3=0.5 N(2)撒入食盐后,V排'=Sh'=5×10-4 m2×(0.1-0.01) m=4.5×10-5 m3因F浮'=G,即ρ盐水V排'g=G则ρ盐水==≈1.1×103 kg/m3。2.(1)受到(2)c、d(3)液体密度单元实践作业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的深潜信息, 讨论影响其所受液体压强和浮力大小的因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