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及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
3、培养礼貌地对待别人的处事态度及宽容的气度。
4、作者善于从对方的长信中概括几个基本论点,针锋相对地进行驳斥,而不是在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做到了以少胜多。
5、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层次清晰,结构严谨。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重点难点
1、作者在本文中对实施变法出现四个问题的解答。
2、文中出现的文言的一些客套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历史上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北宋的王安石变法也不例外。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
二、学习提示
王安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以主持变法知名。《答司马谏议书》是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给司马光的回信,逐一反驳对方所加罪名,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诵读课文,把握其主要观点,体会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领略文章驻散结合的行文特点,学习其思虑周详的说理艺术。
《答司马谏议书》写于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时代,强调臣子如何帮助君主“除弊”。课外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文章写作的背景,从课文的论述出发,与同学探讨“墨守成法与因时而变”“同俗媚众与坚持自我”等问题。
古汉语很多实词的义项往往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或其他词汇中,联系现代汉语中的相应词语,有时可以帮助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
三、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因封荆国公,故称“王荆公”。谥文,故又称“王文公”。仁宗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
在神宗的支持下,制定并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因保守派的反对,变法遇到阻碍。司马光执政后尽废新法(置将法除外),王安石忧愤去世。列宁称其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主张文章“以适用为本”“有补于世”。其散文逻辑严谨,析理深透,笔力雄健,语言简练,后世尊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善于说理,精于修辞,俊健峭拔,偶有情韵深婉、清新明丽之作。其词不多,但风格高俊,“一洗五代旧习”。
主要作品有《伤仲永》《游褒禅山记》等散文名篇;诗歌《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桂枝香·金陵怀古》等。有《临川先生文集》等存世。
四、背景资料
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国家内外交困。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政知事(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马光(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 )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了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
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一封信作为具体答复,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答司马谏议书》。
信中主要辨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并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不满。
文章批驳了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而又文笔犀利,注意分寸而入情入理,举重若轻而简明扼要,既表明决绝的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五、相关人物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六、文化知识
有司: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但“有司”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代指负有专责的官吏。
士大夫: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的士人和官吏的统称。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社会上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政治是绝大多数“士大夫”人生的第一要务;但同时,他们的文化素养也决定了他们是文学、书法、绘画、篆刻、古董收藏等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
某: 谦称,常用在对话或书信中,相当于“我”。
*古代常用的谦称
鄙人:本义指居于郊野之人。古人常用来谦称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见识浅薄。
臣:古人对自己的谦称,表示自谦,多有君臣关系在内。
仆:旧时男子自称的谦辞。“仆”即奴仆,下对上、幼对长自称仆,借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晚生:旧时对前辈称己的谦辞。
不肖。旧时男子自谦的称呼。“不肖”原指子不似其父那样贤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后多借以自称,表示谦恭。
不才:旧时男子自谦的称呼。“不才”即没有才能,故借以自称,以示谦恭。
不敏:古人称自己不聪明、不敏捷。
在下:自称的谦辞。古时座席,尊长在上座,所以自称“在下”。
七、初读课文
本文是一篇书信体政论文,通过回答司马光对推行新法的责难和攻击,揭露了反对派保守庸俗的思想和用心,表明了作者推行新法的坚定立场和决心。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身为参政知事(相当于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第二年,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六百多字的长信,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
1、题目解说: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2、注音
强聒(guō) 卤莽(lǔ mǎng) 见恕(shù) 拒谏(jiàn)
怨谤(bàng) 利弊(bì) 不恤(xù) 盘庚(gēng)
胥怨(xù) 会晤(wù)
3、词语注释
所操之术:指所持的政治主张。操,持。术,方法、主张。
强聒:唠叨不休。聒,说话声嘈杂。
不蒙见察:不能被(您)理解。见,被。察,理解。
故略上报: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司马光因反对新法,曾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其中第一封长达三千字。王安石收到信后曾写了一封短信回复,即此处说的“略上报”。略,简略、简单。上报,回信。
卤莽:粗疏草率。
具道所以: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具,详细。道,说出。
名实:《论语·子路》:“子曰:‘必也正名乎!’”《孟子·告子下》:“先名实者,为人也。”读书人特别注重名实相符。文章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立足点展开辩驳,指出司马光的指责名实不符。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这都是司马光信上指责的话。意思是,王安石变法,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征,求。
怨谤:怨恨非议。 以谓:以为,认为。
人主:君主。 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吏。
辟邪说,难壬人: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辟,批驳。难,排斥。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恤:顾念,忧虑。
同俗自媚于众: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
汹汹然: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
盘庚之迁:商王盘庚为了巩固统治、躲避自然灾害,将国都迁到殷(今河南安阳)。
胥怨: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
度义而后动: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度,考虑。义,适宜。
可悔:值得反悔的地方。 膏泽斯民:施恩惠给人民。
不事事:不做事,无所作为。前一个“事”是动词,办(事)。
4、理清课文结构
全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部分: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部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第四部分: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八、课文串讲
(一)、第一段:
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
“昨日蒙教”是书信礼貌用语;“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既是书信常见的情感用语,也是二人私交的真实反映;“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有情有理,态度坦率。
先解释以前只是简略回信的原因:考虑“所操之术多异”,“虽欲强聒”,也一定得不到理解。再话锋一转,阐释此次回信的原因:司马光很看重自己,书信往来,不宜粗疏草率,所以要详加解释。言辞诚恳而理性,表现了王安石心胸坦荡而率性的特点。
(二)、第二段:
从助人主、遵先王和谋天下的角度,批驳保守派的指摘,为自己的改革正名并提供强有力的道义依据居。
首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
接着概括司马光来信中指责他的几个要点,为下文逐一反驳树立靶子。
继而先驳“侵官”。作者指出,自己是“受命于人主”而决定变法,“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而制定新法,“授之于有司”而执行新法。“受”“议”“授”表明变法绝非一人独断,更非一意孤行,让“侵官”之说不攻自破。
次驳“生事”。“举先王之政”,遵循古代先王圣君的德政,是变法的理论根据,“兴利除弊”是变法的根本目的。这样,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当然不能称之为“生事”。
三驳“征利”。“为天下理财”,保证了“征利”的出发点根本上的正确性。这样“为天下”的实事,怎能说是“征利”
最后驳“拒谏”。前三处先行立论的出发点依次是人主、先王和天下,由此出发展开的批驳也就自然理据充足,令人信服。有了上述三点的辩驳,“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也就自然成立了。
最后一句除了在文章结构上引出下面的议论外,更蕴含某种早有意料、不值一驳的讽刺意味,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对第2段该如何理解?
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三)、第三段:
从分析保守派的思想根源的角度,揭示自己的改革遭遇抵制的深层原因。
首先分析“怨诽”的原因,揭露其思想实质:众人习惯于苟且偷安,时日已久,“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这样的社会风气,正是保守势力的社会思想基础。这是“怨诽”的客观原因,也正是“上乃欲变此”的客观原因。“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只是说明保守势力的反对势在必然,却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有理和有力。反问句增强了结论的不容置疑性。
再以盘庚迁都为例,说明反对者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只要确认自己做的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盘庚之迁,连老百姓都反对,当前的变法只遭到士大夫中保守势力的反对,更无退缩之理,表明自己不会因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
最后以让步假设的方式,更加决绝地表明自己坚持改革的态度。先让一步,“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再进一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表明改革的力度和决心只会更强。语气委婉,态度决绝,也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所有言行的实质---“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
1、对第3段该如何理解?
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
2、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
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
文章中所举事例通常是为了论证自己阐述的内容。
(四)、第四段:
结束全文,礼仪性的客套话。
结尾句与开头类似,是书信体特征的自然展现,也与书信开头体现的君子以“义”争形成有力的呼应。
九、课文探究
1、朱熹评论王安石以文章的节操品行享誉一世,更突出的是以崇尚道德、经世济民为己任。《答司马谏议书》一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王安石“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请谈谈你的理解。
①“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胸怀立公为民之心,坚持变法图强之意。
②“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不愿“习于苟且”,勇担为官之责。
③“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不畏流俗,敢于抗争。
④“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坚定不移,敢于作为。
2、清人刘熙载《艺概·文概》中说:“半山文善用揭过法,只下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是何简贵!”请从“揭过”的角度赏析此文的反驳艺术。
①善于揭示对方观点的本质错误。作者从“名”“实”角度,明辨“是”“非”,连用四个“不为”巧妙反驳。“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都合理合法,所以不是“侵官”。“举先王之政”,新法施行的是前代贤君的治国方略,目的是“兴利除弊”,所以不是“生事”。“为天下理财”,所以不是“征利”。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所以不是“拒谏”。抓住了问题的实质,词简义深,反驳有力。
②善于揭示反对者言行的思想实质。作者洞烛幽微,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分析反对者言行背后的心理、精神,指出众人“习于苟且”,士大夫多“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直击反对者的要害。
3、我们现在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是如何认识理解的?
王安石推行的变法虽然没有也不可能触及正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的根本。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却敢于对传统政策进行改革和冲击,敢于对大地主大官僚的种种特权加以抑制和打击,把封建生产关系中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进行一些调整,提出在当时已经存在的物质条件下能够解决的任务。作为地主阶级的一个成员,他能看到由于大地主大官僚的过度剥削所造成的“富者财产满布洲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风俗》)的状况,又能认识到“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与《马运判书》)亦即认识到发达所有生产力去生产天下的财富以求增加国家收入的重要性。这些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不仅以“理财”增强国力,而且以“整军”改变北宋王朝的腐败军制。他打击大地主大官僚的兼并势利,为反击契丹贵族和党项贵族的割据政权的侵犯作好了物质准备,尽力改变北宋王朝长期以来“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的屈辱处境,欲在全中国再一次纳入一个政权的统治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王安石领导的变法图强的革新运动,也是一次爱国主义的政治运动。
因此,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斗争,虽然是统治阶级内部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政见之争,但它实在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一个重要事件。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论书》,便是这一场斗争中的生动速写,这一大事件的真实纪要。它是在“积贫积弱”的困境中发出的发奋图强的呼声,它直接宣传了变法革新的积极思想。所以九百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4、我们应如何评价司马光?
看人要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人一分为二,在否定其缺点的同时,也要肯定其优点,不能一概否定,一棍子打死。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阻挠王安石变法,他是政治上的保守派;但是司马光在学术上是一位贡献很大的历史学家,他用十九年时间主编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后人把他和司马迁称为史学界“前后两司马”。
5、思考:如果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这封信,他会怎么样?
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信后,一方面会为王安石雄辩的才能折服,另外一方面也会看到王安石变法态度的坚决,又会很恼火,他可能会纠集更多的保守派公开和王安石作对,使王安石的变法不能顺利进行。
(发挥想像,合理即可。)
十、主题
全文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指责,逐条反驳,揭示司马光责难的名实不符和他的因循守旧,论证了变法的正确性,表达了王安石不为流俗所动、坚持改革的坚定意志和决心。
十一、写作特色
1、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全文除开头和结尾有几句酬答的礼貌用语外,其他段落紧紧扣住保守派的几个主要论点进行反驳。反驳时,先批驳对方观点,再深挖对方思想根源,然后委婉表明自己坚定的改革立场。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2、有的放矢,反驳有力。
本文在反驳保守派的指责时,批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一是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二是借助论据,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出有利的论据,说明变法不是自己独断专行,而是受命于皇帝的,实行的是朝廷议订过的法度,也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三是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以盘庚迁都的史实表示自己不会因“怨谤”而改变立场,既委婉地反驳了对方的责难,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整个反驳明确而有力,言简意赅。
3、气势磅礴,寓刚于柔。
全文之所以有压倒论敌的浩然正气,是因为:第一,立足于理,理足则气盛;第二,善用排比,运用排比句驳斥对方,势如破竹,不可阻挡;第三,善用反问,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气盛言宜,铿锵有力,虽然全文傲岸之气,奋然涌出,强调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可逆转,但语气委婉,柔中有刚。这固然是由于书信体格式的需要,也出于朋友之间的情意,但更是源于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坦荡胸怀和高度自信。
十二、论证方法
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其反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第一,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第二,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这里就举出了有力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
第三,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这里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谤的事实为例,表示自己不以流言飞语而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有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
十三、理解性默写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
5、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
7、作者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面对群起而怨恨的老百姓盘庚是如何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10、最后作者却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如果对方是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这虽非本篇正意,却是由衷之言。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表明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要害,使其无言以对。
*参考答案
1.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2.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3.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4、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5、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6、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7、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8、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9、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
10、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十四、作业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答司马谏议书
〔宋〕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选自《四部丛刊》本《临川先生文集》)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于反覆不宜卤莽 反覆: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
B.辟邪说,难壬人 难:排斥
C.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膏泽:施恩惠,名词活用作动词。
D.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区区: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故今具道所以 ②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
B.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①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 ②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D.①为天下理财 ②不为征利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以“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等言辞,表现出对改革的坚定信心。
B.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
C.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最后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
D.作者在第二段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
4、请将文中划线的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5分)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5分)
5、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3分)
参考答案:
1、A( “反覆”此处是指书信往返)
2、B(两句中的“而”都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A项前句“所”与“以”结合,构成名词性短语,意思为“原因”“缘故”;后句“所”加名词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该动词的名词形式。C项前句表转折关系,译为“却”,后句表表示结果,相当于“就”、“那么”。D项前句介词,意为“替”“给”,后句判断动词,相当于“是”)
3、C(“接着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最后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错。按文章展开的逻辑过程来看,应该是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最后才是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
4、(1)即使想要勉强多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一信,不再一一替自己分辨。(5分,“虽”“强”“见”“报”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反对的缘故而改变计划,这是因为迁都是经过周密考虑后的行动,认为这是正确的而看不到有什么可以改悔的缘故。(5分,“故”“度”“度”“是”各1分,语句通顺1分)
5、作者引用“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是为了借此来证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2分)这一事例典型、精当,有着强烈的说服力和证明作用。(1分)
*参考翻译
安石启:
昨日承蒙赐教,我私下以为跟君实您相处,彼此相好的时间已经很长了,而议论问题常常看法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彼此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即使我强做解释,最终也一定不会被您所谅解,所以只简略的给您回封信,不再一一加以辩解了。可是又想到您以厚遇待我,在书信往来时不宜草率失礼,所以今天我详细地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原谅我。
大凡读书人所争论的,最主要的是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的问题。如果名和实的关系明确了,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可以认识清楚了。现在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说侵夺官利职权,无端惹事生非,与民争夺财利,拒绝旁人劝告,因而招致天下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接受皇帝的命令,议定法律制度而在朝廷上讨论修正,再交给有关部门去执行,不能算是侵夺官吏的职权;实行先王的政治主张,用以兴利除弊,不能算是惹事生非;替国家整理财政,不能算是与民争夺财利;清除荒谬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小人,不能算是拒绝进谏。至于埋怨和指责的人很多,那是我本来就预料到会这样的。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生活已经不是一天了,士大夫们多已不关心国家大事,附合流俗,讨众人的欢心为好,皇上却要改变这种情况,而没有考虑敌人之众多,想出力帮助皇上跟他们相对抗,那他们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怨恨反对的是百姓,不仅仅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因为怨恨就改变他的计划,这是由于他考虑这样做适宜,然后采取行动,认定做的对,看不出有什么可后悔的缘故。
假如您责备我在位的时间长了,却未能帮助皇上大有作为,以造福于百姓,那么我知罪了;假如要说今天应当什么事也不做,只要默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行,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见面,内心不胜仰慕,仰慕您到了极点。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