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师们的语言追求——语言鉴赏札记展示【教学目标】1.通过鉴赏作品的语言特色,提升语言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2.通过语言鉴赏札记的写作与评价,提高札记类文章的写作水平。3.通过语言鉴赏札记的展示与评价,提升语言解说能力,发展思维品质。【教学重点】鉴赏作品的语言特色,提升语言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教学难点】语言鉴赏札记的写作与评价。【教学方法】活动法 谈话法 讨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任务】任务一:摘选并整理课文中精彩语言,品析作家语言特色。1.精读课文,摘选并整理本单元作品中令你印象深刻的精彩语言,作为写作札记的素材。2.分析、品读精彩语句,鉴赏这些语言的精妙之处。任务二:完成语言鉴赏札记,评选组内优秀札记。1.精选语言材料进行赏析,完成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语言鉴赏札记。2.分组评选出优秀作品一篇,确定中心发言人展示小组优秀语言鉴赏札记,制作 PPT 展示报告,准备课堂汇报(每组不超过 5 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高尔基说,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简言之,语言是文学实现表达的载体。我们想要走进作品,对话作者就必须具备鉴赏语言的能力。“或学而有得,或思而有得,辄札记之。”我们不仅要会鉴赏,还要会表达。二、成果展示任务一:汇报,展示优秀札记(小组代表展示,其他同学倾听速记,为点评环节做准备。)小说组:《“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灵魂”——<阿 Q 正传>中词语降用的妙用》《湘西山水润出的碧玉——<边城>的语言》诗歌组:《以文为诗的现代演绎——也说<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语言》《戴着脚镣的自由舞蹈——<再别康桥>语言的“三美”》散文组:《诗意与理趣——<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语言之美》《力量美与泥土气——<秦腔>的语言赏读》戏剧组:《地道京味+适度幽默——<茶馆>的对话语言》1 页 共 10 页任务二:对话,碰撞思维火花成果报告 PPT 制作质量与陈述水平评价标准要素 优秀 良好 合格 待合格等级1.札记观 明确、切合课 较明确、切合 较明确、较为 欠明确、不太点 文语言特色 课文语言特色 切合课文语言 切合课文语言特色 特色语言材料典 语言材料典 语言材料较典 语言材料不典型,鉴赏文字 型,鉴赏文字 型,鉴赏文字 型,鉴赏文字2.札记内 与语言材料结 与语言材料结 与语言材料结 与语言材料结容 合紧密,鉴赏 合较紧密,鉴 合较紧密,鉴 合不紧密,鉴文字赏析得当 赏文字赏析较 赏文字赏析不 赏文字赏析不得当 太得当 得当3.札记思 清晰、逻辑性 清晰、有条理 较有条理 无条理路 强与札记匹配度 与札记匹配度 与札记匹配度 与札记匹配度4.演示文 高,能精要表 高,能较精要 较高,能表达 不高,不能表稿 达报告内容, 地表达报告内 报告内容,制 达报告内容,制作精美、适 容,制作适当 作较适当 制作粗糙当5.陈述语 准确、清晰、 准确、清晰、 较准确、较清 欠准确、欠清言 表现力强 有较强表现力 晰、有一定表 晰、表现力不现力 强6.陈述态 自信、投入、 投入、小组成 较投入、小组 投入度欠佳、度 小组成员配合 员配合较好 成员配合尚可 小组成员配合好 欠佳7.时间控 在规定时间内 与规定时间出 与规定时间出 超出规定时间制 完成 入半分钟之内 入一分钟之内 一分钟以上学生根据评价标准点评,教师点拨、小结。(进一步明确语言鉴赏的角度,以及优秀札记的鉴赏标准。)三、课堂小结我们应该有强烈的语言追求,把锤炼具有鲜明风格的语言当作毕生的功课。尽量让自己的语言更准确、更传神,能够在一个新的用法里,让很普通的词焕发出它内在的光芒,达到能被人理解却不产生歧义的陌生化效果。(莫言)提高语言修养,让语言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要向大师们学习。四、课后任务1.班级空间推送课上展示的鉴赏札记,请根据《成果报告 PPT 制作质量与陈述水平评价标准评分标准》在班级空间上给最佳小组作品投票,并在评论区留言。2 页 共 10 页2.根据《成果报告 PPT 制作质量与陈述水平评价标准》的前三项和课堂上同学们的评价意见修改本组语言鉴赏札记,班级将汇编成册。设计意图语言作为文学的媒介和载体,其本身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高中阶段,学生对于文学语言的洞察应当更加自觉,并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鉴赏素养。所以以札记的形式,要求学生有意识的整理阅读中形成的关于语言的感受,并力图将其提升到理性的高度,同时敢于展示,提升语言解说能力,敢于发表自己观点,发展思维品质。教学反思语言鉴赏札记的写作,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研习任务。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这种研习写作任务,必须要根据研习任务设计,摸清研习任务的创设意图,并结合本单元的课文编排进行思考。虽然高中生语言赏析能力的培养涉及各类文体,但完成语言鉴赏札记还是很有难度的。在本单元教学时,曾要求学生们以本单元的选文阅读为基点,依据自己的兴趣去阅读全篇或拓展某一作家的其他作品,并从写作理念、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思考。很显然这为后续语言鉴赏札记的写作与展示教学进行了很好的铺垫。课前任务布置,第一阶段设置为读文,根据语言鉴赏角度有目的的读文,要求学生摘选整理本单元课文中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语句。语言鉴赏札记的写作起到以写促读的作用。第二个阶段,班级读书展台展示学生读书笔记,进入交流研讨阶段,以小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第三阶段,选定角度完成语言鉴赏札记,要求语言鉴赏札记的写作一定要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语言鉴赏札记写作也是阅读效果评价的有效方法。三个阶段循序渐进,从学生的语言鉴赏札记完成度来看,这一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课堂教学任务一札记的展示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点评各组札记,进一步明确语言鉴赏角度,以及语言鉴赏札记写作要求,对学生们今后阅读作品甚至写作语言的锤炼都有帮助。纵观这节课的设计,我认为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附 1:《阿 Q 正传》语言降用现象梳理与赏析举例第一阶段结束后,班级读书展台学生读书札记本上最多的摘录了“降用”词26 处,最少的是 17 处。经过全班交流,共梳理出“降用”的词语 29 处。第二阶段,通过交流与研讨,我们将本篇小说语言“降用”的方式归纳为三种:第一种是大词小用。即用语义范围大的词语来表述微小的人和事。全篇有 8 处。小说标题“阿 Q 正传”中的“正传”;第二章标题“优胜记略”和第三章标题“续优胜记略”中的“记略”;第二章“优胜记略”中“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谁知道阿 Q 采用怒目主义之后,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的“方针”和“怒目主义”;第三章“续优胜记略”中“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的“战”;第五章“生计问题”中“阿 Q 并不赏鉴这田家乐,却只是走,因为他直觉的知道这与他的‘求食’之道是很辽远的”的“‘求食’之道”;第八章“不准革命”中“倘在夏天,大家将辫子盘在头顶上或者打一个结,本不算什么稀奇事,但现在是暮秋,所以这‘秋行夏令’的情形,在盘辫家不能不说是万分的英3 页 共 10 页断”的“盘辫家”等。第二种是重词轻用。即用语义份量重的词语来描述意义份量轻的人和事。全篇小说有 5 处。第二章“优胜记略”中“阿 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的“完人”;第四章“恋爱的悲剧”中“阿 Q 自然都答应了,可惜没有钱。幸而已经春天,棉被可以无用,便质了二千大钱,履行条约”的“履行条约”;第五章“生计问题”中“这一场‘龙虎斗’似乎并无胜败”的“龙虎斗”;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中“秀才听了这庭训,非常之以为然,便即刻撤销了驱逐阿 Q 的提议”的“庭训”“驱逐”等。第三种是庄词谐用。即把具有庄重、严肃含义的词语描述一些随意的场合或者微小乃至不入流的人和事。这是本篇小说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共有 16 处。第二章标题“优胜记略”和第三章标题“续优胜记略”的“优胜”;第三章“续优胜记略”中“阿 Q 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看不上眼的王胡尚且那么多,自己倒反这样少,这是怎样的大失体统的事呵!” 的“大失体统”;第三章“续优胜记略”中“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 Q 看见自己的勋业得到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的“勋业”;第四章“恋爱的悲剧”中“他是永远得意的: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的“精神文明”;第四章“恋爱的悲剧”中“但他对于‘男女之大防’却历来非常严;也很有排斥异端——如小尼姑及假洋鬼子之类——的正气。他的学说是: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的“正气”和“学说”;第六章标题“从中兴到末路”和文中“人人都愿意知道现钱和新夹袄的阿 Q 的中兴史”中的“中兴”“中兴史”;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中“‘你还不配……’这时候,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并非平常的癞头疮了”的“高尚”“光荣”;第七章标题“革命”和文中“赵白眼惴惴的说,似乎想探革命党的口风”的“革命”“革命党”;“这是‘咸与维新’的时候了,所以他们便谈得很投机”的“咸与维新”;第八章标题“不准革命”的“革命”;第九章标题“大团圆”等。在赏析词语“降用”的表达效果时,不少学生发表了中肯的赏析心得。课后,我要求他们把这些意见形成赏析文字,写进他们的作业本里。这里择录几则如下:1:“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谁知道阿 Q 采用怒目主义之后,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分析:“方针”指引领事业前进的方向和目标,“主义”指对客观事物、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阿 Q 忌讳别人说他头上的癞疤,因打不过别人,不敢与人抗争,只得改变抗争方式,以怒目来表示。这本是他可怜可悲的怯于反抗的心理表现,一经“方针”和“怒目主义”述之,滑稽可笑的背后,是深浓的“哀其不幸”之情。(大词小用类)2:“秀才听了这庭训,非常之以为然,便即刻撤销了驱逐阿 Q 的提议。”分析:“庭训”本指严正的父教,“驱逐”多用于法律方面的程序,常用于犯下较严重问题的对象。秀才鉴于阿 Q 的态度不太恭敬,要让地保赶走阿 Q,但赵太爷仍想贪图阿 Q 偷来的东西,于是借“老鹰不吃窝下食”之语来劝阻。这一卑琐之事以“庭训”“驱逐”两个语义较重的词语来描述,讽刺意味浓烈。(重词轻用类)3:“但他对于‘男女之大防’却历来非常严;也很有排斥异端——如小尼姑及假洋鬼子之类——的正气。他的学说是: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4 页 共 10 页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分析:“正气”指光明正大的作风或刚正的气节,“学说”指学术上有系统主张或见解。阿 Q 无端看不起小尼姑,想占小尼姑的便宜而被咒骂,不满意钱太爷的儿子剪辫子,骂他“假洋鬼子”而被打头,而他对尼姑及男女关系的认识又是这样的卑下猥琐,经“正气”和“学说”两个庄重词语一点染,其思想的愚昧荒唐和心理的龌龊可卑越发可笑了。(庄词谐用类)附 2:各小组推荐的语言鉴赏札记“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灵魂”——《阿 Q 正传》中词语降用的妙用Q 地位卑微,但这个形象却具有巨大的文学力量,鲁迅说,阿 Q 是“现代国人的灵魂”,我们每个人读完《阿 Q 正传》,似乎都读出了自己的影子。鲁迅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灵魂”时大量使用“词语降用”, 降用就是文学作品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把分量大、重的词和比较庄重场合的词降级使用在一般情况中。第一种方式:大词小用,即用语义范围大的词语来表述微小的人和事。如:第二章“优胜记略”中“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谁知道阿 Q 采用怒目主义之后,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句中“方针”原本指引领事业前进的方向和目标,“主义”原指对客观事物、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两个词的词义范围都很大。但这句话的语境是阿 Q 忌讳别人说他头上的癞疤,因为打不过别人,不敢与人抗争,是他可怜可悲、怯于反抗的心理表现。这里大词小用,滑稽可笑的背后,是深浓的“哀其不幸”之情。第二种方式:重词轻用,即用语义份量重的词语来描述意义份量轻的人和事。如:第二章“优胜记略”中“阿 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这里的“完人”,课下注释为品行优秀而毫无缺点的人,但我们从作品中读到的阿 Q 并非如此。这个词在这就很好地表现出阿 Q 盲目自尊自大的形象,这也是“精神胜利法”的重要表现之一。第三种方式:庄词谐用。庄是庄严,严肃的意思;谐指诙谐,幽默。庄词谐用是指将本来用在严肃、庄严场合的词汇故意用在随意的场合,造成一种幽默的效果。这也是本篇小说词语降用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如:课文节选的第二章标题“优胜记略”和第三章标题“续优胜记略”中的“优胜”,这种优胜就是现实中无法获得满足,只好在精神上、幻想中寻求的自我安慰。又如:第三章“续优胜记略”中“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 Q 看见自己的勋业得到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的“勋业”一词,本指功勋、事业,是很有分量和庄重意味的词。这里是用来指阿 Q 伸手去摸小尼姑头发的不规矩行为。这种写法把阿 Q 为自己的屈辱报仇的心理,在更为弱小的人身上去转嫁失败感,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胜利和安慰的形象刻画的鲜活生动。《阿 Q 正传》中大量使用词语降用,我们读的时候会不自觉发笑,但是又会掩卷沉思,悲从中来,阿 Q 的命运另人唏嘘,他身上体现的人性的多面以及精神胜利法也值得我们深思。湘西山水润出的碧玉——《边城》的语言5 页 共 10 页《边城》用语言的诗意与浓郁的乡土气息,恰到好处地展示了湘西的自然美、风俗美或人情美。自然清丽、简洁质朴而又含蓄蕴藉,如第四章的开头:“五月端阳,渡船头祖父找人作了代替,便带了黄狗同翠翠进城,过大河边去看划船。河边站满了人,四只朱色长船在潭中滑着,龙船水刚刚涨过,河中水皆豆绿,天气又那么明朗,鼓声蓬蓬响着,翠翠抿着嘴一句话不说,心中充满了不可言说的快乐。”这里叙写自然清丽、简洁质朴,其中“朱色”与“豆绿色”处于一个画面,加之端午明朗天气的背景,呈现出宁静、清新的边城自然之美;端午的龙舟,竞渡的蓬蓬鼓声,岸边的看热闹的边民,和谐的展现出湘西的风俗画卷;人在景中,翠翠纯真美好的心灵世界也含蓄蕴藉地展示了出来。又如课文最后:“……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祖父掂着那红纸包封的分量说: “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只十五岁。”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的把船拉动起来。到了家边,翠翠跑回家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祖父掂着那红纸包封的分量说:“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只十五岁。”新嫁娘十五岁,和翠翠差不多的年纪,祖父开始操心孙女的婚事了;翠翠请祖父吹“娘送女”的曲子,这是翠翠少女情思的萌发。这里自然清丽、简洁质朴的对话与叙写,含蓄蕴藉地将翠翠与爷爷各自的心思如诗一般的传达出来。再如第四章中间:“祖父喊他,请他把船拉过来,两人渡过小溪仍然站到白塔下去。那人问老船夫为什么又跑回来,祖父就说想替他一会儿故把翠翠留在河边,自己赶回来,好让他也过河边去看看热闹,且说,“看得好,就不必再回来,只须见了翠翠问她一声,翠翠到时自会回家的。小丫头不敢回家,你就伴她走走!”但那替手对于看龙船已无什么兴味,却愿意同老船夫在这溪边大石上各自再喝两杯烧酒。老船夫十分高兴,把酒葫芦取出,推给城中来的那一个。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那人却在岩石上为烧酒醉倒了。”老船夫想让朋友也感受端午的热闹,留下翠翠着急回去替换朋友,朋友却愿意留下来陪船夫喝酒谈天。没有直说人情美,但通过这些简洁质朴的叙写文字,我们可以充分地领略到湘西边民淳朴友善的人情美。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如第五章中间:……有人扛凳子从身边过去,翠翠认得那人是去年打了火把送她回家的人,就告给祖父:“爷爷,那个人去年送我回家,他拿了火把走路时,真象个喽罗!”祖父当时不作声,等到那人回头又走过面前时,就一把抓住那个人,笑嘻嘻说:“嗨嗨,你这个人!要你到我家喝一杯也不成,还怕酒里有毒,把你这个真命天子毒死!”那人一看是守渡船的,且看到了翠翠,就笑了。“翠翠,你大长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这里“喽啰”“要你到我家喝一杯也不成,还怕酒里有毒,把你这个真命天子毒死!”以及说到的大鱼吃人的笑话等湘西方言用语,传达出湘西边民之间浓浓的人情美。6 页 共 10 页以文为诗的现代演绎——也说《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语言中国文学史上,“以文为诗”最早由韩愈倡导,主张诗歌创作中引进或借用散文的字法、句法、章法和表现手法。《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抒情诗,艾青以不追求整齐的散文化的语言形式作诗,其中蕴含着的是他深挚的真情,加之采用了排比、反复、对比、呼告等手法,反复咏唱,如歌如泣,感人至深。散文化的语言形式:从整首诗的语言形式来看,本诗诗句长短不一、诗节行数多少不一。多种手法蕴含深情:如诗歌第七小节:“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汁之后/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六个“含着笑”构成排比,大量细腻准确、生动感人的白描式的细节描写,宛若一幅幅素描,一桢桢镜头,不论冬夏,不分寒暑,年复一年承担着繁重的劳动,写出大堰河为生计劳苦的生活现状,虽命运悲惨却极易满足。没有渲染和雕饰,没有矫情和溢美,却很有心灵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饱含诗人对大堰河的怀念与尊敬之情。再如诗歌第十小节:“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五个“同着”构成排比,“四十年”“数不尽”“四块钱”“几束”“几尺长方”“一手把”这些数字的鲜明对比,衬托了她死后的凄凉与悲惨,大堰河含着满眼的泪花离开了所爱的,但又是应该诅咒的世界。生前的殷勤劳作与死后的萧条惨淡构成对比。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格与她悲惨的命运就在这对比中凸现出来,从而显示出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和对不合理世界的诅咒。诗歌的最后两个小节:“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呈给你吻过我的唇,/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呈给你养育了我的乳房,/呈给你的儿子们,我的兄弟们,/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用呼告的手法,直抒胸臆,把诗中的感情推向高潮。在大堰河身上体现了千百万劳动妇女的共同品质:勤劳淳朴,善良无私。表达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美好品质的歌颂,对她们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艾青虽“以文为诗”,本诗依然成为现代诗歌的杰作,可见诗贵真情。戴着脚镣的自由舞蹈——《再别康桥》语言的“三美”《再别康桥》语言呈现出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色彩词语的使用如诗歌的第二至五小节。夕阳西沉,余辉给河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富丽而又妩媚的金色,微风中轻轻摇摆,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水中,似美艳温柔的新嫁娘,7 页 共 10 页于粼粼的波光中荡漾,也在诗人心中荡漾。清清的河水滋润着软泥上的青荇,绿油油的,在康河的柔波里欢快地舞蹈,骄傲地招呼着行人,似乎在宣告它沐浴康河的自由与舒畅。那榆荫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诗人彩虹般绚丽迷人的梦;诗人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萋萋的小河深处,去寻他彩虹似的梦。“金柳”、“夕阳”、“波光”、“青荇”、“星辉”众多色彩明艳的形象,构成的是一幅明丽和谐的画卷。轻轻诵读诗作,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这就是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节奏和谐、韵脚变化,回环往复纵观《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节奏分明严谨,和谐自然;韵式上每小节严守二四诗行押韵,以诗歌前四节为例,每节中第二行的韵脚“来、娘、摇、虹”是平声韵。每节的节末韵脚“彩、漾、草、梦”是仄声韵。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徐铺展开来,形成涟漪般优美的节奏;再看诗歌的首尾小节,三个轻轻地,两个悄悄地。读时我们能感受到诗歌首尾处节奏的明朗轻快,回环往复,形成一种余音回荡、婉转悠扬的旋律美。但又不是简单重复,情感更加的深情与眷念。诗人情绪的波动体现在节奏的变化上。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给读者以独特的审美快感。建筑美:诗行的整齐排列《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四行,一、三行稍短,二、四行稍长,每行六至八字不等,组成两个平行台阶,相当于英国的十四行诗。从诗的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匀称,行与行之间均齐”(闻一多语),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富有建筑般的整齐美。诗歌语言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精神传递的载体,徐志摩将情感注入到诗歌语言中,使得诗歌不再只是纸上的文字,而是明丽的画面,跳动的音符。是展现在读者眼前绚烂的长轴画卷,是回旋在读者耳畔华美的音乐篇章。徐志摩用新诗的三美将自己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唯美的抒写了出来。诗意与理趣——《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语言之美冯至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通过富含诗意与理趣的语言,来呈现自己对平凡的原生态自然的深邃哲思。如:“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它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里作者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描述所见的山中泉水,来表达自己的由所见泉水而产生的联想与感悟,由眼前的小溪想到“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将今人与昔日的人们联系起来,说明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进而越过具体物象,进一步展开联想。其中还引用古代诗句来表达自己因所见泉水而产生的感悟:接受滋养的人类可以跨越时空而声息想通,赋予文章以历史的深度与广度。表达感悟的语言因蕴含哲思而富含理趣。又如:“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时代,天天早晨我们都醒在一片山歌里。那是些从五六里外趁早上山来采菌子的人。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8 页 共 10 页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我们望着对面的山上,人人踏着潮湿,在草丛里,树根处,低头寻找新鲜的菌子。这是一种热闹,人们在其中并不忘却自己,各人钉着各人目前的世界。这景象,在七十年前也不会两样。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这段彩菌图的描绘如同五彩缤纷、鲜活而美丽的中国彩墨画。冯至在比喻、排比句中,着重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形容词“红”、“青”、“褐”、“白”、“赭”、“靛蓝”等,通过色彩的搭配加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语言富有诗意。菌子的五彩斑斓,表现出大自然中灿烂的生命之美,冯至从中感悟到大自然对人类生命、生活和心灵的滋养。这些感悟使诗意的语言富含理趣。冯至以诗人的审美眼光,体验和描述了与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有关的一些自然风物,从而发现其中蕴含的独特的意趣,抒发对人生、对自然、对历史的独特感悟,富含哲思之美。力量美与泥土气——《秦腔》的语言赏读《秦腔》以真实饱满的情绪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秦腔与秦川百姓之间的血肉联系呈现在读者面前。语言浓墨重彩,交织着力量美与泥土气。本文语言的力量美体现在场面描写的有声有势。如第三段“在黎明或者黄昏的时分,一个人独独地到田野里去,远远看着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细细辨认着田埂土,荒草中那一截一截汉唐时期石碑上的残字,高高的土屋上的窗口里就飘出一阵冗长的二胡声,几声雄壮的叫板,我就痴呆了,感觉到那村口的土尘里,一头叫驴的打滚是那么有力,感觉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喷薄而出。”其中“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 一截一截汉唐时期石碑上的残字”,秦地的雄浑苍茫,秦文化的意蕴厚重扑面而来。黄昏时分一人独立,苍穹田埂间的二胡声与秦腔叫板,是肃静苍茫中的独来的一股力量与气魄。场面描写有声有势,充满了力量美。《秦腔》的语言是地域性的,散发着质朴的泥土气息。文中写排演秦腔时,观众去观看“庙里一个跟头未翻起,窗外就哇地一声叫倒好,演员出来骂一声:谁说不好的滚蛋!他们抓住窗台死不滚去,倒要连声讨好:翻得好!翻得好!”又如“只要喊一声:我是某某的什么,司机也便要嘎地停车。”再如 “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读来觉得爽快有味道,口语与书面语交织,口语写出了秦人的幽默、粗犷与豪放。读这些语句,我们似乎能听到秦人独特的方言语调,现场感十足。在描写秦腔演出时台上台下互动的盛况,“那慧娘站在台中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慧娘蹲下去了,全场人头也矮下去了半尺,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来了,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这段描写全然不见工笔式的描摩,只反复用了 “慢慢地”,“慢慢地”地蹲下去,“慢慢地”地往起站,这个动作和细节正是《救裴生》这出戏最高难最见功力的部分,对于如此高难的动作和细节,又用两个口语化、地域化的动词性词组“矮下去”“拉长了”写所有的观众都能跟着共同表演,还原了秦腔演出时台上台下热烈互动的本真的场面。力量美与泥土气的交织,让秦腔语言形象具体、情绪饱满,极富感染力。9 页 共 10 页地道京味+适度幽默——《茶馆》的对话语言话剧全凭台词塑造人物,台词到了,人物就活了;人物活了,全剧也就成功了。《茶馆》对话语言的地道京味体现在:北京方言的使用,王利发对唐铁嘴说的:“唐先生,你外边遛遛吧!”一个“遛”字,就是北京方言,但在这里用得何等出色!王利发对唐铁嘴的讨厌、无奈的情绪,他本人的谨慎、小心的商人性格等,都通过这一个词很好地表现出来了。课文中大量的北京方言,如“甩闲话”“尊家”“(德)爷”“官面上”“官厅儿”“闲在”“嗻”“烟泡儿”等。都和“遛”字一样在人物对话中起到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儿化音、卷舌音,叹词、语气词配合,如掌柜王利发在招待客人时所说的“哥们儿……德爷,您后边儿坐……”,二德子在马五爷劝架之后说“嗻!您说的对!我到后头坐坐去。李三,这儿的茶钱我候啦!”等。作品中多次出现的儿化音,以及一句话末尾的卷舌音都是北京话的特点。马五爷的一句“您威风啊”塑造了靠吃洋教而摆威风、傲慢的人物形象;常四爷作为一个旗人,他有着强烈的民族性格和爱国情感,他看不上崇洋媚外的国人。他说,“我这儿正咂摸这个味儿:咱们一个人身上有多少洋玩意儿啊!”他因看不惯秦仲义对穷人的态度而说了一句,“我看哪,大清国要完 !” 叹词与语气词的配合写出常四爷对洋货遍布的无奈与憎恶,以及并不是真的希望大清国灭亡的心理。声调、语调变化,如王利发:唉,一边作一边学吧,指着这个吃饭嘛。谁叫我爸爸死的早,我不干不行啊!好在照顾主儿都是我父亲的老朋友,我有不周到的地方,都肯包涵,闭闭眼就过去了。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您坐下,我给您沏碗小叶茶去!”王利发在第一幕中是裕泰茶馆一个年轻的掌柜,刚接手父亲的茶馆,从父亲那里学到了不少为人处事的道理“我按着我父亲遗留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 ”这让他可以在混乱的年代得以生存,也体现出他“顺民”的性格特点。作为一个精明的商人,他为人处事八面玲珑,说话油嘴滑舌的形象也从这段语言描写中刻画的鲜活。老舍先生用委婉含蓄的语言来代替简单直白的讽刺,以给予读者想象和品味的空间。文中的幽默是“笑中带泪”的,是适度的。如流氓头子黄胖子第一次出场说的话“有我黄胖子,谁也打不起来!”一个被社会所唾弃的败类,有着不知哪来的优越感和成就感,带着自负的语气说出这句话,此人的丑恶和可笑之处被表现得淋淋尽致,但这种幽默中又透露着当时社会的悲凉。再如刘麻子:“谁知道!要不怎么说,就是一条狗也得托生在北京城里嘛!”将乡下人“卖儿卖女”之事与刘麻子的“幽默之语”“就是一条狗也得托生在北京城里嘛!”连接在一起,凸显了当时社会乡下人极其悲惨的生存境遇,幽默中蕴含着深重的悲哀。赏读完《茶馆》的对话语言,真切的感受到,老舍先生被誉为“语言大师”当之无愧。10 页 共 10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