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导学案(无答案)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导学案(无答案)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学习目标】
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重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梳理】
伟大的历史转折
【任务】阅读教材P175-176,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填写下列表格
时间 事件 内容 意义
1978年5月 《 》 重新确立了 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 准备
1978年12月 停止使用“以 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 上来、实行 的历史性决策 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 , 了 和社会主义 新时期
1978年 12月后 原则: 认真落实 政策和 政策,重申 政策
1981年6月 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 的 基础
1982年底 通过了新修改的《 》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 段
【知识拓展】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1)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
(2)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3)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随堂练习】
1.(2022·玉溪高一期末)中国共产党某次会议公报有以下内容:“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切实保护;公社各级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克服平均主义;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这次会议最有可能是(  )
A.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八大 D.七千人大会
二、改革开放进程
起步与全面展开(1978-1991) 农村改革 实行 ,极大地解放了农村
城市改革 ①试点:以扩大 为主要内容 ②全面展开:19 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国营企业广泛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企业也发展起来
对外开放 19 年,设立 、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相继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建立海南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
中共十二大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式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对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部署
中共十三大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新阶段(1992-2001) 南方谈话 ①内容: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②影响:对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产生深远影响
中共十四大 ①目标提出:19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②国有企业改革目标是
中共十五大 ①基本纲领: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②基本经济制度: 为主体、 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依法治国 ①基本方略:中共十五大把“ ”正式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②写入宪法: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跨世纪发展 ①国际接轨:2001年,我国加入 ,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②重大战略:提出并实施了 、 、西部大开发、“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等重大战略,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持续推进 (2002-2012) 中共十六大 ①奋斗目标:2002年,中共十六大在北京举行。大会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②战略机遇:21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③影响:我国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共十七大 ①内容: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 ②影响:我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成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重要概念】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以解放生产力(根本目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现代企业制度: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
【时空术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中共十四大(1992年);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
【合作探究】票证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上图票证的变化反映出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试答:
【随堂练习】
2.1984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了910.4元,比1978年增加275.43元,增幅为43.39%,而在1952-1978年的25年中,农业劳动生产率也仅仅提高了28.29%。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D.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3.(2022·扬州高二期末)1983年,深圳组建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发行第一张股票“深
安保”。1986年,深圳开始了全国最早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试点,出台《国营企业股份化试点暂行规定》,选定10家国营企业开展试点,率先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这些做法(  )
A.贯彻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 B.打开了国企产权改革的突破口
C.意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顺应了“走出去”的战略要求
4.(2023深圳高一期末考)“鸡毛换糖”是浙江义乌长期以来流行的一种小商品交易方式。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方式一度被视作投机倒把,遭到禁止。1982年,义乌宣布开放小商品市场。这一变化得益于(  )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 改革开放释放了经济活力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5.(2023深圳高二期末考)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农村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如1980年中国有建制镇2600个,1985年增加到6600个,1994年底达到16702个。农村城镇数量的增加(  )
A.说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标志着城市化基本实现
C.得益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表明城乡一体化的形成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邓小平理论 创立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过程 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内容 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意义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地位 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创立 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过程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
内容 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意义 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地位 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 创立 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内容 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意义 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地位 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被写入党章。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随堂练习】
(2022·绍兴高一期末)2017年2月19日是中国领导人邓小平逝世20周年纪念日,近日,内
地多地举办纪念活动悼念,邓小平故乡四川广安市有献花活动,上海、重庆则有以邓小平生平为主题的图片展览。以下资料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主题的第一手资料是(  )
A.《井冈山的斗争》 B.《新民主主义论》
C.南方谈话 D.《邓小平传》
7.(2022·赤峰高一期末)毛泽东说:“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江泽民也说:“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抓党的建设,同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要求是一致的。”材料中两个“伟大的工程”的共同含义是要求中国共产党(  )
A.永远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 B.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8.(2023广东学考)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在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科学发展观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9.(2023广东学考)在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历史中,曾经流传许多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社会现象,顺口溜“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描述的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农业生产合作社
C.土地改革 D.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材补充】
1.经济特区的“特”与特别行政区的“特”
经济特区的“特”是指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特别行政区的“特”是指享有特殊的法律地位、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10.(2022·承德高一期末)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
A.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B.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
2.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只是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计划经济体制是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社会性质不是区分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标准。
11.国内外多个学者称我国某一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由过去侧重于突破旧体制转向侧重于建立新体制,由政策调整转向制度创新,由单项改革转向综合配套改革”。这反映了(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 B.设立经济特区取得良好收效
C.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修改的宪法得到认可 D.中共十四大对中国影响深远
【时空坐标】按照下列时间填写历史事件
【时空坐标】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