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共66张PPT)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2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共66张PPT)课件

资源简介

(共66张PPT)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
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人地协调观:理解工业布局的条件和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1
2
区域认知:分析不同区域环境条件对工业生产的不同影响。
地理实践力:根据工业规划图,分析工业布局的合理性。
3
4
综合思维:分析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及发展。
工业: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工业建立在农业的基础上,工业对自然条件和环境的依赖性比农业小。
土地 水源
资金 能源
劳动力
原料
零部件
废气
产 品
部分再循环
部分再循环
废渣
废水
工业的概念
工业生产特点
工业对自然因素的要求较小(除土地、水源外),故工业生产在地域上较为灵活。
除极少数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外,绝大部分的工业活动无明显的季节性。
专业化和协作化。工业生产各阶段可间断、交错或连续进行。
技术性强,精密程度高。
分布集中,农业生产在空间上呈现面状分布,工业活动以点状形式集中分布在狭小区域。
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较为复杂。
工业生产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农业、交通、商业和国防的现代化,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工业分类
① 按生产对象分类
采掘工业:是指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包括石油开采、煤炭开采、金属矿开采、非金属矿开采和木材采伐等工业。
加工工业:是指对工业原材料进行再加工制造的生产资料,包括机械设备制造与金属结构、水泥制品等工业,以及为农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的部门。
工业分类
② 按产品性质分类
重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的工业。包括钢铁工业、冶金工业、机械、能源(电力、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学、材料等工业。
轻工业:以生产生活资料为主的工业。如食品、纺织、家具、造纸、印刷、日用化工、文具、文化用品、体育用品工业等。
工业分类
③按发展历史分为:传统工业、新兴工业。
④按投入多少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知识(技术)密集型
⑤按主导因素分为:原料导向型工业、市场导向型工业、劳动导向型工业、动力导向型工业、技术导向型工业
知识拓展:
不同的工业,各投入因素在总投入中所占的比例有较大的差别。不同的地区由于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差异以及工业生产性质的不同,工业生产投入的主要因素也不同。一般情况下,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多发展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工业;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可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科技发达的地区可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
工业区位因素
工业区位:是指工业企业的经济地理位置,以及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相关事物的联系。影响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的因素称为工业的区位因素。
与农业不同,工业区位更多受经济、环境、政策法规等人文因素的影响
自然因素
人文因素
1
土地
2
水源
3
环境
1
2
3
4
5
原料
市场
交通
能源(动力)
劳动力
6
技术
7
政策
8
基础设施/工农业基础/社会协作/信息通达度...
数量(储量丰富/频乏);质量(优/劣)
种类(哪种?多/少);
距离(位置远近,影响运费)开采条件(埋藏深/浅)
市场需求(人口/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消费习惯)
市场距离(位置远近,影响运费)
方式;速度;运费
数量;质量;种类(煤/石油/水电等)
数量;素质;价格
水平高/低
工业区位选择
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决策者会综合考虑多种成本,把工厂建在总成本最低的地方。
成本有运输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地价成本、缴税成本、营销成本、环保成本等。
工业的区位选择——经济效益
①考虑运输成本
原料
导向型
接近原料产地
原料容易腐烂或运输成本高
制糖厂、水产加工、水果罐头
市场
导向型
接近消费市场
产品容易变质或运输成本高
饮料厂、家具厂





长江
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巴西等国进口
煤炭来自安徽
淮南、山西等地
一些需要大量运进原料的工业,需建在有便捷交通运输条件的地方。
沿海或沿江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
工业的区位选择——经济效益
②考虑劳动力成本
劳动力
导向型
接近廉价劳动力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服装厂、电子装配厂、玩具厂
技术
导向型
科技发达,近高校、机场、高速路
技术要求高的工业
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
工业的区位选择——经济效益
③考虑能源成本
动力
导向型
接近发电站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
炼铝厂、化工厂、炼钢厂
工业 部门 生产成本构成表(单位:%) 劳动力 工资 技术 研发 能源 原料 运输费 成品 运输费 其他
炼铝厂 10 5 40 32 10 3
工业的区位选择——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按主导区位因素分类)
工业指向类型 主导因素 工业生产特点 举例
原料指向型工业 原料产地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成本较高 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
市场指向型工业 市场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成本过高 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化工等
动力指向型工业 动力 需要消耗大量能源 有色金属冶炼、化工厂等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劳动力 需要投入大量廉价劳动力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
技术指向型工业 技术 技术要求高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工业区位因素的共性与个性
一般原则 特殊案例
电子装配、服装加工属廉价劳动力导向型 微电子(集成电路)、高级时装则属技术导向型
大庆、辽宁的石化工业属原料导向型(石油开采) 南京、北京的石化工业属市场导向型;广东发展石化除接近市场外,还利用海运优势运输原料和产品(石油加工)
铜矿石品位低,运输量大
粗铜冶炼宜接近原料产地 精解铜需要消耗大量能源,需要靠近火电或水电基地,而铜制品厂则要接近市场
瓶装饮料厂一般接近市场 从长远来看影响其布局的主导因素是水源
普通家具厂因产品不便长途运输,需接近市场 在林区建立的家具厂则属于原料导向型,跨国公司在我国沿海设立高档家具厂则是为了利用廉价土地、劳动力,降低成本,占领市场
乳品生产基地属于原料导向型伊利集团呼和浩特乳品生产基地 北京、大庆液态奶基地的落成则是为了接近市场
棉纺织工业属原料导向型(新疆) 上海地区的棉纺织工业则属市场导向型
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
根据工业区位选址的原则: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从工业生产所需的生产成本中投入越大,其主导地位越强。
具体分析如下:
1.根据生产要素的投入比重:比重最大者为其主导因素,如下图:
A.工业→动力;
B.工业→劳动力;
C.工业→原料。
2.根据特定生产环节判断
(1)运输环节
① 原材料运量大(如制糖业)或不能长途长时间运输(如水产品加工业),则布局于原料地,主导因素为原料。
② 产品运输要求高(如成品油)或产品不便于运输(如玻璃制品)或产品需快速上市(如食品厂),则布局于消费地,主导因素为市场。
(2) 产品研发环节: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研发投入多,主导因素为科学技术。
(3)工业布局转移中优越性增强的环节,如首钢搬迁至河北曹妃甸后,海洋运输的优势增强,主导因素则是交通。
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
3.根据分布地区判断
①普通家具厂因其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需接近消费市场,但伊春家具厂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则是原料。
②新疆的棉纺织工业属于原料指向型,而上海的棉纺织工业则属于市场指向型。
③伊利集团呼和浩特乳品生产基地属于原料指向型,而其在北京、大庆的液态奶基地则属于市场指向型。
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确定后,在工业布局时应优先考虑,并对其他区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
工业的区位选择——环境因素
①环境政策:环境因素一般通过环境保护法规、环境质量标准影响工业区位选择。
环境质量标准高
工业投入成本高
发达国家或地区
环境质量标准低
工业投入成本低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污染工业
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对环境敏感的工业
建在空气洁净、远离污染的地区
感光器材厂、电子厂、食品厂、饮料厂
无污染工业
可设在城区
服装厂、玩具厂
轻度污染工业
城市边缘或近郊
机械厂、仓储厂(仓库)
重污染工业
远离城市的郊区
钢铁厂、水泥厂、化工厂
考虑污染类型
污染
空气
污染
水源
垃圾
污染
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工厂设置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盛行风下风向,季风垂直郊外,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
水泥厂 酿造厂
排污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印染厂 造纸厂
电镀厂 皮革厂
发电厂
钢铁厂
化工厂 炼油厂
工业的区位选择——社会因素
主导因素 主要原因 案例
政策 国防需要 我国在内陆山区建立大型工业基地
产业升级换代 我国棉纺织业的“东锭西移”
文化 个人偏好 个人情感 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回乡、回国投资建厂
工业区位条件评价
规范答题指导
1、工业区位条件评价类题目的答题思路
角度一 工业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二 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合理性的评价,其答题思路为:
2、工业区位条件评价用语
分析角度 评价用语
自然 条件 原料
燃料
水源
土地
接近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质量好
接近燃料地(煤矿等),能源充足
靠近水源(河流、湖泊、水库),水资源丰富,水质好
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建厂;地价低,利于降低成本
2、工业区位条件评价用语
分析角度 评价用语
经济 条件 市场
交通
技术
劳动力
产业基础
位置
信息和通信
接近市场(人口稠密,城市集中,消费市场广阔或市场需求量大)
靠近铁路(公路、港口、机场),交通便利
靠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有人才和技术优势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廉价;劳动力素质高;劳动技能熟练
靠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基础好;工业基础好
位于……具有……优越条件;毗邻……便于接受其辐射带动作用
经济发达,资金雄厚,通信条件好;市场信息反馈及时;信息交流通畅
2、工业区位条件评价用语
分析角度 评价用语
社会 条件 国家政策
工业惯性
社会协作
基础设施
个人偏好
环境 因素 大气

有国家政策的扶持和鼓励
搬迁费用高
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工业部门齐全,社会协作条件好
基础设施完善
多侨乡,华侨投资多
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不污染城区空气
远离城市河流上游或水源地
3、开放性工业区位条件评价
分析角度 答题思路
赞同建厂 可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大方面分析。如:
①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经济收入;
③增加就业机会;
④促进经济发展
不赞同建厂 可从环境效益方面分析。如:
①加剧资源紧张状况;
②加剧环境污染;
③破坏当地生态环境
工业区位分析类试题往往结合相关图表考查区位条件及其变化。在解答该类问题时,应抓住以下两点:
一是寻找“有什么”,要十分关注图示材料中的图例、注记等,要重视文字信息的数量、属性等,还要从问题的要点、解答的条件中获取解答问题的必要信息。
二是思考“为什么”,分析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材料与问题是否相互印证等。
做题时要寻找图中关键信息,如有无煤、铁分布,城市分布等,这是解答问题的线索与依据;对图中信息进行判断与解读,并与工业区位相联系,在此基础上根据设问指向做出正确的表达,不遗漏有用信息。
工业区位分析类试题的答题技巧
①柱状图判读:
依据图示信息,找出占成本比例最大的因素,即影响该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如上图中甲为技术导向型、乙为原料导向型、丙为劳动力导向型、丁为市场导向型工业。
工业区位模式图的判断
②直角坐标图:
依据坐标轴含义和坐标值变化趋势,判断各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如图Ⅰ中②工业的人才投入最多(人才与人员数量不同),为技术导向型工业;③工业的能源投入最多,为动力导向型工业;④工业的人才投入最少,即对技术要求不高,一般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图Ⅱ中,棉纺织工业布局在A处比较合理。
工业区位模式图的判断
③多维坐标图:读准不同坐标的含义和数值的变化趋势,找出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图Ⅰ中①工业能源投入比重约为70%,为动力导向型工业;②工业原料投入比重约为70%,为原料导向型工业;③工业劳动力投入比重约为70%,为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图Ⅱ中对应不同图例,模式四的科技因素约占40%,比例最大,为技术导向型工业;模式二的市场因素比例最大,为市场导向型工业;模式三的原料因素比例最大,为原料导向型工业;模式一的劳动力因素比例最大,为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工业区位模式图的判断
④折线图:下图为工业化进程中原料、交通、科技要素投入比例变化示意图。工业革命后,原料在工业投入中的比重在上升。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生产所消耗的原料数量越来越少,可替代的原料越来越多,加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原料在工业投入中所占的比重在下降,因此折线①表示原料。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工业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对工业生产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折线②表示科技,其起伏表示技术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影响。市场一直是影响工业的重要因素,因此折线③表示市场。
工业区位模式图的判断
⑤工业发展模式图:这种图相对较为复杂,信息丰富,需图文转换,获取关键信息,需要把握区位要素在不同阶段的变化。读图可知,该工厂早期建在原料产地,后来向市场转移。从图中信息流和物流可以看出,早期物流是从原料地流向市场,后期只是信息流,因此最有可能是乳制品厂,是市场导向型工业。图示过程反映了原料地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减弱,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增强。
工业区位模式图的判断
⑥风频玫瑰图:风频玫瑰图判断的关键是分析各要素在工业中的比重。根据玫瑰图中信息可知,①能源投入比重最大,为动力导向型工业;②技术投入比重最大,为技术导向型工业;③受市场影响最大,为市场导向型工业;④劳动力投入最大,为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工业区位模式图的判断
⑦等值线模式图:将主要影响因素以等值线分布图的形式展示出来,让考生分析判断并选择合适的工业区位。如上图所示,某企业生产必需的两种原料分别来源于M1、M2,N是该企业的唯一市场,以M1、M2为圆心的同心圆分别代表生产单位产品所需两种原料的等运费线,以N为圆心的同心圆代表单位产品的等运费线,如果仅考虑运费因素,判断图中五个地点中建厂最合适的选择。学生分别计算出五地从M1、M2运输原料和运输产品到市场N的运费(如下表),比较则可得出正确的选择地为丙地。
工业区位模式图的判断
19世纪
煤炭炼铁时代
靠近大煤田
如:德国鲁尔区
20世纪
冶铁需煤量下降
靠近大铁矿
如:包钢、武钢、鞍钢
二战后
巨型运输船出现
靠近沿海消费区
如:宝钢、日本
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
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社会生产力发展
科技水平提高
市场需求变化
区位因素发展变化
市场、交通、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增强
原料、动力、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减弱
信息的通达性成为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新因素
原料影响逐渐减弱的原因?
科学技术的进步
工业所用原料的范围越来越广,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
技术发展使原料的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大型货轮降低运输成本,减少对原料地的束缚
科学技术的进步
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保鲜、包装、冷藏运输的发展
本需临近市场,转而临近优质原料地,如奶产品加工厂等
科学技术的进步
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整体家具
家具组装
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科学技术的进步
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降低了产品运费
由靠近市场到转为靠近原料供应地
信息的通达性
在发达的物流支撑下,出现了一些完全依托互联网的新型工业企业。这些企业需要与客户和相关企业保持即时的联系,因此,区位选择更看重信息的通达性。
科学技术的进步
面料厂
制衣厂
仓储
中心
配送
仓库
消费者
设计
采购
市场销售
库存管理
网站
呼叫中心
总部
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科学技术的进步
原料的来源扩大,可替代原料增多
交通条件改善和运输能力提高
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
工业产业对信息的依赖程度提高
高科技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对原料、动力的依赖减弱,市场对工业区位影响增强
原料、燃料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减弱
对劳动力技能、素质要求提高
扩大生产规模,工业集聚
对信息通信网络的发达性、完备性、通达性要求提高
大型传统工业衰落,新兴工业的中小企业迅速发展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末
巩固国防需要
改革开放政策
缩小地区差距
在攀枝花建钢铁厂
在深圳建经济特区
西部大开发
政策的变化
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
增加工业生产成本,导致工业向郊区迁移
城区地价增加
环境标准提高
污染严重工业迁移至环境容量大的地区
劳动力成本增加
导致劳动密集型工业外迁
产生的原因
(1)许多工业企业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地方优势,如拥有了熟练劳动力、辅助性活动和固定的协作关系,一旦迁移到其他地方,这些长期形成的地方优势也将丧失;
(2)工厂和机器设备等固定资本具有相对不流动性的特点;
(3)地区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差异,特别是生活习惯、传统观念、民族和宗教等的不同,对企业家、工人及其家属造成心理障碍。
主要影响
工业惯性的存在,加大了各国政府依靠区位政策分散大城市集聚区工业的难度。它也是导致一些国家大城市急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
工业惯性
工业惯性是指已建的工业企业在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仍停留在原有区位而不愿迁移到其他地方的趋势。
工业地域的形成
产业链
工业产品之间的联系
一家工厂生产的产品是另一家工厂的原料
空间利用上的联系
共同利用工业区的基础设施以及其它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共同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
信息、技术等的联系
工厂之间进行生产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交流联系
1、工业联系
工业集聚
工业类型 集聚原因 典例
运输量巨大,且相互之间有生产协作联系的工业 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和为了减少运输费用,降低能源消耗 最终目的: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扩大生产规模 钢铁工业的上、下游工厂
生产同类型产品的工业 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和为了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协作 中关村近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
福建晋江数千家鞋业公司
劳动密集型工业 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和廉价劳动力 珠三角某些地区同时集聚了数量众多、不同类型的劳动密集型工厂
特别提醒 钢铁工业由烧结厂(铁矿石)→炼铁厂(生铁)→炼钢厂(钢坯)→轧钢厂(成品),以及众多配套企业组成。
形 成:具有工业联系的工厂往往近距离聚集
有利影响:①有利于集约化利用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减小原材料、半成品以及零部件的转运距离,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②有利于企业间的生产协作、信息交流,促进技术创新
不利影响:企业过度集中,也会出现用地紧张、水电及原材料供应不足、交通拥堵,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2、工业集聚
类型 特点
自发形成 以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
规划建设 共用空间和信息
类型 特点
发育程度高 内部联系比较复杂,工业地域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
发育程度低 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
形成: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
按形成分类:
按性质分类:
3、工业地域
(1)形成原因:
①老工业区的发展趋于饱和状态
②有生产联系的工业企业为了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
4、工业分散
(2)工业分散类型:
①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与电子产品组装工厂之间可以相距较远
②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复杂产品生产,其零部件生产厂家可分散在各地
(5)结果:引发工业的地域联系
①地域联系的条件: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
②地域联系的意义:促进地域之间人员、物质和信息等的流动
(3)优点:利用廉价土地、原材料,占领市场,寻求最优区位,降低成本,利于环境保护
(4)缺点:增加运输成本,难以发挥规模集聚效应。
工业分散
类型 分散原因 优点 举例
被动分散 老工业区用地、用水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严重,迫使部分企业迁出老工业区 缓解老工业区用地紧张、交通拥堵,减轻环境污染 首都钢铁公司逐步从北京迁往河北省的曹妃甸港区
主动分散 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零部件,生产企业与产品组装厂之间的分散 充分利用各地的区位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与电子产品组装工厂
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复杂产品,其各种零部件生产厂分布于不同地区或国家 汽车、飞机制造工业的各零部件工厂分散在世界许多国家
工业分散
不同企业在不同时期区位选择目的不同,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常见的规律如下:
工业区位选择 目的
选择在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地区 最可能是该地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
选择人口众多的大城市或发达地区 最可能是该地市场广阔
选择在发达地区 可能是该地科技发达、资金充足
工业分散时一般会把处于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进行转移,而把产品设计、研发、品牌等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保留在本地区。对产业转入地应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增加产品竞争力,加大品牌力度。
【总结】
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工业过度集聚后产生工业分散,工业分散的结果又形成了新的工业地域。四者之间的关系具体图解如下:
目的
有利
不利
动力
表现
①现代交通运输的进步,
②超高压远距离输电系统的建立,
③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工业分散提供了条件。
①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与电子产品组装工厂之间
②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复杂产品生产
结果
引发工业的地域联系
促进地域之间人员、物质和信息等的流动
意义
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的对比
原因 优点 缺点
工业 集聚 运输量大的核心厂与协作厂之间存在投入—产出的联系;共用基础设施或劳动力资源 减少运费和能耗,降低成本;加强信息交流与技术协作 环境污染严重,能源资源供应紧张
工业 分散 工业企业过度饱和,地价、工资上涨,资源紧张,污染严重;产品的运输价格低或产品的零部件种类繁多 利用廉价土地、原材料,占领市场,寻求最优区位,利于环境保护 增加运输成本,难以发挥规模集聚效应
工业布局
1.概念:工业布局是指工业生产的空间分布和地域组合。工业区是工业布局的地域表现形式。
2.分类:宏观上包括工业部门、多个企业的总体布局,某工业部门的战略配置,区域工业综合布局;
微观上是指工业企业的布局(主要是厂址选择),工业点的布局等。
3.意义:合理的工业布局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促进地区产业均衡发展,有利于城乡统筹
工业地域类型
答题角度和重点
传统工业区 ①丰富的煤铁等资源;②便利的交通;③广阔的消费市场
新工业区 (以传统工业为主) ①大批廉价劳动力;②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涨价;③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④经济高度发达;⑤政府的大力支持;⑥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公共设施完善;⑦交通运输方便
新工业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洁净优美;②气候宜人,温暖湿润;③科技力量雄厚; ④现代交通便捷;⑤市场稳定;⑥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工业地域类型
传统工业区 新工业区 典型工业区 德国鲁尔区 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 美国“硅谷”
工业部门 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 毛纺、自动化设备、食品 微电子工业
形成时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 20世纪50年代之后。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后。
区位特征及优势 丰富的煤炭资源;距离铁矿区较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 无传统工业基础;大批廉价劳动力;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经济高度开放;政府支持。 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环境优美;高等院校支持;便捷的交通;军事订货。
工业地域类型
传统工业区 新工业区 工业区特点 一般以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主。 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以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工业大多数分散在小城市、农村。 从业人员知识技术水平高;增长速度快;研发费用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存在的问题 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环境污染严重。 早期企业之间很少联系。 土地紧张;劳动力价格高。
工业地域类型
传统工业区 新工业区 整治措施 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调整工业布局,降低成本;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发展科技,繁荣经济;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重视专业分工和团结协作,形成一个机构完整、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新工厂建到东南亚、墨西哥等地。
我国类似的地区 东北老工业区 温州地区 北京中关村
工业地域类型
鲁尔区对我国传统工业区(如辽中南)的借鉴意义 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传统的工业部门,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
②压缩耗能多、耗水多的工业,保证轻、重工业平衡发展;
③进一步发挥铁路运输优势,大力发展综合运输体系,保障便利的交通;
④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
⑤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意大利新工业区对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以中小型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发展模式,企业之间专业分工、团结合作,形成规模效益。
美国“硅谷”对我国高新技术工业的借鉴意义 选择环境优美、知识水平高、交通便捷的地区发展高新工业区,要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创新,不断更新产品。
1.工业基地向大型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2.工业布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3.工业布局在近原料地、近燃料地、近消费地、临海型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临空型、科技型的新布局类型
4.工业布局的不平衡状态依然存在
世界工业布局的特点
工业生产对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促进经济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
工业数量增多,规模扩大,有利于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人口迁移。
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一促进该农产 品生产规模扩大,专业化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优化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带动基础设施的完善。
工业生产对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工业对自然环境的危害程度取决于污染物排放量、环境的自净能力、经济活动强度等。
特别提醒
发展某工业生产或者扩大生产规模对当地的影响
积极影响
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促进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不利影响
水资源的短缺;
能源供应紧张;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
区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明确区域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区域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分析,是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因地制宜的提出区域发展的基本方向和策略。同时要把握区域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要具有动态思维的角度
②把握区域工业发展的问题:
环境问题;产业结构问题;生产结构问题;生产技术问题;因素变化问题;经济效益问题;生产成本问题等。
③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措施:
环境整治;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支持;政策扶持(优惠);完善交通网络;加强基础设施;打造品牌效应;提升市场竞争;延长产业链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