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专家】2024中考时政热点专题六:《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颁布 复习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时政专家】2024中考时政热点专题六:《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颁布 复习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六:《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颁布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10月24日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这部旨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法律,共5章40条,包括总则、职责任务、实施措施、支持保障、附则。 
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涵盖思想政治、历史文化、国家象征标志、祖国壮美河山和历史文化遗产、宪法和法律、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国防、英烈和模范人物事迹等方面。在规定面向全体公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突出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和儿童的教育,并对公职人员、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村居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等不同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分别作出相应规定。
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法,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核心考点
1.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
2.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4.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坚持厉行法治,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7.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8.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角度一:依法治国
1、我国立法推送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①有利于落实宪法规定,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②有利于解决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法律保障。
③有利于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更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④有利于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法治的意义?(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
(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3)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4)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5)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3、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哪些显著成就?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
4、法治的要求有哪些?
(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之治的三个判断标准: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5、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科学立法),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严格执法),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公正司法),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全民守法)。
(2)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6、我国政府的作用、权利来源、宗旨和工作原则?
(1)作用: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2)权力来源: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
(3)宗旨: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4)工作原则:
①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为人民谋利益;
②政府要按照法治原则运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努力建设法治政府。
7、依法行政的重要性、要求及核心是什么?
(1)重要性: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2)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3)核心: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8、如何建设法治政府?
政府角度:
(1)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2)我国政府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3)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政府的角度)
公民角度:
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9、厉行法治的内含?
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10、如何做到厉行法治?(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1)国家:坚持厉行法治,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公民: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3)党和政府:党和政府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
(4)社会: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
(5)法治和德治: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即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1、如何实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2)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3)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角度二: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的内涵是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民族精神在不同史时期的具体表现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
(3)改革开放时期: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塞罕坝精神、奥运精神、女排精神、工匠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探月精神、抗疫精神、北斗精神、特区精神等。
3、中国人民具有的伟大精神及表现
(1)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表现为敢为人先。(2〉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表现为自强不息。(3)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表现为同舟共济。(4)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表现为志存高远。
4、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5、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表现
(1)对国家: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2)对他人: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3)对自身: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
补充设问:请列举在我国不同时期展现出中华民族精神的模范人物及事迹。
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①董存瑞舍身炸碉堡;②黄继光堵枪眼;③狼牙山五壮士英勇跳崖绝不投降;等等。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①“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与水稻为伴;等等。
(3)改革开放时期:①中国女排:三十年拼搏不息、低谷中永不言败;②钟南山:疫情面前最美逆行;等等。
一、单选题
1.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继2005年、2018年后的第三
次修改,也是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30年后的一次全面修订,对于进一步维护妇女合法权益、改善妇女发展环境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该法的修订( )
A.明确了妇女的权益,进一步提高了妇女的政治地位
B.维护了社会公平,是保障广大妇女权益的关键之举
C.符合科学立法的要求,与时俱进地推动妇女合法权益的保护
D.保障了妇女的权益,必将杜绝各种针对妇女权利的侵权行为
2.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配合保护法的实施,黄河沿线各地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措施,某地启动村级普法联络员制度,聘任“村级普法联络员”,打通普法宣传的“最后一公里”。启用村级普法联络员制度的价值在于( )
①推进政务公开,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②加大法治宣传力度,提高黄河沿线群众法律意识
③有利于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在生活中,遇到不同问题,需要向不同的部门反映。下列事项与解决部门对应正确的是( )
A.发现学校附近的红绿灯坏了一市场监督管理部门
B.城市夜晚光污染问题严重影响居民休息一交通管理部门
C.旅行回家路上发现有人破坏铁路封闭网一税务局
D.发现某企业偷排工业废水一生态环境局
4.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辉煌的成就,中国法治建设进入新阶段。以下是“中国法治这十年”的材料,其中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十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普遍建立了法治建设的议事决策协调机构,健全了党领导法治建设的工作机制和程序——全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B.十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新制定的法律数量增加了1/3,修改法律数量增加了近两倍——严格执法,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
C.十年来,人民法院建成“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参与纠纷调解2962万件,平均每分钟就有51件纠纷成功调解——公正司法,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
D.十年来,普法工作全面推进,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构建起了全面法治宣传教育体系——全民守法,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
5.以下是八年级同学在“法治论坛”手抄报比赛中拟定的标题,其中最为合适的是( )
近日,上海市警方召开新闻发布会;今年以来,上海依法重拳打击电信诈骗,通过止付挽损直接挽回1.2亿余元,有效维护了人民群众的财产权。
A.法安天下,守护权利
B.遵纪守法,利人利己
c.与法同行,社会和谐
D.复兴民族,法治为先
6.总书记强调,要既讲法治又讲德治。以下句子中能正确反映德治与法治关系的是( )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B.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C.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D.治国之道,爱民而已
7.国务院机构改革适应民生需求,直面社会关切。此次改革提出完善老龄工作体制,进一步优化农业农村部职责,精减中央国家机关人员编制。这表明( )
A.国家通过精减人员减少行政机关职权
B.国家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C.国家加强对政府行政权的监督和制约
D.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对机构改革有决定权
8.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把信访工作作为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的一项重要工作,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下列说法与材料不相符的是( )
①为群众提供监督渠道
②政府主动履职,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力水平
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是民主参与
④规范政府行使权力,充分发挥监察职能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9.某互联网账号使用含有中国共产党和国家象征和标志的头像,发布虚假信息。针对此,国务院下属的国家网信办发布了《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对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加强管理。这一事例说明( )
①国家网信办拥有立法权②我国坚持依法治国方略
③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④公民行使权利有范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下面是同学们学习法律知识时的推理,其中正确的是( )
A.国务院通过并公布《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国务院行使国家立法权→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B.小李谎报小区火灾险情→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承担的法律责任是消除危险
C.公交车上失主发现钱包被偷后,要求对全体乘客进行搜身→侵权行为→侵犯了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D.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通过人人负责、共同监督的方式,提高了政府为民服务水平→有利于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法定职责必须为
11.五年来,全国法院对因徇私枉法、假立功等导致“重罪轻判”的案件依法启动再审,做到不枉不纵。全面排查1990年以来的1334.5万件“减假暂”案件,对存在问题或瑕疵的5.9万件逐案整改,加强减刑假释案件实质化审理,坚决防止“纸面服刑”“提钱出狱”。对这段材料表达的主题概括最为准确的是( )
A.严格执法 B.科学立法 C.公正司法 D.依法行政
12.道德与法治课上,同学对“法治思维和人治思维”的认识中,你不认同的是( )
A.法治思维强调法律的权威性,人治思维信奉个人的意志为最高权威
B.封建社会里皇帝具有生死予夺的大权,是典型的人治思维
C.我们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是具有法治思维的体现
D.“徒法不足以自行”,说明法律的实施离不开人,法治就是人治
13.黄河宁,天下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我国第二部流域法律——黄河保护法,该法于2023年4月1日正式施行,并计划面向社会开展相关普法宣传活动,激发民众的守护意识和自觉。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A.黄河保护法是由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加以实施的
B.对黄河进行保护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
C.以往的法律没有对黄河起到任何有效保护作用
D.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是推动保护黄河的重要方式
14.近期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对网红经济推出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整治“刷单”“刷好评”黑灰产业链,明确直播营销活动从业者的年龄限制和行为红线,教育培训规范网红行为,将直播活动的各主体纳入管理范围以推动其健康有序发展。材料表明( )
A.网红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亮点
B.政府部门依法规范网红经济从业者的行为
C.网红应以守法作为公民个人层面价值准则
D.各市场主体应以行业规范为根本活动准则
15.进入2023年,由“网暴”导致的极端事件时有发生。网络时代,我们享受更多元的表达、聆听更丰富的声音,但网络表达不是无序的情绪宣泄和肆意的网络暴力。为治理网络暴力“按键伤人”这一社会公害,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关键在依法治理,打好组合拳。以下选项中措施与点评对应不正确的是( )
选项 组合拳措施 微点评
A 2023年全国两会,建议制定反网络暴力专项立法 立法机关科学立法为有效治理网暴提供法律支持
B 网络平台提升技术能力,从源头管住网暴者的“嘴” 企业依法经营,承担社会责任
C 网监部门强化执法,管好网络秩序 司法机关严格执法,依法打击网暴行为
D 网民懂法讲理 公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约束网络言行
A.A B.B C.C D.D
二、分析说明题
【践行平等原则构建和谐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节选)“修订草案新增规定:用人单位在招录(聘)过程 中,除国家另有规定的外,不得实施下列行为:(一)限定男性或者规定男性优先;(二)除个人基本信息外,进一步询问或者调查女性求职者的婚育情况以及意愿……
(1)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简要评价漫画中企业招聘者的行为。
(2)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新增这些规定的原因所在。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2.C3.D4.B 5.A 6.C7.B8.D9.D10.D 11.C12.D13.D14.B 15.C
二、分析说明题
【答案】
(⑴)①漫画中的企业招聘者存在歧视,没有平等对待求职者,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利。②任何公民不分教育程度,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企业招聘者的行为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2)①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
【分析】
考点考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表现、践行平等的要求、全面依法治国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
核心素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六:《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颁布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10月24日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这部旨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法律,共5章40条,包括总则、职责任务、实施措施、支持保障、附则。 
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涵盖思想政治、历史文化、国家象征标志、祖国壮美河山和历史文化遗产、宪法和法律、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国防、英烈和模范人物事迹等方面。在规定面向全体公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突出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和儿童的教育,并对公职人员、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村居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等不同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分别作出相应规定。
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法,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核心考点
1.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
2.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4.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坚持厉行法治,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7.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8.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角度一:依法治国
1、我国立法推送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2、法治的意义?(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
3、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哪些显著成就?
4、法治的要求有哪些?
5、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6、我国政府的作用、权利来源、宗旨和工作原则?
7、依法行政的重要性、要求及核心是什么?
8、如何建设法治政府?
9、厉行法治的内含?
10、如何做到厉行法治?(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11、如何实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角度二: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的内涵是
2、民族精神在不同史时期的具体表现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3、中国人民具有的伟大精神及表现
4、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5、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表现
补充设问:请列举在我国不同时期展现出中华民族精神的模范人物及事迹。
一、单选题
1.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继2005年、2018年后的第三
次修改,也是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30年后的一次全面修订,对于进一步维护妇女合法权益、改善妇女发展环境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该法的修订( )
A.明确了妇女的权益,进一步提高了妇女的政治地位
B.维护了社会公平,是保障广大妇女权益的关键之举
C.符合科学立法的要求,与时俱进地推动妇女合法权益的保护
D.保障了妇女的权益,必将杜绝各种针对妇女权利的侵权行为
2.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配合保护法的实施,黄河沿线各地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措施,某地启动村级普法联络员制度,聘任“村级普法联络员”,打通普法宣传的“最后一公里”。启用村级普法联络员制度的价值在于( )
①推进政务公开,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②加大法治宣传力度,提高黄河沿线群众法律意识
③有利于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在生活中,遇到不同问题,需要向不同的部门反映。下列事项与解决部门对应正确的是( )
A.发现学校附近的红绿灯坏了一市场监督管理部门
B.城市夜晚光污染问题严重影响居民休息一交通管理部门
C.旅行回家路上发现有人破坏铁路封闭网一税务局
D.发现某企业偷排工业废水一生态环境局
4.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辉煌的成就,中国法治建设进入新阶段。以下是“中国法治这十年”的材料,其中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十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普遍建立了法治建设的议事决策协调机构,健全了党领导法治建设的工作机制和程序——全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B.十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新制定的法律数量增加了1/3,修改法律数量增加了近两倍——严格执法,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
C.十年来,人民法院建成“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参与纠纷调解2962万件,平均每分钟就有51件纠纷成功调解——公正司法,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
D.十年来,普法工作全面推进,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构建起了全面法治宣传教育体系——全民守法,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
5.以下是八年级同学在“法治论坛”手抄报比赛中拟定的标题,其中最为合适的是( )
近日,上海市警方召开新闻发布会;今年以来,上海依法重拳打击电信诈骗,通过止付挽损直接挽回1.2亿余元,有效维护了人民群众的财产权。
A.法安天下,守护权利
B.遵纪守法,利人利己
c.与法同行,社会和谐
D.复兴民族,法治为先
6.总书记强调,要既讲法治又讲德治。以下句子中能正确反映德治与法治关系的是( )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B.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C.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D.治国之道,爱民而已
7.国务院机构改革适应民生需求,直面社会关切。此次改革提出完善老龄工作体制,进一步优化农业农村部职责,精减中央国家机关人员编制。这表明( )
A.国家通过精减人员减少行政机关职权
B.国家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C.国家加强对政府行政权的监督和制约
D.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对机构改革有决定权
8.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把信访工作作为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的一项重要工作,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下列说法与材料不相符的是( )
①为群众提供监督渠道
②政府主动履职,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力水平
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是民主参与
④规范政府行使权力,充分发挥监察职能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9.某互联网账号使用含有中国共产党和国家象征和标志的头像,发布虚假信息。针对此,国务院下属的国家网信办发布了《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对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加强管理。这一事例说明( )
①国家网信办拥有立法权②我国坚持依法治国方略
③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④公民行使权利有范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下面是同学们学习法律知识时的推理,其中正确的是( )
A.国务院通过并公布《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国务院行使国家立法权→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B.小李谎报小区火灾险情→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承担的法律责任是消除危险
C.公交车上失主发现钱包被偷后,要求对全体乘客进行搜身→侵权行为→侵犯了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D.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通过人人负责、共同监督的方式,提高了政府为民服务水平→有利于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法定职责必须为
11.五年来,全国法院对因徇私枉法、假立功等导致“重罪轻判”的案件依法启动再审,做到不枉不纵。全面排查1990年以来的1334.5万件“减假暂”案件,对存在问题或瑕疵的5.9万件逐案整改,加强减刑假释案件实质化审理,坚决防止“纸面服刑”“提钱出狱”。对这段材料表达的主题概括最为准确的是( )
A.严格执法 B.科学立法 C.公正司法 D.依法行政
12.道德与法治课上,同学对“法治思维和人治思维”的认识中,你不认同的是( )
A.法治思维强调法律的权威性,人治思维信奉个人的意志为最高权威
B.封建社会里皇帝具有生死予夺的大权,是典型的人治思维
C.我们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是具有法治思维的体现
D.“徒法不足以自行”,说明法律的实施离不开人,法治就是人治
13.黄河宁,天下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我国第二部流域法律——黄河保护法,该法于2023年4月1日正式施行,并计划面向社会开展相关普法宣传活动,激发民众的守护意识和自觉。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A.黄河保护法是由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加以实施的
B.对黄河进行保护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
C.以往的法律没有对黄河起到任何有效保护作用
D.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是推动保护黄河的重要方式
14.近期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对网红经济推出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整治“刷单”“刷好评”黑灰产业链,明确直播营销活动从业者的年龄限制和行为红线,教育培训规范网红行为,将直播活动的各主体纳入管理范围以推动其健康有序发展。材料表明( )
A.网红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亮点
B.政府部门依法规范网红经济从业者的行为
C.网红应以守法作为公民个人层面价值准则
D.各市场主体应以行业规范为根本活动准则
15.进入2023年,由“网暴”导致的极端事件时有发生。网络时代,我们享受更多元的表达、聆听更丰富的声音,但网络表达不是无序的情绪宣泄和肆意的网络暴力。为治理网络暴力“按键伤人”这一社会公害,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关键在依法治理,打好组合拳。以下选项中措施与点评对应不正确的是( )
选项 组合拳措施 微点评
A 2023年全国两会,建议制定反网络暴力专项立法 立法机关科学立法为有效治理网暴提供法律支持
B 网络平台提升技术能力,从源头管住网暴者的“嘴” 企业依法经营,承担社会责任
C 网监部门强化执法,管好网络秩序 司法机关严格执法,依法打击网暴行为
D 网民懂法讲理 公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约束网络言行
A.A B.B C.C D.D
二、分析说明题
【践行平等原则构建和谐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节选)“修订草案新增规定:用人单位在招录(聘)过程 中,除国家另有规定的外,不得实施下列行为:(一)限定男性或者规定男性优先;(二)除个人基本信息外,进一步询问或者调查女性求职者的婚育情况以及意愿……
(1)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简要评价漫画中企业招聘者的行为。
(2)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新增这些规定的原因所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