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导学案 (含答案)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导学案 (含答案)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欧洲文明的特点。
【时空坐标】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西欧封建社会
(一)定义: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国家的基础上,西欧的封建社会产生了(中世纪)
基本特征: ①政治:封君封臣制 ②经济:庄园和农奴制度 ③思想:基督神权
(二)政治:封君封臣制
产生 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内容 封君为封臣提供土地作为给养;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特征 ①以土地(封土)为纽带 ②契约意识 ③双向权力义务 ④层级间相对独立 ⑤严格的等级制度 ⑥国王的控制力有限
影响 ①国王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 ②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的局面。 ③在封君封臣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封建贵族等级制。
评价 以土地为纽带,靠效忠来维系,不可越级统治(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主从关系只存在于直接建立分封受封关系的领主和附庸之间,没有明确的制度约束,更易导致割据,说明西欧封建社会并未建立高度的中央集权。
(三)经济:庄园与农奴制
产生条件 适应自然经济的需要,随着封君封臣制度产生。
性质 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自给自足、封闭性强),既是一个独立的自足自给的经济和政治单位,也是军事防御实体。
耕地类型 领主自营地 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
农民份地 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农民从领主处领有土地耕种,缴纳地租,自耕自收。
农奴份地 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之上,自备工具为领主服劳役,向领主缴纳租税。
庄园法庭 ①由领主或管家主持,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②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影响 古罗马(奴隶制经济)→中世纪(封建制经济) 反映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但庄园也是地方割据形成的经济根源。
(四)文化:基督教会
(1)地位: ①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欧洲逐渐形成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
②基督教会与世俗王权互相利用、竞争共存,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
(2)表现:
①政治: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教权>王权)
②经济: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获取巨额财富。
③思想: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徒,基督徒从生到死都在教会的管理之下,教会控制人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知识点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和城市
中古时期的西欧(前期)——黑暗 中古时期的西欧(后期)——光明
政治 封君封臣,分裂割据(民族国家尚未形成) 王权强化,议会兴起(民族国家形成中)
经济 封建庄园,农奴制度 城市兴起,市民自治
文化 神权至上,束缚人性 大学兴起,思想解放
(一)王权衰而复振
①原因:随着社会环境逐渐稳定,经济增长,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
②表现:(1)英格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
(2)法兰西:15世纪晚期,法国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3)西班牙和葡萄牙: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的国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
③影响: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城市广泛兴起
(1)概况:西欧封建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10—11世纪兴起了众多城市。
(2)背景: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为谋生手段,市民阶层势力成长壮大,
封建领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市民要求获得城市自治权。
(3)方式:与封建主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
(4)意义:①经济:工商业经济发展,市民阶级成长壮大,推动欧洲封建制度走向瓦解,资本主萌芽产生。
②政治:促使城市与王权结盟(特许状),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③文化:打破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一些城市兴办了大学,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创造条件。
西欧封建制度的演变趋势
封建制度形成 (6-11世纪) 封建制度嬗变 (11-14世纪) 封建制度解体 (15-16世纪)
政治 封君封臣制度 议会制度起源 君主专制
经济 庄园经济 城市自治 资本主义萌芽
文化 基督教神学 近代大学兴起 文艺复兴
趋势:西欧封建制行将崩溃,即将迈入资本主义发展轨道。
思维点拨 西欧封建社会出现的新变化 (1)一大趋势:中古西欧孕育着统一的力量。 (2)两个动因:中古西欧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3)三种表现:中古西欧逐步形成王权比较强大的国家;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显赫;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
(三)中古时期西欧文明的特征及影响
1.特征:
多元的社会结构 政治上,天主教会、封建领主与自治城市鼎立; 经济上,农奴经济、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 文化上,基督教神学、日耳曼文化、希腊罗马文化、民族国家文化以及人文精神共处。
封君封臣制度 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君封臣制,封君封臣的基础是封土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封建贵族等级制度。
相对独立的庄园 自给自足是中古西欧庄园经济的显著特征,以领主为中心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政治集体,领主在自己的庄园里行使着某种程度的统治权。
追逐自由的城市 城市自治和市民自由。城市的“自治”和市民的“自由”成为中古时期西欧城市发展的突出特点,虽然城市自治政府并不能完全摆脱领主的统治,但其已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2.影响:
(1)孕育了商业复兴的力量:中古时期庄园的发展导致了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的压力造成了庄园内部的变动,为商业复兴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人力基础。
(2)促进西欧文化的发展:基督教是古典文化的主要继承者,它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古早期西欧文化的复兴,莫定了中古时期西欧教育的基础,促进了西欧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3)催生了西欧近代民主宪政:中古时期城市自治、市民阶层的形成、日耳曼人的民主传统和习惯法、基督教思想家对自然法的诠释等,催生了西欧近代的民主宪政。
知识点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拜占庭帝国的复兴和衰落
(一)帝国复兴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逐渐演变为拜占庭帝国。
经济发展 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政治扩张 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法律贡献 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剔除了法律中那些矛盾和过时的内容,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它与同时或稍后编纂的《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 仍承认奴隶制,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系统整理了罗马法,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
(二)帝国衰落
原因 ①国内:连年征服战争严重消耗了自身的资源,长期的军事扩张导致国库空虚、财尽民穷;国内人民起义不断。 ②国际: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加速了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过程 ①6世纪中期之后,由于游牧部族的冲击和内部矛盾,拜占庭帝国陷入混乱。 ②7世纪中后期,帝国丧失了从叙利亚到北非的大片土地,仅保有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等地区,此后帝国一度复兴,但再也未能恢复鼎盛时期的疆域。 ③奥斯曼土耳其兴起后,逐步蚕食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地区,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
(三)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政治 (1)拜占庭帝国严密的社会组织、完善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对亚洲国家,特别是对阿拉伯帝国政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要影响。 (2)《罗马民法大全》不仅是《拿破仑法典》的范本,也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制定法律的依据。
经济 拜占庭商业活动的繁荣不仅推动了它本身的经济文化发展和物质进步,而且促进了整个地中海沿岸乃至整个欧洲范围内的商业复兴。
文化 (1)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2)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3)对东欧文化的影响更为巨大。加速了斯拉夫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正教世界的逐渐形成,奠定了近现代东欧文化区域的基本格局。
俄罗斯帝国的兴起
三、东欧的文化
拜占庭文化 俄罗斯文化
社会环境 1054年,基督教会分裂,东正教是拜占庭帝国的国教,君士坦丁堡是东正教的中心。 10世纪中叶,基辅罗斯进入基督教文化圈;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东正教的中心转移到俄罗斯。
文化特点 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基督教文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 东正教对俄罗斯的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生活习惯、建筑风格等产生深远影响。
文化贡献 (1)编纂《罗马民法大全》,传承了罗马法。 (2)保存了大量希腊古典书籍。 (3)建筑和雕塑艺术继承、发展了古希腊、罗马的遗产。 (1)创作于12世纪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反映了古代斯拉夫民族的历史、传说和风土人情。 (2)俄罗斯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建筑被视作东正教的象征。
【课时作业】
1.中世纪的西欧“封建制度是一种政府的形式……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在一定领土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的制度。在这样的政体里,政府的实质是分裂的,王座只保留了一个空洞的宗主位置。”材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欧封建社会(  )
A.封建割据严重且王权弱小 B.自给自足庄园经济与农奴制结合
C.教权有力挑战世俗王权 D.国王名义上是国家元首统而不治
2.中古时期,西欧封建国王只不过是贵族中的一员,与其他贵族相比,没有多少特权,其经济收入主要来自王室领地。10世纪时的法国国王如果离开自己的领地,就有可能遭到其他贵族抢劫和袭击。这反映出当时(  )
A.封君封臣制度趋于瓦解 B.西欧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C.天主教会控制世俗世界 D.国王仅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3.中世纪后期,西欧一些封建主在易北河、莱茵河、塞纳河一带设立了许多征税站。在当时,如果船载谷物沿塞纳河行驶200英里,花费的钱将达到所载谷物售价的一半。这可用于印证当时西欧(  )
A.王权的进一步强化 B.封建经济的脆弱性 C.工商业的全面衰退 D.封建割据的落后性
4.中古时期,西欧封建主给城市颁发特许状。确认城市及市民享有一定的特权,而市民在获得这些特权的同时必须给国王和封建主支付大量金钱。这反映了(  )
A.庄园经济的不断发展 B.城市通过多种方式赢得自治
C.市民的自由是相对的 D.封建主与市民达成某种妥协
5.12世纪,欧洲封建贵族的生活发生了明显变化,金钱已经开始腐蚀领主与封臣的关系,贵族与国王对封臣的依赖越来越少,对商队和领薪官员的依赖越来越大。这主要是因为(  )
A.封君封臣制度的解体 B.欧洲城市经济的发展 C.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D.商业革命的不断扩展
6.中世纪晚期,欧洲诸多君主国的统治者往往大力赞助艺术,建造宫殿、树立雕像,英国的威斯敏斯特大厅和温莎城堡就是其中的典型。其主要用意是(  )
A.与教会争夺城市控制权 B.宣示王权合法性以加强王权
C.争取新兴市民阶层支持 D.保护中世纪欧洲的文化遗产
7.欧洲中世纪封建城市的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要塞城镇类型,二是城堡类型,三是商业交通类型。欧洲中世纪城市类型(  )
A.反映了欧洲中世纪商品经济发展 B.有助于推动文艺复兴
C.折射出欧洲中世纪历史发展特征 D.促进了城市自治运动
8.13世纪前后,西欧活跃着一批异端教派,他们都在讨论人与上帝的关系。阿诺德教派猛烈攻击教会腐化和神父、修士的恶行,卡塔尔派提倡“保持基督纯洁”,韦尔多派则主张“回归贫穷教会”。这说明当时(  )
A.天主教会权力走向衰落 B.人们自我意识增强
C.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9.古罗马城市一般都有广场,大多位于城中心交叉路口,往往有开敞的柱廊,这些地方成为人们谈论政治、经营商业等公众集会场所,也用于发布公告,进行审判,欢度节庆,甚至举行角斗的场所。古罗马这种城市布局(  )
A.体现了国家治理的特点 B.推动了城市商业的繁荣
C.缓和了各阶层紧张关系 D.加强了国家对舆论控制
10.在亚欧中世纪文明中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明,它立足于希腊化地区的肥田沃土之上,又几乎全面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使之成为中世纪拜占庭政治制度的骨架。据此可知,中世纪的拜占庭(  )
A.发展古希腊民主传统 B.保存并完善了古典文化
C.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 D.成为东西文明的汇融体
11.《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规定,宗教用品具有神圣性,“不受经济价值的限制”。但如果面临灾荒或战败等情况,可以将宗教用品出卖或质押,以救济民众或赎回己方被俘人员。这说明罗马法(  )
A.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B.着重解决重大民生问题
C.突出了人人平等的原则 D.体现了鲜明的人文精神
12.16世纪50年代开始,沙皇伊凡四世将忠于自己的人组建成新一任政府,称之为“重臣拉达”,这些人指派军事总督到所有城市和公国去,对各个领地的领主们进行控制。这项改革(  )
A.有效扩大了帝国疆域 B.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C.有利于城市发展兴盛 D.彻底瓦解了地方势力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时期,世族广占良田,大量经营庄园。西晋时“品官第一至于第九,各以贵贱占田”。为了耕种所占田地,法令允许他们荫庇劳动人手,作为佃客和衣食客,从而使世族庄园占有了大量具有较强人身依附关系的部曲或奴婢等劳动人口。在朝代更迭的战乱中,众多世族庄园走向破败。北方先后推行的“均田制”“大索貌阅”等都进一步瓦解了士族庄园。中唐以后,财富力量的崛起进一步冲击和动摇了“贵者始富,贱者不富”的社会传统。庄园的主要劳动者,已由前代的部曲和农奴变为以租佃农民为主,宋代的庄园劳动者则被称为“客户、佃客、租户、地客、火客”。庄园主与佃农是租佃契约关系,两者都是国家的编户齐民。
——摘编自林文勋、崔永盛《庄园生产关系与唐宋社会变革》
材料二 在中世纪欧洲的庄园中,农奴身份的主要标志是承担劳役。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城市大量的手工业品进入庄园,领主迫切需要大量的货币购买城市输入的精美手工业品,于是改为征收货币地租。货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于13世纪末叶逐渐流行起来,黑死病后发展尤为迅速。劳役折算成一笔固定的货币后,农奴实际上成为领主土地的承租人,与自由佃农已没有什么区别。13世纪以后,大量农奴涌向包括英国伦敦在内的一些城市,庄园制度加速瓦解。挣脱农奴制枷锁的农民,同新兴市民阶级一起,把社会分工和交换活动推向一个新的水平,同时也在创造着新的社会交往关系,从而为现代工业的发展铺垫了道路。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以来封建庄园发生的变化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庄园货币地租盛行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欧洲庄园与中国世族庄园瓦解影响的异同点。
【参考答案】
1.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在一定领土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的制度……王座只保留了一个空洞的宗主位置”可分析出王权弱小,没有真正的管理权,A项正确。
2.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描述可知,中古时期西欧封建国王权力范围非常有限,在当时封君封臣制度背景下,国王仅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D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封君封臣制度发展的阶段特征,排除A项;西欧民族国家形成是在16-19世纪,排除B项;C项内容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
3.答案 D
解析 根据“中世纪后期,西欧一些封建主在易北河、莱茵河、塞纳河一带设立了许多征税站”可得出中世纪的西欧地方割据严重,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因此各地都征收赋税,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体现出封建割据的落后性,D项正确;材料与王权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封建经济的脆弱性,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4.答案 D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封建主给城市颁发特许状是有一定条件的,说明封建主与市民达成某种妥协,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城市的发展,而非庄园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特许状,未涉及其他多种方式,排除B项;“市民的自由是相对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
5.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在12世纪,贵族和国王“对商队和领薪官员的依赖越来越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的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商品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市民为取得城市的自治权,他们或者用金钱来赎买封建主,或者用金钱来支持王权,B项正确。
6.答案 B
解析 由题干可以看出欧洲诸多统治者希望借助艺术来宣扬其王权的合法性,从而加强王权的统治地位,故选B项;题干所述及的内容并没有涉及“教会”,排除A项;题干内容与“新兴市民阶层”无关,排除C项;西欧各君主国统治者所建造的“宫殿”、树立的“雕像”,对后世人而言属于“中世纪欧洲的文化遗产”,排除D项。
7.答案 C
解析 据题意内容可以看出,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从侧重军事职能转向侧重经济职能,这反映出欧洲中世纪历史发展的特征,C项正确。
8.答案 B
解析 材料强调人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反对教会势力,体现了当时人们自我意识的增强,故B项正确。依据题干时间“13世纪前后”可知,当时天主教会仍然占据统治地位,排除A;依据题干时间“13世纪前后”,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萌芽状态,排除C;新教理论初步形成是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时期,排除D。
9.答案 A
解析 古罗马的公共广场是民众谈论国家政治的场所,其公共性较为明显,这体现了国家治理的特点具有开放性,A项正确。
10.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拜占庭文明”“亚欧中世纪文明”“独具特色”可知,拜占庭文明是集东西文明为一体的独特的融合性文明,D项正确。
11.答案 D
解析 根据“但如果面临灾荒或战败等情况,可以将宗教用品出卖或质押,以救济民众或赎回己方被俘人员”可得出罗马法体现出对人的关注,即便是宗教用品也可以卖掉救人,体现了鲜明的人文精神,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宗教色彩,排除A项;“着重”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人人平等,排除C项。
12.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伊凡四世改革对地方进行有效控制,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疆域的扩大,故A错误;材料与城市发展兴盛无关,故C错误;“彻底”一词说法太过绝对,故D错误。
答案 
(1)变化:世族庄园逐渐衰落;庄园内部人身依附关系趋向松弛。成因:朝代更迭;庶族力量的崛起;商品经济的发展;制度改革的影响;租佃关系的发展;农民起义的冲击。
(2)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封建领主消费观念的改变;鼠疫等灾害的影响;城市的兴起。
(3)同: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引起阶级关系变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异:中国古代世族庄园瓦解仅造成封建社会内部的变动,中世纪欧洲庄园瓦解则促进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中世纪欧洲庄园瓦解为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创造了条件,而中国未能产生近代工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