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清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清单

资源简介

亲爱的同学们,第三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由《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4 篇课文构成,这些课文从不同方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古诗三首》描绘了春节、清明节和重阳节时的节日情景、节日习俗;《纸的发明》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阐明了纸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赵州桥》介绍了赵州桥的设计建造特点,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具体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热闹的场面,展现了古都的风貌和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自然肩负着学习、继承并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因此教材于学生入学后相继编排了传统气息浓厚的识字韵文、浅近的古诗、人物故事、寓言故事,还有浅显的成语、俗语、歇后语、谚语、经典名句等。第二学段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增设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和快乐读书吧。
本单元作为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在关注单元要素落实的前提下,还需我们提升在综合性探究活动中的合作、组织,以及对资料的搜集、整合、运用和表达交流时的自信、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
单元目标:
1.认识34个生字,读准7个多音字,会写35个字,会写30个词语。
2.抓典型课例,了解课文相关段落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3.能背诵、默写《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首古诗。
4.了解、积累“文房四宝”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四字词语。
5.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6.从传统节日、纸的发明、桥梁建筑、绘画艺术……”中感受古代文明带来的知识补充与情感震撼。
7.能结合本单元每个课例所学,搜集资料做画册展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8.提升在综合性探究活动中的合作、组织,以及对资料的搜集、整合、运用和表达交流时的自信、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
字词要点巩固
你能把这些字音都读正确吗?
牧(mù)  创(chuàng) 携(xié)  横(héng) 拱(gǒng)  贩(fàn) 
吏(lì)  择(zé) 摊(tān)  宫(gōng)  貌(mào)  驴(lǘ) 
屠苏(tú sū) 旧符(fú) 欲断魂(hún)
酒家(jiǔ) 兄弟(xiōng) 创造(chuàng)
蔡伦(cài lún) 朝鲜(xiǎn) 保存(cún)
经验(yàn) 欧洲(zhōu) 造纸术(shù)
社会(shè) 制作(zhì) 一册(cè)
前爪(zhǎo) 智慧(zhì) 赵州桥(zhào)
易写错字要注意细节
容易混淆:
洲-欧洲 州-广州
县:书写时注意里面是两横,不要写成三横。
设:右上不要写成“几”,不要加钩。
社:左边是“礻”,不要写成“衤”。
屠:是“尸”部,不要写成“户”部。
酒:右边是“酉”,不要写成“西”。
异:上边是“巳”,不要忘记写钩。
牧:右边是“攵”,不要写成“夂”。
考试分析
区分形近字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点,常见的考查形式有:①给形近字组词。②给熟字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本单元学习了很多多音字哦!
下列字的正确字形你掌握了吗?
    
   
      
         
本单元有很多多义字哦?
欲:①将要;②欲望,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③想要,希望。
举:①向上抬,向上托;②提出;③推选,推荐;④全。
这些词语的含义你掌握了吗?
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名扬中外:很有名气,名字传遍了世界。
形态各异:指很多事物形状、姿态、形式不尽相同,各有特色。
近义词你掌握了吗?
纷纷 纷繁 异乡 他乡 功夫 造诣 发明 创造 改进 改善
贡献 奉献 影响 感染 吸收 汲取 雄伟 宏伟 美观 美丽 
参加 参与 才干 才能 节省 节约 坚固 坚实 精美 精致 
宝贵 珍贵 创举 首创 紧急 危急 传神 逼真 保存 保管
欣赏 观赏 悠闲 闲适 惊扰 惊吓 传神 逼真 风貌 面貌 
完整 完全
遥 远 千门万户 家家户户 名扬中外 名满天下  
反义词你掌握了吗?
送 还 暖 冷 
异乡 故乡 笨重 轻巧 方便 麻烦 普及 特殊 粗糙 精致
便宜 贵重 减轻 加重 容易 困难 节省 浪费 坚固 松散 
美观 丑陋 精美 粗陋 普通 特殊 热闹 冷清 完整 残缺 
保存 销毁 悠闲 忙碌
千门万户 荒无人烟 清清楚楚 模模糊糊
下列词语的你要熟练运用哦!
AABB式词语:来来往往 清清楚楚
类似的词语: 密密麻麻 冷冷清清 明明白白 工工整整 认认真真 
仔仔细细 隐隐约约
互为近义词的词语:名扬中外-世界闻名
类似的词语: 经天纬地-博古通今 良师益友-严师诤友
描写景物的词语:形态各异
类似的词语: 山清水秀 春暖花开 青山绿水 鸟语花香 湖光山色
含有数字的词语:千门万户
类似的词语:千真万确 七情六欲 一呼百应 五雷轰顶 九霄云外
量词积累:一层薄片 一册书 一座桥 一幅画
类似的词语: 一乘轿子 一头毛驴
动词积累:换旧符 插茱萸 积累经验 
类似的词语:改进造纸术 创造文字 影响全世界
和春节有关的四字词语: 张灯结彩 恭贺新禧 五福临门 财运亨通 
类似的词语:喜气洋洋 喜上眉梢 一帆风顺 万事如意 吉祥如意 
量词:一颗星 一朵花 一阵风 
类似的词语:一棵白桦 一身雪花 一串花穗 一层光华 
动词:涂上银霜 闪着雪花 
类似的词语:洗净尘垢 抖去水珠 推开阴霾
修饰词:
笨重的书 粗糙的麻纸 轻便的帛
热闹的场面 设计得精巧 精美的图案 
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宝贵的历史遗产 
重点句子积累
这些句子要记好哦!
运用关联词的句子:
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赵州桥》)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赵州桥》)
排比句:
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赵州桥》)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龙的形态,突出了桥的“美观”。
过渡句: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这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隐含的意思就是前面的内容讲了“坚固”,后面的内容将要讲“美观”。课文使用这样的表达方式,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楚。
思乡怀亲的名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个“独”字和一个“异”字,直捅漂泊异乡游子的心房;或为了碎银几两,或为了三餐有味,或为了所谓理想。多少人离乡背井,远走他乡;更别说遇到合家团聚的“佳节”,自然会使得心情更加低落一些,比平常日子更加想念家人
精彩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疃疃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 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 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 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这首诗描写新年 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诗人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 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 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独自一人在他乡 作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现在人们常用这两句诗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 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 重量,节省了石料。
运用“既……又……”这组表示并 列关系的关联词,从两个方面说明了这种设计的好处: 一是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二是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这种设计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创举”既是对赵州桥的赞美,又是对设计者的赞美,也表达了作者骄傲和自豪的情感。
考试分析
  仿写句子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常见的考查形式有:①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②照样子,写一句话。
课本知识提精
这些知识你掌握了吗?
1.读课文《纸的发明》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西汉发明的麻纸比较粗糙,不好书写。东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造出的纸既轻便又好用,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2.为什么说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赵州桥的设计很有特色,全部用石头砌成,有一个大桥洞和四个小桥洞。它非常的雄伟坚固,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赵州桥又非常美观!
3.课文描写了《清明上河图》的哪些画面?
描写了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4.分析“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在文中的作用?
这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隐含的意思是前面的内容讲了“坚固”,下面的内容将要讲“美观”,这种表达方式使文章结构紧凑,衔接自然 。
课文中的段落和古诗要熟记哦!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赵州桥》)
元 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 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日积月累是重点哦!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雅人四好:琴棋书画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花中君子:梅兰竹菊
“1+X”拓展阅读
推荐篇目:《孔子拜师》
推荐理由:
这篇文章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文章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可以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读者探索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阅读方法:
读这个故事,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做出简单的评价。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家人一起读,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
第9课:《古诗三首》
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方面,王安石不仅在理论上独树一帜,而且在创作实践上别具一格,给后人留下1540多首诗歌、800多篇散文的丰富文化遗产。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主要作品:《江南春》《泊秦淮》《清明》《山行》等。
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重点难点
1.会认“屠、苏”等7个字,会写“旧、符”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清明》。
3.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表达,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4.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主题概括
《元日》是一首写古代人民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生活气息浓厚。
《清明》写得清丽可人,语言通俗易懂,意境含蓄优美,写雨中行人的忧愁,笼罩着淡淡的情思,又不令人消沉,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想起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表达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巩固深化
字词——
生字
词语
屠苏 眼瞳 梅花魂 酒家 遥远 牧童 兄长 王维 茱萸
一岁:一年。
屠苏: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
曈曈: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新桃,旧符:新桃符,旧桃符。桃符用桃木制成,上面绘有神像,据说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借问:请问。
纷纷:细雨不停地下。
断魂:指心情惆怅。
遥指:指向远方。
牧童用手指向远处的杏花村。
忆:想念。
山东: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的4月5日或4日。此时我国大部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翠,雨水较多。清明节源于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或阖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文理——
古诗鉴赏: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主题:
《元日》描写了新年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高昂情绪,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每家每户都在用新桃换下旧桃符。
注解:
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演变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门上。
鉴赏:
诗的前两句:这两句写“元日”(春节)的传统习俗有放爆竹、喝屠苏酒,用来渲染春节祥和欢乐的气氛。
诗的后两句:“曈曈”是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曈曈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结尾一句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
全诗将叙事与写景结合。通过对“爆竹声”“屠苏酒”“换桃符”以及开春送暖的春风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春节这一天的热闹景象,流露出诗人在除旧迎新时无比喜悦的心情。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主题:
《清明》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不能够回家扫墓的人落魄断魂,孤零零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笑而不答,用手指向远处的杏花山村。
注解:
雨纷纷:细雨绵绵不绝。
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鉴赏:
诗的前两句:这两句从“清明时节”、“雨纷纷”“欲断魂”交代了时间、场景、心情。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心情,找个地方避雨休息,借酒浇愁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为后文问哪里有酒家做铺垫。
诗的后两句:后两句描写的是一个浑身已经被雨水打湿的中年男人站在路边,满脸疲惫,向着远方的路面眺望,恰巧有一个小牧童骑着牛走过来,这个人急忙上前打躬作揖请教哪儿有店家可以休息喝酒的 这个牧童却微微一笑并不说话,只是抬手指向远处杏花盛开的山村。
这首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写得自如之极。景象十分清新,意境优美、兴味隐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主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独在异乡的游子佳节更加思念亲人,并想象远在家乡登高的兄弟也在思念自己,抒发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译文: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作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节日就倍加思念亲人。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注解: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忆:想念。
山东: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每:每当。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鉴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至今,不仅是指重阳节思念亲人,还指国庆佳节,普天同庆,远在他乡莘莘学子对家的思念;千百年来,这句诗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问题归纳:
1.《元日》一诗写出了怎样的节日情景?表现了怎样的节日气氛?
答:这首诗写出了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旧符(贴春联)的节日情景,表现了一种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2.《清明》一诗描绘了这个节日怎样的图画?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表现了作者哀伤的情感。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你们是怎么过这个节的?
答:写的是重阳节,外出的人登高望远思念家人,在远方想象家里的亲人也在这一天登高望远,插上茱萸,在想念自己。我们这儿叫老人节,给家里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过节,人们会逛庙会,为老人祈福。
4.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什么样的情景?
答: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元宵节人们挂上各种灯笼,会猜灯谜,煮元宵吃;端午节人们会做镜糕、吃粽子、赛龙舟,门上插艾草、沙枣花等;中秋节一家团聚,烙月饼,看月亮……
课后习题答案:
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元日》这首诗写的是春节。写出了一片喜庆,人们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新对联欢度春节的情景。
《清明》 这首诗写的是清明节。描写了清明节雨纷纷而下,人们吊唁亲人,伤心欲绝。在外不能回家扫墓人想借酒浇愁,恰巧碰到牧童指点去杏花村的情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首诗写的是重阳节,描写了亲人团聚,登高望远,遥想家乡兄弟们插了茱萸也在思念自己的情景。
拓展阅读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卢道悦《迎春》
名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达标自评
会认“屠、苏”等7个字,会写“旧、符”等12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清明》;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表达,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第10课:《纸的发明》
蔡伦简介
东汉时期,他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发明了新技术生产出大量轻便、便宜的纸。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重点难点
1.会认本课“创、携”等11个字,其中两个多音字“累、鲜”,会写“术、伟”等12个字,理解相应的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纸的发明过程。
3.学生反复诵读,通过品读,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纸的发明过程。
4.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
5.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为做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主题概括
《纸的发明》这篇课文写出了(纸的发明过程),表明了(我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表达作者对(祖国古代人民智慧的赞美和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敬仰)。
巩固深化
字词——
生字
词语
创造 铸造 携带 保存 帛书 蚕茧 篾席 麻布 捣蛋 传承
创造:创造就是把以前没有的事物给产生出或者造出来。
铸刻:铸造雕刻。本文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蚕茧:蚕吐丝结成的茧子,可以织布。
欧洲:东半球西北部的一个洲。
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大。
普及:普遍推广,使大众化。
粗糙:不精细;不光滑。
传承:传授和继承。
促进:促使前进;推动使发展。
文理——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课文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记叙了造纸术的发明过程、每个过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我国造纸术发明及传播,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与影响。
2.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前,那些可以写字的事物有什么特点?
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片和木片很笨重,阅读、携带、保存都很不方便;帛比竹片、木片轻便,但价钱太贵,只有少数人能用,不能普及;篾席上的薄片产量太小;麻纸粗糙不便书写。
3.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课文写这段有什么作用?
这段写的是纸发明前人们记录、阅读、携带、保存文字的不便,表现出我国劳动人民在“纸”上的探索不断,也使得纸的发明显得非常迫切,正是因为这些探索使得后来的纸的发明水到渠成。也与后文“……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呼应,为后面蔡伦改进造纸术做好的了铺垫。
4.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你体会到了什么?
我体会到: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搬运和保存也方便,蔡伦真聪明……
5.我国的造纸术首先传到邻近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后来又传到阿拉伯世界和欧洲,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我国的造纸术传到朝鲜,朝鲜的人们会说些什么?
中国人太伟大了,竟然用这么容易找到的便宜材料做出这么实用的纸来,以后我们写东西、阅读、搬运、保存再也不发愁了。
6.仿写: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上面一段话写出造纸具体过程。请你用上“……,……再……”写做一件事的过程?
示例:
早上起来,我先穿好衣服,再洗脸、刷牙。
孔子学琴,他首先学会了曲谱,然后掌握了弹奏技巧,再领会曲子的思想内容,最后琴艺终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句子中“首先……然后……再……最后……”就是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这样写就将孔子学琴的四个步骤表达清楚了。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自然段):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之一。(总)
第二部分(2~4自然段):纸的发明过程。(分)
第三部分(5自然段):造纸术影响了全世界。(总)
课文主题:
本课记叙了中国造纸术的发明过程、传播及影响,通过不同时期文字承载物的变化以及造纸术从诞生到改进的过程,叙述了造纸术的优势,赞颂了蔡伦等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阐明了造纸术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体现了民族自豪感。
课后习题答案: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照样子填写下面的图表。
2.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因为原有的龟甲、竹片、帛、麻纸等书写工具都有一定的缺点,而用蔡伦改进的造纸术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而且轻便好用,所以就传承下来了。
拓展阅读
纸的家族
照片纸
亚光纸
绘图纸
喷墨纸
普通纸
废纸被回收后重新造的纸,叫作再生纸。
越来越多的书籍、公文有了数字化形式,纸用得越来越少了。
达标自评
会认本课“创、携”等11个字,其中两个多音字“累、鲜”,会写“术、伟”等12个字,理解相应的词语;朗读课文,了解纸的发明过程;学生反复诵读,通过品读,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纸的发明过程;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为做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第11课:《赵州桥》
赵州桥简介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隋开皇大业年间(581—618),是由李春设计并参与建造的。它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桥,对世界的桥梁建筑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重点难点
1.认识“县、拱”等11个生字,其中一个多音字“爪”,会写“赵、省”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智慧、创举、设计”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赵州桥不但精巧而且美观的特点。
3.体会一段话中,句子之间的关系,知道这段话是围绕什么讲的。
4.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5.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主题概括
《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中国古代修筑的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征,表明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聪明能干,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巩固深化
字词——
生字
词语
石拱桥 隋朝 设计 沏茶 桥墩 横跨 雕刻 缠绕 抵触 智慧
独具匠心 历史遗产
横跨:两脚分跨在物体两边,站定支撑着。
雕刻:在金属、玉石、骨头或其他材料上刻出形象。
遥望:往远处望
遗产:先人所遗留下来的财富。
创举:从来没有过的举动或事业。本课指赵州桥的设计前所未有。
设计: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
精巧:精致巧妙。
美观:外形好看;漂亮
文理——
句子解析:
1.赵州桥非常雄伟。
这句是本段的中心句,点明赵州桥“设计坚固”的特点。后面介绍的赵州桥的长度、宽度、建筑材料、形状特点等都是围绕本句展开的。
2.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礅,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说明了桥的设计精巧;“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列数字从长度上说明桥的设计坚固。
3.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这种设计”指的是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用“既…又…, ”这组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从两个方面说明了赵州桥设计的好处,一是坚固,二是桥身轻,节省石料。“创举”是对赵州桥的赞美,也是对设计者的赞美,还包含着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4.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写出了赵州桥的长度和宽度,体现了桥的雄伟。两个“多”字,体现了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5.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精巧”承接上文的内容,“美观”引出下文的内容。这样写使文章结构更紧凑,衔接更自然。
6.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运用排比的修辞,“有的……有的……还有的……”生动地描写了龙的姿态,突出了栏板上图案的精美。
7.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点明了赵州桥的历史价值,赞扬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介绍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设计精巧和图案美观的特点。
2.第2自然段从哪两个方面展现了赵州桥设计得坚固的
从建筑材料和形状特点两方面展现了赵州桥的设计坚固的。
3.仿照课文,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写一句话。
天边的云霞姿态万千,有的像奔驰的骏马,有的像吃草的小羊,还有的像潜游的鱼儿,真是美丽极了。
4.学完了赵州桥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
通过学习赵州桥的雄伟,我体会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课后习题答案:
1.朗读课文。抄写第3自然段,体会这段话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
这段话在描写赵州桥的美观时,运用了“总一分”的写法:先交代赵州桥美观的特点,然后举例介绍了栏板上的精美图案。这样写层次清楚,描写生动,让人读了如见其形。
2.假如你是导游,试着用下面的词语,向游客介绍赵州桥。
世界闻名 雄伟 创举 美观
示例:河北省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赵州桥,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栏板上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3.你还知道哪些“我国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明清皇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颐和园(北京)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孔庙、孔林、孔府(山东曲阜) 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长城(北京)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拓展阅读
【关于桥的古诗名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宋)陆游《沈园》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唐)温庭筠《商山早行》
达标自评
认识“县、拱”等11个生字,其中一个多音字“爪”,会写“赵、省”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智慧、创举、设计”等词语;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赵州桥不但精巧而且美观的特点;体会一段话中,句子之间的关系,知道这段话是围绕什么讲的;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清明上河图简介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风俗画,是他仅存的传世精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属国宝级文物,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
重点难点
1.认识本课“择、宫”等14个生字,其中四个多音字“都、作、乘、笼”培养主动识字的习惯。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主题概括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篇课文介绍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河图》,展现了北宋时期的普通百姓的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巩固深化
字词——
生字
词语
张择端 博物院 马笼头 形态各异
汴梁 故宫 摊贩 官吏 作坊 悠闲 毛驴 拽着 栏杆 惊扰
作坊:从事手工制造加工的工场。也称"作场""坊""房""作"等。
摊贩:指摆摊做买卖的小贩。无固定经营门店,自由流动叫卖者。
汴梁:元朝至明朝初期对于河南开封的称呼。
官吏:即官员,亦为政府工作人员的总称。
溜达:散步,闲走。
惊扰:惊动扰乱。本课指小毛惊动扰乱了欣赏风景的人。
闻名中外:在中国和外国都很名气。
形态各异:本课指画中在街上来往往的人的形状和样子各不同。
文理——
句子解析:
1.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首先概括写了画面上人物多,然后运用排比的修辞具体写画面上都有哪些人,主要是通过人物所从事的行业来表现的。“……”表示在画中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这里没有写出来。突出人物之多的特点,从而看出下了很大功夫。
2.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这句话通过介绍街上的各类店铺说明街市很热闹。句中的“……””表示街市上还有许多各式各样的建筑这里没有写,突出了街市的繁荣景象。“来来往往”说明街上人多,很热闹。连用五个“有的”,运用排比的修辞写出了行人的不同形态,展现了热闹非凡的街市景象。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概括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年代、作者、画面内容、存在的时间及目前的保存状况。
第二部分(2-4):具体描写了画面的情况。
第三部分(5):写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与画中人物多、街市热闹以及桥北头的一个情景三方面内容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这幅名画的赞美和喜爱,也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问题归纳:
1.你从“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读懂了什么?
“不到一寸”“黄豆那么大说明人非常小,可就是这样小的人,作者也把他们画得“清清楚楚”,这说明画家的绘画技巧十分高超。
2.作者为了写出“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不仅写各种店铺,还重点运用排比写出了形态各异的人。学习运用排比的方法写一段话,把一个意思说清楚。
天上的云千姿百态,变幻多端:有的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有的像一条鲜艳的红领巾在飘扬,有的像一匹骏马在奔驰,有的像一只蝴蝶,慢慢变大,渐渐模糊了…
3.《清明上河图》全图大致分为汴梁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课文只是侧重介绍了城内街市部分。你想象一下他郊外春光一个场景写一段话,注意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
郊外春光一片大好。你瞧树木郁郁葱葱,沟渠边开满了各种不知名的小花,有红的、白的、紫的……都像赶趟似的。地里老牛迈着沉稳的步子,一对年轻的夫妇,一人牵牛,一人吆喝,随着吱呀吱呀的犁耙声,缓缓地弯腰撒豆,时不时抬头看看远飞的水鸟。远处几个孩子正爬卧在溪头剥莲蓬,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子。树荫下一对老夫妻正在聊天,瞧他们笑得多开心……
4.《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为什么能名扬中外呢
有四个方面:
(1)这幅画历经八百多年,依然保存完好;
(2)这幅画内容丰富,描绘细致:人物众多,街上商铺林立,人来人往;
(3)画家画工精湛,虽人物众多,内容繁杂,但画家画得非常清楚、传神;
(4)画中表现的是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富有情趣。
总之,这幅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古都汴梁的风貌,反映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拓展阅读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林升《题临安邸》
半山非不尔,僻学汴梁亡。
——宋·方回《后秋思五言五首》
达标自评
认识本课“择、宫”等14个生字,其中四个多音字“都、作、乘、笼”培养主动识字的习惯;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语文园地三
重点难点
1.交流平台,交流“围绕一个意思把这段话写清楚”的描写方法 。
2.识字加油站,学习在生活中识字,认识标牌上的字。
3.词句段运用,学会用连续的动词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练习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4.读读背背有关传统文化的词语,帮助学生们积累词语。
巩固深化
交流平台——
这次交流选用本单元两篇课文的事例讲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从举例中知道要达到这个目的,要注意两点,一是段落中有一句中心句(中心意思的句子);二是构段方式一般是概括到具体,或者总分结构。
交流范例:
1.我发现很多文章都有段落采用了这种写法。为了写清楚 “赵州桥非常雄伟”,作者详细介绍了赵州桥的长度、宽度、建筑材料、形状特点等。
2.《纸的发明》围绕着“蔡伦改进 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这一主要意思,先写了早期书写材料的缺点,又写了蔡侯纸的优点,两相对比,点明了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
3.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借鉴此写法,先写出一个中心句,再围绕这个意思把这段话写清楚,这样可以使文章条理更清楚,更能让人抓住重点。
识字加油站——
本次的识字加油站是从生活中看到的各种标牌上识字。也就是识字渠道的拓宽,鼓励同学们在生活中识字。
电影院 税务局 防疫站 咖啡馆 学生公寓 废品收购站 农贸市场
词句段运用——
1.对照流程图读读下面这段话,照样子口头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如剪纸、捏泥人、拼装玩具、编花绳。
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题目要求照样子介绍,我们就可以先想一想介绍哪个内容,做的时候的动作有哪些,列出动作流程图,然后对照流程图口头介绍即可。
参考答案:
我想说捏泥人。关键词有“捏、揉搓、分部位、摆弄、戴”
我拿起一团泥,先捏成圆形,再用手轻轻揉搓,使它变得柔软、光滑。接着,又在上面揉搓,分出了人的头、身和腿。左手托住这个泥人,右手在头上面摆弄着,不一会儿,泥人就戴上了一顶扁扁的帽子。
2.读一读,想想下面两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再照样子写一段话。
这两段话共同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构段都是先概括写,再具体写。也就是第一句话先告诉这段主要的意思(也叫中心句),后面再具体讲这个意思;二是后面具体写的句子都用了排比句(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儿,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富饶的西沙群岛》)
日积月累——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雅人四好:琴棋书画
花中君子:梅兰竹菊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文房四宝:是对纸、墨、笔、砚四种文具的统称,因为中国书法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笔、墨、纸、砚演变而来的,人们把它们称为“文房四宝”大致是说它们是文人书房中必备的四件宝贝。因为中国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或能书,或能画,或既能书又能画的,是离不开笔墨纸砚这四件宝贝的。
雅人四好:古代的文人墨客都可以称为“雅人”。在古代,弹琴(多指弹奏古琴)、弈棋(大多指围棋和中国象棋)、书法、绘画是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故合称琴棋书画,即“文人四友”。
花中君子:中国人历来把兰花看做是高洁典雅的象征,并与“梅、竹、菊”并列,合称“四君子”。一身傲骨说的就是梅花,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竹无心性随和,也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菊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与世无争。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是中医用语。望,指观 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 询问症状;切;指摸 脉象。合称四诊。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
重点难点
1.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由来、习俗。
2.通过收集交流传统节日的资料,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意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巩固深化
审题——
选一个传统节日,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或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选材——
可以写任何一个传统节日的风俗或发生的事。如,春节贴春联、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重阳节敬老……运用发散思维勾画出自己的习作导图吧。
构思——
我们以“端午节包粽子”为例进行构思,简要列出作文提纲。
开头:开门见山,交代端午节包粽子是过节的重头戏。(略)
中间:具体写包粽子、煮粽子、吃粽子的过程。(详)
结尾:写过节的感想。(略)
表达——
构思出提纲后,我们就要开始考虑如何让文章吸引人了,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为习作起一个别致的名字,如《粽叶飘香》;②用上本单元所学的写法,如“总一分一总”的写法。③记得用上自己平时积累的一些好词佳句哟!
《古诗三首》会背诵,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能默写《清明》。以填空的形式考查诗人,补充诗句;以课内阅读的形式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古诗中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个节日及习俗。
考试分析
古诗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常见的考查形式有:①把诗句补充完整。②根据意思,写出诗句。③写出诗人是谁,以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纸的发明》《纸的发明》 一文造纸术的发明过程与意义为重点,常以课内阅读形式考查。以填空的形式考查纸的发展史;第4自然段常以课内阅读的形式考查,如哪个朝代谁改进了造纸术 造纸的过程是怎样的 为什么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得以传承
《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文,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常以课内阅读形式考查。以填空的形式考查第1自然段;以课内阅读的形式考查第2、3自然段。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以填空的形式考查第1、5自然段;以课内阅读的形式考查第3自然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