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升华和凝华一、选择题1.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发生变化形成的,图中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雾是汽化现象 B.露是液化现象C.霜是升华现象 D.雪是液化现象2.二氧化碳气体被压缩、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俗称干冰。干冰被抛到空中,会迅速变为气体,促使其周围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或小冰晶,实现人工降雨。下列关于上述描述中包含的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是凝华B.水蒸气凝结成小冰晶,是凝固C.干冰变成二氧化碳气体,放出热量D.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吸收热量3.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下列对古诗词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的形成是升华现象B.“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4.在试管中放少量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当固态碘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后,将试管从热水中取出,放入凉水中,碘蒸气又会变为固态碘附着在试管内壁上。关于物质碘的物态变化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先放热升华后吸热凝华B.先吸热升华后放热凝华C.先放热熔化后吸热凝固D.先吸热熔化后放热凝固5.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A.冰雪消融 B.盛夏的露珠C.树叶上的霜 D.冰冻衣服变干6.近年来受暖冬的影响,有些滑雪场自然降雪较少,不得不采用人工降雪的方式增加雪量。其工作流程是:来自高压水泵的高压水与来自空气压缩机的高压空气在喷嘴处混合。利用自然蒸发和空气喷出后的体积膨胀带走热量而使雾滴凝结成冰晶,形成人工降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降雪是凝华现象 B.人工降雪是凝华现象C.蒸发是液化现象 D.自然降雪放热,人工降雪吸热7.一种新兴的时尚美食如图,将干冰投入装水的盘中时,发现水在剧烈“沸腾”盘面上出现大量“白气”,此“白气”是( )A.干冰升华产生的大量白色二氧化碳气体B.干冰升华放热使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C.干冰熔化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D.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8.如图为摄影师在冬天拍摄的“钻石尘”奇观。据了解,在极寒的夜晚,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成极小的冰晶悬浮在空中,这些小冰晶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像钻石一样,因此极为罕见。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钻石尘”是由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B.“钻石尘”是由空气中水蒸气凝华形成C.阳光下“钻石尘”会很快消失,是由于其吸热汽化了D.阳光下“钻石尘”会很快消失,是由于其吸热液化了9.2023年1月22日,黑龙江省漠河市最低气温达到零下53度,打破我国有气象记载以来的历史最低气温。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尝试泼水成冰的游戏。如图所示,“泼水成冰”的游戏需要滚烫的开水在零下30度以下的极寒环境中才能成功,关于“泼水成冰”的原理说法错误的是( )A.用滚烫的开水而不用冷水是因为开水在短时间内能提供大量的水蒸气B.图中水蒸气在极寒环境下遇冷放热直接凝华成小冰晶C.和“泼水成冰”形成原理相同的自然现象还有雾的形成D.开水提供水蒸气的物态变化过程是汽化,汽化需要吸热10.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丁 D.甲、乙和丁二、填空题11.夏天,从冰箱中取出饮料瓶,可观察到瓶子表面有许多小水珠,擦干后很快又形成,这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是﹣25℃,降水量很小,但这里的空气却很湿润,这是由于冰发生了 现象(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在这个过程中,冰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12.干旱时需要人工降雨,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干冰进入冷云层,就很快 成二氧化碳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空气中水蒸气便 成小冰晶,这些小冰粒下降遇到暖气流就 成雨点降落到地面三个空填物态变化名称。13.“一江寒水清,两岸琼花凝”是吉林雾凇奇观那仪态妖娆、独具丰韵的典型概括。当雾凇出现的时候,漫漫江堤,披银戴玉,仿若柳树结银花,松柏绽银菊一般。一时间,雾凇奇景便把人们带进了如诗如画的仙境之中。松花江江水源源不断地 成水蒸气,水蒸气随风飘到岸边,遇到温度很低的树枝, 成固态冰晶,冰晶不断积累变大,形成雾凇,以上两种物态变化需要放热的是 。(均填物态变化名称)14.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温度约为800℃,碘的熔点113.7℃,碘的沸点184.3℃。采用图中的方式加热,图甲的碘颗粒吸热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图乙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先 再 三、实验探究题15.小明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甲、乙的两种探究“碘的升华”的实验方案。(1)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800℃ , 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为 113.5 ℃ 。上述设计中, 更合理的方案是 (选填“甲”或“乙”,此方案可防止碘发生 现象;(2)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了下列实验:在烧杯中放 入适量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小块干冰,观察到水中很快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雾, 如图丙所示。实验中,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干冰 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水蒸气 形成的。16.李明在“探究碘升华”实验中用了两个方案进行实验:A.用水浴法,将碘锤放入酒精灯加热的水中,看到碘锤中出现紫色碘蒸气;B.用酒精灯直接对碘锤加热,碘锤中出现浓重的紫色碘蒸气;同时他查询了一些小资料: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大约为800℃,碘的熔点是113.5℃,碘的沸点是184.4℃,水的沸点是100℃。(1)A方案中碘经历的物态变化是 ;(2)根据上述小资料分析,你认为 (填“A”或“B”)方案好,因为 ;(3)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李明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温水,再放入一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雾,水中的气泡内是 (选填“二氧化碳”或“水蒸气”),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形成的,若放入温水中的干冰较多,还能看到靠近干冰的部分水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对物态变化的认识分析判断。【解答】A.雾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故A错误;B.露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故B正确;C.霜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故C错误;D.雪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故D错误。故选B。2.【答案】A【解析】【分析】①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可以分为晶体熔化和非晶体的熔化两种,晶体熔化时有固定的温度(熔点),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状态为固液共存状态;非晶体无熔点,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升高,是一个变软变稀的过程。②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放出热量。可以分为晶体凝固和非晶体的凝固两种,晶体凝固时有固定的温度(凝固点),凝固过程中持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状态为固液共存状态;非晶体无凝固点,温度降低。③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可以分为蒸发和沸腾的熔化两种,蒸发是任何温度下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与液体的温度、表面积、空气流动速度等有关;沸腾是在固定的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④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放出热量。气体液化有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两种途径。⑤升华——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⑥凝华——物质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放出热量。【解答】A、 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是凝华的过程,故A正确;B、水蒸气凝结成小冰晶,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是凝华的过程,故B错误;C、 干冰变成二氧化碳气体,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是升华的过程,升华要吸热,故C错误;D、 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的过程,液化要放热,故D错误;故答案为:A。3.【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有关物态变化的知识分析判断。【解答】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的形成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固现象,故A错误;B.“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的形成是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故B正确;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故C错误;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形成的凝华现象,故D错误。故选B。4.【答案】B【解析】【分析】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液态发生升华现象,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据此分析判断。【解答】碘由固态变为碘蒸气,是升华现象,需要吸收热量;碘蒸气遇到较冷的试管内壁会放出热量直接变成固态的碘,这是凝华现象,故B正确,而A、C、D错误。故选B。5.【答案】D【解析】【解答】冰雪消融属于熔化,故A不符合题意;盛夏的露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树叶上的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冰冻的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故D符合题意。故选D。【分析】知道物态变化的概念,本题即可求解。6.【答案】A【解析】【解答】ABD、人工造雪是小液滴遇冷凝结成小冰晶,属于凝固,自然降雪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凝固和凝华都是放热的,故A正确,BD错误;C、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蒸发是汽化现象,故C错误;故选项为:A。【分析】(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7.【答案】D【解析】【解答】将干冰投入装水的盘中时,干冰吸热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而周围的水蒸气放热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从而形成小水珠,这就是看到的“白气”,故D正确,而A、B、C错误。故选D。【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即可。8.【答案】B【解析】【解答】AB.钻石尘是空气中水蒸气放热凝华形成的冰晶,A错误B正确;CD.太阳出来后,钻石尘吸收热量,冰晶升华为水蒸气,所以钻石尘消失,CD错误。故选B。【分析】题中告诉钻石尘的形成原因是“ 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成极小的冰晶悬浮在空中 ”。说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9.【答案】C【解析】【解答】A.开水在短时间内能提供大量的水蒸气,所以用滚烫的开水而不用冷水,A正确,不符合题意;B.水蒸气在极寒环境下可以直接放热凝华成小冰晶,B正确,不符合题意;C.雾的形成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泼水成冰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冰晶,它们的原理不同,C错误,符合题意;D.开水提供水蒸气是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是汽化现象,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开水在短时间内能提供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在极寒环境下可以直接放热凝华成小冰晶;雾的形成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泼水成冰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冰晶;开水提供水蒸气是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是汽化现象。10.【答案】C【解析】【解答】甲图中用湿毛巾降温,是汽化现象,伴随吸热;乙图中冬天嘴里呼出“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伴随放热;丙图中玻璃上的冰花,是凝华现象,伴随放热;丁图中干冰“变小”是升华现象,伴随吸热,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液体变为气体是汽化现象,吸收热量;固体变为气体是升华现象,吸收热量。11.【答案】液化;升华;吸热【解析】【解答】解: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饮料瓶温度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瓶子外壁,液化成为小水珠,所以可观察到瓶子表面有小水珠;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是﹣25℃,降水量很小,但这里的空气却很湿润,这是由于冰发生了升华现象,升华过程需要吸热.故答案为:液化;升华;吸热.【分析】要正确判断物态变化过程,首先要弄清水是以怎样的物态形式出现,液化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和汽化是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时必然要伴随着吸放热的进行;其中熔化、汽化、升华吸热,凝固、液化、凝华放热.12.【答案】升华;凝华;熔化【解析】【解答】(1) 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进入冷云层 吸收热量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2)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3)固态的小冰晶遇热熔化成雨点。【分析】此题考查的物态变化,注意从6中物态变化的概念进行分析即可。13.【答案】汽化;凝华;凝华【解析】【解答】(1)松花江上的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汽化吸热;(2)在温度很低的环境中,水蒸气遇冷会发生凝华形成小冰晶;(3)汽化吸热,凝华放热。【分析】(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2)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3)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14.【答案】升华;熔化;汽化【解析】【解答】根据图片可知,甲用水浴法加热,因为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所以碘吸入后只能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图乙中用酒精灯火焰加热,温度高度碘的熔点,因此碘可能:从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再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15.【答案】(1)乙;熔化(2)升华;液化【解析】【解答】探究碘的升华的实验时,(1)由于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为, 实验时,不能使碘熔化,温度不能超过碘的熔点,方案乙更合理,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可防止碘发生熔化现象;(2)根据图丙,干冰放入适量的水中,水中很快有大量气泡产生,这些气泡是由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分析】(1)物体的温度低于熔点,不能熔化;(2)固体直接变为气体,是升华现象;气体变为液体是液化现象。16.【答案】(1)升华(2)A;更好控制温度,确保碘不会受热熔化(3)二氧化碳;液化;凝固【解析】【解答】(1)固态的碘变成气态的碘蒸气,属于升华现象。(2)因为酒精灯火焰的温度远远高于碘的熔点和沸点,所以直接对碘锤加热会出现先熔化再汽化的现象,因此只要降低加热温度,使碘的温度低于熔点,固体碘仍然会变成碘蒸汽。所以A方案更好,这样主要为了更好控制温度,确保碘不会受热熔化。(3)干冰在热水中吸收热量迅速由固态升华成为气态,变为二氧化碳气体形成气泡。由于干冰升华吸热,使水面上方空气温度降低,所以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白雾。如果放入温水中的干冰较多,则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靠近干冰的部分水遇冷凝固成冰。【分析】(1)固态的碘变成气态的碘蒸气,属于升华现象;(2)只要降低加热温度,使碘的温度低于熔点,固体碘仍然会变成碘蒸汽;这样主要为了更好控制温度,确保碘不会受热熔化;(3)干冰在热水中吸收热量迅速由固态升华成为气态,变为二氧化碳气体形成气泡;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白雾;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靠近干冰的部分水遇冷凝固成冰。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