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1.了解孔子和《论语》,积累文化常识,落实字词,积累文言知识。2.反复诵读,研读课文,把握四子之性格与志向。3.探究曾皙的志趣和孔子的核心思想之间的联系。1.重点:把握四子之性格与志向,感知《论语》对话的魅力。2.难点:探究曾皙的志趣和孔子的核心思想之间的联系,感受孔子的精神格局。第一课时1课时。课前学习任务一:1.通读全文,结合注释,掌握下面字词的读音和意思。曾皙、饥馑、哂之、俟、礼乐、铿尔、撰、莫春、沂、舞雩、与点2.利用注释,疏通文本内容,找出参加这场对话的双方,完成下表。提示:关注年龄差以及字和名的联系。对话者 姓氏 名 字 年龄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课中学习任务一 知人论世,积累知识1.如果让你向一位热衷于中国文化的外国朋友介绍《论语》,你会选择哪些内容来介绍呢?2.结合注释,再读文本,落实字词,梳理掌握重要文言知识,完成填空。(1)通假字鼓瑟希莫春者(2)古今异义如会同,端章甫加之以师旅(3)词类活用如会同,端章甫浴乎沂,风乎舞雩三子者出,曾皙后鼓瑟希可使有勇赤也为之小(4)特殊句式毋吾以也不吾知也则何以哉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异乎三子者之撰浴乎沂,风乎舞雩可使有勇课中学习任务二 整体感知,赏析形象1.《侍坐》是《论语》中篇幅最长又极具特色的一章。本文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呢?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概括这场对话的主要内容。明确:一场伟大的师生对话子路 则何以哉? 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 求,尔何如?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公西华 赤,尔何如?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曾皙 亦各言其志也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小结:2.研读“问志”“言志”两部分,思考:从师生五人的言谈、动作和神态中,可以看出他们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课中学习任务三 比较鉴赏,四子之志1.四子之志各不相同,夫子的态度也有所差异,但“吾与点也”的喟叹让人印象深刻,这是为什么呢?(1)既然课文是围绕着“言志”展开的,那么,谁的“志向”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呢?(2)四子各言其志,夫子唯独“与点”,曾皙的志向是什么,曾皙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3)这幅画面里有什么呢?可从下面选项中选择,也可以有自己个性化解读,都要说明理由。A.春日结伴郊游时的闲适快乐。B.祭祀祈雨活动时的礼乐场景。C.国泰民安天下大同的盛世气象。D.超然世外后的一种自在逍遥。(4)孔子“与点”的理由是什么?2.为什么其他三位学生的志向没有得到孔子的赞成呢?概括三子之志。3.这三个人的表述与曾皙的发言最大的不同在哪里?课中学习任务四 深入探究,儒家之道1.由四子之志可知,儒家之道在治国理政方面有哪些思想主张 补充材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 颜渊》)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 公冶长》)2.听完曾皙的回答后,“夫子喟然叹曰”,如何理解夫子的“叹”?补充材料: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 宪问》)“四子侍坐,固各言其志,然于治道亦有次第。祸乱戡定,而后可施政教,初时师旅、馑,子路之使有勇知方,所以戡定祸乱也。乱之既定,则宜阜俗,冉有之足民,所以阜俗也。俗之既阜,则宜继以教化,子华之宗庙会同,所以化民成俗也。化行俗美,民生和乐,熙熙然游于唐虞三代之世矣,曾皙之春风沂水,有其象矣,夫子志夫三代之矣,能不喟然长叹?”(清代学者张履祥评点《侍坐章》)拓展延伸如果你是“侍坐”场景中的一员,你会如何回答孔子提出的问题?试着推断孔子又会怎样评价你的回答。推荐学习资源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之《孔子》鲍鹏山《孔子传》学后反思自我测评答案课前学习任务一:2.对话者 姓氏 名 字 年龄孔子 子、孔 丘 仲尼 60子路 仲 由 子路 51曾皙 曾 点 皙 39冉有 冉 求 子有 31公西华 公西 赤 子华 18课中学习任务一 知人论世,积累知识1.孔子: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传》《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后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论语》: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等。2.(1)通假字鼓瑟希:希通“稀”,稀疏。莫春者:莫同“暮”,晚。(2)古今异义如会同,端章甫:古义:诸侯共同朝见天子;今义: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加之以师旅:古义:泛指侵略的军队;今义:军队编制单位之一(3)词类活用如会同,端章甫: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浴乎沂,风乎舞雩:名词活用为动词,吹风,乘凉三子者出,曾皙后:名词活用为动词,走在后面鼓瑟希:名词活用为动词,弹奏可使有勇: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勇气赤也为之小: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4)特殊句式宾语前置毋吾以也(毋以吾也)不吾知也(不知吾也)则何以哉(则以何哉)状语后置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以师旅加之,以饥馑因之)异乎三子者之撰(乎三子者之撰异)浴乎沂,风乎舞雩(乎沂浴,乎舞雩风)省略句可使有勇(可使之有勇)课中学习任务二 整体感知,赏析形象1.一场伟大的师生对话子路 则何以哉? 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冉有 求,尔何如? 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公西华 赤,尔何如? 宗庙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曾皙 亦各言其志也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吾与点也孔子问“志” 四子“言志” 夫子“评志”小结:本文通过孔子和四个弟子的对话,以言志为线索,全文分三部分:孔子问志——学生述志——夫子评志。2.孔子:温和睿智,循循善诱;子路:抱负自信,鲁莽轻率;冉有:谨慎小心,谦虚退让;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曾皙:洒脱高雅,从容淡定。学习任务三 比较鉴赏,四子之志1.(1)曾皙,“吾与点也”。(2)暮春三月,已换上了春天的衣服,约上几个青年人、几个小朋友,去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3)A.B.C都有,人与人之间不分长幼、关系和乐,充分表现了内心和畅、万物和美的场景,十分闲适快乐;舞雩祭礼,虔诚地祈求上天的庇佑,天人合一,是礼乐场景;郊游的歌舞欢愉、沐浴祈雨的活动,都体现了社会文明的一种和谐与高洁,是盛世气象。(4)曾皙描绘的正是孔子“礼治”思想推行下“大同”世界的理想境界。结合时代背景,可知:春秋末期,天下大乱,周王朝衰微,诸侯并起,纷争不断,战火四起,社会动荡,礼崩乐坏。不要说曾皙所说的春风沂水的生活,就连子路所说的社会安定都尚未实现。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以为天下寻出路,为苍生寻生路为己任。曾皙描绘的境界,是没有战乱,没有饥荒,社会安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情景,正是孔子毕生追求。所以,孔子在表达“吾与点也”强烈立场的同时,还有喟然一叹!2.子路:强兵;冉有:富民;公西华:重礼(文明)。3.从子路的“我”一个人就能做什么,到冉有的“以俟君子”,让更高智慧的人帮着我做,再到公西华的“愿为小相”,“我”去帮别人做,讲的都是具体行为,都没有体现出更高的志向。只有曾皙的描绘表达出了经由强兵、富民和文明而走向理想世界,体现出他的初心使命和最终目标。课中学习任务四 深入探究,儒家之道1.富民强兵、礼乐文明、美美与共。2.孔夫子面对的世界是礼崩乐坏,是“杀人盈野,杀人盈池”的社会现实,弑君者有之,亡国者有之,满地的乱臣贼子,仁道不再是争霸者的选择,他们首选霸道,谁能给他们带来迅捷而实际的土地、人口乃至称霸,谁就会被重用。要“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真是无异于痴人说梦,太难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