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挑战极限的登山之旅——《登勃朗峰》逐字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9 挑战极限的登山之旅——《登勃朗峰》逐字稿

资源简介

挑战极限的登山之旅
——《登勃朗峰》逐字稿
一、导入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旅行也是一种阅读,在旅行中我们可以去认识这个未知的世界,去探索这个世界的绚烂。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马克·吐温的脚步,去欣赏登山途中的美景。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所写景物、人物的特点,领会作者的生活态度
2.把握作者综合采用散文笔法和小说笔法的写作技巧,体会两写法的表达效果
3.欣赏课文的语言,品味“马克·吐温式的幽默”
三、学习字词
四、作者介绍
马克·吐温(1835-1910),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菜门斯,美国作家。当过排字工、记者、淘金人、领港员。一般认为他的笔名是源自水手术语,意思是:水深3英尺。这是轮船安全航行的必要条件。其代表作《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借儿童的眼光,对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以及种族歧视等做了辛辣的讽刺,语言流畅诙谐。长篇小说《傻瓜威尔逊》嘲弄了种族歧视和“白人优越论”中篇小说《败坏了赫莱德堡的人》对金钱万恶的主题有进一步开拓。其作品以方言和民间口语写现实生活鱼利开辟了新的现实主义道路。
五、认识勃朗峰
勃朗峰是阿尔卑斯山的主峰,海拔 4810米,山峰终年积雪不化,银白如玉。它耸立于法国和意大利之间,是整个阿尔卑斯山脉的最高峰,号称欧洲第一高峰。勃朗峰设有空中缆车和冬季体育设施,为登山运动的胜地;山峰雄伟,风光旖旎,为阿尔卑斯山最大的旅游中心。
六、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带着一下几个问题阅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关键信息:①作者本次都到达了哪些地方 ②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③遇到了什么人 ④有怎样的感受
1.了解文中所写景物、人物的特点,领会作者的生活态度
好,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分别写了什么
全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 1-6 段,写登山的见闻与感悟。第二部分为第 7-11 段,写乘车的经历与感受。
2.作者本次登勃朗峰,都到达了哪些地方
请根据文章梳理作者的游踪。作者首先是到了马蒂尼,然后取道黑首、抵达高地,接着抵达阿冉提村前,然后到顶峰高地,最后沿河谷前往沙蒙尼。
3.作者都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首先是从马蒂尼到阿冉提村,作者看到的是一路上的游客和沿途的风景,是络绎不绝、美不胜收的。然后是勃朗峰,写了白雪穹顶、周围群峰、峰巅云彩,这些景色是独踞苍穹、奇形怪状、色彩斑斓,瞬息万变洁白轻薄的。作者写景,是用散文笔法写景,也从而抒发了作者的无限感慨。
4.作者为什么认为骑骡乘车的游客“可怜可悯” 因为天气灼热难当,这些游客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不能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不能充分享受登山的乐趣。他们的本意为雇佣马车为己所用,其实反被马车所限制,从而也丧失了游山玩水的自由。
5.作者为什么要用第6段一整段写“肥皂泡” 这样写有何妙处
补充景物描写,引发想象;“肥皂泡”是作者由峰巅的云彩引发的联想,肥皂泡能够摄入各种景物,人可以从不同的视角看到不同的形态,肥皂泡本身也在阳光下呈现出七彩光华。与课文第5段所写云彩的五光十变换无定有相通之处。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表现美景,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悟和遐想。
6.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特点描绘出来的
结合句子进行分析,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周围的山峰比作“指”塔糖”,形象地表现了山峰形态多姿、奇形怪状的特点。
俯瞰脚下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整个黑首道上到处瀑布倾泻,轰鸣作响。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俯瞰”与"环顾"的视角相结合,笔法井然,描绘了登勃朗峰沿途美不胜收的奇景(面);从视觉角度,写急湍清流、巉峻岩壁、葱绿丘岗(点),突出沿途山的奇特和山色的秀美;从视觉、听觉角度,写沿途瀑布之多,声势之大。
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五光千色中的粉红嫩绿,尤为妩媚动人,所有色彩轻淡柔和,交相辉映,妖媚迷人……洁白轻薄的云杂,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运用比喻,将“朵朵白云”比作“游丝蛛网”和“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突出白云的纤巧,轻柔,美丽。
作者都见到了哪些人
见到了车夫和车夫朋友.
追问:揣摩文中“车夫之王”和“勃朗队长”的说话语气,用自己的方式读出来。请同学来模仿一下。从车夫的语言、行事风格等描写中,你读出他是一个怎样性格的人 “不必为此烦恼’——静下心来——不要浮躁——他们虽已扬尘远去,可不久就会消失在我们身后的。你就放下心坐好吧,一切包在我身上--我是车夫之王啊。”
“哈,看到了吗 如我所说吧——我可是名副其实的车夫之王啊。
“直当是种乐趣吧,先生们,这种情况不常见,但很不寻常——能坐上车王的车的人,可是少之又少啊.看到了吧,真如我说的,我就是车王。
从“我就是车王”这些句子,可以看出幽默诙谐的性格。从:出发前,“把握十足”;途中飞速行车时,“神情威严”;险遭不测时,“面不改色,和颜悦色”可以看他惊险颠簸却能镇定自若。用小说笔法写人,非常具有传奇色彩。
追问:为什么作者写了“车夫之王”还要再写“勃朗队长” 车王是本领高超的传奇人物,写“车夫之王”是浓墨重彩,从多角度展开描写,写其朋友是简笔勾勒,“勃朗队长”爬山次数和向导水平更高。可见这里的奇人奇事还有许多,“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给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8.作者对“马车之王”和“勃朗队长”持什么样的态度
这表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这两个人的欣赏之意,是因为他们表现出的对待生活、对待自我态度与作者自己的人午态度有许多多契合之处。这表现了马克·吐温幽默、坦率的个性和积极、乐观、自由的生活态度。
9.你可以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你读完文章后最突出的印象吗
用一个字概括的话就是奇,首先是一路上的风景,可以称之为奇景,其次,“马车之王”和“勃朗队长”可以称之为奇人,最后与奇人所发生的故事,可以称之为奇事。
七、思考探究
1.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作者是怎样使文章产生幽默效果的
突出细节:作者很注意呈现游览过程中本身就带有幽默色彩的细节,如“勃朗队长”那夸诞、重复的话语内容和酒意十足的说话方式,写了整整一段,还插入“说的却是德语--但标点系统毫无两样”这样一个滑稽的小插曲,幽默效果自然就产生了。
制造反差:如文章开头处徒步而行的“我们”的自由自在与骑骡乘车者为物所役对比,形成一种带有揶揄讽刺色彩的幽默效果;又如用一路上的飞车越险与“车王”的威严、和颜悦色制造反差,令人读来不仅发笑
适当夸张:如描写马车的一路狂奔,“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数时候腾空而起”显然带有夸张成分让读者很容易想到一辆“飞行的马车’,景象如漫画一般可笑
反常规因:经历不测之险却平安迅速地到达目的地,一般人的感觉应该是“幸运”,作者的表述却是“幸气醺醺”,他才能那样不顾一切地飞驰。这样不合常理的归因,带着——幸亏“车王”在驾车之前““喝得酒E”感叹,也带有玩笑的色彩。
总在,这些制造幽默的手法,,不完全是写作技巧,它们根植于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准确记录,来自于作者的个性和理解生活的方式,来自美国文学的一种传统。
八、课堂小结
作者记述了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既描绘了登勃朗峰所见的奇绝景色,又叙述了下山投宿途中的奇人奇事,文字中饱含着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热爱之情,也体现出作者乐观、积极、率真的生活态度。
九、积累拓展
最后,给大家推荐马克·吐温的一些其他作品,拓展阅读。第一部长篇小说《镀金时代》以夸张手法说明 19 世纪 70 年代的“黄金时代”原是败絮其中的“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借儿童的眼光,对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及种族歧视等作出辛辣的讽刺,语言诙谐流畅。长篇小说《傻瓜威尔逊》用离奇的情节,嘲弄了种族歧视和“白人优越论”。中篇小说《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对金钱万恶的主题又进一步开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