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四年级科学下册(青岛版)第9课探索地球(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四年级科学下册(青岛版)第9课探索地球(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9.《探索地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探索地球》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月球》的第一课时。“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一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在了解了从古至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以旧知引新知,通过实验操作,感受地球是球形的。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本课的探究主题,通过任务卡(搜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相关资料)为课堂探究做好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探究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学生在课前通过搜集资料知道地球是一个球状的天体,但对该结论的论证过程和各学说的发展历史等不太了解。因此,本课以此为切入点,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历史,又引导学生模拟帆船远航回归的场景,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活动二:现代科学技术证实地球是一个球状天体。通过图片和资料卡提示学生认识到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运用现代技术对地球进行较为准确地测量,有助于人类进一步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信息。第三部分拓展活动,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深化本课的探究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日常观察,列举生活中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更多实例。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搜集资料的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在知识方面对地球也有基本的认识,但是对于人们对地球的探索不是很清楚,也很少对这一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了解人们从古到今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知道地球是个球状天体。
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模拟实验意识到地球是球形的;能根据图片和文字资料解释地球是个球状天体。
科学态度目标: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地球的形状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历史上人类在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中所做的努力,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养成探究的科学精神。
【重难点】
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模拟实验意识到地球是球形的;能根据图片和文字资料解释地球是个球状天体。
【材料准备】
学生准备: 搜集从古到今人们对地球的认识。
教师准备: 地球仪、帆船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关于地球你都了解些什么?现在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圆球的,那么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古人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地球(板书课题),研究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
二、探究活动
1.探究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1)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地球形状的相关资料按时间顺序进行整理,并填写到记录卡上。
(2)小组汇报,展示古人对地球形状探索的相关资料。
(3) 教师用课件出示历史上有关键作用的四个代表性事件,共同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过程。
(4)师生共同概括、总结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中国古代人的“天圆地方”;古印度人的盾形说;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观测推测出地球是圆的;古人坐在海边的高山上远望归航的船只时,发现总是先看到船桅,再看到船身;远去的船只则总是先不见船身,再是桅杆渐渐隐没于水平面下,推测地球是圆的;麦哲伦航行证实地球是圆的。)
2.模拟帆船远航归港实验。
(1)教师引导学生以帆船远航和帆船归港为切入点开展模拟实验,了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的漫长历程。
(2)出示温馨提示:
①分别在地球仪表面和桌面上模拟海面实验。
②驾驶帆船“进港”的同学要控制好船速,不要太快。
③观察者在帆船的对面观察,眼睛要平视,把你最初看到的、接着看到的、 最后看到的帆船样子画在记录单上。
(3)通过模拟实验,得出结论。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研究结果,并在小组间补充。
(4)动画演示模拟帆船远航归港。
3.利用现代技术认识地球的形状。
(1)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利用现代科技拍摄到的地球,并让学生描述地球的样子。
(2)通过视频播放现代世界认识地球的历史。教师引导学生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地球的形状。
(3)教师补充播放关于探索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资料,使学生形成对地球的整体认识,得出: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4.了解地球有多大。
(1)教师列举更多实例或数据说明地球的赤道的长度和表面积,加深学生对地球的了解。总结: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极地半径约为6357千米,最大周长约为4万千
米,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2)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三、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我会填
1.地球是一个( )、( )的不规则球体。
2.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这一观点,认为天是( )形, 地是( ) 、( )的。
3.1519年( )率领船队从起点出发,朝着一个方向航行,历经多年最终回到了起点。
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 ),极地半径约为( ),最大周长约为( ),表面积约为( )。
(二)单选题
1.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 )的理论。
A.地心说 B.日心说 C.月心说
2.人类第一次成功环球航行的人是( )。
A.亚里士多德 B.麦哲伦 C.尤里·加加林
3.( )用实验证实了地球在自转。
A.托勒密 B.哥白尼 C.傅科
4.“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共同观点是( )
A.地球是球体 B.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C.地球是静止不动的
(三)判断题(下列做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人们一开始就知道地球是球体。( )
2.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平面的大地上,所以生活的大地应该是方的。 ( )
3.“天圆地方”的观点有一定的科学性。( )
4.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时间。( )
5.人们在海边远望归航的船队,发现总是最先看到船身再看到桅杆。 ( )
(四)简答题
人们根据哪些现象推测出地球可能是球体的 (请列举至少2例)
五、拓展活动
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板书设计】
9.探索地球
古代人:“天圆地方”
观察月食和远望归航船队:地球是圆的
现代科技证实:地球是一个球状天体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