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14《山水画的意境》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理清脉络层次。
2.学习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及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理解文中阐述的意境,并能借此感悟山水画与古诗词的意境美。、
【重难点】
1.学习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及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2.理解文中阐述的意境,并能借此感悟山水画与古诗词的意境美。
【课前预习】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排除字词障碍。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意思。
惆( )怅( ):。
真挚( ):。
渲( )染:。
胸有成竹:。
朝朝暮暮:。
浮光掠影:。
2.作者名片。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杰出的画家,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井冈山》《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3.熟读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课中思考】
1.听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意境”。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合全文进行概括。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说说。
2.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
3.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4.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大篇幅地分析诗歌的意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获得意境?
5.什么是“意匠”?“意境”与“意匠”是什么关系?
【课中探究】
1.再读课文,说说作者为证明提出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2.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
3.运用文中有关的“意境”的论述赏析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山水画,品味意境。
4.运用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进行赏析。完成一段文字。
【课堂总结】
学习这篇文章,我的收获:
【课后巩固】
课外阅读李可染的《谈学山水画》、《谈中国画的改造》等作品,进一步体会其观点。
 
点拨要点
【课前预习】
1.惆( chóu )怅( chàng ):伤感,失意。
真挚( zhì ):真诚恳切(多指感情)。
渲( xuàn )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
身临其境:形容自己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境地中去了。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朝朝暮暮: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比喻从早到晚,天天如此。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2.近代 《万山红遍》
【课中思考】
1.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2.首先点明“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然后指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并利用古诗来论述这一点。接着,作者主要论述了获得意境的两个要素:一是要深刻认识对象,二是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最后作者提出了不仅要有意境,还要讲究意匠,即不仅要传达思想感情,还要千方百计想办法。
3.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见,山水画具有其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永不会为山水摄影所取代。
4.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界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地体会到诗人深厚的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的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
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过的诗歌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深刻认识对象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认识深度:身临其境,长期观察——高于现实——注重长期观察的结果,意境的独创性。
5.意匠即表现手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创作的两个关键问题。没意境,画画时力量无处可使;没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二者不可偏废。
【课中探究】
1.预设1.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交流点拨】
举例论证: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写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
预设2.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交流点拨】
举例论证:作者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说明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则有赖于长期的观察,证明只有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
预设3.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
【交流点拨】
举例论证,列举中国画家观察松树没有特定的时间的事例,论证了“中国画不强调‘光’,而是注重表现事物的精神品质”这一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预设4.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
【交流点拨】
举例论证、引用论证,(1)列举荆浩的事例,并引用他的话,论证了中国画更注重表现客观对象的精神实质,而这需要长期的观察;(2)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预设5.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
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交流点拨】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1)正面列举荆浩的事例和反面列举一位作者的事例,通过对比,论证了只有长期观察,把握事物的精神实质,才能创造意境的观点。(2)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预设6.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
【交流点拨】
引用论证,引用杜甫的两句话,论述了意匠在诗歌、绘画中的重要作用,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2.(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2) 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3)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4)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3.“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