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东省江门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1.有学者发现,商代晚期铭文中的一些文字在构型上与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器物形状相似(如图),这一发现( )A.体现了实物史料可信度更高 B.推前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C.印证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D.提供了早期文字研究的新佐证2.考古学家发现在殷墟出土的大批龟甲、兽骨上刻有文字。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通过甲骨文我们可以了解( )A.早期国家的特征 B.私有制的起源 C.母系氏族的状况 D.分封制的瓦解3.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 )A.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建立 B.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C.为记录商代历史而诞生 D.是今天我们研究商代社会的重要史料4.据考古报告,商代女军事家妇好墓出土的仅青铜器至少有1.6吨。殉葬人数不少于16人,有100多件兵器,其中有两件青铜铖特别大,一件重8.5千克,一件重9千克,上面铸有妇好的铭文。这反映了商代( )A.具备雄厚的经济基础 B.相对发达的手工业文明C.崇尚武力的时代特征 D.具备较成熟的文字系统5.郑州小双桥商朝早期遗址出土的朱书文字是用软笔蘸朱砂等颜料书写于陶缸器表或口沿内侧的,这些陶缸多出土于祭祀区的地层和遗迹中,从文字的形态结构看,其与商代晚期的甲骨文属于同一系统。这一考古发现能够说明( )A.朱书文字主要用于占卜 B.商代的祭祀活动程序复杂C.甲骨文发展有历史积淀 D.商之前已有成熟文字系统6.有学者研究指出,甲骨文的“天”字属于会意字,字形像正面站着的“人”(如图1),突出人的头部,与现代宇航员的形象相似(如图2),并引用《说文解字》中关于“天”的注解“颠也,至高无上”,将其意解释为从头顶一直延伸到无穷远处。该学者旨在说明,商代( ) A.对天的原始自然崇拜 B.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C.文字凸显占卜和祭祀 D.甲骨文预示科技发展7.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宫室建筑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宫殿”。2021年中国最早“宫殿”在“河洛古国”——河南郑州双槐树遗址发现,此次发现将中国宫室制度提前1000年左右。这表明A.考古史料须与文献史料相互佐证 B.只有考古史料才能印证历史的真伪C.历史结论只能依靠考古进行证实 D.历史会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而修正8.2021年,在四川三星堆遗址中发现了“鹦”形纹饰青铜尊,“鹗”是中国对猫头鹰类鸟的总称,相隔1300多千米的殷墟也曾出土“妇好鹗”。此外,三星堆玉璋的外形和河南二里头玉璋极其类似,考古学家断定是从夏朝流传而来。以上考古发现再次实证了A.中国古人崇拜猫头魔一类的鸟 B.三星堆青铜器和玉器均为礼器C.古蜀文明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D.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9.有学者指出,殷商甲骨文中已出现象形字“册"(如下图),像一捆竹木简编连在一起的形状,有时加“示”旁,有用作祭祀之意,在已出土的甲骨中至少有20片出现用毛笔蘸朱砂或墨描写过的痕迹。该学者旨在说明,商代( )A.甲骨是最重要的书写材料 B.甲骨并非唯一的书写载体C.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D.甲骨文主要用于占卜祭祀10.下图是考古人员在殷墟小屯村E10坑发掘的鹿头骨。上面刻辞是“戊戌,王蒿田……文武丁……王来征”(大意为戊戌那天,商王在一个叫蒿的地方从事田猎)。材料可以用于说明( )A.甲骨刻辞完全用于占卜 B.商周的奴隶制文明已经高度发达C.渔猎是殷商最主要产业 D.甲骨的发掘使商朝历史成为信史11.汉代良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反对严刑峻法、大肆株连,如西汉黄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东汉秦彭“吏有过咎,罢遣而已,不加耻辱。百姓怀爱,莫有欺犯”。这一司法实践( )A.促成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B.体现了无为而治的特征C.适应了治国理念的调整 D.反映了监察制度的缺失12.汉初,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主张“顺民之情,与之休息”。其思想来源于( )A.道家学说 B.墨家学说 C.法家学说 D.儒家学说13.汉初,曹参为相,举事皆循旧例,无所变更。对于“言文刻深,欲务声名”的人,斥而不用。这做法A.阻碍了国家人才的选拔 B.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C.动摇了儒家的正统地位 D.是汉承秦制的其体表现14.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可以看到所谓“至正者静,至静者圣”“善为国者,太上无刑”“重柔者吉,重刚者灭”等信息,材料中反映的思想( )A.适应了汉初休养生息的需要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融合了儒法两家的治国思想 D.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15.西汉景帝曾下诏:“夫吏者,民之师也,车驾衣服宜称”,要求郡国守相和其他地方各级官吏所用车马和骑乘的服饰要符合朝廷礼制的规定,地方基层官员严禁不穿官服到处乱走。这一诏令旨在( )A.明确郡国守相的行政职责 B.强调地方官员的教化职能C.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限制不断膨胀的王国势力16.汉初几位皇帝提倡以“孝”治天下,选拔孝敬父母的平民出任官员,把尽孝与治国联系在一起;汉初的儒生也编了一部《孝经》,汉武帝时代《孝经》虽未在五经之列,但它是官方意识形态规定的必读教科书。这些现象说明汉代( )A.吸取秦朝教训提倡平民政治 B.《孝经》是汉初国策的基础C.确立了家国同构的治国理念 D.儒家取代道家成为官方哲学17.汉初统治者反思了秦朝“举措太众,刑罚太极”,因而“兵皆罢归家”。《汉书》记载:“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邀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京师之钱累百万,贯朽而不可校。……人人自爱而重犯法。”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地方行政制度革新完善 B.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C.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D.统治政策的合理调整18.汉高祖刘邦进入咸阳时曾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但他并未悉除秦法,甚至连秦的苛法也没有完全废除,以致到孝惠、高后和文帝时,还在废除秦的妖言令等苛法……高祖元年至高祖十一年之间的法律,是全部继承秦律的汉律。据此可知A.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法律过于严苛 B.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得到关中百姓的支持C.汉朝统治者对关中百姓采取了适应民情的政策 D.汉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而实行宽刑仁政19.“罪己诏”是中国古代帝王自我检讨、自我反省的一种官方诏书。有学者统计了两汉时期皇帝颁布下发的“罪己诏”,如下表。两汉的“罪己诏”( )朝代 皇帝 下诏次数 下诏原因西汉 文帝 2 日食;匈奴入侵宣帝 2 地震;总结失政元帝 5 地震、日食;总结失政东汉 光武帝 3 日食、地震;总结失政和帝 1 蝗灾安帝 3 一系列自然灾害A.表明儒学独尊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B.具有明显的农耕文明色彩C.说明防范外族侵扰成为施政重点 D.体现君主专制强化的趋势20.根据《汉书》记载,汉初惠帝和高后时代,公卿皆武力功臣,文士如秦代一样不被笔墨供养,而文帝时却下诏要求各诸侯王、公卿、郡守为朝廷“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这一变化反映了此时汉政权( )A.社会建设成为社会主旋律 B.统治者追求“有为”治国C.治国政策已转向重文轻武 D.内忧外患得到有效解决21.贾思勰《齐民要术》的卷九中专门列有《炙法》篇,对胡人的烹饪方法“炙”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如烧饼就是把“羊肉二斤,葱白一合,豉汁及盐”熬熟,加入生发面饼中“炙之”,还有用“炙法”来制作家畜、家禽、水产类的记载。这些记载体现了( )A.饮食习俗胡化成为主流 B.民族交往促进文化交融C.人口流动加快南方开发 D.政治改革推动习俗变迁22.下列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符合的是A.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神农本草经》奠定中医理论的基础B.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直接导致唐王朝的灭亡C.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D.元朝时期玉米甘薯传入中国,大幅提高了粮食总产量23.以下科技发明成果,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是(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③《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④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基本成熟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4.北朝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性返道,劳而无获。”他旨在强调农业生产应该A.顺应自然,遵循规律 B.提高农业生产技术C.增加投入,扩大生产 D.强化土地资源开发25.学者严火其指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不仅表达了明确的农本思想,同时又有鲜明的求利思想。这说明贾思勰的思想( )A.与传统儒家主流思想相背离 B.肯定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必要性C.受重利轻义思想的影响深刻 D.顾及到国家与民众利益的统一性26.成书于北魏的《齐民要术》吸收了《尚书》《诗经》等经典的民本、农本思想,主张富民、孝道,指出赡养父母的前提是要发展农业;并吸收了孟子、荀子等人的主张,要求遵循天时、地宜的自然规律。这说明( )A.儒家思想影响农业理念 B.统治阶级推崇儒家文化C.民族关系决定经济发展 D.自然条件限制农业生产27.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记载了当时中原汉人饮食中出现多种“胡物”,如胡饭、胡羹、羌煮等:西安出土的《戎进墓志》记述西域胡人戎氏家族习汉文、崇儒学,并将籍贯由“上源西域人”改为“恒州灵寿(今河北灵寿)人”。上述现象主要反映魏晋时期A.南北方生活习惯趋于一致 B.人口流动趋势明显C.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D.民族交融内涵丰富28.以下是成书于约533一544年《齐民要术》部分目录简表。据此可知,北方目录篇目 涉及领域耕田、收种、种谷、施肥 耕作技术谷(84个品种);豆、麦、麻、稻等13篇 农作物品种种蔬菜12篇 蔬菜种植枣、桃、李等果树栽培12篇 果树栽培畜、禽及养鱼6篇 畜牧、养鱼酿酒4篇,酿造酱、醋、乳酪、储存22篇 酿造、加工A.经济远远超过南方 B.具有民族交融特色C.农耕经济发展充分 D.商品生产高度发展29.魏晋时期,刘徽受《易经》中关于数量关系的启发创立了割圆术。南朝祖冲之用割圆术,求得了精确到第七位数字的圆周率,他还著有《易义辨》《孝经注》和《论语注》。北周甄鸾的《五经算术》,则专为《诗经》《周易》《礼记》等作注。据此可知当时A.自然科学与实践的关系紧密 B.儒学加深了人们对数学的认识C.技术水平在世界居领先地位 D.科学家在研究中注重逻辑思辨30.《齐民要术》记载:“七月七日取水作之。大率麦院一斗,勿扬簸。水三斗,粟米熟饭三斗,摊令冷。先下麦,次下水,次下饭,直置勿搅之。以绵幕瓮口,拔刀横瓮上。一七日,著并花水一碗;三七日,旦,又著一碗,便熟。常置一瓠瓢于瓮,以挹醋。”上述材料信息主要反映( )A.《齐民要术》主要是手工艺著作 B.经济作物种植普遍推广C.南北经济广泛交流和巨大发展 D.古代农学的实用性特点31.唐代宗时安史之战平息,在代宗宝应元年的敕文中提到“近日已来,百姓逃散,至于户口,十不半存”,时任道州刺史元结也提到:“道州旧四万余户,经贼已来,不满四千”。据此可说明唐代( )A.小农经济基础瓦解 B.农民赋税负担日益加重C.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D.经济政策调整势在必行32.宋人钱彦远上书称:“臣闻隋唐之制,有赋、租、庸、调四者之入。自杨炎变两税法,天下称便。”“天下称便”的主要原因是两税法( )A.加强了人身控制 B.简化了税收名目C.缩小了征税范围 D.降低了赋税税率33.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是古代赋役制度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其最重大的意义在于(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C.改变了长期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D.取消了人头税,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34.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的方向发展。其目的是( )A.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B.解决政府财政困难C.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35.唐朝初期租庸调制规定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缴纳一定的绢布来替代徭役;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征收户税,按田亩征收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 )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 B.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36.唐朝的两税法规定:对于没有固定居住地的流动商贩,所在郡县按照其收入的三十分之一征税。另外,曾经在“租庸调制”中享有免税特权的皇亲国戚、官僚、豪门、寺院等,都被免除特权。由此可知,唐朝两税法的实行( )A.有效地扩大了征税范围 B.剥夺了贵族阶层的政治特权C.限制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旨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37.下图是唐代两税法实施之后的中央与地方两税分配表。根据此图,得出的合理推断是( )A.地方分权的趋势日益明显 B.税收种类逐渐侧重于人头税C.地方藩镇已完全失去控制 D.两税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38.下表为学者统计的有关唐代敦煌地区不同时期家庭结构情况。这说明当时( )类型 比例(%) 时期 核心家庭(2~3人) 主干家庭(6一8人) 联合家庭10人以上 其他家庭 总计701~769年 户数(户) 47 13 9 14 83百分比 56.6 15.7 10.4 17.3 100820~876年 户数(户) 3 6 12 2 23百分比 13 26 51.2 9.8 100A.战争导致了个体小农经济衰退 B.税制变化推动了家庭结构的变迁C.农本观念在中原地区影响深远 D.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不断完善39.唐代大和四年(830年)以后,朝廷实行户帖制度。户帖由县一级政府下发给具体的税收征管人员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户帖以登记的形式把每户的资产固定下来,使百姓能够以客观的载体寻找资产归属和所有者。据此判断,唐代实行户帖制度的背景是( )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在加深 B.租庸调制度的弊端已显现C.工商业者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D.朝廷已经推广实施两税法40.唐建中元年(780年),“两税法”改革开始推行,内容包括:选取该州课税钱谷量最多一年的额数,作为该州的两税定额,再将这个定额划分成上供(上缴国库),送使(节度使留用),留州(州财政留用)三个份额,史称“两税三分”。这一改革( )A.强化了唐朝中央集权制度 B.激化了政府与藩镇的矛盾C.实现了财政资源重新配置 D.严重削弱了州县财政实力41.据专家研究统计,两宋科举共取士115427人,平均每年361人。以年平均数计,宋代的取士人数是唐代的5倍,元代的30倍,明代的4倍,清代的3.4倍。专家的统计与下列现象最为契合的是( )A.“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B.“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C.“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D.“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42.下表为宋代科举的三级考试制度,这一制度设计( )解试 省试 殿试地方官主持考试 尚书省礼部主持考试 皇帝主持考试A.抑制了结党风气 B.造成了人才短缺C.固化了社会阶层 D.明确了选官标准43.南宋学者陈傅良说:“自国初以行举,诱致偏方之士,而聚之中都”,“愿仕于本朝。由是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以此得人。”这反映出,宋代”( )A.官员的政治素养高 B.科举制冲击了门第观念C.官员选拔标准宽松 D.科举选拔官员公平公正44.据学者统计,宋近320年间,仅正奏名进士即达43000人之多,当时的135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以及太学三舍考选等途径任官的。材料反映了A.宋代的社会阶层流动性大大加强B.宋代的科举制更利于人才选拔C.科举制成为国家选才的主要途径D.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45.北宋时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 )A.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平衡 B.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C.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 D.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46.下面是唐宋时期中央各类官办学校入学资格统计表。由表中呈现的变化可推知( )学校名称 朝代 入学资格国子学 唐朝 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以上曾孙宋朝 京朝七品官以上子孙太学 唐朝 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曾孙宋朝 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四门学 唐朝 七品以上,侯伯子男子及庶人中的杰出者宋朝 八品以下官员至庶人子弟A.知识分子成为主要参政力量 B.宋代统治基础进一步扩大C.教育逐渐摆脱贵族垄断局面 D.理学思想影响不断扩大47.在宋代州试时,试纸由官府盖印当场发给,发现夹带作弊的当场遣出。现任官员和不属本籍的寓居士人,不得参加州试,而由转运使主持另行考试。州试后要将报名人数、落选人数以及上解举子姓名、答题文卷一律报送礼部贡院,以供查核。这些措施A.选拔了德才兼备的官员 B.反映了科举制日趋规范化C.杜绝了科场舞弊的发生 D.保证了考试的公平和公正48.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南宋史家郑樵云:“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上述材料表明,魏晋之后( )A.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 B.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C.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 D.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49.在官吏选拔中,唐初规定“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等。而到了宋代,宋太宗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选送,即参加科举考试)。”此例一开,工商业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者不计其数,其中佼佼者,如商人之子冯京,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后官至参知政事。这一变化( )A.导致南北分卷B.给政治增添活力C.加强对官员的考核D.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50.据下表推断,两宋时期两宋状元家世统计阶段 政府政策 高级官员 中级官员 低级官员 平民子弟 阶层不详 总人让数”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建隆元年至庆历六年(960-1046) 对状元的出身不作限制 7 16.7 10 23.8 12 28.5 1 2.4 12 286 42皇祐元年至绍兴二年(1049一1132) 官员子弟不能被选拔为状元 10.3 7 24.1 10 34.5 8 2.7 29绍兴五年至成淳十年((1135-1274) 寒士先于贵胄 21 3 6.4 9 19.1 16 34.0 18 38.4 47A.状元大多出自官宦家庭 B.社会阶层的鸿沟已经被打破C.选官的渠道趋向多元化 D.状元出身受政策导向的影响51.明朝隆庆年间,某地市集以马、牛、羊、骡、驴、马尾、羊皮、皮袄诸物与缎、布、绢、棉花、米、盐、梭布等物品进行交易,但禁止出售硝磺、钢铁和盔甲。该市集最有可能位于地图中的哪一位置( )A.① B.② C.③ D.④52.下图为明代政府所制作的茶马互市金牌信符,它是以茶易马的专用凭证。此金牌信符可以说明明代( )A.重农抑商政策废除 B.地域商人群体形成C.全国商贸网络出现 D.互市贸易管理严格53.明代后期,南方一些地区的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手段。这里“新的经营手段”是指( )A.与官营手工业合作 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C.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 D.机器大生产的开始54.正德年间都御史杨一清在上疏中奏:“以马为科差,以茶为酬价,使之远夷(为)臣民,不敢背叛。如不得茶,则病且死,以是羁縻之,实贤于数万甲兵,此制西番以控北夷之上策也。”材料表明茶马互市( )A.增加了明朝财政收入 B.挽救了西藏人民性命C.便利了中央对西藏的控制 D.加强了中外之间的交流55.明朝时,西北军用马匹主要是通过茶马互市获得的,朝廷在西北设立秦州、洮州等8个茶马司。清朝顺治至雍正年间,西北茶马司大体在5个左右。到乾隆中叶,西北各茶马司被朝廷裁撤。据此推知,材料所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 B.马匹在战争中的地位下降C.各民族之间差异逐渐缩小 D.茶叶生产格局的时代变化56.有史书论及明代茶马贸易:“诸茶场地设茶课司,定税额,陕西两万六千斤有奇,四川一百万斤……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山后归德诸州,西方诸部落,无不以马售者。”由此可知当时的茶马贸易( )A.本质上是朝贡贸易 B.促进了区域间的经贸往来C.在榷场中进行贸易 D.成为了明代主要税收来源57.明代推行招商中茶制、利用茶商的力量将川陕茶叶运往西北茶马司易马,并以变卖茶叶运输总量的百分之六十作为酬劳。这( )A.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增加了茶叶贸易成本C.提高了茶商社会地位 D.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58.张家口原是明初长城沿线的一个军事重镇,隆庆年间,逐渐成为商贾云集的边贸城市,晋商一度活跃于此;清代批准开通途经张家口的对外官道,从此它成为中俄贸易的重要枢纽之一。据此可知,张家口的兴盛主要基于( )A.优越的地理位置 B.海外贸易的发展C.晋商群体的活跃 D.政府的边疆政策59.明朝大力发展茶马贸易,在河州(今甘肃南部)设置茶马司,其贸易“控西夷数万里,跨昆仑,通天竺,西南距川,入于南海”,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茶叶疆域。明代学者解缙认为茶有着“夷夏之交,义利之辨,寅宾尚忠信而笃敬,河州固唐虞三代之邦也”的作用。据此可知,茶马贸易( )A.巩固了传统“宗藩”秩序 B.扩大了明王朝的疆域范围C.开启了跨区域贸易局面 D.增强了中华文化的认同感60.明清时期朝廷以茶为中介,利用茶商的力量将川陕茶叶运往西藏和西北地区,以官茶换取马匹。边疆少数民族饮食以肉、乳为主,而茶是必不可缺的饮品,可以“攻肉食之膻腻,涤通宵之昏寐”,由此出现了“蜀茶总入诸蕃市,胡马常从万里来”的局面。由此可见,茶马互市( )A.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C.增加了茶叶贸易成本 D.成为主要的贸易形式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晚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二里头文化遗址属于商朝之前的夏朝遗址,商朝晚期的一些文字与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器物形状相似,这体现了我国文字的传承,提供了早期文字研究的新佐证,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实物史料可信度更高”,排除A项;仅仅依据一些出土的器物形状无法得出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推前,排除B项;仅根据这些文字不能印证“多元一体”,排除C项。故选D项。2.A【详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助于我们了解商代的社会发展状况,包括早期国家的特征,A项正确;私有制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排除B项;商代不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排除C项;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排除D项。故选A项。3.D【详解】依据材料“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是商代人占卜的记录,其构字特点和今天的汉字基本相同,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较为成熟的汉字,是今天我们研究商代社会的重要史料,D项正确;商代是奴隶制王朝,而非封建国家,排除A项;甲骨文是商代人占卜的记录,其目的不是记录商代历史,排除B项;甲骨文未通行于各个部族,在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上作用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4.B【详解】依据材料“商代女军事家妇好墓出土的仅青铜器至少有1.6吨。殉葬人数不少于16人,有100多件兵器”,可以看出商代的青铜铸造工艺先进,手工业水平高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朝的经济基础,排除A项;材料不能得出崇尚武力,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商代的文字系统,排除D项。故选B项。5.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商朝早期出土文物中的文字与甲骨文属于同一系统,突出了商朝文字的历史继承与发展,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这些文字与占卜有何关系,排除A项;带有朱书文字的陶缸用于祭祀不足以说明商代祭祀活动程序复杂,排除B项;从材料只能看出商代文字的情况,无法推断出商之前文字的发展程度,排除D项。故选C项。6.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甲骨文中的“天”象征着人对自己头顶的延伸,属于当时人对天的主观臆想,体现了对天的原始自然崇拜,A项正确。秦朝才建立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对“天”的解读,无法体现占卜和祭祀,排除C项;甲骨文预示科技发展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7.D【详解】依据题干可知。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宫室建筑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宫殿”,但是随着考古的新发现,中国宫室制度提前1000年左右,这表明历史认识会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而得以修正,D正确;题干并没有涉及文献史料的作用,无法得出考古史料须与文献史料相互佐证,A排除;考古史料是印证历史真伪的重要史料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史料,只强调考古史料的作用未免过于绝对化,B排除;历史结论除了依靠考古史料之外,也可以参考文献史料等相互印证,C排除。故选D。8.D【详解】四川三星堆遗址、殷墟都出土猫头鹰类鸟纹饰等,三星堆玉璋的外形和河南二里头玉璋极其类似,说明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故选D;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反映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有一致性,并非突出其地方色彩,排除C。【点睛】9.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甲骨和竹简在商朝时期都是文字的书写载体,B项正确;结合材料“竹木简编连在一起的形状”和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期可作为书写的材料除了甲骨之外还有青铜器和竹简,但没有对比,不能得出“最重要”的结论,排除A项;“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甲骨文主要用于占卜祭祀”的表述虽正确,但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10.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殷墟甲骨文的出土及其被解读,使商代社会的一些信息为世人所知,由此也证明了商朝确实存在的事实,D项正确;鹿头骨刻辞记载的是商王田猎的事,并非占卜,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周朝奴隶制文明的成就,排除B项;材料虽然记述了商王田猎之事,但不能说明渔猎是商最主要的产业,排除C项。故选D项。11.C【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汉代吸取秦朝因严刑峻法而亡国的教训,注意减轻刑罚,汉代良吏反对严刑峻法、大肆株连,适应了治国理念的调整,C项正确;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促成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排除A项;西汉初年实行“无为而治”,而材料所述内容还涉及东汉,排除B项;反对严刑峻法、大肆株连,体现政府的法律制度而非官员监察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12.A【详解】根据题干“推行‘无为而治’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措施来源于老子的政治主张。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A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B项;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排除C项;儒家主张“以德治国”“仁政治国”,排除D项。故选A项。13.B【详解】从材料中“皆循旧例,无所变更”、对“欲务声名的人斥而不用”反映出曹参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汉初的有利于经济的恢复,B正确;AD与材料无关,排除;此时儒家思想尚未确立正统地位,C排除。故选B。14.A【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至正者静,至静者圣”“善为国者,太上无刑”“重柔者吉,重刚者灭”可知,黄老学派主张清静无为,与民休息,这种思想适应了汉初休养生息的需要,A项正确;这种思想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是黄帝之说和道家思想,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15.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材料“夫吏者,民之师也,车驾衣服宜称”,可知吏为民师,所以地方官吏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礼制的要求,以教化民众,B项正确;材料并非强调郡国守相和地方官员的行政职责,排除A项;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在汉武帝统治时期才确立,排除C项;材料与限制王国势力膨胀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B项。16.C【详解】依据材料“选拔孝敬父母的平民出任官员,把尽孝与治国联系在一起”,可以看出家国一体观念对汉朝的影响较大,C项正确;汉代是封建政府,不代表平民利益,排除A项;汉初国策是道家思想,排除B项;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17.D【详解】本题考查西汉统治政策,题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汉初接受秦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说明这一时期的统治政策进行了合理调整,D项正确;题干没有说明地方的行政制度的变化,排除A项;汉初采取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儒学这一时期并没有成为统治思想,排除B项;汉初经济贫困,社会残破,统治者采取抑制工商业者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18.C【详解】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他并未悉除秦法,甚至连秦的苛法也没有完全废除”“高祖元年至高祖十一年之间的法律,是全部继承秦律的汉律”可知汉朝的法律对秦朝法律也有很多的继承,AD项与材料意思不符,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汉高祖刘邦进入咸阳时曾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可知C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法律。19.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两汉时期皇帝颁发的“罪己诏”均与天文地理有关,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是农业立国,小农经济是封建国家的经济命脉,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儒学的地位,排除A项;抵御匈奴并非是重点,排除C项;材料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0.A【详解】根据“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可得出文帝时期注重选拔人才,为国家治理谏言献策,这反映出当时社会建设成为社会主旋律,A项正确;当时仍然是无为而治,排除B项;重文轻武是宋代政策,排除C项;外患仍然存在,排除D项。故选A项。2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详细介绍胡人的烹饪方法,体现出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间的交往促进了文化交融,B项正确;仅有贾思勰介绍胡人烹饪方法和技术一项,不能说明胡人饮食习俗在当时居于主流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人口流动影响南方开发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仅介绍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烹饪方法,并未提及政治改革对社会习俗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22.C【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C项正确;奠定中医理论的基础的是《黄帝内经》,排除A项;黄巢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没有推翻唐王朝,排除B项;玉米甘薯传入中国是在明代,排除D项。故选C项。23.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魏晋时期的裴秀在《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②③正确,C项正确;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时期,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基本成熟是在宋代,排除包含①④的ABD项。故选C项。24.A【详解】材料“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强调的是农业生产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因时生产,A项正确;材料与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增加投入及强化土地资源开发的说法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点睛】25.D【详解】依据材料“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不仅表达了明确的农本思想,同时又有鲜明的求利思想”,可以看出贾思勰从国家角度出发,主张重农,从民众角度出发,主张求利,体现国家与民众利益的结合,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不仅是重农抑商,排除B项;材料不能看出其受到重利轻义思想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26.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北魏的《齐民要术》吸收了《尚书》《诗经》等经典的民本、农本思想,主张富民、孝道,指出赡养父母的前提是要发展农业;并吸收了孟子、荀子等人的主张”可知,《齐民要术》中吸收了儒家经典和儒家先贤关于发展农业的思想,这说明儒家思想影响农业理念,A项正确;材料说明儒家思想影响农业理念,未涉及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态度,排除B项;“民族关系决定经济发展”夸大了民族关系对经济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说明人们需顺应自然规律发展农业,而非当时的自然条件限制农业生产,排除D项。故选A项。27.D【详解】中原汉人饮食受少数民族影响,西域胡人学习汉文、改籍贯,反映了民族交融的内容丰富,故D项正确;A项表述太绝对化,排除;材料反映了中原与西域的民族交融,无法体现人口流动趋势明显,排除B项;南宋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28.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篇目记载了农耕技术、农产品种类及农副产品加工多个领域,农业经济经验丰富,说明农耕经济发展充分,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对南北方经济,无法得知北方超过南方,排除A项;材料中涉及的主要是农耕文明,体现不出民族交融,排除B项;《齐民要术》重在农业,无法提现商品经济高度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29.B【详解】魏晋时期,刘徽受《易经》启发创立了割圆术,为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第七位数字创造了条件,祖冲之等数学家为儒学经典作注等活动,反映出当时儒学加深了人们对数学的认识,B项正确;自然科学与实践的关系紧密和材料中数学家应用、注解儒学经典等不符,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魏晋时期我国技术水平在世界居领先地位,C项错误;科学家在研究中注重逻辑思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30.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这是古代醋的一种制作流程,由此可得出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农学的实用性特点,D项正确;《齐民要术》是一部农学著作,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明利用麦、粟来酿醋,并不能说明经济作物的普遍推广,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体现南北经济的广泛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31.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至于户口,十不半存”、“道州旧四万余户,经贼已来,不满四千”可知,由于安史之乱的影响导致地方人口逃散,这势必影响赋税的收取,说明经济政策调整势在必行,D项正确;唐朝时期小农经济的基础并没有瓦解,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政策调整的必要性,并不能说明农民赋税负担的日益加重,排除B项;材料内容和藩镇割据局面的是否形成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3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减少税收名目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官员对农民的盘剥,B项正确;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A项;两税法只是按人丁和资产收税,并未缩小范围,排除C项;两税法并未降低赋税税率,排除D项。故选B项。33.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主要是征税标准的变化,即由人丁为主到以土地和资产为主,改变了长期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有利于促进赋税征收的公平性,C项正确;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并非是主要意义,排除AB项;丁税取消是在清朝的摊丁入亩之后,排除D项。故选C项。34.B【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唐德宗时期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目的是解决财政困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项正确;放松人身依附关系是两税法带来的影响或作用,排除A项;促进农产品商品化、催生新的经济因素,不符合唐德宗时期经济生产政策的实际情况,排除CD项。故选B项。35.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唐朝时期以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征税标准由人丁向资产和田亩过渡,这说明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项正确;根据“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征收户税”可知尚未废除人丁税,排除A项;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是在宋代,排除B项;这一变化是社会形势变化的结果,并不仅仅得益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36.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两税法以男丁与田地数目为标准,并对流动的商贩征税,免除特权阶层的税收特权,这有利于扩大征税范围,A项正确;两税法在客观上对户籍管理有所松弛,有利于人口流动,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贵族阶层的经济特权,没有涉及政治特权,排除B项;两税法是为了增加国家收入,不是为了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37.A【详解】根据材料“唐代两税法实施之后的中央与地方两税分配表”中的信息,可知,唐代两税法实施之后,地方留成为占比较大,说明地方势力强大,进而说明地方分权的趋势日益明显,A项正确;材料的信息是钱税、粮税,看不出人头税,排除B项;“地方藩镇已完全失去控制”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地方截留过多,不能得出增加财政收入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38.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唐朝前期家庭人口主要是小户制,这是因为在均田制下,唐前期农民家庭普遍授田不足,而且在当时制度下,规模较大家庭要承担更多的徭役和兵役。因此,为了保证对农田的精耕细作和劳动力的合理使用,只能保持小规模家庭进行劳动。780年,唐朝颁行的两税法以户等高低和资产多少为收税标准,一改过去以“丁身为本”的税收原则,因此农户隐瞒户口的现象减少了,家庭规模也扩大了。农民经营模式多样化发展,也需要较多的劳动人手共同合作,这也是促使农民家庭人口由核心家庭向联合家庭整合的重要原因,B项正确;仅凭材料表格数据无法得出战争导致了个体小农经济衰退的结论,排除A项;敦煌不属于中原地区,排除C项;材料没有关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相关论述,排除D项;故选B项。39.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830年)以后”“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把每户的资产固定下来,使百姓能够以客观的载体寻找资产归属和所有者”,再结合所学,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亩交纳地税,可知户帖制度的背景是两税法的推行,D项正确;“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与“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把每户的资产固定下来”等信息无关,不是户帖制度的原因,排除A项;830年,唐朝已经终止租庸调制度,排除B项;“工商业者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不符合唐朝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40.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实施后,地方将岁入分成三份,即上供、送使、留州,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在承认藩镇割据的情况下,确保地方权益的曲折形式,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既保障了地方的财政收入和利益,也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是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政资源的重新配置,C项正确;这一制度承认了藩镇割据的现状,重新调整了中央与藩镇的关系,不是中央集权制度强化的表现,排除A项;这一改革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央与地方藩镇的关系,而非激化,排除B项;这一改革使得地方财政收入也得到一定保障,而非削弱,排除D项。故选C项。41.A【分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重文轻武,出现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对科举考试尤其重视,因此录取人数大大增加,超越了唐朝和元明清,A项正确;“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是唐代出现的现象,排除B项;“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描述的是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排除C项;D项是对明清八股取士制度的批判,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42.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通过殿试,被选拔出来的学子便成了“天子门生”,抑制了主考官与考生结党的风气,A项正确;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科举制是在层层选拔人才,排除B项;科举制本身打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标准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43.B【详解】材料“自国初以行举,诱致偏方之士,而聚之中都”“由是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以此得人”信息体现科举制不看重出身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门第观念,B项正确;材料与官员的政治素养高、官员选拔标准宽松无关,排除AC项;科举选拔为平民参政提供了机会,体现公平公正,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44.C【详解】材料“当时的135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以及太学三舍考选等途径任官的”说明的是科举制成为国家选才的主要途径,C项正确;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同其它选官制度的对比,排除B项;材料与提高官员文化素养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45.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宋后实行南北分卷制度以照顾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的劣势,这体现了当时南方经济繁荣背景下文化水平超越北方的趋势,因此南北分卷制度是对文化重心南移趋势的回应,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北宋南北分卷制度不能导致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只是维持南北取士人数的均衡,排除C项;根据材料“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可知,北宋南北分卷制度并不是为了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由于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排除D项。故选B项。46.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通过表格中的比较,可知在宋朝时期,入学资格比较低,在此情况下,宋朝时期有比较多的人可以接受中央官办学校的教育,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B项正确;表格反映出宋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未提及参政力量主体,排除A项;在春秋时期,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已经被打破,排除C项;题干中的变化与理学思想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47.B【详解】材料“试纸由官府盖印当场发给,发现夹带作弊的当场遣出”“州试后要将报名人数、落选人数以及上解举子姓名、答题文卷一律报送礼部贡院,以供查核”体现的是宋朝严格规范科举考试程序,说明的是科举制日趋规范化,B项正确;材料与选拔德才兼备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C项错在“杜绝”,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D项错在“保证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B项。【点睛】48.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魏晋之后(中国)。据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选官的依据是门第,唐朝出台政策打击旧士族的权益,说明魏晋之后,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门阀士族的衰落,无法得出科举取士的逐渐完善,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实现”,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49.B【详解】根据材料唐朝规定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而到了宋代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等信息可知给政治增添了活力,B项正确;南方和北方经济和文化差距的拉大导致南北分卷,排除A项;材料不体现管员的考核,排除C项;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是科举制的影响,唐朝也有科举制不是宋朝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50.D【详解】由材料可知,两宋时期当政府“对状元的出身不作限制”时,平民子弟在状元中的占比仅为2.4%;当“官员子弟不能被选拔为状元”或“寒士先于贵胄”时,平民子弟在状元中的占比达到34%以上,这说明政府政策对状元的出身有较大影响,D项正确;状元大多出自官宦家庭,符合政府“对状元的出身不作限制”的时代,与“官员子弟不能被选拔为状元”的时代不符,排除A项;社会阶层的鸿沟在宋代之前就已经被打破,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两宋时期状元的出身受政府政策影响,没有体现选官的渠道趋向多元化,排除C项。故选D项。5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中描述的市集是明朝时期北方边界的马市,是明政府与北方少数民族进行贸易交往的市集,所以应该位于①处,A项正确;②③④都位于长江以南,与马市开设的位置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点睛】52.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从材料的内容可知,茶马互市要有政府颁发的特制金牌,并且只颁布给合适的人,说明当时对互市贸易的管理与控制较严格,D项正确;明代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废除,A项正确;地域商人群体形成是指徽商、晋商等,材料中只体现政府对互市贸易的规定问题,没有涉及地域商人群体,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互市贸易,而没有反映全国的贸易,排除C项。故选D项。53.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明代后期。根据材料“明代后期,南方一些地区的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手段。”及所学可知,明代后期,南方一些地区的私营手工业行业中出现了使用自由雇佣劳动力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这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C项正确;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的合作由来已久,不算是新的手段,排除A项;私营手工业工人的增减不是经营手段的变化,排除B项;大机器生产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事情,排除D项。故选C项。54.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此制西番以控北夷之上策也”,可知材料强调对西藏的控制,有利于中央对西藏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主要阐述的是“不敢背叛”“此制西番以控北夷之上策也”等政治方面的目的,并没有涉及财政收入的增加,排除A项;挽救了西藏人民性命错误理解了材料的内涵,排除B项;茶马互市不是对外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55.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西北边疆形势不稳,因此战马需求量大,经过清初几十年的努力,西北紧张的民族关系得以缓和,西北的民族与政治格局基本稳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由此推知,乾隆中叶茶马互市走到了尽头,于是西北各茶马司裁撤,清代茶马互市走向终结,故其原因在于清代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明朝战马需求量大,材料不涉及马匹在战争中的地位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明清时期茶马互市,材料不涉及民族融合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明清时期茶马互市的信息,据材料无法推断出茶叶生产格局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56.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诸茶场地设茶课司,定税额,陕西两万六千斤有奇,四川一百万斤……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山后归德诸州,西方诸部落,无不以马售者”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南地区的茶马贸易,属于内地与边疆地区商业贸易的主要形式,促进了区域间的经贸往来,B项正确;茶马贸易不属于朝贡贸易,排除A项;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仅讲述茶马贸易的概括,未体现它成为了明代主要税收来源,排除D项。故选B项。57.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选项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利用茶商的力量将川陕茶叶运往西北茶马司易马,并以变卖茶叶运输总量的百分之六十作为酬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初年,因明廷急需马匹,令商人贩运茶叶换取西北地区的马匹,并给茶商一定的报酬,发展了茶马互市,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茶商社会地位,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明朝政府仍坚持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推行茶商贩运茶叶换取马匹的政策,无法由此得出茶叶贸易成本增加,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表现为雇佣关系和手工工场的出现,主要发生于纺织业,材料没有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58.D【详解】依据材料“清代批准开通途经张家口的对外官道,从此它成为中俄贸易的重要枢纽之一”,可以看出政府政策对张家口的兴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D项正确;材料未突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陆上贸易,排除B项;晋商的影响只是因素之一,排除C项。故选D项。59.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本题主旨是明代通过茶马贸易扩大了明朝文化的影响力,形成了一条无形的文化疆域,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中华文化的认同感,D项正确;巩固了传统“宗藩”秩序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题干只是说茶马贸易形成了一条无形的文化疆界,并不是扩大了明朝的疆域范围,排除B项;根据材料主旨无法断定是这一时期开启的跨区域贸易,排除C项。故选D项。60.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选项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清时期,在朝廷的推动下,茶叶和马匹在川陕、西藏、西北地区流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流动促进不同地区、民族间文化的交流,B项正确;明清时期政府仍坚持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茶马互市的范围和茶叶对边疆少数民族民众生活的影响,无法由此得出茶叶贸易成本增加,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当时的其他贸易形式,无法得出“主要”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