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电子课件-《色彩基础(第二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章 电子课件-《色彩基础(第二版)》

资源简介

(共167张PPT)
色彩原理
第一章
第一章 色彩原理
第一节 色彩三要素和混合方式
第二节 色彩系统
第三节 色彩对比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色彩三要素和混合方式
第一节
第一节 色彩三要素和混合方式
色相、明度、纯度是色彩的最基本属性,称为色彩的三要素,一切色彩都可以凭这三种属性来确定。但是,在进行设计时,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调制不同的颜色,这就涉及色彩的混合方式。
第一节 色彩三要素和混合方式
一、色相
色相即色彩的相貌。例如,日光通过三棱镜分解出来的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就称为色相。在光谱中,色相由光的波长决定。在日常生活中,原装绘画颜料的各种颜色较为鲜艳,是比较容易识别的色相。色彩越灰或越混浊,其色相越不容易识别。色相是色彩的首要特征,是区别不同色彩的最准确的标准。
第一节 色彩三要素和混合方式
多年来,人们为了掌握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色彩系统逐渐发展起来,而解释色彩关系最简单易懂的形式就是色相环,色相环是其他复杂色彩系统的基础。伊顿色相环(见图1-1)显示红、黄、蓝3种基本色相混合后得到的12种色相。
第一节 色彩三要素和混合方式
图 1-1 伊顿色相环
赏析:伊顿色相环是一个常用的色彩模型,它以红色、蓝色、黄色作为原色。它的设计特色是以三原色为基础,色相环中每一个色相的位置都是独立的,区分得相当清楚,排列顺序和彩虹及光谱相同。色相环有6个补色对,分别位于直径对应的两端,然后发展出十二色相环(外环),这些原色互相混合形成间色——橙色、紫色和绿色(中间环)。三原色组成等边三角形(内三角)。
第一节 色彩三要素和混合方式
通常,色相环上彼此相邻的色相称为类似色,如橙、红橙和红。类似色天生彼此和谐,使用类似色是协调画面的重要手段。色相环上彼此相对的一对色互为补色,称为互补色或补色。在颜料、染料等色料中,有几组明显的补色:黄色与紫色、红色与绿色、蓝色与橙色。伊顿色相环中任何一对补色都包含完整的红色、蓝色、黄色三原色。色相中混入白色或黑色等无彩色系而合成的颜色称为同色系。
第一节 色彩三要素和混合方式
另外,让人感觉温暖、有活力的色相称为暖色,给人以凉爽、沉静感的色相称为冷色。色相环中红、橙、黄的一边为暖色系,另一边为冷色系。色相的冷暖是一种心理作用而并非物理显示。控制色相之间的差别也可以改变色彩给人的印象。
第一节 色彩三要素和混合方式
二、明度
明度即每一种色相本身的明暗程度。明度是一个相对简单的概念,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比较复杂。明度最明显的表现方式是由白色至黑色的灰度级差(见图1-2)。明度受光线强度影响,纯粹的黑色和白色是在完全黑暗和完全明亮的环境中形成的,无法通过印刷和绘画进行再现。人类的视觉可以感知黑白两端之间的数百个明度级差。
第一节 色彩三要素和混合方式
图 1-2 明度级差
赏析:明度对比的配色关键在于明度级差的确定。位于黑白级差中端的可视点称为中灰。
第一节 色彩三要素和混合方式
明色创造轻快效果,暗色创造凝重效果。在颜料中加入白色或黑色也可以提高或降低明度,直至无限接近白色或黑色(见图1-3)。
图 1-3 纯度相同、色相相同 的明度色阶
第一节 色彩三要素和混合方式
同样纯度下,不同色相的明度也有区别,比如黄色比蓝色明度高。黄色更接近白色,而蓝色更接近黑色,即黄色的固有明度比蓝色高。而其他色相的明度就不那么明显,比如红色与绿色,判定的方法是把它们和灰度色阶边界靠近反复比较。当色相和灰度的明度相同时,它们的边界趋于融合。在绘画中,学会对色彩之间的明度进行判定与比较是提高对色彩敏感性的基本要求。掌握色彩的明度对创作中创造强调效果非常重要,明度也是协调画面的重要因素。例如,安迪·沃霍尔常用一种颠覆色彩固有明度的配色方法把固有明度反过来使用,他经常增加蓝色、绿色的明度,形成强烈而前卫的波普风格(见图1-4)。
第一节 色彩三要素和混合方式
图 1-4 安迪·沃霍尔创作的《玛丽莲·梦露》
赏析:安迪·沃霍尔作为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导者,其创作方式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机器生产式的复制,完全相同的主题元素或者不同色相的主题元素在同一个作品中不断重复出现,体现出“个体”被符号化之后的强大力量。
第一节 色彩三要素和混合方式
色彩的明度属性在设计与生活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德国汉莎航空公司飞机尾翼的Logo(见图1-5)应用了色相中明度较高的黄色和明度较低的蓝色,制造出醒目的视觉效果。
图 1-5 德国汉莎航空公司飞机尾翼的 Logo
第一节 色彩三要素和混合方式
三、纯度
纯度即色彩的鲜艳程度,又称饱和度,也可以认为是距离无彩色的程度。色性弱的色相几乎是无彩色或灰色,色性强的色相接近光谱色的鲜艳程度。白色光通过棱镜产生的色相是饱和度最大的颜色,或称为色相的最强度。纯度是一个独立的属性,与明度无关。
当纯度发生变化时,更容易看到它是一种独立于明度和色相之外的属性。图1-6展示了一种由灰色变为鲜艳的橙色的色阶变化过程:色相不变,并没有变成黄色或红色;明度不变,并没有变浅或变深;只有纯度发生了变化。
第一节 色彩三要素和混合方式
当纯度发生变化时,更容易看到它是一种独立于明度和色相之外的属性。图1-6展示了一种由灰色变为鲜艳的橙色的色阶变化过程:色相不变,并没有变成黄色或红色;明度不变,并没有变浅或变深;只有纯度发生了变化。
图 1-6 纯度不同、色相相同、明度相同
第一节 色彩三要素和混合方式
从绘画颜料调色来看,原装颜料的各种颜色比混合色多次调和后要纯。同一种色经过稀释后相对不纯。
第一节 色彩三要素和混合方式
四、色彩的混合方式
色彩混合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通过一定的方式混合或并置,产生新的色彩或新的视觉感受。常见的色彩混合方式有加色混合、减色混合和并置混合。
第一节 色彩三要素和混合方式
1.加色混合
加色混合对灯光设计师或调节显示器屏幕的人来说尤为常见。加色混合(见图1-7)适用于色光,出现在产生光线的媒介上,如电视屏幕、计算机显示器、室内灯光等。
图 1-7 色光的加色混合
第一节 色彩三要素和混合方式
可以混合出其他所有色彩的基本色相称为原色。色光的三原色红光、绿光、蓝光按1∶1∶1混合产生白光,能反射所有光波。色光的每一组混合可产生比原来更浅的色彩效果。不同量的原色混合产生不同的色彩,如红光和绿光按不同量混合可以产生黄色、橘色和棕色。
三原色中的某两种原色相互混合得到的颜色称为“二次色”,又称间色。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混合产生以下二级色彩。
红色(光)+蓝色(光)=洋红色(光)
红色(光)+绿色(光)=黄色(光)
绿色(光)+蓝色(光)=青色(光)
第一节 色彩三要素和混合方式
用任何两个间色或三个原色混合而产生的颜色叫作复色。复色是指用原色与间色相调或用间色与间色相调而成的“三次色”。复色千变万化,丰富异常,是最庞大的色彩家族。复色包括除原色和间色以外的所有颜色。复色可能由三个原色按照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也可能由原色和包含另外两个原色的间色组合而成。
第一节 色彩三要素和混合方式
2.减色混合
画家、平面设计师等与颜料、染料、印刷工艺接触的人经常使用减色混合(见图1-8)。减色混合适用于色料,它与色光的加色混合原理截然不同。本书的案例分析以减色混合为主。
图 1-8 三原色的减色混合
第一节 色彩三要素和混合方式
从理论上讲,色料三原色(红色、黄色、蓝色)减色混合成黑色,吸收所有光波。着色剂(如绘画颜料、涂料、服装染料、滤光片等)的每一次混合或叠加会产生比原来更暗的色彩效果,色料混合吸收部分光波、反射部分光波。
三原色中的红色与黄色等量调配就可以得出橙色,红色与蓝色等量调配可以得出紫色,而黄色与蓝色等量调配则可以得出绿色,具体如下:
红色+黄色=橙色
红色+蓝色=紫色
黄色+蓝色=绿色
第一节 色彩三要素和混合方式
在调配时,用不同分量的原色相混合可以产生丰富的间色变化。例如,红色和黄色按不同用量混合可以产生暖黄色、橙色和橘红色。
黑色和白色,以及黑色和白色混合而成的灰色系列,称为无彩色系。无彩色系在绘画上通常称为黑白灰系列。无彩色系只有明度的深浅,其中最亮的为白色,最暗的为黑色。无彩色系本身无色彩倾向,但容易受环境色影响。相对而言,红、橙、黄、绿、青、蓝、紫各色称为有彩色系。
第一节 色彩三要素和混合方式
要注意的是,在理想状态下,颜料和涂料的原色可以合成黑色,但实际上由于颜色的品质浓度或绘画的实际操作原因,最终色彩却显示为接近黑色的混浊暗色而不是纯黑色。在绘画颜料中,实际上所用的原红、原蓝、原黄只是接近三原色,它们几乎无法混合成纯黑色。多数颜料生产商采用“偏色”的方法来控制颜料的纯净程度。
第一节 色彩三要素和混合方式
印刷用的CMYK体系,以C(青色)+M(洋红)+Y(黄色)为印刷色彩的三种基本色(见图1-9)。而实际上,这三种颜色混合后却常显示为棕色。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在彩色印刷中单独加入了K(黑色)颜料。
图 1-9 CMYK 体系的 CMY 基色
第一节 色彩三要素和混合方式
3.并置混合
并置混合是指眼睛对小色块进行视觉混合,在远处观看时,这些色彩在视网膜里混合变成另一种色彩。并置混合后色相与色光加色混合结果相同,明度是混合色的平均明度。并置混合的优点是混色后不降低明度。色光三原色按1∶1∶1并置混合后,从远处看是灰色而不是加色混合的白色,但同样属于无彩色系(见图1-10)。
图 1-10 色光三原色的并置混合
第一节 色彩三要素和混合方式
把色料三原色红、黄、蓝并置混合后,得到的并不是黑色,而是棕黄色。所以,并置混合的色相效果与减色混合的色相效果不同,与色光混合的色相效果相同,如图1-11所示。
图 1-11 色料三原色的并置混合
第一节 色彩三要素和混合方式
印刷网点就是利用并置混合的视觉原理,把彩色原稿先利用分色原理分为洋红、黄、青、黑四个色版,每个色版再经过网的处理,形成密布小点的网版(见图1-12),套印四色后,即可得到具有四色的无数小点。通过并置混合,从一定距离看,这些小点好像挤在一起,颜色也跟着混合,从而得到新的如同原稿的色彩。
图 1-12 印刷彩色网点
第一节 色彩三要素和混合方式
传统彩色电视的显像管是将红、绿、蓝的颜色点在荧光幕上以线条形式做规则的排列,以形成画面,使各颜色点在眼中混合成可见的彩色画面效果。
新印象主义画家修拉等人以并置颜色小点的方法来获取高彩度的效果(见图1-13),这种创作方法称为点彩画法。
第二节 色彩系统
图 1-13 修拉《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赏析:画面上有大块对比强烈的明暗部分,每一部分都由上千个并列的补色小笔触色点组成,整个画面在色彩的量感中取得了均衡与统一。在这幅画中,画家使用了垂直线和水平线的几何分割关系和色彩分割关系,描绘出盛夏烈日下很多人在大碗岛游玩的情景,画面有一种神奇的空气感。
色彩系统
第二节
第二节 色彩系统
为了方便对颜色进行交流和使用,需要对“标准颜色”或者说“颜色的标准”进行研究。人们最先使用的是二维的色表,二维的色表把颜色由浅至深排列,用于描述自然界物体的颜色,使用者将实物与色表对比就可以确定所观察对象的颜色名称;后来逐渐形成三维立体模型;随着对颜色理解的逐步深入,色相、饱和度、明度的概念越来越清晰,并最终融合在三维模型中,使色彩表体系更有逻辑、更接近本质。
第二节 色彩系统
一、色立体
将色彩按照属性有秩序地进行整理、分类、命名而组成有系统的色彩体系称为色彩系统(又称色序系统)。这种系统如果借助三维空间形式来同时体现色彩的明度、色相、纯度之间的关系,则该立体模型称为“色立体”。色立体就是把鲜艳的、不鲜艳的、发白的、发黑的颜色全部置于一个模型中,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的龙格彩色球体发展为现在常见的孟塞尔色立体(见图1-14)。
第二节 色彩系统
图 1-14 孟塞尔色立体
第二节 色彩系统
色立体像一本色彩词典,为画家和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色彩词汇,拓宽了用色视域。更重要的是,色立体提供了一个可以直接感受的抽象色彩世界,它们实际地显现了色彩自身的逻辑关系,并把如此全面、丰富的色彩集合在一起进行细微的比较,启发艺术家对色彩的自由联想,以便他们更富有创造性地搭配色彩。色立体形象地表明了色相、明度、纯度的相互关系,有助于色彩的分类、研究和应用,有助于理解调和、对比等色彩规律。
第二节 色彩系统
二、国际常用色彩系统
色彩系统是将色彩标准、色彩管理、色彩检测合为一体的综合系统,主要有孟塞尔色彩系统、奥斯特瓦尔德色彩系统、CIE系统、PANTONE色卡配色系统等。不同的色彩系统有各自的不足之处,应用范围也有差别。其中,现代色彩系统集大成者是孟塞尔色彩系统。色彩系统的建立对于色彩的标准化、科学化、系统化研究及实际应用都具有重要价值,它可以使人们更清楚、更标准地理解色彩,更准确地把握色彩的分类和组织。
第二节 色彩系统
1.孟塞尔色彩系统
孟塞尔色彩系统(又称色彩表色体系)是由艺术家兼教师孟塞尔创建的,它用来规范色彩规格和色彩交流,经修正至今仍被广泛采用,是比较色彩的标准。
孟塞尔色彩系统的空间大致呈圆柱体,每种色彩均由色相(hue)、明度(value)和纯度(chroma)定义,因此也称HVC系统。在孟塞尔色彩系统中,可根据3D坐标信息定义出任何色彩的空间位置。如果把孟塞尔色立体像洋葱一样拉开看,效果就如图1-15所示一样。
第二节 色彩系统
图 1-15 3D 重建的孟塞尔色彩新系统
第二节 色彩系统
孟塞尔色立体的中心垂直轴为明度的标尺,上端(“北极”)是最高明度的白色,下端(“南极”)是最低明度的黑色,最外边为各种纯色的标准色相,水平切面均代表明度相同的可供采用的全部色阶,如图1-16所示。越接近色立体的表层,纯度越高;越接近中心垂直轴,其中掺和的同一明度的灰色越多,越不饱和。由于每种色相的最纯色的明度集中在明度中段,而高明度或低明度色最大饱和也只是分别接近白色和黑色,所以在色立体模型中,每种标准色相在中段,并向两极逐渐缩小而纯度减小。
第二节 色彩系统
图 1-16 孟塞尔色彩系统标志色彩的方式
第二节 色彩系统
2.奥斯特瓦尔德色彩系统
奥斯特瓦尔德色彩系统(见图1-17)是由德国科学家兼色彩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创造的色彩体系,它将同色相三角形按色相环的顺序排列成一个复圆锥体,用色相、白量、黑量标志具体颜色。奥斯特瓦尔德色彩系统的全部色块都是由纯色与适量的白、黑混合而成,其关系为:白量(W)+黑量(B)+纯色量(C)=100。奥斯特瓦尔德色彩系统的色相环以黄、蓝、红、绿为基础,将四色分别放在圆周的四个等分点上,成为两组补色对,然后再将每个色相细分,成为24色相的色相环(见图1-18)。其明度划分为8个阶段(见图1-19),从白到黑以8个英文字母a、c、e、g、i、l、n、p表示,a表示最明亮的色标白,p表示最暗的色标黑。奥斯特瓦尔德色彩系统的优势是系统上下对称而容易理解,且由复圆锥体组成。
第二节 色彩系统
图 1-17 奥斯特瓦尔德色彩系统
图 1-18 奥斯特瓦尔德色相环
图 1-19 奥斯特瓦尔德色彩系统立面剖面图
第二节 色彩系统
3. CIE系统
CIE系统又称CIE标准色度系统,用于光源的比较和参考。CIE系统以红、蓝、绿为原色基础,用色光三原色(三基色)的数量来定义色彩。
CIE 1931色度图(见图1-20)可用来表示所有可感知颜色的色度特性,采用二维的形式显示色光三原色,以波长(单位为 nm)为单位区分色度,发光强度以坎(德拉)为单位恒定不变。CIE系统的基础是测谱学,它详尽准确,但是无法像孟塞尔色彩系统那样有效地显示物体表面的色彩对比。
第二节 色彩系统
图 1-20 CIE 1931 色度图
第二节 色彩系统
4.其他实用的色彩系统
前面提到的基础模型主要用于阐述色彩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交流专用的色彩信息。一些特殊用途的色彩目录和系统就是从这些模型中衍生出来的,如印刷配色系统(又称色谱),纺织色彩系统,涂料、染料色标。
第二节 色彩系统
其他常用的色彩系统有彩通配色系统(Pantone Matching System,简称PMS),它是选择、确定、配对和控制油墨色彩方面的权威性国际参照标准。其中的“彩通配方指南”,即色卡集,单面印有一系列相关的颜色、彩通颜色编号及其混色配方(见图1-21)。彩通色卡集把各种颜色编好PANTONE色号,只要告诉对方色号,对方就可以查到是什么颜色。PANTONE色号将颜色以数字的方式进行明确的描述,如pantone 256C、pantone 256U、pantone 19-1111TPX、pantone 18-1227TC分别代表不同的颜色。人们一般根据数字后面的字母来判断色号的种类,C代表光面铜版纸,U代表哑面书纸,TPX代表纺织类纸版,TC代表棉布版色卡等。
第二节 色彩系统
图 1-21 彩通色卡集
第二节 色彩系统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会因自己的习惯和喜好而形成自己常用的色彩,反映自己的色彩偏好。在写生与创作中,有意识地收集并整理自己的常用色彩,有助于积累经验,逐渐扩大个人色域。
色彩对比
第三节
第三节 色彩对比
色彩对比是一种比较,无参照系的单一色彩是无法形成对比的。增强对比可以添加活力,而减少对比则显得沉稳。了解色彩对比的目的在于用色时知道在什么条件下增强色彩之间的差别,在什么条件下让色彩更接近,从而有意识地去组织、营造和设计色彩效果。常见的色彩对比有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冷暖对比、补色对比、同时对比和面积对比。
一、色相对比
色相对比是七种色彩对比中最简单的一种,它由未经掺和的色彩以最强烈的明度来表现。也就是说,色彩的色相差别越大,则色相对比越大,越容易辨识。
第三节 色彩对比
第三节 色彩对比
从色相环中我们知道,三原色可以调出任何其他色相,它们之间不包含任何一方。例如,颜料中,红色不包含蓝色,反过来蓝色也不包含红色,蓝色和黄色、黄色和红色之间也无包含关系,所以三原色之间的色相差别最大。也就是说,在所有色相对比中,红、黄、蓝之间的对比最强烈。比较明显的色相对比组合还有红、蓝、绿,蓝、黄、紫,黄、绿、紫、红,紫、绿、蓝、橙、黑。
第三节 色彩对比
色相越偏离三原色,其色相对比越弱。例如,二次色(间色)的橙、绿、紫之间的色相对比比红、黄、蓝之间的色相对比弱,而色相环的三次色(复色)的色相对比就更不明显。红、黄、蓝在色相环上形成正三角形(见图1-22),色相对比比较强烈。
图 1-22 三原色色相对比
第三节 色彩对比
许多绘画题材都可以用色相对比的方法来处理。色相对比既可以表现无限的狂欢或深沉的悲伤,也可以描绘尘世的纯朴。
例如,蒙德里安将色彩、形状纯粹化,否定了除红、黄、蓝和无彩色系以外的一切色彩,线条也限定为水平或垂直,排斥了斜线(见图1-23)。
色相对比常用于描绘宗教题材的场景(见图1-24)。
色相对比也可以用于轻松题材,其好处是色彩大胆强烈的同时使画面安定。例如,米罗充满想象力的雕塑和绘画就经常使用色相对比的手法(见图1-25)。
第三节 色彩对比
图 1-23 蒙德里安的色彩分析
赏析:蒙德里安的经典作品常用“红、黄、蓝色块 +黑色线条”表现,简单而规矩的线条会显得画面和谐而富有变化。
第三节 色彩对比
图 1-24 马萨乔《圣母与圣子》
赏析:画中圣母的右手伸向男孩的脖子,轻轻地移动像念珠般的小项链。从这个小项链上垂下一个红珊瑚的小分支,暗示耶稣为拯救人类的罪孽而奉献的鲜血。圣母的头巾和蓝色披风上明显而柔和的褶皱,也加强了人物在空间中的立体感。以夺目的金色为背景是对不确定的空间的故意抽象,以突出人物的整体性,将轮廓的衣褶衬托得更加鲜明。
第三节 色彩对比
图 1-25 米罗的雕塑
第三节 色彩对比
二、明度对比
色彩之间的明度差形成明度对比,最强的明度对比是白色和黑色。深浅灰色间的明度对比、深浅纯度色彩的明度对比,相对就没有黑、白色的明度对比那么强烈。而色相环上的黄色和紫色的明度对比最强烈。
无论是黑、白、灰还是有彩色系,都存在明暗现象。黑、白色为无彩色系,由于不存在色相对比和纯度差,所以其明度对比在调色和搭配色彩中成为关键。增加明度对比容易得到强调画面的效果。
第三节 色彩对比
明度对比越大,画面越有力度,效果越强;反之则越平静。如果配色效果过于缺乏力度,特别是色相对比较小时,可以尝试加大色彩的明度对比。但是明度对比也会破坏画面的安定感。如果画面的色彩种类过多、画面过于无序,可以尝试缩小不同色相之间的明度对比。即使色相对比很大,只要统一明度,也可以使画面协调统一。
用明度对比来构图,从特征上说使用的色相都不多,并且可以避免过多的色相对比干扰;另外,这类构图的明暗色阶也是明确而有限的,通常把画面组织归纳到几个明确色阶的色平面中,层次分明,一目了然。
第三节 色彩对比
伦勃朗是经常使用明度对比手段进行创作的油画大师,并且在人像的布光中也非常重视明度对比因素。现代人像摄影中常用的“伦勃朗布光法”就是源自伦勃朗对人像中明暗表现的研究。明度对比有着多色调的可能性和造型力量。在《戴金色头盔的男人》(见图1-26)这幅经典作品中,金色头盔使用亮度高而偏暖的黄橙色调,浮雕花样的阴影使用明度低的绿灰色烘托,羽毛头饰使用了一种模糊黯淡而又发光的红色,它的暗色调往头盔和背景靠近,使得头盔的金属质感呈现得厚重而闪亮。人物的面部在色相的明暗、冷暖、淡亮上做了极其巧妙的安排,各种色相都在深暗的阴影中颤动。明暗节奏坚实有力地表现出肩部,而身躯则消失在暗色的背景里,肩膀的一块高光是塑造深度空间的关键因素。
第三节 色彩对比
图1-26 伦勃朗《戴金色头盔的男人》
赏析:伦勃朗光线是一种普遍而好用的光线。它用精确的三角立体光勾勒出人物的轮廓线,让其余部分隐藏在光暗之中,给人稳定、庄重的感觉。
第三节 色彩对比
中国山水画向来不在光色上大做文章,而是用笔墨的浓淡至简至极地去探索自己的内在追求。浅绛山水画也是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中国山水画素雅清淡、明快透澈,笔墨的明度对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画画面的留白和笔墨的黑色一样重要,联系在一起形成强烈的明度对比,构成一种复杂而概括的和谐,如图1-27所示的八大山人《蕉石图》。
又如,莫兰迪有意识地利用缩小画面整体的明度对比来协调画面,使画面形成统一而丰富的彩灰色变化(见图1-28);安迪·沃霍尔直接使用强烈的明度对比来创作波普图像(见图1-29)。
第三节 色彩对比
图 1-27 八大山人《蕉石图》
赏析:八大山人沉浸于笔墨的黑白世界,绘画作品很少着色。本作品淡墨画芭蕉,浓墨勾筋脉,层次丰富,浓淡干湿枯焦,有墨分五色之妙。
第三节 色彩对比
图 1-28 莫兰迪《瓶子》
赏析:莫兰迪的色彩采用高级灰。现在大家把这些饱和度低,看起来更宁静、亲切的中间色称为高级灰。高级灰颜色简单却不单调,显得柔和优雅。
第三节 色彩对比
图 1-29 安迪·沃霍尔《自画像》
赏析:沃霍尔系列的自画像采用粉红、浅蓝、淡紫、橙、绿和钴蓝六种颜色。这是自画像中的一幅,橙色和黑色形成了强烈的明度对比。
第三节 色彩对比
三、纯度对比
纯度对比,从颜料上看,是指纯度强烈的色彩与稀释暗淡的色彩之间的对比,是一种色性强弱的差异、有色与无色的差异。色彩纯度对比在色立体中表现为水平距离差。
一种纯度色彩可用四种不同的方法掺淡,即白、黑、灰和补色掺淡,其结果非常不同。
第三节 色彩对比
1.用白色掺淡
一种纯度色彩用白色掺淡后,会使其特性或多或少趋向冷色。洋红色调白后产生一种略带蓝的色相,并且在特征上有急剧改变。黄色调白后会变冷。蓝色调白后其特征几乎没有变化。紫色对白色极为敏感,饱和的暗紫色带有某种潜在的威胁,调白后的紫丁香色则有一种适意和安静的轻快效果。
第三节 色彩对比
2.用黑色掺淡
黄色同黑色掺和后会失去其光亮的特性,黄色的光亮度不复存在。洋红色同黑色掺和后会获得一种偏紫的色调。朱红色同黑色掺和后生成一种烧焦了的红褐色。蓝色只需掺和少量黑色就会失去全部光亮,即黑色可使蓝色失色。绿色同黑色掺和后会有多种可能性。总之,黑色会剥夺色彩的光亮质感,可以使色彩黯然无光。
第三节 色彩对比
3.用灰色掺淡
把灰色同一种饱和色彩混合就会得到亮度相等、较明或较暗的色相,但这些色调都不如相应的纯色那样强烈。掺入灰色会使色彩或多或少变得黯淡和中性化。
第三节 色彩对比
4.用补色掺淡
如果把黄色和紫色相加,就可以得到介于淡黄色和深紫色之间的色调。红色和绿色在明度上没有太大的区别,然而混合后却降为灰黑色。两种补色混合后再用白色调淡,会产生稀有的颜色。
第三节 色彩对比
不少画家使用纯度对比的方法处理画面,如吕克·图伊曼斯的绘画(见图1-30)拥有强烈的隐喻性,明度、纯度对比能让画面很有节奏感,通过各种暗喻给人暧昧不定的感觉,让人产生对细节和支离破碎的事物的联想,从而取得他所认为的好的画作应该具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
第三节 色彩对比
图1-30 吕克·图伊曼斯《鼻子》
赏析:画面在朦胧的灰绿色、灰棕色等灰色调子中,通过曝光式的色彩处理和选择性地强调或删除视觉信息,将主体物象与背景精简至轮廓,赋予对象一种模糊感和暗示性。
第三节 色彩对比
乔治亚·奥基弗的创作离不开以颜色为主导的创作理念,他用纯度对比的手法描绘那些宏伟却意象简单的花卉(见图1-31),花朵在他心目中的形象以足够大的尺寸展示出来,画面构图极简,但借着张力十足的色彩和精确的线条能巧妙地取得平衡。
第三节 色彩对比
图1-31 乔治亚·奥基弗《植物》
赏析:乔治亚·奥基弗受到平面构成和康定斯基的影响,作品平面化、抽象化, 用色主观,他热衷于绘画被放大的花朵或者植物的局部。
第三节 色彩对比
四、冷暖对比
冷暖对比不是纯粹视觉的物理特性。把对温度的感觉和视觉领域的色彩感觉联系在一起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但实验表明,人对冷暖的主观感觉与色彩有关,同样的室温下,紫、蓝、绿会使人体循环减慢,而红、橙会使人体循环加快。一种色彩可以和多种色彩形成冷暖对比(见图1-32),但是与它形成补色对比的却只有一种(见图1-33)。冷暖对比比补色对比包含更大范围内各种颜色的相对变化。
第三节 色彩对比
图 1-32 冷暖对比图例
第三节 色彩对比
图 1-33 冷暖对比与补色对比图例
第三节 色彩对比
一般来说,暖色指黄、黄橙、红橙、红和红紫色,冷色指蓝绿、绿、蓝紫和紫色。红橙色与蓝绿色是冷暖的两个极端。而在色相环中,介于红橙色和黄绿色之间的色相既可以是冷色也可以是暖色,这主要取决于它们是和更暖的色调还是和更冷的色调做比较。
冷暖对比是表现远近距离的常用手段。在风景画中,因为有空气介入,较远的景物看上去总是冷色调。
第三节 色彩对比
色彩的冷暖特性还与其他因素相对应(见表1-1),这有助于人们利用冷暖对比关系来制造相应的画面效果。
第三节 色彩对比
艺术史上有许多画家使用冷暖对比处理画面,保罗·塞尚认为,“线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间的对比。物体的体积是从色调准确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他的作品(见图1-34)表现出结实的几何立体感,强调厚重、沉稳的体积感和物体之间的整体关系。色彩冷暖对比在表现这种几何立体感与体积感方面起着主导作用。
第三节 色彩对比
图 1-34 保罗·塞尚作品
赏析:画面反衬出冷暖的色彩对比,圆形、半圆形、方形和菱形相互衬托,弧线、竖线、斜线互为交错。这些色和线的交响构成了统一和谐的布局,表现了阳光明媚的风景。整幅作品笔触宽阔且色彩清晰明亮。
第三节 色彩对比
印象派画家莫奈热衷于研究自然光色,并善于利用受光面与阴影的色彩冷暖变化制造丰富的光影效果。在他的《草堆》系列作品中(见图1-35至图1-37),冷暖对比在画面中大量呈现。
第三节 色彩对比
图 1-35 莫奈《正午时的草堆》
赏析:莫奈擅长运用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画面表现了正午时分的色彩。
第三节 色彩对比
图 1-36 莫奈《下雪时的草堆》
赏析:画面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下雪时的草堆》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
第三节 色彩对比
图 1-37  莫奈《有阳光的雪天里的草堆》
赏析:莫奈对于色彩的运用相当细腻,他用许多相同主题的画作来实验色彩与光的表达。
第三节 色彩对比
1.用白色掺淡
一种纯度色彩用白色掺淡后,会使其特性或多或少趋向冷色。洋红色调白后产生一种略带蓝的色相,并且在特征上有急剧改变。黄色调白后会变冷。蓝色调白后其特征几乎没有变化。紫色对白色极为敏感,饱和的暗紫色带有某种潜在的威胁,调白后的紫丁香色则有一种适意和安静的轻快效果。
第三节 色彩对比
保罗·克利反复研究离本质更近的主题和形式(见图1-38),在色彩、形式和空间方面创立了独特的表达方式:通过冷暖对比进行颜色的推进与后退,从而产生空间感。克利从塞尚那里得到一个信念——“自然不在外部,而在内部深处”“表面的色彩要表现内在的力量”。对于克利而言,颜色已无任何补充含义,它们是画面组织不可分割的部分。
第三节 色彩对比
图 1-38 保罗·克利《Highway》
赏析:画面为分解平面几何、色块面分割走向。绘画作品按照色块的形式,将不同的色彩关系按照极其和谐有序的方式排列出有趣的色彩效果。
第三节 色彩对比
五、补色对比
当两种颜料混合后产生中性灰黑色时,这两种色被称为补色;当两种色光混合后产生白光时,这两种色光被称为补色光。在色相环中,补色沿直径方向对称分布(见图1-39)。减色混合中,成对的补色对比有:①黄、紫对比,在所有有彩色系中明度对比最强烈;②橙、蓝对比和红、绿对比,这两种饱和色的明度相同;③红橙、蓝绿对比,同时也是冷暖对比中最强烈的一组。
第三节 色彩对比
图 1-39 补色对比图例
第三节 色彩对比
在光谱的加色混合中,任何一种色光的补色是除它本身以外的其他所有光谱色相的总和,它本身与其补色光混合后产生白色光。如果两种色彩无法按各种比例混合成中性灰色,这表明它们无法形成补色对比,而两种补色可以调和组成美丽的彩灰色。
补色间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性使其能在视觉中建立精确的平衡性。补色通常作为其主色的补充,在许多基于补色对比的绘画作品中,不仅显示了对比色的补色本身,还有它们的混合渐变过渡(见图1-40),而且用于渐变的补色混合色比补色本身占据更大的面积。
第三节 色彩对比
图 1-40 三组纯色的补色对比图例
赏析:第一行是由黄色变化过渡成其补色紫色,第二行是由橙色变化过渡成其补色蓝色,第三行是由红色变化过渡成其补色绿色。
第三节 色彩对比
在艺术史上,很早就出现了使用补色对比处理画面的手法。德拉克洛瓦发现了补色关系(参见绪论图0-9《领导民众的自由女神》)在绘画中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利用补色对比,他反对使用黑灰色。而古典油画技法中也常用补色对比去处理画面(见图1-41)。
第三节 色彩对比
图 1-41 扬·凡·爱克《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赏析:这是一幅以油画形式创作的“结婚照”。这件作品无论是在光影、空间、质感的塑造上,还是在色彩的饱和度、刻画的精细程度上,都超越了同时代作品,是艺术史上当之无愧的经典画作。
第三节 色彩对比
画家梵高是使用十字形补色对比(见图1-42)的典型,如梵高创作的《高更的椅子》中(见图1-43)黄色与紫色、红色与绿色两组互补色在色相环中形成十字形补色,两种对比色的组合给人带来安定感和紧凑感。一般来说,使用两组补色对比时应考虑面积对比,并选取其中一组作为主导。
第三节 色彩对比
图 1-42 十字形补色对比图例
赏析:绿色与红色形成一组补色对比,橙红色与蓝色、红色与绿色形成两组补色对比。
第三节 色彩对比
图 1-43 梵高《高更的椅子》
赏析:这是画家梵高与高更分手前绘制的高更的空椅子。从坐垫温暖的绿色和椅架偏紫的蓝色中可以看出两位画家临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第三节 色彩对比
六、同时对比
同一色彩在不同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这一现象被称为同时对比(见图1-44)。当人们看到任何一种特定的色彩时,眼睛会同时感受到它的补色,如果这种补色并没有出现,眼睛就会自动将它补充出来。
图 1-44 同时对比图例
第三节 色彩对比
同一色彩在不同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这一现象被称为同时对比(见图1-44)。当人们看到任何一种特定的色彩时,眼睛会同时感受到它的补色,如果这种补色并没有出现,眼睛就会自动将它补充出来。
在图1-45中,A和B是相同的灰色,但是由于同时对比,盯着紫色看时,灰色块B看起来会偏黄。
同时对比作用只有在色彩相邻时才能产生,其中以一色包围另一色时效果最为明显。图1-46中被粉紫色包围的灰色看起来偏黄。
第三节 色彩对比
图 1-45 同时对比图例
图 1-46 灰色在粉红色中产生同时对比
第三节 色彩对比
另外,邻近色也会使其纯色的相应补色产生同时对比。例如,黄绿色是绿色的邻近色,绿色的补色是红色,黄绿色会使红色产生同时对比,从而使自身色彩发生变化而变得不稳定。可以说,同时对比决定色彩的美学效应。对于学习色彩的人来说,重要的是要知道什么情况下同时对比会强,什么情况下同时对比会弱,怎样对它进行强化或抑制。
第三节 色彩对比
1.强化同时对比
强化同时对比效果的方法通常有:
(1)提高对比色彩的纯度,强化纯度对比作用。
(2)为对比色建立补色关系,强化色相对比作用。
(3)适当扩大对比面积,强化面积对比作用。
第三节 色彩对比
2.抑制同时对比
抑制同时对比效果的方法通常有:
(1)改变纯度,提高明度,缓和纯度对比作用(见图1-47)。在图1-47中,明度对比的影响要比同时对比更明显,使A和B本来一样却看上去不同,B更亮但是却不容易看出其补色关系。因此,更改明暗关系是一种弱化同时对比的有效方法。
(2)破坏互补关系,避免补色强烈对比。例如,橙色底上配青灰色能强化同时对比作用,而橙色底上配黄灰色就能抑制同时对比作用。
(3)采用间隔、渐变的方法,缓冲色彩对比作用。
(4)缩小对比面积,建立面积平衡关系(见图1-48)。
第三节 色彩对比
图 1-47 同时对比
第三节 色彩对比
图 1-48 梵高《阿尔夜间的露天咖啡座》
赏析:这是梵高的晚期作品,作品运用了他最喜欢的蓝色与黄色作为主基调,两种对比色,一个诉说着恬静的心情,一个代表着喧闹的气氛。画面中的主要色彩黄色和咖啡馆的橙色同天空的蓝紫色构成同时对比。紫色是黄色的补色,蓝色是橙色的补色,但是梵高没有选用它们而是选择了蓝色与紫色中间的蓝紫色。由于每一种纯度色彩的补色色相被色相环中的邻近色取代时,同时对比效果会发生在纯度色彩中,使得自身色彩发生变化而活跃,所以画面中的蓝紫色就使黄色和橙色都颤动起来。同时为取得画面的和谐、均衡,紫蓝色的面积要大于黄色和橙色(参见面积对比)。墙壁的黄色和树木的暗绿色同点缀的红色色点和线条之间又形成另一种同时对比,构图的不对称使画面色彩充满表现主义的强烈效果。
第三节 色彩对比
七、面积对比
色彩因面积大小的差别而形成的对比称为面积对比(见图1-49),面积对比是一种多与少、大与小的对比,也就是因比例不同而形成的对比。
图 1-49 面积对比图例
第三节 色彩对比
人能感觉到的色彩肯定具有一定的面积,不具备面积的色彩是不存在的。例如,当人看到一块面积为1cm 的黑色时,会感到清晰、醒目;当黑色面积为1m 时,会感到严肃、沉闷;当黑色面积为100m 时,就会感到阴森、恐怖、绝望。又如,10cm 的纯红色使人觉得鲜艳、可爱;1m 的纯红色使人觉得兴奋、激动;当被100m 的纯红色包围时,人就会感到过分刺激、烦躁不安、难以忍受。因此,不能忽略色彩面积的影响。
第三节 色彩对比
面积对比经常被用于创造画面和谐感、调和色彩,以获得视觉的心理平衡。
色彩可以组合在任何大小的面积里,但是同一面积的两种纯色的刺激量不同(见图1-50)。要使它们和谐,不让一种色彩比另一种色彩显得突出,就需要改变它们的面积比例和明度。有两种因素决定纯色的力量,即它的明度和面积。
图 1-50 面积对比色彩差别:
同一面积的两种纯色的刺激量不同
第三节 色彩对比
在实际创作中使用面积对比制造画面协调、视觉平衡的关键是靠眼睛判断。表1-2是歌德总结的几种颜色的光亮度和面积对比。
如表1-2所示,如果想让黄色和紫色一样突出(黄色比紫色光亮度强3倍),在面积上黄色只能占紫色的1/3。只有当所有色相呈现出它们最大的纯度时,这里所说的比例才是有效的。
第三节 色彩对比
利用大面积对比可使画面鲜明。当画面沉闷时,可以将色彩归纳为几大色块,然后改变它们的面积,让画面生动起来。在写生时,这种方法通常用在小面积的物体上。画面变灰时,添加小面积的高纯度色和高亮度的笔触,画面会马上变得活跃而又不失统一。在平面设计中,经常使用面积对比。
许多名作使用了面积对比,如弗朗西斯·培根经常使用大面积平整色彩概括的背景和小面积的人物细节来鲜明地烘托主体(见图1-51)。
第三节 色彩对比
图 1-51 弗朗西斯·培根《纪念乔治·戴尔》三联画
第三节 色彩对比
总之,对比的种类由色彩的三要素决定,直接产生的色相对比、明度对比和纯度对比,由色彩混合关系和视觉平衡产生的补色对比,由色彩占有比例产生的面积对比,以及由人眼的接受过程、生理和心理作用衍生的冷暖对比、同时对比,构成了七种常用的色彩对比关系,这些对比关系常常同时出现在画面中。在写生创作中,这些要素一般不单独使用,它们经常通过搭配使用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增大明度对比时减少色相对比,或减少明度对比,保持画面协调;而增加色相对比以增加画面的生动性,从而达到画面整体的对立统一。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第四节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色彩具有自身的表情特征,并且具有脱离物象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在不同文化中包含了隐喻、象征,这意味着要使色彩的视觉印象与表现内容一致,使艺术和设计作品完整,还可以根据需要对色彩进行重构,赋予色彩全新的意义与力量。为了让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使色彩具备自身的生命力,我们需要了解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对色彩的心理价值和表现价值的理解,源于视觉对象的色彩经验。色彩被视为大众生活中的一项强大的感情因素,大众最感兴趣的是色彩对心理和情绪的影响,这使得这个基本属于主观范畴的问题获得重视。色彩能有力地表达情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色彩之所以具备心理特征,能够表达感情,是因为人们会把它和对象的常态联系起来,或者对它揭示的情况进行联想。
必须注意的是,任何一种色相都具备自身独有的内在特征,并且与不同的色彩环境联系时会产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和传达不同的情感。所以对任何一种色彩,必须确定其色相与色调。下面以色相环中的红、黄、蓝、绿、黑、白、橙、紫色相为例加以说明。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一、红色
色相环中的纯红色既不带黄也不带蓝(见图1-52)。纯红色那不可抗拒的光辉不易丧失,却特别易变。当它向淡黄或淡蓝色渐变时,会非常敏感(见图1-53),发黄的红色和发蓝的红色都展现出变调的巨大能力。
红色系中的红橙色是一种浓厚而不透明的色彩,充满内在温暖而闪闪发光。红色的温暖可以用橙红色强化,蓝红的紫色则暗示精神上的爱。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图 1-52 卢齐欧·封塔纳《空间概念》
赏析:这幅作品其实就是将一块画布用小刀划破,留下一道或几道划痕,一刀毁掉观者原本想要看到一个正常画面的
期望。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图 1-53 马克·罗斯科《红色色彩》
赏析:马克·罗斯科是美国抽象派画家,他将绘画简化至体积、色调与色彩,且作品尺幅巨大。罗斯科尤其钟爱红色这一热烈而又沉重的色彩,对于色彩的处理满溢着丰富的情绪。他不在乎形式与色彩的研究,将色彩运用看作一种达到目的的方式。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红色色彩对比图(见图1-54)说明一种红色在表现上可能产生的变化。在左上图柠檬黄色上,红色呈现一种深暗的受抑制的力量,它被黄色的力量所控制;在右上图暗粉红色上,红色有平静和熄灭热情的作用;在左下图绿蓝色上,红色像炽热的火焰;在右下图紫丁香色上,红色代表受抑制的光辉,并促使紫丁香色积极抵抗。
图例中红橙色的不同效果只代表它的表现潜力。红色与黄色不同,它具有非常丰富的可变性,因为它可以在冷与暖、模糊与清晰、明与暗之间进行广泛的变化,而不会毁坏本身的特性。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图 1-54 红色在不同背景下的表现
赏析:柠檬黄色—红色,向前;暗粉红色—红色,退后;绿蓝色—红色,向外扩展;紫丁香色—红色,相互支持。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在所有色彩中,红色的象征意义最具有代表性。它代表阳刚、刺激、危险、激情,是鲜血、火焰、热情、挑衅的颜色,是最猛烈、最富有侵略性、最让人兴奋的颜色。由于红色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许多警告标志都用红色的文字或图像来表示,如在交通信号灯中红色表示停止。红色被认为能激起雄性荷尔蒙的分泌,所以在运动比赛中很多国家喜欢让运动员身着红色服装以取得更好的成绩。例如,多家著名的足球俱乐部都使用红色作为球队主色,包括英格兰的利物浦、曼联和米德尔斯堡。动物的血液大多是红色,因此红色还被看成流血、危险、恐怖的象征色。红色在政治上常用来象征革命。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红色也有温和的一面,它是生命、活力、健康、热情、朝气、欢乐的象征。在中国,红色表示喜庆,因此在婚礼上、在过春节时人们都喜欢用红色来装饰。红色还表示爱的颜色。
在许多国家和民族,红色被赋予驱逐邪恶的功能。例如,在中国古代,许多宫殿和庙宇的墙壁都是红色的,官吏服饰、官邸多以大红为主,即所谓“朱门”“朱衣”;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五行中的“火”所对应的颜色就是红色,八卦中的“离卦”也象征红色。在俄语中,“红色”和“美丽、美好、珍贵”同属一个词族,“红色的事物”与“好的事物”意思相同,莫斯科的“红场”意为“美丽的广场”。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二、黄色
在光谱上,黄色的波长适中,给人以轻快、透明、辉煌、充满希望和活力的色彩印象(见图1-55)。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图 1-55 梵高《向日葵》
赏析:黄色代表生命的力量,梵高通过该系列作品向世人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并且展示出他个人独特的精神世界。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用各种不同的色彩作底并置时,相同的黄色会具有不同的表现效果(见图1-56)。白色底上的黄色看上去黯淡无光,白色将黄色推到一种从属的位置。如果将黄色与白色的位置互换一下,两种色彩都会取得不同的表现效果。浅粉红色底上的黄色由于并置效果使它转向发绿的黄色,它发光的力量被消除了。橙色底上的黄色比橙色更纯、更亮,这两种色彩并置时就像强烈的上午阳光照射在成熟的麦田上。绿色底上的黄色向外放射,比绿色更亮。由于绿色是黄色和蓝色的混合色,所以黄色属于友色之列。红紫色底上的黄色有一种极端的富有特点的力量,坚实而冷静。黄色一旦同红紫色相调和,就会立刻失去自己的特点,成为病态的、带褐色的和冷淡的色彩。中等蓝色底上的黄色是辉煌的,然而在效果上却是不相宜的和令人讨厌的。红底上的黄色给人一种欣喜和喧闹感。黑色底上的黄色显示出自己最明亮和最有进取性的光辉,这时的黄色是有力的、强烈的、不妥协的和概括的。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图 1-56 黄色在不同背景下的表现
赏析:白色底——不明显,浅粉红色底——缺乏生气,绿色底——前景,黑色底——孔
武有力。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黄色是一个高可见度的色彩,在现实中常被用作健康和安全设备及危险信号,它是国际通用的警示色彩。黄底黑字是有毒、易燃、易爆、放射性物品的标志。黄、黑组合的标志是限制性标志,这种标志一般是为了防止车辆通行于纵深及狭窄的道路,以及防止机器棱角对人体造成伤害。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黄色也是东方最古老的印度教及“儒道释”思想中地位最高的色彩,被认为是天地的根源色。从宋朝以后,明黄色就是皇帝的专属颜色。黄色是黄金的颜色,因此也有财富的含义。中国传统葬礼使用白色和黄色。在中国的五行学说中,黄色是土的象征。果实中的柠檬、梨、甜瓜使黄色富有酸甜的食欲感(见图1-57)。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图 1-57 梵高《丰收》
赏析:黄色代表了丰收的欢庆和喜悦。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三、蓝色
在三原色中蓝色的波长最短,纯蓝色是一种不包含黄色或红色的色彩。从有形空间的观点来看,红色代表积极,蓝色代表消极。红色为暖色调,蓝色为冷色调。蓝色是收缩的、内向的色彩(见图1-58)。在解剖学上,红色表示血液循环系统,蓝色表示神经系统。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图 1-58 伊夫·克莱因《蓝色海绵》
赏析:此作品是加了海绵块的克莱因蓝色板。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蓝色总带有阴影感,在鼎盛阶段倾向于黑暗。它是一种捉摸不到的东西,然而又作为透明的气氛出现。在大气中,有最明亮的天蓝色晴空,也有最深沉的蓝黑色夜空;在海洋中,有最清澈的碧蓝色大海。蓝色对西方人意味着信仰,以前对中国人则象征着不朽。当蓝色被处理得昏暗时,它就象征迷信、恐惧、痛苦与毁灭。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图1-59清楚地表明了蓝色在色彩对比中的不同效果。黄色底上的蓝色效果暗淡,无光辉度。黑色底上的蓝色显现出明快纯正的力量。淡紫红色底上的蓝色代表猥琐、空虚和无能,淡紫红色底会夺去蓝色的全部意义。红橙色底上的蓝色维持着自身的暗色形象,但却变得发光。绿色底上的蓝色明显地向着红色转移。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图 1-59 蓝色在不同背景下的表现
赏析:黄色底——放射,黑色底——退后,淡紫红色底——空虚,绿色底——蓝色带有红色。蓝色在黄色的背景下显得最活跃,因此在制服和反光衣制作中应用 广泛。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蓝色非常纯净,因而会让人联想到海洋、天空、水和宇宙。纯净的蓝色表现出一种美丽、冷静、理智、安详与广阔。由于蓝色具有沉稳、理智、准确的意象,所以在商业设计中,当商品或企业形象强调科技、效率时,大多会选用蓝色作为标准色、企业色,如计算机、汽车等的标志。另外蓝色也代表忧郁,这个意象也被运用在文学作品或感性诉求的广告设计中。
许多国家警察的制服是蓝色的,警车和救护车的灯一般也是蓝色的,因为蓝色有勇气、冷静、理智、永不言败的含义。许多空军和海军的军装是蓝色的,一般空军为天蓝色,海军为深蓝色。在伊斯兰教中,蓝色是一种纯洁的颜色。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四、绿色
绿色是自然界中常见的颜色,在光谱中介于蓝色与黄色之间。绿色中包含的黄色或蓝色多一些,它的表现特色就会发生变化。
绿色是植物王国的色彩,神秘的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绿色的表现意义是富饶、充实、宁静与希望,以及知识与信仰的融合、渗透。当明亮的绿色被灰色暗化后,就容易产生悲伤、衰退之感。如果绿色倾向于黄色,进入黄绿色范围,人们就会感到自然界朝气蓬勃的青春力量。在春天或初夏,如果没有黄绿色,那是不可想象的(见图1-60)。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图 1-60 丢勒《一大片草丛》
赏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彩画,画面层次分明,细节一丝不苟。植物或纤细或粗厚的质感,或多或少的受光照程度, 或直立或匍匐的姿态,尽收眼底,栩栩如生。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如果绿色倾向于蓝色,它的精神成分就增加了。锰蓝代表蓝绿色中最丰富的色相。这种碧蓝色是冷色的极端,正如红橙色是暖色的极端。绿色在和蓝色并置时呈现出生动有力的扩展性。
“标准绿色”是一种深绿,它是人的眼睛长时间注视感觉最舒适的色彩,因此它是黑板的标准颜色。大多数的机器都漆成标准绿色,统一的色彩可以保证机器备件和新购置的设备在视觉上与原有的机器相匹配。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绿色代表和平、宁静、自然、环保、生命、成长、生机、希望、青春等。绿色有准许行动之意,交通信号中绿色代表可行,建筑物里的绿色标示牌代表可以自由通行,一切有绿色信号灯的紧急出口都必须保持通畅,所有的救护通道都以绿底白箭头标志。绿色也是环保的象征。绿色可以起保护色的作用,所以陆军和野战部队通常使用绿色制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军服颜色都以绿色为基调。
在中国的五行学说中,绿色是“木”的一种象征。绿色在中国文化中有生命的含义,也是春季的象征。绿色是吉祥色,象征安全、新鲜(见图1-61)。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图 1-61 莫高窟第154窟 中唐《产女雌鹿》
赏析:壁画中的绿色寓意新生命的诞生。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五、黑色
黑色是独具特色的色彩,纯度、色相、明度皆为零,它将光线全部吸收而没有任何反射。黑色和暗黑色都隐喻着宇宙、自然力量的未知和无限深远,黑色象征着地狱、悲哀和消亡,还代表了惰性的阻力(见图1-62和图1-63)。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图 1-62 阿道夫·戈特利布《黑色上的蓝色》
赏析:该作品融汇了印第安艺术和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以符号来表现当地的景 色和对象。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图 1-63 安塞姆·基弗《铁轨》
赏析:《铁轨》是安塞姆·基弗带有强烈批判性色彩的典型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题材作品。灰色的地面宽阔、傲慢、阴沉, 焦点透视增强了固有的胁迫感。铁轨附近放着干枯的植物,仿佛被火焰焚烧过一样,透露着死亡的气息。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黑色是一个很强大的色彩。表面上,黑色是色彩中最缺乏格调的颜色,但它可以作为中性的背景来清晰地衬托其他颜色的细微变化。黑色可以很庄重和高雅,也可以起突出作用。加入黑色会突出原有的色彩,使画面有力度。在只用黑色而不用其他颜色的时候,会有一种沉重感。例如,在商业卡片及印刷品中看到的反转文字一般是黑色背景和白色文字。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黑色和白色的搭配永远都不会过时。黑、白两色是极端对立的色彩,然而有时却存在着某些共性。白色与黑色都可以表达对死亡的恐惧和悲哀,都具有不可超越的虚幻和无限的精神。黑、白又总是以对方的存在来显示自身的力量。它们似乎是整个色彩世界的主宰者。
黑色神秘、暗藏力量,是一种具有不同文化意义的颜色。
黑色在非洲有着美好的意思,是肥沃土壤的颜色。在肯尼亚的马塞人心目中,黑色代表阴云密布、雨季到来,因此象征着繁荣和生机。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黑色是北方的象征,代表“水”,是五色之一,没有贬褒的含义。在京剧脸谱中,黑色一般代表正直、无私、刚直不阿,如包拯(见图1-64)。
图 1-64 京剧包拯形象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六、白色
白色是一种包含光谱中所有颜色光的颜色,通常被认为是“无色”的。白色为中性色,不破坏其他颜色,是所有色彩中最中立、最没有个性的颜色。但是白色可以通过特定的使用方法使画面突出,在不破坏其他色彩的感觉上提高整个画面的质量(见图1-65和图1-66)。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图 1-65 马列维奇《白底上的白方块》
赏析:白色方块以倾斜的形式融入整个白色背景中,整个艺术作品被一个平 面的白色方块所引导。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图 1-66 安塞姆·基弗《白色原野》
赏析:除了白色,画面大量运用油彩、钢铁、铅、灰烬、感光乳剂、石头、树叶等综合材料,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白色是万能的色彩,与其他任何色彩搭配都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白色与过于强硬的色彩搭配,可使之缓和;与浅色搭配,可使之强调,并能保持浅色原本的感觉,突出整体效果。
在中国画中,画面的留白常作为一种空间暗示的视觉因素,有空灵的含义,与黑色地位相当,以无胜有的留白让方寸之地也显天地之宽。西方绘画中经常让白色带有微妙的色相倾向,印象派绘画中看不到纯白色。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在商业设计中,白色象征着高级、科技,通常需要和其他色彩搭配使用。纯白色会带给人寒冷、严峻的感觉,所以在使用白色时都会掺入一些其他色彩,如象牙白、米白、乳白。在生活用品、服饰用色上,白色是永远流行的主色,可以和任何颜色做搭配。
白色具有特殊的双重性质,它既是极度的充实,又是极度的虚无。与黑色相反,它犹如缺乏生活经验的孩子般天真纯洁,又犹如生命已消逝般空虚淡漠。白色让美更加文雅,而同时又潜藏着一种难以捉摸感。和能引起恐惧心理的血红色相比,白色更能激起精神的惊慌。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西方文化中白色的象征意义主要着眼于其本身的色彩,如新下的雪、新鲜的牛奶及百合花的颜色。在中国,白色是藏族人民最喜爱的颜色,藏族人民视白色为理想、吉祥、胜利、昌盛的象征(见图1-67)。
图 1-67 白塔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七、橙色
橙色是介于红色和黄色之间的混合色,又称橘黄色或橘色。橙色是一种富足、幸福、欢快、活泼的光辉色彩,是暖色系中最温暖的色彩,处于最大辉煌度的焦点。它在有形的领域内具有太阳的发光度,发红的橙色有温暖的能量。橙色常作为前景色来突出重要的元素,或者作为一个主要的背景色来传达热情、活跃和热烈的感觉。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橙色是红色和黄色的搭档,红橙色是充满活力和激情的颜色,而更温和的黄橙色就比较缓和和低调。橙色与淡黄色相配有一种很舒服的过渡感,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华丽醒目的暖色。它比红色少了一些热情和挑衅,但同样可以吸引人的注意力。
橙色稍稍混入黑色或白色会变成一种稳重、含蓄又明快的暖色,但是将其淡化后会很快失去特点。橙色加入较多的白色会带来一种甜腻的感觉;而混入较多的黑色则成为一种烧焦的颜色,它会衰退为模糊的、缄默的和干癌的褐色。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橙色和绿色搭配可以表达出炎热的感觉,橙色与浅绿色、浅蓝色相配可以构成最响亮、最欢乐的色彩(见图1-68),橙色与紫色或深蓝色相配容易给人不干净、晦涩的感觉。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图 1-68 橙色是最富人性化的色彩
赏析:温暖的橙色书房与静谧的蓝色客厅彼此呼应,产生了大面积的色块律动和 几何拼接趣味。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橙色通常传达一种比较亲近的感觉,同时又能保持严肃性和专业特质。反过来说,由于橙色非常明亮、刺眼,有时橙色会让人想到廉价,使人有负面、低俗的想法,这种状况尤其容易发生在服饰上。所以在运用橙色时,要注意选择搭配的色彩和表现方式,才能把橙色明亮、活泼的特性表现出来。不过总体来说,橙色是个很好的吸引注意力的色彩。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现代社会中,橙色往往作为标志色和宣传色。橙色明度高,不过也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在工业安全用色中,橙色是警戒色,常用于火车头、登山服装、背包、救生衣等。红、橙、黄三色均属于暖色,是引人注目、引起食欲的颜色。橙色可以作为餐厅的布置色,据说在餐厅里多用橙色可以增加食欲。在心理上,橙色能给人以庄严、尊贵、神秘的感觉(见图1-69)。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图 1-69 养心殿
赏析:橙色系的暖色在藻井的石绿和柜壁的景泰蓝的映衬下显得庄严、尊贵、神秘。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八、紫色
紫色由温暖的红色和冷静的蓝色融合而成,是极佳的刺激色。色相环中紫色处于红色和蓝色的交汇点,而且中间有很多过渡色。紫色被认为在洋红色方向是暖色,在紫罗兰色方向是冷色。在情感上,紫色给人安全感和有点梦幻的沉思。紫色会通过植物与自然有所关联,如丁香、薰衣草、紫罗兰及各种紫色的兰花。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紫色跨越了暖色和冷色,所以可以根据所混合的色彩创建与众不同的情调。带红色的深紫色可以产生暖色调,浅紫色常常会让人联想到浪漫。当紫色结合粉色时会变得很女性化,而黑紫色却相对男性化。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纯粹的紫色较难调配。紫色作为黄色(称为知觉色)的相对色,是非知觉色,神秘而令人印象深刻,不过有时会给人以压迫感。如果把紫色看作一种冷却的红色,它在物质和精神的意义上都有一种脆弱的因素、悲郁的气味。一旦紫色被淡化,优美可爱的晕色会让人心醉。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在西方教授们还穿长袍的年代,每个学科都有其专用的色彩。在普鲁士的大学里,神学家穿紫色,法学家穿深红色,医学家穿浅红色,哲学家穿深蓝色。因而,紫色是代表虔诚和信仰的色彩(见图1-70)。
图 1-70 拉斐尔《雅典学院》(局部)
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现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紫色有不同的意义。正色是指五行的青、赤、黄、白、黑,一方面,紫色由青与赤融合而成,不是正色,可以表达“不正统”;而另一方面,紫色又是尊贵的颜色,如北京故宫又被称为“紫禁城”。
思考与练习
1.简述色彩的三要素。
2. 名词解释:同色系,类似色,补色。
3. 黄色和蓝色中哪种固有明度高?
4. 分别列举伊顿色相环中三原色相应的补色。
5.常见的色彩混合方式有哪几种?印刷网点的成像原理依据哪种混合方式?
6. 色彩发生并置混合前后,其色相变化与哪种混合方式相同?
7.加色混合和减色混合的三原色是什么?列举减色混合的三原色及其相应的间色。
8. 常见的色彩系统有哪些?
9.以七种色彩对比的主题进行简单色块组合的配色练习,每一个对比主题要求用两套不同的色彩组合方式来完成,力求用色彩表达不同的视觉效果。
10.选红色、橙色、黄色、绿色、紫色、蓝色、黑色、白色中自己喜欢的色彩为主要色调,收集自己喜欢的艺术、设计作品,思考并简要分析所选作品中色彩所起的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