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极地地区 学习任务单(含答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章 极地地区 学习任务单(含答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10.0 极 地 地 区
学习目标
1.知道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动物等。
2.了解极地地区丰富的淡水资源、矿产资源、海洋生物资源等。
3.◎重点:运用地图和资料,知道我国在极地的主要科考站,理解人类对极地进行科学考察和极地环境保护的意义。
4.◎素养目标:通过学习,进一步感受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
【预习导学】
重点梳理
知识点一:独特的自然环境
1.北极地区位于地球的最北端,指北纬 (即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 洋的大部分及其周围的 、 、北美洲的部分陆地和岛屿。
2.南极地区位于地球的最南端,指南纬66.5°(即 )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 洲及其周边的 洋、 洋、 洋的部分海域。
3. 是南极的代表动物, 是北极的代表动物。
4.在北极点,每个方向都指向 方;在南极点,每个方向都指向 方。
5.北极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降水比南极地区 ,但不及南极地区 。
6.列举北冰洋和南极洲的世界之最。
知识点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1.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5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每年暖季在南极基地上活动的人数有2000多人。
2.南极地区地下埋藏着丰富的 资源,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 资源,海域及沿岸栖息着无数的 。
3.随着 、 、 、 等资源的发现和开采,人类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研究也越来越频繁。
知识点三: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1.南极大陆附近海域生活着大量的 。近年来,由于人们乱捕滥杀,其已陷入危机之中。
2.北极地区的 、 、 等动物,同样遭到人们的滥杀。 泄漏等突发的重大污染事件,给北极地区的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3.为了保护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人类对南极的考察和利用只限于 ( )
A.经济目的    B.旅游目的
C.科学利用 D.和平利用
4.我国科学家去南极进行科学考察,应选择的时间是 ( )
A.我国春节前后
B.“五一”劳动节前后
C.我国夏季
D.我国国庆节期间
【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比较两极地区的异同。
比较项目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位置
范围
相邻的大洲或大洋
自转方向
自然环境 (气候)特点
代表性动物
自然资源
常住人口
我国主要 科考站及 其经纬度
科考时间
2.南极大陆远离人类的居住地,自然条件又非常恶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科学家去那里考察。据此讨论下列问题。
(1)人们最初去南极大陆是出于什么目的 现在又是出于什么目的
(2)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么形成的 这反映了该地区怎样的气候环境
(3)南极大陆的冰雪具有什么科研和利用价值
(4)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天然实验室”
3.结合你对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学习,谈谈你对环境保护的看法。
4.假如要组织一支科学考察队去南极考察,请你设计一条从中国上海出发,到南极中山站的海上航线。
参考答案
预习导学
知识点一 独特的自然环境
1.66.5° 北冰 亚洲 欧洲
2.南极圈  南极 大西 印度 太平
3.企鹅 北极熊
4.南 北
5.多 寒冷
6.北冰洋: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多、面积最小、最浅、最寒冷的大洋。南极洲: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多、最寒冷、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知识点二 科学考察的宝地
2.矿产 淡水 海洋生物
3.石油 天然气 铁 煤
知识点三 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1.鲸
2.海豹 海狮 海象 石油
3.D
4.A
合作探究
1.南极圈以南的广大区域 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 包括南极洲及其周边的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的部分海域 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及其周围的亚洲、欧洲、北美洲的部分陆地和岛屿 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亚洲、欧洲和北美洲 顺时针方向 逆时针方向 酷寒(冰雪高原)、干旱(白色荒漠)、烈风(风库) 终年寒冷 企鹅 北极熊 固冰,铜、铁、锰、铀、铅锌、金、镍等金属矿产,煤、石油等非金属矿产,海洋生物 固冰,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 暂无常住人口 因纽特人、拉普人 昆仑站(80°25' S,77°06' E)、中山站(69°25' S,76°10' E)、长城站(62°12' S,58°57' W)
黄河站(78°55' N,11°56' E) 每年11月至次年2月 每年5月至8月
2.(1)略。
(2)略。
(3)略。
(4)略。
3.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要做到有序进行,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不能以污染或牺牲环境为代价,同时我们还要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乱甩废弃物,注重自己生产生活的环境的治理及生态修复,此外,我们还要保护环境,美化环境。
4.从上海往南穿过马六甲海峡,途经印度尼西亚,中途停靠澳大利亚佛利曼特尔进行淡水、物资补给,2至3天后继续往南,穿越西风带到达中山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