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东省江门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世界史1.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修建了苏伊士运河,记载此事的铭文写到:“我(大流士一世)命令在流经埃及的尼罗河至通往波斯的大海之间修建这条运河,这条运河后来完全按照我的命令挖成了。船只经由这条运河可以由埃及到达波斯,一如我原来所想。”据此可推知,大流士一世的主要目的是( )A.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 B.强化对地方的有效控制C.推动不同习俗的交融 D.实现对埃及的和平征服2.波斯帝国建立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由波斯人担任最重要的职务。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行政和军事长官互相监督 B.提高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C.强化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 D.效仿中国元朝的行政制度3.公元前6世纪,大流士把波斯帝国划分为23个行省。每个省设立总督一人,掌握本省的行政、司法和税收大权;另设一个军事首长,统领驻军。军事首长与总督互不隶属,互相监督,互相告发。大流士这一举措( )A.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 B.加强了中央集权C.改变了西亚社会风俗 D.规范了税收系统4.大流士统治下的波斯帝国,是一个幅员广阔的国家,由亚、非的许多不同地区和民族构成。为更好地治理这个国家,大流士采用的地方管理制度是( )A.郡县制度 B.行省制度 C.种姓制度 D.城邦制度5.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针对帝国境内民族众多、语言文字各异的情况,下令把当时西亚流行的阿拉米语作为全国通用的官方语言,用以发布诏令。其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文化统一 B.保证国家政令的贯彻实施C.加强思想控制 D.促进帝国内各民族的交融6.波斯国王掌握着帝国官职的任免权:中央官职中的千夫长可能是国王卫队的统帅,此外还有“持杯者”“持矛者”“搬运王凳者”“战车驭手”“信使”等;行省总督和 驻军指挥官大多由国王直接任命,听命于国王。由此可知( )A.所有官职都与国王家事关系密切 B.波斯帝国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制度C.波斯依靠制度优势最终征服希腊 D.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大权7.波斯帝国皇帝大流士在自己的铭文中宣称:“我统治他们,他们向我交纳贡赋。凡我对他们所下的命令,他们都执行;只有我制定的法律,他们也都遵守。“据此可知,波斯帝国( )A.实行专制集权统治 B.法律具有崇高地位C.有雄厚的经济基础 D.神权政治特征明显8.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皇帝任命波斯人担任行省总督,总督直接对皇帝负责,其人选由皇帝亲自从王室或贵族中挑选。但是西里西亚和塞浦路斯的地方诸侯仍保留了统治权,帝国王室从来没有派遣总督到那里进行统治。从中可以看出,波斯帝国( )A.行省总督与地方诸侯相互制约 B.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C.地方诸侯的统治威胁中央集权 D.统治没有固守僵硬的管理标准9.据历史文献记载,波斯帝国建立了以波斯波利斯——苏萨之间的主干道为核心、覆盖帝国全境的御道网络。其中,呼罗珊大道成为波斯帝国与中亚、南亚交通的主干道,它与穿越上美索不达米亚前往叙利亚的传统亚述商路联结,构成了陆上丝绸之路西段的主干道。这表明波斯帝国的道路建设( )A.继承了亚历山大帝国的遗产 B.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C.服务于对外军事征服的需要 D.开辟了亚非之间的新商路10.公元前6世纪,波斯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流动的王权”是其政治的一大特征。帝国中央政府没有常驻地,国王所到之处成为权力中心。国王常在帝国各行省巡行,接受臣民的诉请,裁决纠纷;处理总督无法决断的问题。这反映出( )A.希腊化引发的政治制度变革 B.波斯政体具有贵族寡头特征C.总督在行省内形成割据势力 D.波斯国王有至高无上的权力11.16世纪以后,威尼斯的玻璃制作工艺流传到欧洲的其它国家,这些国家的玻璃工业在仿制的同时融入了各国地方特色,以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对威尼斯玻璃工业冲击极大。这反映出( )A.欧洲商路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B.交流与互动推动了经济发展C.世界市场造成社会贫富分化 D.传统技术逐渐失去原有价值12.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穿着印度棉织品,食用产自东南亚的香料、中国的茶叶、墨西哥的巧克力、也门的咖啡,并用来自加勒比地区的砂糖给咖啡增加甜味。这体现出( )A.新航线带动商品流通 B.欧洲人的消费观念发生转变C.价格革命的深入发展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3.15世纪,欧洲商人将在西班牙漂洗过的羊毛,送到佛罗伦萨加工成细布,随后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出售,然后从东方买来货物,在佛罗伦萨或欧洲其他地方销售,整个过程用时三年或者更长时间。这一过程A.推动了国际分工的发展 B.折射出欧洲对技术的渴求C.得益于新型远洋航线的开辟 D.反映出西方对东方的依赖14.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大量输入拉美地区,以至于墨西哥的一些印第安人、黑人、穷人也穿上中国丝绸做的衣服。这反映了( )A.世界市场已经基本形成 B.太平洋贸易得到了发展C.美洲已成世界贸易中心 D.墨西哥纺织业发展迅速15.在1630—1680年间,英国每人糖的消费量增加了4倍,零售价降低了一半,到1750年,有近100万担的糖在英国市场出售。17世纪中叶,香料在精英的食谱上不再流行,18世纪香料逐步被禁止用于甜点,只有胡椒还保留着大众调味品的地位,但价格已经降下来了。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英国( )A.与世界经济联系密切 B.成为海上殖民霸主C.民众等级观念的淡化 D.成为国际贸易中介16.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西方运往东方的金银。但是在这之后,新的海外产品,如新的饮料、染料、香料等,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也不断增长。材料主要说明了( )A.世界贸易中商品种类的变化 B.新航路开辟推动贸易格局演变C.世界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 D.世界贸易使殖民者财富猛增17.新航路开辟后,从东方进口的奢侈品在英国掀起了奢侈消费浪潮,这些进口的异域风情的奢侈品.引发了政治家和经济政策制定者的焦虑,但也使得英国消费者对这些物品提供的更高级、更文明的生活方式着迷,新的家内物品和装饰品市场不断发展。据此推知,当时( )A.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扩大 B.地理大发现推动思想解放C.商品流通推动生产创新 D.欧洲社会孕育转型的力量18.有学者指出,财富从伊比利亚转移至西欧大洋沿岸,激起了欧洲国家之间的商业竞争和对世界海洋控制权的争夺,为了提高筹集商业资金的效率和减少不必要的中间消耗,国家从间接统治转向直接统治,“直接统治表现为对公民进行语言、货币和法律体系的统一”。该学者意在强调( )A.西欧政治世俗化源于产业变革 B.经济发展推动欧洲国家实现统一C.商业竞争促进了民族国家崛起 D.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扩张性19.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期,巴西的烟草、黄金、白兰地酒和兽皮等商品经圣多美、好望角运往亚洲;亚洲的纺织品和香料运抵圣多美后分销非洲、欧洲和美洲。这样葡萄牙人通过扩张活动建立了连接美洲、欧洲、非洲和亚洲的海上贸易网络和庞大的商业殖民帝国。材料反映了( )A.世界市场的形成 B.世界联系的加强C.海外扩张和掠夺 D.商品经济的发展20.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大量进口的中国外销瓷,在荷兰各阶层中引领收藏和使用中国瓷器的风尚。这一风尚和市场竞争都促使代尔夫特陶匠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模仿和借鉴中国外销瓷的装饰,以西方视角表现出想象中的中国。由此可知,当时( )A.全球性经济文化联系渐趋加强 B.工业革命促使瓷器生产标准化C.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东西方之间贸易 D.荷兰代尔夫特瓷器制作技术超越了中国21.17世纪,英国学者对《大宪章》进行了重新解释,如用“人民”来置换贵族,用“人民对统治者的斗争”来类比贵族对国王的斗争,从而使《大宪章》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英国学者旨在( )A.扩大民权完善政党政治 B.迎合民众扩大统治基础C.依托传统反对专制王权 D.限制国王维护贵族特权22.1762年,英国议员约翰·威尔克斯发文谴责政府的对外政策,并对国王乔治三世本人进行攻击。于是乔治三世指使下院通过决议,剥夺他的议员资格,并授意政府将其逮捕。这说明当时英国(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君主专制制度已恢复C.内阁应对国王负责 D.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23.到了中世纪,随着《大宪章》的签署,英国政治趋于稳定,经济得以繁荣发展。这是因为《大宪章》( )A.保障了封建主的特权 B.率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C.对市民利益有所照顾 D.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24."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行为。"这种规定限制国王的( )A.立法权 B.军事权 C.行政权 D.征税权25.1694年,英国相继卷入欧洲大陆的多场战争。威廉三世长期奔走于欧洲大陆,他曾要求“在其出国时不要召开内阁会议”。但在他离开英国期间,日常国务不可能一直长期积压,于是,内阁对日常国务作出决断就逐渐变得习以为常。这说明( )A.内阁独立性不断增强 B.欧洲大国间冲突加剧C.内阁与国王矛盾激化 D.责任内阁制日趋完善26.下表为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颁布的部分法案,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颁布时间 法案 主要内容1689年 《权利法案》 明确“议会至上”的原则,国王的权力转移到议会1690年 《财政法案》 将“国王靠自己生活”转变为“国王靠议会生活”1694年 《三年法案》 限制国王召集、解散议会的随意性1701年 《王位继承法》 规定王位继承人须加入英国国教,国王无权干涉立法和司法A.国王的一切权力都被剥夺 B.代议制在发展中不断完善C.是最早实行代议制的国家 D.政治制度受工业革命影响27.1721年,英国议会首次对行政高官进行质询。1783年,下议院议长宣布,任何议员都有权向大臣或官员提出问题,被质询者可以答复,也可以拒绝答复。1835年,质询首次出现在英国议会下院的议事程序单上,并公布于众,被质询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这一变化反映了( )A.质询专业化制度化的发展趋势 B.议会加强对行政权的监督制约C.分权制衡保障民主与决策科学 D.议会成权力中心掌握国家实权28.如表为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议会通过的法案。这些法案( )法案名称 通过时间 部分内容《兵变法案》 1689年 赋予议会以维护军纪的权力《三年法案》 1694年 每三年必须召开一届议会,每届议会的最长任期不得超过三年《王位继承法》 1701年 取消斯图亚特家族后裔(因为信仰天主教)的继位权A.践行了三权分立的思想 B.削弱了国王的行政权力C.巩固了光荣革命的成果 D.开创了议会政治的先河29.英国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君主”在权力层级中虽无实际效用,但成为维系民族力量的精神纽带,君主立宪制限制了君主的权力,是君主专制时期英国各派别为稳定国内局势互相妥协的政治结果。这种国家制度设计( )A.显示出英国制度普世性 B.代表了近代历史发展趋势C.根植于本国的历史传统 D.立足于特定时期主观因素30.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其中规定:非英国人一旦继承英国王位,除经议会同意外,不得为了保卫不属于英国国王的任何领地或土地而使英国人参加防卫战争;非英国人不得担任重要的民政和军事职务。这些规定说明英国( )A.国王的行政权逐步向议会转移 B.旨在避免英国内政受到他国干涉C.议会借助法律完善民主共和制 D.通过立法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31.恩格斯在1872年德文版《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宣言》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特别是巴黎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的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表明,巴黎公社的实践( )A.实现了工人阶级的解放 B.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C.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 D.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32.马克思说:“即使公社被搞垮了,斗争也只是延期而已。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是消灭不了的。”这里的“原则”主要是指( )A.建立能够代表人民利益的新型国家政权B.无产阶级用暴力革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C.没收逃亡资本家工厂由工人合作社管理D.公职人员由公社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33.如图是关于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及实践的示意图。空白处应为( ) A.法国大革命爆发 B.第一国际成立 C.巴黎公社建立 D.十月革命胜利34.恩格斯曾说:“公社是旧的,法国特有的社会主义的坟墓,而同时对法国来说又是新的国际共产主义的摇篮。”恩格斯在这里高度评价的是( )A.巴黎公社 B.法国大革命 C.光荣革命 D.美国内战35.1881年2月,马克思在信中写道:“如果在一个国家还没有发展到能让社会主义政府首先采取必要的措施把广大资产者威吓住,从而赢得首要的条件,那么社会主义政府就不能在那个国家取得政权。”这表明巴黎公社失败主要是由于( )A.资本主义制度仍处于上升阶段 B.缺乏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C.无产阶级未能和农民联合起来 D.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36.马克思指出:“公社一举把所有的公职一一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在巴黎公社选出的89名委员中,工人占了30多位。材料表明巴黎公社A.是无产阶级执政尝试 B.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C.推翻了资产阶级专政 D.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37.它“不过是在例外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马克思对巴黎公社的这一评价反映出( )A.巴黎公社成立具有偶然性 B.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要性C.巴黎公社不是工人阶级政权 D.世界无产阶级尚未实现联合38.第一国际成立时,各国工人运动中各种非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还占统治地位,马克思没有立即宣布《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出的原则。巴黎公社爆发后,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深刻地阐释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并将其作为第一国际总委员会的宣言发表。这一变化表明( )A.工人运动发展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B.马克思主义被各国工人阶级所接受C.第一国际有力支持了巴黎公社运动 D.国际工人运动中消除了旧思想干扰39.马克思说:“这次革命的新特点还在于人民组成了公社,从而把他们这次革命的真正领导权握在自己手中,同时找到了在革命胜利时把这一权力保持在人民自己手中的办法,即用他们自己的政府机器去代替统治阶级的国家机器、政府机器。”由此可见,他强调了巴黎公社( )A.发动工农参加革命斗争的意义 B.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C.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特征 D.开启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40.列宁指出:“各区普选选出的城市代表组成的,其中大多数自然都是工人,或者是公认的工人阶级的代表”。与资产阶级议会制共和国限制并压抑群众的独立的政治生活相反,巴黎公社是“让群众自下而上地直接参加全部国家生活的民主建设”。这说明巴黎公社的贡献在于( )A.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B.发挥全体民众积极性C.推动普选制度合法化 D.扩大民主政治的范围41.19世纪上半叶,美国哈德逊河画派代表科尔将荒野描绘成新大陆的名片,在其作品中未经人类加工和改造的荒野与欧洲地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洲荒野被塑造为能够彰显国家特殊性和优越性的地理空间形象。这( )A.有利于塑造国家认同意识 B.反映联邦制下对州权力的渴求C.鼓励了美国殖民扩张活动 D.有利于美利坚民族意识的觉醒42.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各州众议院议员人数及直接税额应按合众国所辖各州人口之多寡,分配于各州,此项人口数目包括所有公民及五分之三非公民,并包括须服役数年之人,但未被课税之印第安人不算。该条文体现了( )①联邦至上 ②分权制衡 ③人民主权 ④种族歧视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43.有专家指出:“由于宪法中‘联邦的权力是各州赋予的,而各州的权力是保留的’这些规定,美国人将权力一分为二,刺激了每个实体的活力,从而解决了许多难缠的问题。”对这种“一分为二”可以理解为( )A.三权分立达到平衡 B.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C.两党制下轮流坐庄 D.参议院和众议院的相互制约44.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 )A.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 B.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C.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D.司法权、立法权、行政权45.1819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麦卡洛克诉马里兰州”案的判词中指出,联邦政府是根据宪法成立的,其权力来自于人民,而非各州的授予。同时期,美国联邦法院通过判决确认了宪法和联邦法律作为全国最高法律的地位。据此可知,这有利于( )A.美国联邦制的发展 B.推广自由主义思想C.落实三权分立原则 D.消除南北经济差异46.根据美国联邦宪法,总统不享有立法权,但事实上,他是主要立法者。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总统开始具有首相的双重属性,他既是立法机关的领袖,又是不向立法机关负责的独立的行政首脑。这说明当时美国( )A.权力制衡遭到破坏 B.开始学习英国宪政经验C.行政权力有所扩张 D.国会丧失了部分立法权47.1816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建立了美国国家中央银行即第二合众国银行。1818年,在马里兰州根据州议会决议起诉第二合众国银行过程中,马里兰州法院支持州议会。但1819年,最高法院的决议认为,马里兰州立法机关通过的向合众国银行征税的法律是违宪的和无效的。据此可知,美国( )A.注重维护联邦政府的权威 B.民主共和制度已遭到破坏C.国会的政治权力至高无上 D.联邦法院拥有最终立法权48.下图是1800年发表于美国的漫画《我国现状》。画面中,左边的人物代表联邦党,他说道:“这个柱子不应该立着,我决定发起一场必需的、代表正义的战争”。右边的人物代表民主共和党,他说道:“这根柱子必须倒下,我是和平主义者”。中间柱子上写着“共和主义”,支柱上方横柱上写着“联合则生,分裂则亡”。华盛顿则提出忠告:“一旦移动其中一根,你们就毁掉了所有。”这一作品意在说明美国( )A.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名不副实 B.制宪过程中各州存在激烈的冲突C.民主进程伴随着退让和妥协 D.政党分歧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升级49.刘绪贻、杨生茂总主编《美国通史》中指出:“尽管国家主义者和州权主义者在国家权力的分配上争吵不休,但对宪法中禁止各州发行纸币和破坏契约义务的条款却一致通过,规定偿还邦联时代的债务也毫无争议,并支持在宪法中写入引渡逃奴的内容。”由此可见,美国《联邦宪法》( )A.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是有产者内部相互妥协的产物C.否定了邦联制的政治实践 D.是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50.《邦联条例〉)规定,“每当召开国会,决定合众国的问题时,每一州将拥有一票”,“决定战争与和平、派遣和接受大使、缔结盟约、铸造钱币等重要权力都必须经九个州以上的同意才能行使”,“邦联协议的每一款,将被每一州不加违反地遵守”。据此可知,当时美国( )A.地方各州利益取向趋同 B.议席分配逐步走向合理C.州权意识影响政体运转 D.联邦协议具有至高权威51.劳动竞赛是苏联一项经常性的群众运动,从形式看,可分为个人竞赛和集体竞赛,从内容看,可分为响应国家计划竞赛、合理化建议竞赛、技术革新竞赛、提高产品质量竞赛、节约资源竞赛、共产主义劳动态度运动等。这些劳动竞赛( )A.提高了劳动生产强度 B.服务于国家发展的战略C.发扬了社会主义民主 D.消除了经济体制的弊端52.在计划经济中,政府能够随意分配资本,因此,苏联工业总产品中约有70%是资本货物,30%是消费品。经过近三个五年计划,苏联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A.是世界第一的现代化强国 B.是两极格局中的重要一极C.具有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 D.获得了国际社会广泛援助53.一五计划期间,苏联修建了世界上最长的连海运河-白海-波罗的海运河,建造了马格尼托格尔斯克钢铁厂、库兹涅茨钢铁厂和札波罗热钢铁厂三大钢铁厂。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是由于( )A.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 B.市场经济体制的保障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大量国际资本的引进54.1929年5月,苏共通过了“关于厂际社会主义竞赛”的决议。随后全国兴起了以突击手运动为主要形式的竞赛运动,1932年参加突击手运动的工人占全体工人的75%。这一运动开展的背景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推行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 D.农业集体化的实行55.从1929年到1931年初,苏联接受技术援助的项目增加到了124项,涉及冶金、飞机、铁路等。在大萧条时期,世界上有近50%的工业设备都被投入到了苏联的工业建设中。在“一五”计划期间,西方各国共累计向苏联贷款了17亿美元,为苏联实现工业化立下了汗马功劳。上述现象表明( )A.社会主义制度对西方有巨大吸引力 B.经济大危机为苏联工业化提供契机C.西方国家加紧对苏联进行技术渗透 D.斯大林模式已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56.下图为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图(单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苏联( )前两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国民经济结构图2A.计划经济阻碍社会发展 B.工业化建设成就比较显著C.战时共产主义弊端凸显 D.集体化运动导致农业衰退57.1937 年的苏联,国民收入由1913年的210亿卢布增加到963亿卢布;面包和面粉等食品以及所有工业品的配售制被取消;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到1939年,苏联人的识字率也从沙俄时代的25%提升到87%。这充分说明了( )A.对外战争没有打断苏联的发展进程 B.商品货币关系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C.苏联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较小 D.计划体制在当时具有明显的优越性58.斯大林提出,个体农民经济即使发展生产,也无法使农村经济商品化,必须把改造个体农民经济的着眼点从实现生产劳动过程的社会化,转向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化;具体办法就是把千百万闲散惯了的农户团结在社会主义工业的周围。这一观点的实质是( )A.变革生产关系以推动生产力进步 B.用市场手段加速计划经济发展C.发展农村经济进而巩固工农联盟 D.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59.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苏联的工业产量比战前的1913年几乎增长5倍,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13年的42%上升到77%。从1932年到1940年,工人的数量增加了数百万,但是用于住房的总投资却在1929年之后有所下降。在1928年到1940年之间,工人的实际收入也下降了43%……1933—1940年间粮食平均年产量还赶不上1913年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 )A.工业化促进了国家生产力快速提高 B.经济危机冲击了苏联社会经济发展C.经济政策导致了政府投资比例失衡 D.农业集体化挫伤了人民生产积极性60.下表是1922—1933年苏联从德国进口和对德国出口的主要商品种类及价值情况表。对其分析最确切的是( )1922—1933年苏联从德国进口和对德国出口的主要商品种类及价值(单位:亿卢布)进口商品 种类 机器设备 黑色金属 有色金属 化工产品等 合计价值 41.65 14.93 2.92 6.57 66.07出口商品 种类 食品 木材 毛皮和毛皮原料 小麦、黑麦和大麦 原油和石油产品 合计价值 10.45 3.59 9.99 5.37 4.6 34A.苏联通过贸易往来推进工业化 B.德国是当时苏联的主要贸易国C.世界经济危机对苏联影响严重 D.苏德两国的贸易冲突日益加剧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亚洲。据材料可知,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为了加强对埃及的有效控制,修建了苏伊士运河,打通了由埃及到达波斯的通道,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修建苏伊士运河的目的,没有描述君权神授信息,排除A项;修建运河的目的是加强统治,而在客观上推动交融,排除C项;对埃及的和平征服,与历史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C【详解】波斯帝国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重用波斯人,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C项正确;重用波斯人与行政和军事长官互相监督、提高财政收入无关,排除A、B项;波斯帝国建立时间早于元朝,排除D项。故选C项。3.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可知大流士在“地方上”设行省,以便控制地方。行省的总督和军事首长“互不隶属,互相监督,互相告发”,这样有利于防止地方专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通过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削弱地方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与“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不体现是否改变了西亚社会风俗,排除C项; 材料不仅仅涉及到“税收”,D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D 项。故选B项。4.B【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大流士采用的地方管理制度是行省制,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5.B【详解】大流士一世统一了全国的通用语言,以发布诏令,这有助于保证国家政令的贯彻实施,B项正确;文化统一不是主观目的,排除A项;通用语言的统一和加强思想控制无关,排除C项;D项是客观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6.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王控制着中央官员,直接任命、指挥行省总督、驻军指挥官,反映出波斯帝国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制度,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所有官职都与国王的家事关系密切 ,排除A项;波斯未能最终征服希腊,排除C项;哈里发并非波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排除D项。故选B项。7.A【详解】根据“我统治他们,他们向我交纳贡赋……只有我制定的法律,他们也都遵守”可知,波斯帝国实行君主专制,国王是国家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君主制定法律,王权在法律,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雄厚的经济基础、神权政治,排除CD项。故选A项。8.D【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波斯帝国在任免地方官员方面上,并没有全部由波斯人担任,像西里西亚和塞浦路斯的地方诸侯仍保留了统治权,说明波斯帝国统治没有固守僵硬的管理标准,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行省总督与地方诸侯相互牵制的问题,排除A项;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中央权力的威胁,排除C项。故选D项。9.B【详解】根据材料“波斯帝国建立了……覆盖帝国全境的御道网络”、“其中,呼罗珊大道成为波斯帝国与中亚、南亚交通的主干道,它与穿越上美索不达米亚前往叙利亚的传统亚述商路联结,构成了陆上丝绸之路西段的主干道”可知,波斯帝国道路沟通中亚、南亚以及沟通陆上丝绸之路西段,有利于东西交流,B项正确;公元前4世纪晚期,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帝国,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大帝国,继承波斯基本制度,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保斯帝国道路发达,便利帝国内部以及帝国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交往,军事征服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根据材料“它与穿越上美索不达米亚前往叙利亚的传统亚述商路联结,构成了陆上丝绸之路西段的主干道。”可知,只是传统商路的畅通,并没有沟通亚非,排除D项。故选B项。10.D【详解】依据材料“流动的王权……帝国中央政府没有常驻地,国王所到之处成为权力中心……国王常在帝国各行省巡行,接受臣民的诉请,裁决纠纷;处理总督无法决断的问题”,可以看出波斯帝国中央政府没有常住地,所到之处成为权力中心,以及处理总督无法处理的问题,突出说明国王权力巨大,凌驾于地方总督和臣民之上,D项正确;亚历山大帝国时期,推行的希腊化,此时并没有开始,排除A项;波斯帝国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制度,并不是贵族寡头,排除B项;流动的王权,强化了中央集权,而且材料也无法得出地方割据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欧洲)。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新航路开辟后,威尼斯的玻璃制作工艺传到欧洲其它国家,并被仿制和超越,反映出交流与互动推动了经济发展,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欧洲玻璃制造业的发展与竞争,并非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世界市场对欧洲社会贫富分化的影响,排除C项;传统技术逐渐失去原有价值与材料描述的威尼斯玻璃工艺被仿制和创新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欧洲。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穿印度棉织品,食用来自东南亚的香料、中国的茶叶、墨西哥的巧克力、也门的咖啡、加勒比地区的砂糖,消费品来自世界范围内的多个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商品流通范围越来越广,世界各地的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A项正确;材料内容是欧洲市场上的商品种类增多,没有涉及消费观念的转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商业革命,不是价格革命,排除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即 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13.A【详解】材料“欧洲商人将在西班牙漂洗过的羊毛,送到佛罗伦萨加工成细布,随后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出售”体现的是15世纪出现了简单的国际分工,A正确;材料未涉及对技术的渴求,B排除;新航路开辟是在16世纪,C排除;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14.B【详解】根据“随着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大量输入拉美地区,以至于墨西哥的一些印第安人、黑人、穷人也穿上中国丝绸做的衣服。”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太平洋上的银丝贸易发展,使中国商品大量输入美洲,B项正确;基本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A项;欧洲才是当时的贸易中心,排除C项;墨西哥的丝织品是从中国输入的,并不是自己生产的,排除D项。故选B项。15.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17至18世纪的英国。根据材料“在1630—1680年间,英国每人糖的消费量增加了4倍,零售价降低了一半,到1750年,有近100万担的糖在英国市场出售。……只有胡椒还保留着大众调味品的地位,但价格已经降下来了。”及所学可知,英国市场上的商品价格下降,很多商品由精英消费转向大众消费,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之间经济联系加强,世界各地的各种商品大量涌向英国导致的,A项正确;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是在七年战争打败法国后,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人们等级观念淡化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无法说明英国成为了国际贸易的中介,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6.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据材料“新的海外产品 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新的饮料、染料、香料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引起了商业革命,市场上商品种类增多,故材料主要说明了世界贸易中商品种类的变化,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世界贸易中商品种类的变化,不是贸易格局的演变,不是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也不是财富的增加,排除BCD项。故选A项。17.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据材料可知,因为“从东方进口”的奢侈品在英国掀起了奢侈消费浪潮,所以“新的家内物品和装饰品市场不断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直接推知当时商品流通推动生产创新,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商品流通推动生产创新,不是强调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地理大发现对“思想文化”的影响以及欧洲的社会转型,排除ABD项。故选C项。18.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欧洲。根据材料“财富从伊比利亚转移至西欧大洋沿岸”“直接统治表现为对公民进行语言、货币和法律体系的统一”可知,该学者强调财富中心即贸易中心的转移,加剧了欧洲国家之间的商业竞争,这种竞争需要强大的世俗政权来推进,这就使得教皇权力遭到削弱,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崛起,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商业竞争对西欧大洋沿岸国家的影响,而非产业革命,排除A项;民族国家开始崛起的时期,欧洲国家大多处于分裂割据的局面,"欧洲国家实现统一"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强调欧洲民族国家崛起的背景,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不是该学者强调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19.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建立了连接美洲、欧洲、非洲和亚洲的海上贸易网络和庞大的商业殖民帝国,这反映了世界联系的加强和世界市场的拓展,B项正确;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最终形成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题干涉及时间是在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期,这与史实严重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贸易而不是掠夺,排除C项;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材料的表象,本质是世界联系的加强,排除D项。故选B项。20.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欧洲)。据材料可知,17世纪的荷兰大量进口中国瓷器,在荷兰各阶层中引领收藏和使用中国瓷器的风尚,受此影响,荷兰工匠开始模仿中国瓷器,说明当时全球性经济文化联系渐趋加强,A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日期是18世界中后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贸易对中西方的影响,没有描述垄断贸易信息,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对比信息的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21.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时期的英国。据题意可知,英国学者用人民替换《大宪章》中的贵族,说明该学者借助英国贵族约束王权的传统来表达人民权力,所以是依托传统反对专制王权,C项正确;英国学者的目的是表达人民主权,并不是在完善政党政治,更不能体现扩大统治基础,排除AB项;英国学者的目的是表达人民主权,并不是维护贵族特权,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22.D【详解】依据材料“乔治三世指使下院通过决议,剥夺他的议员资格,并授意政府将其逮捕”可知,国王依然拥有较大的权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D项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制约,排除A项;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乔治三世时期,虽然王权曾一度强化,但君主专制制度并未恢复,排除B项;内阁应对议会负责,排除C项。故选D项。23.C【详解】1215年,英国签署的《大宪章》,肯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对市民的利益有所照顾,有利于英国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繁荣发展,C项正确;“保障了封建主的特权”不利于英国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君主立宪制基础,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D项与史实明显不符,此时还未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D项。故选C项。24.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据“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臀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可知,《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立法权,A项正确;国王的军事权、行政权、征税权与材料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25.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1694年英国。由“威廉三世……曾要求‘在其出国时不要召开内阁会议’……内阁对日常国务做出决断就逐渐变得习以为常”可知,英国国王不在国内时,内阁仍然可以独立解决日常国务,这说明内阁独立性不断增强,A项正确;仅由“英国相继卷入欧洲大陆的多场战争”无法说明欧洲大国间冲突加剧,排除B项;材料中内阁只是处理职责范围内的、国王暂时无法处理的日常国务,未反映出内阁与国王矛盾激化,排除C项;18世纪20年代,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与题干时间“1694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6.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英国)。由表中1689—1701年英国议会先后颁布的4项法案都限制了国王权力可知,英国议会在“光荣革命”后频繁颁布法案一步步扩大议会权力,推动代议制在发展中不断完善,B项正确;“一切”一词表述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英国虽然“是最早实行代议制的国家”,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7.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体现的是议会从1721年至1835年对行政权的监督与制约不断制度化的发展趋势,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质询专业化制度化的发展趋势”是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历史现象,而非本质,排除A项;制衡是双向的,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彼此制衡,排除C项;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也无从体现“议会成权力中心掌握国家实权”,材料只是体现议会对行政权的监督,排除D项。故选B项。28.C【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兵变法案》从军事角度限制国王的权力,《三年法案》使议会成为限制王权的常设性立法机构,《王位继承法》排除了信奉天主教的国王复位的可能性,这些法案都是继1689年《权利法案》之后,巩固革命成果及进一步限制王权的产物,C项正确;践行了三权分立思想的是1787年宪法,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国王行政权力的增减问题,排除B项;中世纪英国已经有议会政治,排除D项。故选C项。29.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英国)。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西方国家的制度依据其本国实际而设计,英国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君主立宪制同样根植于本国的历史传统,C项正确;世界上不存在“普世性”的国家制度设计,排除A项;与民主共和制相比,君主立宪制无法代表“近代历史发展趋势”,排除B项;一种政治制度的选择绝不仅仅依靠某种主观因素,而是要基于历史和国情的平衡,排除D项。故选C项。30.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01年(英国)。根据材料“非英国人一旦继承英国王位,除经议会同意外,不得为了保卫不属于英国国王的任何领地或土地而使英国人参加防卫战争;非英国人不得担任重要的民政和军事职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议会为了防止斯图亚特王朝复辟,避免国王专权,通过立法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国王掌握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排除A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王位继承法》旨在防止国王专制独裁,且法律本身也无法起到避免英国内政受他国干涉的作用,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而非民主共和制,排除C项。故选D项。31.D【分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2年(欧洲)。材料主要表达了巴黎公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再结合材料“《宣言》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可以得出巴黎公社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D项正确;巴黎公社最终失败了,未实现了工人阶级的解放,排除A项;巴黎公社不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排除B项;材料未分析巴黎公社的背景,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32.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因此“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是消灭不了的”,B正确;巴黎公社不是国家政权,A排除;没收工厂、民主选举,属于具体措施,而非原则,CD排除。故选B。33.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1年(法国)。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C项正确;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不是社会主义运动,排除A项;第一国际的成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而非建立政权,排除B项;十月革命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排除D项。故选C项。34.A【详解】1871 年3 月,法国巴黎爆发工人革命,起义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巴黎公社虽然被扼杀,但是作为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而载入史册,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根据材料中的“公社”、“法国”、“社会主义”,可知恩格斯评价的是巴黎公社,A项正确;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排除B项;光荣革命发生在英国,排除C项;美国内战发生在美国,排除D项。故选A项。35.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马克思在信中认为,只有当国家发展到“社会主义政府能把广大资产者威吓住”的情况下,社会主义政府才能取得政权,也就是说,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只有当革命力量足够强大,能够推翻资产阶级政府时,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取得成功,而巴黎公社运动爆发时,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期,革命胜利需要的历史和时代条件尚不成熟,必然失败,A项正确;材料内容未涉及“科学的革命理论”,排除B项;没有建立工农联盟,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这些都是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D项。故选A项。36.A【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工人阶级成为了公社的主人,说明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执政尝试,A项正确;材料的的主旨是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执政尝试,没有体现民主集中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巴黎公社的性质,不是强调推翻了资产阶级专政,排除C项;巴黎公社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排除D项。故选A项。37.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70年代(法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强调巴黎公社只是一个例外,大多数革命者不是、“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即没有成长为社会主义者,反映出巴黎公社具有偶然性,A项正确;据所学,早在1848年马克思主义就已经诞生,排除B项;据所学,巴黎公社本质上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排除C项;据所学,在1864年即第一国际成立时,世界无产阶级已实现了联合,排除D项。故选A项。38.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70年代(世界)。据材料可知,巴黎公社运动出现以前马克思没有公布《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出的原则,直到巴黎公社爆发后才深刻地阐释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据所学可知,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关于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当工人运动发展时,马克思主义思想进一步传播,A项正确;B项材料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同时被各国工人阶级所接受的说法夸大史实,排除B项;C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消除说法绝对化,当时仍然存在其它思想的干扰,排除D项。故选A项。39.C【详解】根据材料,马克思认为“这次革命的真正领导权握在自己手中”“用他们自己的政府机器去代替统治阶级的国家机器、政府机器”,这都强调了公社无产阶级专政的特征,C项正确;巴黎公社没有发动农民,这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排除A项;巴黎公社并没有得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排除B项;十月革命开启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排除D项。故选C项。40.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871年的法国。根据材料“让群众自下而上地直接参加全部国家生活的民主建设”及所学可知,巴黎公社是世界上无产阶级武装暴力直接夺取城市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它采取了群众直接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方式,这有助于扩大民主政治的范围,D项正确;巴黎公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的学说,“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发挥全体民众积极性”表述不准确,巴黎公社发挥的是工人阶级的积极性,排除B项;巴黎公社推动了普选制度的形成,非合法化,排除C项。故选D项。41.A【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上半叶。根据“美洲荒野被塑造为能够彰显国家特殊性和优越性的地理空间形象”可知,这一做法强化了国家意识,从而有利于塑造国家认同意识,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国家意识,并不能体现对州权力的渴求,也无法体现美国的殖民扩张,排除BC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家意识,而不是民族意识,排除D项。故选A项。42.D【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787年(美国)。本题要求选择体现美国宪法规定的选项。①“联邦至上”强调联邦政府掌握国家最高权力,材料并未体现;②“分权制衡”强调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材料并未体现;③“各州众议院议员人数及直接税额应按合众国所辖各州人口之多寡,分配于各州,此项人口数目包括所有公民及五分之三非公民,并包括须服役数年之人”强调代议制民主,体现了人民主权;④“但未被课税之印第安人不算”强调对有色人种的歧视,体现了种族歧视。符合题意的是③④,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本题选D项。43.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87年(美国)。据本题材料“宪法中‘联邦的权力是各州赋予的,而各州的权力是保留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美国联邦体制,在联邦体制下,美国中央政府掌握着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规,拥有自治权,形成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局面,这样既实现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制衡,又充分调动了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如“刺激了每个实体的活力”),B项正确;三权分立达到平衡不属于联邦制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美国两党制无关,排除C项;美国国会的参众两院相互制约不属于联邦制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44.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787年(美国)。据材料“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结合所学可知,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C项正确;国会掌控立法权,总统掌控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控司法权,其他三个选项均对应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45.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19年美国。据材料“1819年”“联邦政府是根据宪法成立的,其权力来自于人民”“确认了宪法和联邦法律作为全国最高法律的地位”可知,联邦最高法院的判词和判决确认了联邦政府及联邦法律的地位,这有助于美国联邦制的发展,A项正确;自由主义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突出联邦法院和其他国家机构之间的权力制衡关系,排除C项;消除南北经济差异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46.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美国总统行使的行政权力有所扩张,C项正确;美国的权力制衡未遭到破坏,排除A项;B项表述中,“开始”之说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美国国会拥有立法权,排除D项。故选C项。47.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美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马里兰州议会起诉美国国家中央银行、通过向合众国银行征税的法律等被最高法院判定为违宪和无效,反映出美国注重维护联邦政府的权威,A项正确;据所学,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并未因马里兰州的起诉遭到破坏,排除B项;据所学,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国会政治权力并非至高无上,排除C项;据所学,美国拥有最终立法权的是国会而非联邦法院,排除D项。故选A项。48.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据本题材料“1800年”“这个柱子不应该立着,我决定发起一场必要的、代表正义的战争”“这根柱子必须倒下,我是和平主义者”“联合则生,分裂则亡”“一旦移动其中一根,你们就毁掉了所有”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欧洲,由于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影响,社会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致使一些美国人对亲法的杰斐逊不满。材料中作者借助漫画表达对当时美国党派纷争的忧虑。但是无论是联邦党还是民主共和党,双方虽然存在意见上的分歧,但都有效避免了国家分裂动荡,这主要归因于美国民主制下的妥协机制,C项正确;美国民主制是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一种典型的代议制,排除A项;美国制宪是在1787年,而材料所述是在1800年,排除B项;当时美国政党政治处于萌芽时期,还未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49.B【详解】据材料可知在美国宪法制定过程中虽然“国家主义者和州权主义者在国家权力的分配上争吵不休”,同时在一些问题上获得“一致通过”和“毫无争议”,这体现了美国《联邦宪法》在在内部存在分歧的情况下妥协的产物,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美国宪法制定过程中的妥协,并未体现三权分立和分权制衡的权利制约与平衡,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美国宪法制定过程中的妥协,并未体现美国《联邦宪法》中规定实行联邦制,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美国宪法制定过程中的妥协,没有涉及公民平等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50.C【详解】据材料可知,在邦联体制下,美国各州依然保留有相当大的权力,美国邦联体制下各州极强的州权意识影响着美国的政治运作和政体运转,C项正确;“利益趋同”这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议席分配问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邦联协议的规定,而不是联邦协议,排除D项。故选C项。51.B【分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现代(苏联)。作为一项群众运动,苏联的劳动竞赛内容“分为响应国家计划竞赛、合理化建议竞赛、技术革新竞赛、提高产品质量竞赛、节约资源竞赛、共产主义劳动态度运动等”,这显然是苏联政府试图通过劳动竞赛来激发群众的生产热情,同时更重要的是服务于当时国家发展战略需要,B项正确;劳动竞赛中包含“合理化建议竞赛、技术革新竞赛、提高产品质量竞赛、节约资源竞赛”,这与劳动强度并无关系,排除A项;劳动竞赛属于群众运动,其中包含个人竞赛,这与社会主义民主无关,排除C项;D项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5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9年(苏联)。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苏联的计划经济发展中,国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说明苏联具有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C项正确。当时苏联经济实力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排除A项;1939年两极格局还未形成,排除B项;苏联当时实行计划经济,并未获得国际社会援助,排除D项。故选C项。53.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大型工程的竣工离不开国家的动员、组织能力。一五计划期间,苏联修建大型工程与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发分不开,A项正确,当时苏联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苏联模式强调高积累,低消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限,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国际资本对苏联一五计划取得成就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54.C【详解】依据材料“1929年5月,苏共通过了关于厂际社会主义竞赛的决议”,结合时间可知是斯大林执政时期,推行国家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C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1917年-1921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是1921-1928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农业集体化时间是1930年,材料涉及的是工业,排除D项。故选C项。55.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9年到1931年(苏联)。根据材料“1929年到1931年初”“世界上有近50%的工业设备都被投入到了苏联的工业建设中”“西方各国共累计向苏联贷款了17亿美元”可知,西方经济大危机使西方国家经济遭受重创,因而加大了对苏联的出口与投资,这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契机,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经济大危机期间的援助、出口和投资基本上是受经济规律支配的结果,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影响,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56.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8年至1937年苏联。据材料可知,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的实行改变了苏联的经济结构,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上升,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苏联五年计划的成就,材料不能反映计划经济阻碍社会发展,排除A项;材料涉及时间是1928年至1937年,据所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早在1921年就已经废止,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农业集体化,排除D项。故选B项。57.D【详解】根据材料“1937 年的苏联,国民收入由1913年的210亿卢布增加到963亿卢布......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苏联人的识字率也从沙俄时代的25%提升到87%”可知,到1937年,苏联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国民收入大量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成就,可以说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当时发挥了明显的优越性,D项正确;到1937年,苏联没有对外战争,排除A项;商品货币关系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是新经济政策时的内容,排除B项;苏联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较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58.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苏联。根据“从实现生产劳动过程的社会化,转向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化”可知,斯大林是要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对农民和农村生产关系进行改造,以适应苏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所以他是要变革生产关系以推动生产力进步,A项正确;斯大林使用的是行政手段,而非市场手段,排除B项;斯大林意在推动生产力进步,而非巩固工农联盟,排除C项;斯大林的做法实际上是强化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排除D项。故选A项。59.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3年至1940年(苏联)。根据材料可知,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工业产量增长迅速,但是工人的实际收入却下降了,粮食产量也赶不上1913年的水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苏联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导致了政府投资比例失衡,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苏联的工业化促进了国家生产力快速提高,但是工人的实际收入却下降了,粮食产量也赶不上1913年的水平A项不能解释材料中的后两种现象,排除A项;经济危机主要冲击了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影响较小,排除B项;农业集体化挫伤了人民生产积极性的说法符合史实,但是材料反映的是苏联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导致了政府投资比例失衡,排除D项。故选C项。60.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2—1933年(苏联)。根据图表信息可知,1922到1933年间,苏联主要向德国出口农产品和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结合苏联的工业化成就可知,苏联利用经贸往来推动本国工业化进程,A项正确;据题意无法得出德国是苏联主要贸易伙伴的历史信息,排除B项;苏联此时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世界经济危机未对其造成冲击,排除C项;苏联和德国贸易往来频繁,但并未看出二者贸易摩擦日益加剧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