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北京冬奥会,从开幕式上的“迎客松”“二十四节气”,到闭幕式上的“送别柳”“十二生肖”,中华文化与冰雪文化交相辉映。赛场内外,中华文化元素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融合。中国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同世界各国“一起向未来”。第2课融合与辐射——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程标准】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与佛教文化的融合——深刻影响宋明理学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董仲舒新儒学(杂糅各家)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促进思想启蒙和经世之学一、融合——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东传——东方文化的融合1.传入过程:两汉之际佛教传入魏晋时佛教日趋兴盛,与儒、道融合,渐趋本土化隋唐时期禅宗成为主流,完成本土化宋明理学以儒学为核心,兼容佛道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一部分春日过上天竺朱熹竺国古招提,飞甍碧瓦齐。林深忘日午,山迥觉天低。琪树殊方色,珍禽别院啼。沙门有文畅,啜茗漫留题。——绍兴十八年(杭州)2.影响思考:结合所学,分析佛教的传入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雪窦山弥勒大佛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禅则一悟之后,万法皆空,棒喝怒呵,无非至理;诗则一悟之后万象冥会,呻吟咳唾,动触天真。”——【明】胡应麟评严羽“妙悟说”与佛教有关的成语无事不登三宝殿不看僧面看佛面天上天下,惟我独尊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梦幻泡影皆大欢喜现身说法半路出家天女散花味同嚼蜡思考:结合所学,分析佛教的传入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注重境界的表达南宋四明佛《释迦佛图》南宋陆信忠《释迦涅槃图》明代丁云鹏《释迦牟尼图》绘画思考:结合所学,分析佛教的传入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莲瓣或莲花纹被广泛运用于器物装饰。在佛教艺术中,莲花代表"净土",寓意吉祥,象征"自性清净"。莲瓣纹是南北朝瓷器最重要、最具时代特征的标志。青瓷莲花尊思考:结合所学,分析佛教的传入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雕刻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佛像《杨大眼造像记》古阳洞是北魏孝文帝为其祖母冯太后营造的功德窟。支持孝文帝改革和迁都的一批王公贵族、高级官吏等也多于该洞发愿造像。大同云冈露天大佛云冈大佛形态端庄,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表现手法。但脸部形象是额宽、鼻高、眼大而唇薄,具有外域佛教文化的某些特征。书法建筑思考:结合所学,分析佛教的传入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积极影响:2.影响思考:结合所学,分析佛教的传入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消极影响: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一、融合——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二)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的融合1.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利玛窦刊印《坤舆万国全图》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的新知识利玛窦在《坤舆万国全图》中解释地球:地与海本是圆形,而同为一球,居天球之中,如鸡子黄在青内。有谓地为方者,乃语其定面不移之性,非语其形体也。在利玛窦这里,传播的地球不再是传统认知的方形。(二)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的融合1.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由庶吉士历赞善。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明史 徐光启传》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徐光启与传教士熊三拔合译《泰西水法》徐光启、李之藻、汤若望等编译《崇祯历书》(二)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的融合1.明末清初西学东渐:西方科学著作被译介到中国1.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汤若望顺治帝十分钦佩汤若望的学识,他说:尔汤若望来自西洋,精于象纬,闳通历法。徐光启特荐于朝,一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及尔。但以远人,多忌成功,终不见用。朕承天眷,定鼎之初,尔为朕修《大清时宪历》,迄于有成。又能洁身持行,尽心乃事……俾知天生贤人,佐佑定历,补数千年之阙略,非偶然也。——《清史稿·汤若望传》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二)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的融合2.晚清到民国的西学东渐:(二)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的融合思考1:晚清以来的西学东渐主题是什么?为什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①主题: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②背景:19世纪中叶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③过程:学习器物学习制度学习思想这一过程的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思考2:请为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补充相关史实,分析此间中国人对西学的态度的变化?学习器物学习制度学习思想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四洲志》、《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天文算学馆)、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书籍(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运动(康、梁、谭、严)《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仁学》《天演论》资产阶级革命派: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推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学说的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激进派: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无产阶级,以俄为师:先进的民主主义者用马克思主义探索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人的认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思考3:观察下表,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与晚清民初的有何差异?明末清初 19世纪中叶 新文化运动途径 范围 传教士:(明)利玛窦 (清)汤若望、南怀仁 开明士大夫: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 新式学堂 留学教育 翻译馆 新知识分子宣传内容 天文、地理、数学、医学 语言翻译、工程技术、科学理论、社会改革 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范围:内容:影响:局限于士大夫阶层,社会影响小传播途径广泛,社会影响大局限于器物(科技)内容广泛(器物、制度、文化)东西方双向交流,未引起实质性变革促进中国社会转型1.对亚洲的影响——东亚文化圈形成类别 时间 影响汉字儒学佛教社会制度社会生活前4-3世纪3-5世纪4世纪以后7世纪7世纪14世纪15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日本等国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日本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移植于中国、科举制跟中国一模一样。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中国人进入琉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扩大和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二、辐射——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二)对欧洲:中学西传的影响四大发明 西传概况 影响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梳理:梳理四大发明的西传概况,结合【史料阅读】归纳其对欧洲的影响?8世纪以后,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对欧洲教育、政治和商业活动的发展起重要作用13世纪经阿拉伯传入欧洲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层日渐衰落12-13世纪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促进远洋航行,推动大航海时代到来13、14世纪经波斯传入欧洲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利玛窦最早把儒家经典《四书》、《五经》译为西文,《利玛窦日记》第一次向欧洲全面介绍中国的道德和宗教思想。16世纪-18世纪,孔子思想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文化成就也i相继传入。(二)对欧洲:中学西传的影响【思考点】中华文化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还表现在哪些方面?长期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促使中国的丝绸、铁器、瓷器等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科举制度西传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创立。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佛教传入西学东渐明末清初晚清民初对亚洲的影响(东亚文化圈)朝鲜、日本、越南、琉球、东南亚对欧洲的影响(中学西传)四大发明的传播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进程影响小结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