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用矛盾分析法学 初中语文八年级《背影》设计说明:朱自清的《背影》是经典散文中的经典,有很多的语文名师对本课进行了深入解读和课堂教学开发。比如徐杰老师的《背影》从感知背影进入文本学习,接着聚焦“望父买橘”经典段落品析,再到读出背影后的情感,以及情感背后的原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是一节精炼、精准、精致的好课。如果进行15分钟的微型课教学展示,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呢?如何解读文本,抓住文章的重点呢?本教学设计是15分钟的微型课教学设计尝试,期待更多的教育同仁批评指正,以期进步。教学目标:1.细读文本,深入理解父亲形象,体会父子间的深厚感情。2.深入分析课文,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教学重点:深入理解父亲形象,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体会父子间的深厚感情。教学难点:细读文本,深入分析文本,体会平淡语言背后的深情。教学过程导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写于1925年10月,90多年来,大陆、台湾、香港以及其他有华人的地方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它选入教材。“‘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用矛盾分析法学《背影》,矛盾分析法,指运用矛盾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内部的各个方面及其运动的状况,以达到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矛盾分析法原理:必须坚持对立统一的原则,从统一中看到对立,从对立中看到统一。任务一:父的“对立”预设:1.父亲: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我”紫毛大衣。点拨:祖母去世,家境惨淡,特意为“我”定制的紫毛大衣,舍得用尽全力付出、关爱。2.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二十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流泪,我很怀疑。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点拨:为什么看见买橘的背影流泪?很快的?作者用四个动词“探、攀、缩、倾”凸显,买橘子的过程艰难、费力、倾尽全力、努力的背影。看到这样的艰难努力的背影,我的泪怎么能不很快的流下来呢?任务二:父的“统一”预设:父对子,父爱的表达方式:父爱含蓄、父爱沉默、父爱深沉、父爱欲说还休。任务三:子的“对立统一 ”面对这样含蓄、深沉、沉默的父爱,子是如何回应的呢?预设:1.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不大漂亮:20岁的我,不理解、不接受父亲,暗笑“迂” 。 聪明过分:28岁的我为当年不理解父亲而感到后悔。2.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不相见:补充资料一: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文章写于1925年。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后来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数年的冷战。相见:补充资料二:为人父后的朱自清家中五个儿女,成日的千军万马。在家看书或写什么东西,一点钟里要分几回心。下雨天或礼拜日,摊开书本看不下一行;提起笔来写不出一个字。体验到为人父艰难的朱自清,终在28岁这一年想起父亲过往种种的好,借着20岁时父亲送别买橘子的“背影”,推倒了横在父子之间的隔膜,发出了爱的呼唤。补充资料三:朱自清父亲读《背影》:“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父亲在看到《背影》的几年后,便去世了。小结:或许每一对父子、母女……都经历过由矛盾到和解的过程,也正是这种过程,让我们明白了爱不仅是责任、是付出,爱也是误解之后的体谅与接纳,是对立统一之后的妥协与包容。只有经历过并理解了这样的过程,我们才能够真正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生命。作业:必做:1.邀请父亲共读《背影》,并交流读后感。2.你的父亲是如何表达对你的爱?你是如何回应父亲的爱?请选取你和父亲相处的某一片段进行描写。选做:为父亲录制朗诵视频《背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