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曹刿论战》逐字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曹刿论战》逐字稿

资源简介

从战略到战术的每一步
——《曹刿论战》逐字稿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继续来学习曹刿论战,继续研究齐强鲁弱,为什么在长勺之战中,鲁国能战胜强齐?这个核心问题。思考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确定思考的角度。既然问鲁国为何战胜齐国,那首先就要分析和战争有关的因素。其次除了战争,文中重点写了两个人物,那么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和参与的人有关。所以角度2就是要分析参与的人组织语言的要素。我们要先回答自己的观点,然后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为了能全面深入的分析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完成几个学习任务。
二、任务一:阅读第一段,完成结构图
这里的时间是十年春,事件的起因是齐师伐我,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曹刿和鲁庄公对话的核心问题是何以战,鲁庄公第一次的回答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必以分人,分给哪些人呢?根据曹刿的对话,这些小恩小惠只分给了少部分人,老百姓是不会支持你的。我们可以判断鲁庄公是把养生的东西分给了贵族大臣,所以他看重的是贵族,曹刿的态度是否定的态度。第二次回答鲁庄公提到祭祀的东西要依据实情来报。根据曹刿的回应,神灵是不会保佑你的,我们可以判断他看中的是神灵,而曹刿依然持否定态度。第三次回答,小大知狱,诚信处理。那这些大大小小的案件跟谁有关呢?必然是百姓了。在曹刿耐心的启发下,鲁庄公终于认识到了人民的重要性,看中了民心,曹刿给予肯定。
那根据这段的内容,你能看出鲁庄公和曹刿有什么不同吗?
我们会看到庄公重视贵族和神灵,曹刿更看重民心。他认为国君要取信于民,老百姓才会支持君主,这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实,鲁庄公表现映照了曹刿对当权者的评价——鄙,我们也看到了曹刿的深谋远虑。
这段对话围绕凭借什么作战来讨论,打赢一场战役,首先要有先决条件。根据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曹刿的政治思想是以民心向背为基础的。
三、任务二:阅读第二、三段完成结构图
我们先来看鲁庄公刚开始作战,他的表现就是将鼓之,曹刿先是阻止了他。结合第三段,我们可以看出曹刿的潜台词就是夫战,勇气也,等到齐人三鼓的时候,曹刿说可以,理由就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这两句话围绕了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什么时候进攻打仗靠的是勇气。所以曹刿认为最佳的进攻时机就是彼竭我盈的时候,鲁国军队是后发制人,鲁军把齐军打败之后,鲁庄公的做法是公将驰之。此时曹刿又一次的阻止了他。结合第三段,我们找到了潜台词,那就是齐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之后曹刿的两个动作,一个是下视其辙,一个是登轼而望。结合第三段,他这样的做的原因就是看到了对方真正的辙乱、旗靡,没有埋伏。
那这两句话围绕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什么时候追击,那就是辙乱、旗靡的时候进行追击。
那这段内容你又能看出庄公和曹刿有什么不同呢?庄公急着进攻又急着追击,显得非常的鲁莽,急躁冒进,完全不讲究作战的谋略。而面对强大的敌人,曹刿却胸有成竹,懂得蓄养士气。敌人逃跑的时候表现得谨慎冷静,能够把握攻击和追击的时机。所以第一段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鲁国战胜齐国,政治上要取信于民。那这一段我们得出的结论就是打仗要讲究战术和战略的把握,战机是作战取胜的必要条件。那关于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在战争本身这个角度,我们就可以做这样的梳理。
政治上取信于民。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说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向背为基础的。
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通过双方勇气的此消彼长,很快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一举打败敌人。
知己知彼,运筹帷幄。取胜之后,曹刿并不追击,深知兵不厌诈之道,唯恐中了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防备对方运用计谋。
那关于本文的人物,我们要继续来探究,请大家看任务三。
四、任务三:
问题1.《左传》描写人物生动形象,本文是怎样突出曹刿这个形象的?
看到怎样这样的字样,我们就要考虑写作手法了。既然是分析人物,肯定离不开描写的角度。这篇文章对曹刿的描写主要是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除了描写角度,还要分析是否运用了其他的表现手法。组织语言方面,首先我们要先判断描写手法和表现手法,其次概括人物性格,再结合具体的语言分析人物性格,注意既要分析本人还要从和他人的关系的角度加以分析。
对于曹刿文章主要是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战前分析、战时判断和战后分析的语言描写当中,我们能够看到曹刿在政治思想上取信于民这样的远见卓识,以及他在战术战略方面的谋略。他说战则请从,他又能够主动请见。这都让我们看到了他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下视其辙,登轼而望。这样的动作描写让我们看到他面临强敌的时候沉着冷静、谨慎细心的性格。
文中除了写曹刿,还写了其他人,有他的同乡人,也有鲁庄公,乡人劝阻曹刿,但他依然觐见,文章用乡人反衬出曹刿对国事的关心。当时的形势对鲁国很不利。所以曹刿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这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
而庄公呢鲁国并无作战准备,他却仓促迎战,表现出他做事草率和一战两次的回答都被曹刿否定,也表现出肉食者鄙,战斗一开始他就击鼓进军,忘记了自己是弱军之师,齐军一退,他就要下令追击,全部只有诱敌和埋伏之势。战争胜利了,庄公都不知道是怎么胜利的,无一不表现了鲁庄公的鄙。而曹刿呢知己知彼,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抓住时机,懂得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做出正确的判断,重视调查研究,在击鼓和逐师上表现的自信细心,最终把握战机,战胜了强敌。庄公的鄙和曹刿的远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就这样,文章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对比衬托的手法,塑造了这样一个有远见、着实有谋略、爱国有责任感、沉着冷静、谨慎细心的军事家形象。
而鲁庄公真的就是一无是处吗?我们来看问题2,曹刿评价肉食者鄙夷。的确,庄公表现的无知无谋、草率冒进。但是有人评价庄公绝对不是个昏君,你同意吗?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懂得评价人物要全面,曹刿评价是肉食者鄙。那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看人物,组织语言的时候,首先要表明态度,然后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原因。
庄公在战前分析的语言描写和后面。鼓之,驰之,问其故,这样的行为上我们都能够看出他的目光短浅,急躁冒进,不自量力,浅薄无知,没有谋略。
庄公是不是也有优点呢?曹刿觐见的时候,他接受拜见,是不是也能让我们看出鲁庄公广开言路,才使得曹刿得以参与论战。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的意见的时候,他仍然能够虚怀若谷,唯才是用。在战场上。鲁庄公亲临前线并深入实际,甘当配角,让能人长技,任人唯贤。曹刿的建议全盘接受。虽然他不知道怎么赢的,但他能够主动询问,这也能够让我们看出鲁庄公他善于总结经验,虚心学习,这些都是他的优点。
那我们再看这个问题的时候,是不是也要懂得换个角度评价人物?
好,那现在我们再来看本文的核心问题,是不是思路就非常清晰了呢?关于战争方面,刚才我们已经梳理过了,那关于人物方面,我们就可以这样回答,鲁国能够战胜强棋,因为有礼贤下士、虚心纳谏的君主,也有深谋远虑、爱国有责任感、懂军事谋略的臣子。当然每一个要点后面都要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这篇文章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探讨,请看问题3,文章题目曹刿论战改成长勺之战好不好?思考这个问题,我们要把握文章题目和核心内容,抓住关键词加以分析。回答的时候要先表明态度,分析原因
好,我们可以这样来回答不好。《曹刿论战》的主要内容是“论战”,战前论取胜条件要以民心向背为标准,战后论作战时机的选择,都是为了凸显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而重点不在记述战争的情况,所以用《曹刿论战》更能突出主要内容。
同学们的学习要会触类旁通。那这个问题如果我们会分析了,你知道为什么文章这样安排详略了吗,是不是同样的办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习一篇文章,我们不仅是要知道什么,更要获得启迪和思考,要问自己懂得了什么。
所以最后的一个问题就是这篇文章带给你怎样的启示?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确定分析的角度。我们的启示可以从庄公的角度、曹刿的角度、做人做事作战的角度来分别思考。回答问题的时候注意要从正面表述。
好。请同学们写下你的启示。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些示例,请大家参考。
比如说我们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虚心学习,总结反思,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只有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国家才能强大评价人物要多角度评价等等。
那么我们学到的方法就是从多个角度去谈启示。这篇文章继续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的把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希望同学们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知识,能够利用新旧知识、课内外知识的勾连,结合上下文推断的方法,疏通课内课外文言文,又能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有一些明确的方法和更清晰的思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