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我们临近的地区和国家大单元整体教学--人教版(新课标)七下(单元分析 4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我们临近的地区和国家大单元整体教学--人教版(新课标)七下(单元分析 4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我们临近的地区和国家》单元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下册
教材 人教版 设计者 盘伟国
二、单元实施
单元主题:我们的邻居:地区与国家 教学思路:
三、课标要求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十条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地区的地理位置,简要归纳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该特征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以某地区的一种自然资源为例,说出该资源在当地的分布状况,对外输出地区以及对当地乃至世界的重要意义。 3.结合实例说明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4.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某国家的地理位置、范围、领土构 成和首都;选择与该国地理位置差异明显的国家,比较它们纬度位置 和海陆位置的差异。 5.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国家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 6.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某国家人文地理主要特点及其与自然地理环境的联系。 7.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联系某国家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结合实例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途径。 8.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分析某国家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9.结合实例,简要说明一个国家对某地自然环境的改造活动对其他地方自然环境的影响。 10.结合某国家的实例,简要说明该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联系及其意义。
四、教材分析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经济文化来往频繁,作为当今世界的经济强国,日本有很多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所以在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部分将日本作为第一个学习的国家,对于日本一节内容的学习,教材紧密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选择性介绍,设置了“多火山地震的岛国”“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和“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三个内容。“多火山地震岛国”主要引导学生运用资料概括某个国家的自然环境特点,其次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我国实际,思考我国在减震防灾方面应该向日本学习哪些先进经验;“与世界密切联系的工业”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国家自然条件特点,分析该国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因地制宜是重要的地理思想,进行因地制宜分析的关键在于弄清楚因果关系,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对这方面的思考;“东西方兼容的文化”要引导学生说出某国家和其他国家在文化方面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体会中日文化的交融。 东南亚具有突出的区域地理特征,教材依据课程标准要求设置了“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热带旅游胜地”四个内容。教材在进行知识讲述的时候还把规律总结、原因分析、影响分析、问题探讨等富有地理思维能力培养和观念培养的内容设计为活动,因此教师要利用好教材所呈现的活动,东南亚的地形、气候对河流和当地的城市分布以及人文风情具有复杂的相互关系,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对综合思维的培养。 印度内容的选择立足于“世界或地区重要的国家”“对我国有重要影响的国家”角度,为了让学生对印度有深刻的印象,教材选择了印度的几大特色来进行介绍。空间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我们所研究的地理事项必须落实在具体的地理空间上,因此教材着重介绍了印度的地理位置以及印度的人口增长特点,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辩证认识人口的众多问题,发展辩证的思维能力。针对于印度人口众多的现象,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吃饭问题,因此教材立马介绍了印度的季风气候与农业,印度的季风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教材正文只介绍了印度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不稳定性,将因地制宜发展粮食生产设计为“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除了农业发展外,印度的服务外包产业也非常的出名,是全球服务产业链的重要一环,与全球服务产业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教材在第三部分对印度的外包产业进行了着重介绍。 与印度一样,教材基于“选择世界上重要的国家的区域”角度,教材将俄罗斯作为认识国家的一大案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国家的基本方法,教材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着有侧重的设计学习内容。对于俄罗斯教材介绍了“横跨亚欧大陆北部”“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和“发达的交通”三部分内容。这三部分内容由自然到人文,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走进俄罗斯的学习,与其他国家一样,教材首先介绍了俄罗斯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邻国以及俄罗斯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完成这部分内容后教材引出了俄罗斯自然资源丰富进入工业的学习,介绍俄罗斯资源和工业状况,同时教材还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俄罗斯一昧重视发展重工业忽视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品制造会产生的后果,通过活动加深对相关课程标准的理解。最后一部分内容,俄罗斯交通运输路线的介绍,主要从交通枢纽角度介绍了首都莫斯科和圣彼得堡。
五、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对亚洲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认识一个区域位置的基本方法知道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特征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描述。 七年级下学期,学生通过七年级上册的学习已经有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具备相应的知识背景。当前思维能力发展迅速,求知欲旺盛,接受信息能力较强,思维具有形象性特点,但是缺乏抽象思维的能力,并且自控能力较弱,很难长时间担心学习,所以在初次学习一个国家的位置和范围,教师教学过程中不能太过于抽象,用直观的区域位置图、景观图片等帮助学生认识区域,走进区域的自然环境,引导加强理解,注意总结方法为后续学习进行铺垫。
六、单元目标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区域认知)。 2.根据地形图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并通过地图、景观图以及文字介绍认识到日本是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联系日本自然条件的特点,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在认识日本自然环境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日本工业发展特点及成因,理解日本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综合思维)。 4.说出日本的人口和民族构成以及文化特点,了解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认识日本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东西交融的文化以及中日文化交(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5.在地图上找出东南亚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首都,说出东南亚地理位置的特点和重要性(区域认知)。 6.根据材料,运用图表说出东南亚的气候特点,以及气候对该地区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综合思维)。 7.根据地形图说出中南半岛城市分布特点,分析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8.说明东南亚发展旅游业的优势(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9.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学会在地图上指出印度的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区域认知)。 10.运用资料分析印度的人口特点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学会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人口特点(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11.对照印度的水稻和小麦分布图、地形图、降水分布图找出印度水稻小麦分布与降水、地形的对应关系,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国家自然特点,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案例(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12.阅读课文和其他资料,了解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简要分析某国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案例以及印度与其他国家在经济方面的联系(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13.在地图上指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首都莫斯科(区域认知)。 14.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俄罗斯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15.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简要分析俄罗斯工业部门特点,以及主要工业区的分布与本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布的关系,体会一个国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重要性(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16.利用地图归纳俄罗斯交通运输路线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知识的能力(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七、达成评价
问题的解决: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并通过地图、景观图以及文字介绍认识到日本是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3.分析日本工业发展特点及成因,理解日本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4.说出日本的人口和民族构成以及文化特点,了解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认识日本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东西交融的文化以及中日文化交。 5.在地图上找出东南亚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首都,说出东南亚地理位置的特点和重要性。 6.根说出东南亚的气候特点,以及气候对该地区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7.说出中南半岛城市分布特点,分析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8.说明东南亚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9.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在地图上指出印度的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10.分析印度的人口特点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学会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人口特点。 11.找出印度水稻小麦分布与降水、地形的对应关系,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国家自然特点,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案例。 12.了解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简要分析某国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案例以及印度与其他国家在经济方面的联系。 13.指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首都莫斯科。 14.概括俄罗斯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15.简要分析俄罗斯工业部门特点,以及主要工业区的分布与本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布的关系,体会一个国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重要性。 16.归纳俄罗斯交通运输路线分布的特点。
八、实施规划
课型安排 课时设置 课时目标 达成评价 课时作业
新授课 1课时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区域认知)。 2.根据地形图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并通过地图、景观图以及文字介绍认识到日本是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联系日本自然条件的特点,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在认识日本自然环境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日本工业发展特点及成因,理解日本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综合思维)。 4.说出日本的人口和民族构成以及文化特点,了解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认识日本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东西交融的文化以及中日文化交(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认识到日本是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3.分析日本工业发展特点及成因,理解日本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4.说出日本的人口和民族构成以及文化特点,了解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认识日本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东西交融的文化以及中日文化交。 学法大视野
新授课 1课时 1.在地图上找出东南亚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首都,说出东南亚地理位置的特点和重要性(区域认知)。 2.根据材料,运用图表说出东南亚的气候特点,以及气候对该地区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综合思维)。 3.根据地形图说出中南半岛城市分布特点,分析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4.说明东南亚发展旅游业的优势(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1.找出东南亚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首都,说出东南亚地理位置的特点和重要性。 2.说出东南亚的气候特点,以及气候对该地区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说出中南半岛城市分布特点,分析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4.说明东南亚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学法大视野
新授课 1课时 1.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学会在地图上指出印度的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区域认知)。 2.运用资料分析印度的人口特点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学会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人口特点(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3.对照印度的水稻和小麦分布图、地形图、降水分布图找出印度水稻小麦分布与降水、地形的对应关系,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国家自然特点,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案例(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4.阅读课文和其他资料,了解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简要分析某国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案例以及印度与其他国家在经济方面的联系(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1.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指出印度的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分析印度的人口特点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3.找出印度水稻小麦分布与降水、地形的对应关系,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案例。 4.简要分析某国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案例以及印度与其他国家在经济方面的联系。 学法大视野
新授课 1课时 1.在地图上指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首都莫斯科(区域认知)。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俄罗斯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简要分析俄罗斯工业部门特点,以及主要工业区的分布与本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布的关系,体会一个国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重要性(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4.利用地图归纳俄罗斯交通运输路线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知识的能力(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1.在地图上指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首都莫斯科。 2.概括俄罗斯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3.简要分析俄罗斯工业部门特点,以及主要工业区的分布与本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布的关系。 4.归纳俄罗斯交通运输路线分布的特点。 学法大视野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分课时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日本》教学设计 分主题1:东西交融的日本
一、基本信息
课题 日本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45分钟 授课人 盘伟国
二、课时目标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区域认知)。 2.根据地形图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并通过地图、景观图以及文字介绍认识到日本是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联系日本自然条件的特点,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在认识日本自然环境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日本工业发展特点及成因,理解日本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综合思维)。 4.说出日本的人口和民族构成以及文化特点,了解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认识日本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东西交融的文化以及中日文化交(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日本的自然环境特点、日本的人口与民族
教学难点 日本工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教学法、讲授法、谈话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生活导入(情境)/5分钟 设计意图
【材料展示】 师:播放视频了解日本和污水排放,说明污水入海对我国海域也有影响,过渡到日本地理位置的学习 生:阅读案例素材。 运用时事热点素材为背景,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新知(探究)/30分钟 设计意图
一、日本的位置与范围 【相互讨论】 师:根据所学描述某区域的位置的方法,向同桌描述日本的地理位置。 生:结合地图说出日本的地理位置。 【读图总结】 师:根据日本地图,填写空白,明确日本的岛屿组成。 生:展示自己的答案。 【问题探究】 师:思考日本海岸线的特点,并且说明有何影响? 生:日本海岸线曲折,多岛屿、半岛、海峡和天然良港。 通过启发学生回顾所学描述位置的方法,加强记忆与训练。 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的地图信息提取能力。
二、日本的自然环境特征 【小组探究】 师:阅读教材日本的地形图,将日本的主要地形区圈出来,并且总结日本地形的特点。 生:认真阅读教材与图,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总结日本的地形特征。 【学生汇报】 师:1、邀请小组①的代表进行日本主要地形区的总结汇报。2、邀请小组②的代表进行日本地形特点的总结汇报。 生:小组①与小组②分布进行探究结果汇报。 【问题思考】 展示日本建筑的一般特点,思考日本建筑材料多为较轻的原因,和什么有关?(也即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问题链探究】 探究1:为什么国土面积狭小的日本,南北气候差异会如此之大? 探究2:同属季风气候,找找北京与东京的差异? 探究3:为什么日本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 探究4:日本冬夏季风的区别? 探究5:日本樱花开放时间的思考? 探究6:在地形与气候影响下日本河流的特点? 【回顾小结】 师:总结日本的气候、地形自然地理特征,与衡南县进行对比。 生:认真笔记。 此部分内容为教材叙述性知识,通过小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小组合作能力与总结能力。 探究结果通过学生汇报形式展出,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通过房屋建筑入手思考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培养综合思维。 通过问题链探究,逐层深入理解日本的气候特征。 及时回顾,构建知识框架,帮助学生理解。
三、日本的工业发展 【问题思考】 师:想一想,日本为什么要大量进口能源和矿产?读图,找出日本进口的铁矿石、石油、煤炭主要来自哪些国家和地区? 生:阅读材料,思考。 【自主学习】 师:日本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生:思考在现有地形与资源条件下如何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工业。 【自主学习】 师:①阅读教材分析日本工业区集中在什么地方?原因? 生:阅读教材,总结答案:太平洋沿岸多优良港口,海运便利,利于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业产品。 ②阅读教材归纳日本交通运输业特点 【回顾小结】 师:总结日本工业的特点、分布与影响因素 生:认真听讲,适当笔记。 通过日本的能源进口切入日本的工业讲解。 此部分内容为教材叙述性知识,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归纳能力。 及时回顾,构建知识框架,帮助学生理解。
四、东西方交融的文化 【材料分析】 师:展示材料分析日本文化的突出特点。 生:总结日本文化的特点 认识日本与我国文化密切联系,日本中西文化交融,受我国影响很大。
课堂小结(回顾)/5分钟 设计意图
总结本节课知识 生:认真听讲,回顾本小结知识点。 建立知识框架,便于学生理解知识。
课后思考(延伸)/5分钟 设计意图
【认识日本与中国的文化联系】 师:日本是我们的邻邦,都是地处东亚的国家。日本人和我们一样都是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也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日本的文字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甚至有些日语文字就是中国的繁体汉字,读音虽不相同,但表达的意思是相近的。课后搜集相关素材,下节课一起分享日本文化与我国的联系。
板书设计 东西交融的日本
教学反思 课堂效果: 过程评价: 结果评价: 改进措施:
第2课时 《东南亚》教学设计 分主题2:富饶多彩的东南亚
一、基本信息
课题 东南亚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45分钟 授课人 盘伟国
二、课时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东南亚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首都,说出东南亚地理位置的特点和重要性(区域认知)。 2.根据材料,运用图表说出东南亚的气候特点,以及气候对该地区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综合思维)。 3.根据地形图说出中南半岛城市分布特点,分析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4.说明东南亚发展旅游业的优势(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特点与农业生产
教学难点 东南亚城市分布的影响因素、东南亚季风气候探析
四、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教学法、讲授法、谈话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生活导入(情境)/5分钟 设计意图
【图片导入】 师:展示图片:(泰国的旅游景点) 联系东南亚特色旅游业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进入课堂学习。
学习新知(探究)/30分钟 设计意图
一、东南亚的位置与范围 【相互讨论】 师:根据所学描述某区域的位置的方法,向同桌描述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生:结合地图说出日本的地理位置。 【读图总结】 师:根据东南亚地图,明确东南亚的岛屿组成。 生:展示自己的答案。 【问题探究】 师:找出马六甲海峡沟通的海域和联系的地区;分析马六甲海峡有利的通航条件。 生:水深海阔,可通巨轮 通过启发学生回顾所学描述位置的方法,加强记忆与训练。 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的地图信息提取能力。
二、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 【小组探究】 师:阅读教材东南亚的地形图,将东南亚的主要地形区与河流(依次找出:红河、湄公河、湄南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圈出来,并且总结东南亚地形的特点。 生:认真阅读教材与图,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总结东南亚的地形特征。 【学生汇报】 师:学生总结东南亚的河流特点与地形特点 【问题思考】 总结东南亚的气候特点 【问题探究】 探究1: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探究2: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的气候、地形差异与对河流的影响 【回顾小结】 师:总结东南亚的气候、地形自然地理特征。 生:认真笔记。 此部分内容为教材叙述性知识,通过小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小组合作能力与总结能力。 探究结果通过学生汇报形式展出,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材料提取信息总结东南亚的气候特点,提高地理信息提取与加工能力。 通过问题链探究,逐层深入理解东南亚的气候特征。 及时回顾,构建知识框架,帮助学生理解。
三、东南亚的的人口国家与旅游发展 【问题思考】 师:想一想,东南亚的城市分布具有什么分布特征?填写各国首都以及流经的河流名称,举例说出河流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生:阅读材料,思考。 【自主学习】 师:东南亚人口密集的原因? 生:思考东南亚地形、气候、河流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自主学习】 师:①阅读教材找出东南亚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的分布。泰国、越南、缅甸的水稻主要种植在哪? 生:阅读教材,总结答案。 ②东南亚地区种植水稻的有利条件 (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 ③东南亚的旅游资源挖掘 【问题思考】 近年来东南亚成为中国旅客出境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请从地理的角度分析人们选择去东南亚旅游的原因? 【回顾小结】 师:总结日本工业的特点、分布与影响因素 生:认真听讲,适当笔记。 通过东南亚的地形与气候特征以及河流分布得出东南亚城市分布的探究。 此部分内容为教材叙述性知识,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归纳能力。 及时回顾,构建知识框架,帮助学生理解。
课堂小结(回顾)/5分钟 设计意图
总结本节课知识 生:认真听讲,回顾本小结知识点。 建立知识框架,便于学生理解知识。
课后思考(延伸)/5分钟 设计意图
【认识火山之国印度尼西亚】 师:印度尼西亚有“火山国” 称。为什么该国多火山地震? 火山多发给当地带来了哪些利与弊的影响?
板书设计 富饶多彩的东南亚
教学反思 课堂效果: 过程评价: 结果评价: 改进措施:
第3课时 《印度》教学设计 分主题3:一年分三季的印度
一、基本信息
课题 印度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45分钟 授课人 盘伟国
二、课时目标
1.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学会在地图上指出印度的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区域认知)。 2.运用资料分析印度的人口特点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学会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人口特点(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3.对照印度的水稻和小麦分布图、地形图、降水分布图找出印度水稻小麦分布与降水、地形的对应关系,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国家自然特点,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案例(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4.阅读课文和其他资料,了解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简要分析某国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案例以及印度与其他国家在经济方面的联系(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印度的自然地理特点与工农业生产
教学难点 印度季风气候探析
四、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讲授法、谈话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生活导入(情境)/5分钟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师:继上次西天取经回来,一千年过去了。唐僧听说之前他们去的天竺已改名为印度,而且宗教文化更加多元,于是就想组织三个徒儿故地重游,再次踏上取经之路! 结合西游记取经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新知(探究)/30分钟 设计意图
一、人口大国 【相互讨论】 师:根据所学描述某区域的位置的方法,向同桌描述印度的地理位置。 生:结合地图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 【读图总结】 师:根据东南亚地图,认识印度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我国的方位关系,以及周边邻国。 生:展示自己的答案。 【问题探究】 师:展示印度码头拥挤的人群图片或播放印度人口稠密的录像,切入印度人口众多话题。讲述或读1993~2011年印度人口数量变化图,认识印度的人口数量及增长情况。 探究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教师归纳总结。 探究印度的地形特征。 读图观察,判断德干高原地势东、西部的地势高低,说出理由。 印度人口这么多,政府就没有采取措施吗 说明印度控制生育计划。 生:自主阅读材料。 通过启发学生回顾所学描述位置的方法,加强记忆与训练。 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的地图信息提取能力。
二、印度的气候与农业 承转:徒儿们,你们说的都对。刚才为师查阅文献,发现印度水旱灾害严重最重要的原因,是与当地的气候有关。这里的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故有的地方出现了洪灾。 【小组探究】 师:引导学生读亚洲气候分布图、孟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南亚每年1月、7月盛行风向图,看看印度绝大部分地区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气候特点是什么。 师:探究印度季风的季节性: 师:展示近年印度水旱灾害影像资料或相关图片,导入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剖析其产生的原因,认识印度季风的不稳定性。 师:引导学生读印度水稻、小麦的分布图,认识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联系水旱灾害频繁,思考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认识印度粮食生产的不稳定性。 师:读印度水稻、小麦的分布图,印度的地形图,印度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组讨论并归纳印度水稻、小麦分布区的主要地形、气温和降水差异,思考粮食生产和气候、地形的对应关系。 师:联系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和粮食生产不稳定性,思考印度该采取哪些措施保障粮食生产,导入两次“绿色革命”。 生:认真阅读教材与图,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回顾小结】 师:总结印度的气候、地形自然地理特征及农业发展。 生:认真笔记。 此部分内容为教材叙述性知识,通过小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小组合作能力与总结能力。 探究结果通过学生汇报形式展出,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材料提取信息总结印度的气候特点,提高地理信息提取与加工能力。 通过问题链探究,逐层深入理解东南亚的气候特征。 及时回顾,构建知识框架,帮助学生理解。
三、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 承转: 【问题思考】 师:介绍服务业、服务外包产业等基本概念。 生:观看相关录像资料思考印度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势条件、规模、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问题1:印度的软件外包产业发展到底有多快 为什么发展这么快 业务主要来自哪些国家 发源地在哪里 生:阅读材料,认识印度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 问题2:读印度软件外包产业中心的形成年代与分布图,认识软件外包产业空间分布的变化特点。 生:阅读材料,思考。 此部分内容为教材叙述性知识,通过问题思考,提高学生地理问题解决能力与自学归纳能力。
课堂小结(回顾)/5分钟 设计意图
总结本节课知识 生:认真听讲,回顾本小结知识点。 建立知识框架,便于学生理解知识。
课后思考(延伸)/5分钟 设计意图
【认识印度的风土人情】 师:
板书设计 一年分三季的印度
教学反思 课堂效果: 过程评价: 结果评价: 改进措施:
第4课时 《俄罗斯》教学设计 分主题3:面积最大的俄罗斯
一、基本信息
课题 俄罗斯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45分钟 授课人 盘伟国
二、课时目标
1.在地图上指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首都莫斯科(区域认知)。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俄罗斯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简要分析俄罗斯工业部门特点,以及主要工业区的分布与本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布的关系,体会一个国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重要性(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4.利用地图归纳俄罗斯交通运输路线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知识的能力(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俄罗斯的自然地理特点与工农业生产
教学难点 俄罗斯资源与工业、交通关系探析
四、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教学法、讲授法、谈话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生活导入(情境)/5分钟 设计意图
【视频导入】 师:播放俄罗斯介绍视频,展示俄罗斯面积广大,气候环境寒冷。 结合视频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新知(探究)/30分钟 设计意图
一、横跨亚欧大陆的国家 【相互讨论】 师:根据所学描述某区域的位置的方法,向同桌描述俄罗斯的地理位置。 生:结合地图说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 【读图总结】 师:根据俄罗斯地图,认识俄罗斯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我国的方位关系,以及周边邻国和领土组成。 生:展示自己的答案。 【问题探究】 师: 1.展示俄罗斯地形图,引导归纳俄罗斯的地形特点。 2.思考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处于北纬50°~70*,会对俄罗斯的气候带来怎样的影响 (引导概括俄罗斯的气候特征) 3.根据图7.49俄罗斯气候类型分布,说出俄罗斯的主要气候类型,明确这里是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北部地区属寒带气候。引导思考:这样的气候是否适合植物的生长 俄罗斯的农业会不会发达 (2)在比较莫斯科和雅库茨克的气候差异,了解俄罗斯气候的东西差异。 生:自主阅读材料。 通过启发学生回顾所学描述位置的方法,加强记忆与训练。 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的地图信息提取能力。 培养学生的地理发散思维能力,俄罗斯地域辽阔,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显著,影响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体现在俄罗斯的资源、经济、人口、交通、城市等各个方面,为下面学习俄罗斯的经济和交通做铺垫。
二、俄罗斯的工业 【小组探究】 师:提供材料。 俄罗斯拥有发达的燃料动力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森林、木材加工和纸浆造纸工业,它们都是建立在本国资源基础上的工业部门,它们是俄罗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机器制造业是俄罗斯工业的核心,是科技进步的基础。航空航天工业居世界领先地位。轻工业一直是一个薄弱的工业部门,它的发展速度缓慢。近年来,俄罗斯积极发展消费品工业,工业结构得到改善。俄罗斯食品工业较发达,包括粮食食品制造业、肉类食品制造业等。 根据材料概括俄罗斯工业的特点 师:概括归纳俄罗斯的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和淡水资源 师:在了解俄罗斯矿产资源分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发展的工业类型。指观察主要工业区的分布,明确俄罗斯工业区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 师:1.联系俄罗斯自然条件,用实例说明俄罗斯因地制宜发展工业。 2.找出俄罗斯乌拉尔工业区或者新西伯利亚工业区,及其周边分布的主要矿产,分析这里的工业部门与矿产资源的关系。 3.思考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回顾小结】 师:总结俄罗斯的工业发展 生:认真笔记。 此部分内容为教材叙述性知识,通过小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小组合作能力与总结能力。 探究结果通过学生汇报形式展出,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材料提取信息总结俄罗斯的资源特点,提高地理信息提取与加工能力。 学生分组学习,通过阅读图表和文字资料,培养学生提取地理信息,分析总结地理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 及时回顾,构建知识框架,帮助学生理解。
三、俄罗斯的交通运输业 承转:如何解决俄罗斯工业区分布和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的问题? 【问题思考】 师:读图观察,俄罗斯的铁路分布有什么特点? 生:读图概括 问题1:为什么西伯利亚大铁路修建在亚洲南部? 问题2:找出圣彼得堡、摩尔曼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等港口城市。想一想,俄罗斯北部有漫长的海岸线,为什么港口却相当少? 问题3:俄罗斯的油气管道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么分布? 生:阅读材料,思考。 通过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这一点引入交通运输的学习。 此部分内容为教材叙述性知识,通过问题思考,提高学生地理问题解决能力与自学归纳能力。
课堂小结(回顾)/5分钟 设计意图
总结本节课知识 生:认真听讲,回顾本小结知识点。 建立知识框架,便于学生理解知识。
课后思考(延伸)/5分钟 设计意图
【认识俄罗斯的农业与风土人情】 师:俄罗斯是一个农牧业并重的国家,农业主要分布在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分析俄罗斯农业区分布在东欧平原南部的主要原因?
板书设计 俄罗斯
教学反思 课堂效果: 过程评价: 结果评价: 改进措施:27世纪载言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我们临近的地区和国家》单元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下册
教材
人教版
设计者
盘伟国
二、单元实施
单元主题:我们的邻居:地区与国家
教学思路:
大单元主题
我们的邻居:地区与国家
主题
东西融合的日本
窝饶多彩的东南
一年分三季的印
面积最大的俄


罗斯
分主题
认识地区与国家
位置与组成自然环境
日本
文化与人口工业发展

东南亚
位置组成气候与农业
旅游发展地形与城市
位置组成季风与农业
印度

人口大国发展的工业
位置组成地形与气候
俄罗斯日
资源工业城市与交通
区域认知+絮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目标
三、课标要求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十条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地区的地理位置,简要归纳自然地理特征,说
明该特征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以某地区的一种自然资源为例,说出该资源在当地的分布状况,对外输出地
区以及对当地乃至世界的重要意义。
3.结合实例说明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4.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某国家的地理位置、范围、领土构
成和首都;选择与该国地理位置差异明显的国家,比较它们纬度位置
和海陆位置的差异。
5.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国家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
6.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某国家人文地理主要特点及其与自然地理环境的
联系。
7.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联系某国家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结合实例简要分析
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途径。
8.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分析某国家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和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7世纪载言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训。
9.结合实例,简要说明一个国家对某地自然环境的改造活动对其他地方自然环
境的影响。
10.结合某国家的实例,简要说明该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联系
及其意义。
四、教材分析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经济文化来往频繁,作为当今世界的经济强国,日
本有很多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所以在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部分将日
本作为第一个学习的国家,对于日本一节内容的学习,教材紧密围绕课程标准
的要求进行选择性介绍,设置了“多火山地震的岛国”“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
业”和“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三个内容。“多火山地震岛国”主要引导学生运
用资料概括某个国家的自然环境特点,其次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我国实际,思考
我国在减震防灾方面应该向日本学习哪些先进经验:“与世界密切联系的工业”
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国家自然条件特点,分析该国是如何
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因地制宜是重要的地理思想,进行因地制宜分析的关键
在于弄清楚因果关系,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对这方面的思考:“东西方兼容的
文化”要引导学生说出某国家和其他国家在文化方面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中
日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体会中日文化的交融。
东南亚具有突出的区域地理特征,教材依据课程标准要求设置了“十字路
口的位置”“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热带旅游胜地”
四个内容。教材在进行知识讲述的时候还把规律总结、原因分析、影响分析、
问题探讨等富有地理思维能力培养和观念培养的内容设计为活动,因此教师要
利用好教材所呈现的活动,东南亚的地形、气候对河流和当地的城市分布以及
人文风情具有复杂的相互关系,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对综合思维的培养。
印度内容的选择立足于“世界或地区重要的国家”“对我国有重要影响的
国家”角度,为了让学生对印度有深刻的印象,教材选择了印度的几大特色来
进行介绍。空间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我们所研究的地理事项必须落实在
具体的地理空间上,因此教材着重介绍了印度的地理位置以及印度的人口增长
特点,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辩证认识人口的众多问题,发展辩证的思维
能力。针对于印度人口众多的现象,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吃饭问题,因此教材立
马介绍了印度的季风气候与农业,印度的季风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具有极其重
要的影响,教材正文只介绍了印度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
不稳定性,将因地制宜发展粮食生产设计为“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除了
农业发展外,印度的服务外包产业也非常的出名,是全球服务产业链的重要一
环,与全球服务产业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教材在第三部分对印度的外包
产业进行了着重介绍。
与印度一样,教材基于“选择世界上重要的国家的区域”角度,教材将俄
罗斯作为认识国家的一大案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国家的基本方法,
教材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着有侧重的设计学习内容。对于俄罗斯教材介绍了“横
跨亚欧大陆北部”“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和“发达的交通”三部分内容。
这三部分内容由自然到人文,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走进俄罗斯的学习,与其他国
家一样,教材首先介绍了俄罗斯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邻国以及俄罗斯的地
形特点和气候特点。完成这部分内容后教材引出了俄罗斯自然资源丰富进入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