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 内容 物体的质量 主备人教学 目标 1、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质量。质量的主单位和常用单位;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2、知道天平的构造。会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会正确使用天平。知道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重点 难点 重点: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知道测量质量的工具,会正确使用天平。 难点:利用实验探究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预学 要求 铁钉、铁块、大头针、橡皮泥、牙膏、药片、托盘天平环节 活动设计 实施与生成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铁锤和铁钉 提问:仔细观察分析,你也许会发现,虽然他们都是由铁制成的,但铁的含量却大不相同。物理学中如何来表示这种区别呢?如果想知道它们含多少铁,该怎样精确地测量呢? 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寻求答案。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质量 先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物体,什么是物质;然后比较铁锤和铁钉这两种物体中所含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由此引出“质量”的概念: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2.质量的单位 提问:你知道哪些质量的单位?这些单位中,哪个是国际单位? 学生回答,交流。 点拨: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kg.常用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 提问:你知道这些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吗? 学生交流: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3.质量的测量工具 提问:你知道生活中测量质量的工具有哪些? 学生交流:杆秤、案秤、磅秤、电子秤、天平…… 介绍常用的测量质量的器具,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图6-3。 指导学生对照课本图6-1观察托盘天平,并结合天平实物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 指导学生阅读“信息快递”中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书,初步掌握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 观察并讨论:课本图6-2中的错误情况和原因,克服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教师演示: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突出“放、调、测” 总结强调天平的使用: 调节平衡螺母:指针左偏向右调,右偏向左调。 天平调节平衡后,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不能直接用手拿。 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从大到小加减砝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指针向右倾斜,则应取下最小砝码,改用游码。 游码的读数是游码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 播放多媒体:天平的使用,练习读数。 4.活动6.1 探究物体形状、物质状态对质量是否有影响 (1)用天平测量橡皮泥的质量,然后将其捏成其他形状再测一测,它的质量变了吗? (2)把冰放入烧杯中,用天平测量它的质量,等它熔化为水后再测一测,质量变了吗? 比较归纳得出结论:物体的质量不随其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改变,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三、反馈 1.下列各例中,质量不发生变化的是( ) A、一支粉笔写成了粉笔头 B、煤气瓶中的煤气用去了1 / 2 C、湿衣服晒干了 D、将铜条拉成铜丝 2.给下列物体质量数后面填上适当的单位: (1)一瓶矿泉水的质量为500 _____; (2)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0.05______; 3.使用托盘天平时,应先将天平放在______台上,将游码放在_____处,调节______使天平横梁平衡。称物时,物体放______盘,当指针偏向右时,应______右盘内砝码,最后调节______使天平再次平衡。 四、小结课后 任务 补充习题:物体的质量板书 设计 一、质量: 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符号是m 。 性质:不随状态、形状、位置改变而改变。 单位:主单位是千克,符号为kg 常用单位有吨、克、毫克。 单位换算: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二、质量的测量工具: 实验室里常用的的有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 三、天平的使用课后 反思教学 内容 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主备人教学 目标 1.通过练习,学会使用天平及测量固体或液体质量的方法;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掌握一种测量微小物理量的实验方法和思想方法——累积法。 2.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问题,通过自主的活动创新学习。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大胆猜想,实验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及科学素养。 4.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重点 难点 重点:使用天平及测量固体或液体质量的方法 难点:让学生掌握一种测量微小物理量的实验方法和思想方法预学 要求 天平,一盒回形针,烧杯,水环节 活动设计 实施与生成一.复习引入: 复的使用 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调节天平 将游码移至标尺最左端 调节横梁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中央刻度线 放物体称量 左物右码 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然后移动游码 直到指针对准中央刻度线 二.新课教学(特殊测量) 活动一:测量一个金属回形针的质量 可能的思考: 学生1:只要把一枚大头针放到天平上称就行了。 学生2:应该在托盘上多放一些大头针来称。 学生3:应先测一空杯质量,再将一枚大头针放入空杯中测出总质量,两次测量结果相减就是大头针质量。 学生做小组实验(4人一组) 很快就知道测一个回形针是测不准确的,其质量小于天平的感量。 提问:测微小的东西应该怎么测 提示:刻度测量中有类似的测法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让学生体验到测量微小物体的质量可以采用测多算少的方法(累积法),此结论应由学生直接去体验。 实验序号回形针数量/个总质量/g一个回形针的质量 /g123此设计采用开放性实验探索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自主探索,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和表现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活动二:测量烧杯中水的质量 学生有了一定的测量经验,让学生思考如何来测量,测量的步骤怎样分? 序号测量步骤质量/g123步骤: 测量空烧杯的质量 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 计算烧杯中水的质量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以这样的步骤。为什么不以2,1,3的步骤? 原因:主要是可能有水残留在烧杯中 练习: 下列物体中,质量最接近2×106mg 的是 ( ) A.一头牛 B.一只鸭C.一粒米 D.一只玻璃杯 2.汽车的质量为5.5t= kg= g 蚂蚁的质量为0.03mg= g= kg 3.托盘天平调节后,在称量时,发现指针向左偏,这时应该 ( ) A.向右盘添加砝码 B.将游码向左移动 C.减少右盘中的砝码 D.将横梁右端螺母向右移课后 任务 补充习题: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板书 设计 二.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测一个回形针的质量 方法:以多测少 测烧杯中水的质量 步骤:1.测量空烧杯的质量 2.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 3.计算烧杯中水的质量课后 反思教学 内容 物体的密度(1) 主备人教学 目标 1、知道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主单位和常用单位;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2、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之一,可以利用密度来区分不同种类的物质。 3、知道量筒和量杯的用途,会用天平和量筒测液体或固体的密度。重点 难点 重点:密度的概念。密度的公式及其单位。单位间的换算。 难点:密度概念的引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归纳能力。预学 要求 刻度尺、托盘天平、砝码、量筒、小石块、细线、水环节 活动设计 实施与生成一 课题引入 一、密度概念的建立: 1、探究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出示大小不等的铝块,分别测量出每快铝的质量和体积并填入下列表格:并在坐标系统中描出对应的点: 质量(g)体积(cm3)铝块1铝块2铝块3通过上述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同种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成________关系,也就是说同种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 二 新课讲授 密度及性质 2、探究不同物质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出示大小不同的铁块,铜块和铝块,分别用天平测量出它们的质量,用量筒测量出它们的体积。分别计算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并且与上一实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固定的,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相同的,这实际上反映了物质的一个属性,在物理学中物质的这个属性就称为密度。 (1)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就叫物质的密度。 用公式可以表达为ρ=m/V 单位及换算 (2)明确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符号含义及其单位: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m——质量——千克(kg) V——体积——立方米(m3) (3) kg/m3和g/cm3之间的换算关系: 1 g/cm3=1000 kg/m3 1 g/cm3=1k g/dm3 理解密度的含义 水的密度的1 g/cm3,它的含义是1cm3的水的质量是1g。(熟练掌握) 钢铁的密度是7.9 g/cm3,它的含义是_______。 三 小结 四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 补充习题课后 任务 补充习题:物质的密度(1)板书 设计 一、密度: 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符号是ρ 。 性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 单位:主单位是千克/米3,符号为kg/m3。 常用单位有克/厘米3 单位换算:1000千克/米3=1克/厘米3 二、密度的计算公式: ρ=m/V课后 反思教学 内容 物体的密度(2) 主备人教学 目标 1、会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固体的体积。 2、会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固体的密度。 3、熟练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重点 难点 重点:测量物质的密度。 难点:量筒和天平的使用。预学 要求 量筒、托盘天平、砝码环节 活动设计 实施与生成一 新课讲授 量筒的使用方法: 1、观察使用的量筒 (1)了解量筒上标注的单位是什么 它和国际单位之间有什么联系? (2)量筒的测量范围是多少 它的最小分度值是多少 2、演示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的注意要点: 倾倒液体时试剂瓶的瓶口要与量筒口接触,并把量筒略微倾斜防止液体飞溅。 读数时要把量筒置于水平的工作台面上,视线要与量筒内的液面齐平。俯视会造成读数偏大,仰视会造成读数偏小。 二 实验探究 测量液体的密度: (一)1、用天平测量出液体的质量(先测量出空烧杯的质量,再往烧杯中倒入液体测量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两者差即为倒入的液体的质量)。 2、把液体倒入量筒中测量出液体的体积。 3、利用密度公式计算。 (二)思考:这一实验过程中会不会造成测量结果的偏差 在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时,不可能完全倒入,会造成体积偏小,最终会造成密度偏大。 (三)如果先测量液体的体积,再测量液体的质量有没有偏差 同样会有偏差,在测量液体质量的时候同样由于量筒中残留了一部分的液体,会造成测得的液体质量偏小最终造成所测量的液体的密度偏小。 (四)实验改进: 1、先在烧杯中倒入液体,测量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 2、再把烧杯中的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测量出倒出的液体的体积V 3、测量出烧杯和剩余的液体的质量m1 4、计算:ρ=(m—m1)/V 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1、用天平测量出石块的质量。 2、用量筒测量出石块的体积。 (1)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体积V (2)用细线系住小石块把小石块浸没在水中读出体积V1 3、利用密度公式计算:ρ=m/(V—V1) 思考:我们使用1角硬币看上去象是铝这种材料制成的,你能否通过实验证实这一猜想 三 小结课后 任务 补充习题:物质的密度(2)板书 设计 一、体积的测量工具: 体积的测量方法: 二、质量的测量工具: 质量的测量方法: 三、密度的计算公式: 四、利用密度的公式和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计算:课后 反思教学 内容 密度知识的应用 主备人教学 目标 1、了解密度测量的原理及具体方法 2、知道量筒和量杯的使用方法 3、 能解释自然界或生活中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4、学会测量液体或一些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密度重点 难点 重点:知道量筒和量杯的使用方法 难点: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预学 要求 天平,量筒,金属块,水,细线,烧杯环节 活动设计 实施与生成情境引入 叙拉古国王叫一个工匠做了一顶纯金的皇冠,国王将阿基米德找来,要他在不损坏皇冠的条件下测出皇冠是否掺假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阿基米德冥思苦想了几天,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一天洗澡,当他的身体在浴盆里沉下去的时候,就有一部分水从浴盆边溢出来。 阿基米德立刻知道怎么测了。他将一样重的金子和一块银子和皇冠放在水盆里,只见金块排出的水比银块排出的水少,而皇冠排出的水比金块排出的多,阿基米德对国王说“皇冠掺了银” 提问:你能解释阿基米德测定皇冠掺假的道理吗? 复习: 密度公式:ρ=m/v 测量活动:鉴别金属螺母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原理:各种物质材料都有自己的密度,如能算出该材料的密度就能确定是什么材料。 提问:一个金属螺母的密度怎样测量 原理:ρ=m/v 步骤:测出金属螺母的质量 测出金属螺母的体积 质量用天平测量 体积用量筒测量 量筒的使用方法: 测体积的工具 单位:ml 1ml=1cm3 观测量筒: (1)量筒的最大测量值为 ml (2)量筒的分度值为 ml 使用方法: 量筒放在水平台面上 读数时,视线与液体凹面的底部相平 步骤: 金属螺母的质量/g水的体积 /ml放入金属螺母后,水和金属螺母的总体积/ml金属螺母的体积/ml金属螺母的密度/(g.cm3)密度知识的应用 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讲解书上例题 强调公式格式 例:冰的密度是0.9×103kg/m3,读做______,意义是______。体积为450cm3的水结成冰,体积为多少 体积增大还是减少了 你在生活当中有没有看到这样的现象 如果是有益的怎样利用,如果是有害的如何防止 两道例题是复习密度概念、单位、基本公式的运用和单位换算、水的密度等,且把物态变化、质量概念都考查在内。同时还能联系生活,学以致用,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 练习: (1)桌上有一块形状很不规则的厚度均匀的玻璃,你能利用天平和刻度尺测出它的表面积吗 说说你的做法。 (2)一只杯子装满水时的总质量是500g,用它装满酒精时的总质量是450g,求这只杯子的容积 (ρ酒=0.8×103kg/m3)。 (3)工厂里有一个长为a、宽为b的长方体池子,里面储藏了深为h的某种液体,你能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这池液体的质量吗 说说你的做法。课后 任务 补充习题:密度知识的应用板书 设计 板书设计: 密度公式:ρ=m/v 量筒的最大测量值为 ml 量筒的分度值为 ml 使用方法: 量筒放在水平台面上 读数时,视线与液体凹面的底部相平课后 反思教学 内容 物质的物理属性 主备人教学 目标 1、知道质量,密度,硬度,弹性,导电性,磁性都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会描述这些属性。 2、会根据物理属性对物质分类,能与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3、通过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激发探究兴趣。重点 难点 重点:知道质量,密度,硬度,弹性,导电性,磁性都是物质的物理属性。 难点: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激发探究兴趣。预学 要求 铁钉,玻璃板,钢锯条,塑料尺,粉笔,铜钥匙,铅笔芯,金属勺,塑料勺,热水环节 活动设计 实施与生成一 课题引入 介绍已学过的物质的状态,密度都是物质的物理属性。 二 讲授新课 1.播放光盘,铁钉在石蜡上刻画的图片。体验物质的软硬程度不同。 2.组织学生探究物质的硬度。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铁钉,玻璃板,钢锯条,塑料尺,粉笔,铜钥匙, 铅笔芯这七种物质的硬度大小, 并按硬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组织学生设计“比较这七种物质硬度”的实验方案。 (3)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收集合理的实验方案。 (硬度大的痕迹浅) (4)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并巡视指导。 (5)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6)介绍硬度这种物理属性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3.组织学生讨论物质的其他物理属性。 (1)组织学生观察课本图6-18,讨论物质还有哪些物理属性。 (2)播放苏科版配套光盘中有关物质的物理属性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4.组织学生探究“金属,塑料谁的导热性能好?” (1)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2)组织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收集合理的实验方案。 (4)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并巡视指导。 (5)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6)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5.指导学生根据物质的物理属性对物质分类。 (1)介绍自然界的物质形形色色,多种多样,按物理属性加以分类研究是研究物体的比较简单的办法,这也是科学家常用的方法。 (2)组织学生对课本第19页中第一题中的物品进行分类。 (3)组织学生阅读“生活,物理,社会”栏目中的南京长江二桥。 (4)播放苏科版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或自制的课件。 三 小结课后 任务 补充习题:物质的物理属性板书 设计 6.5物质的物理属性 硬度:描述物质软硬程度的物理量。 硬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之一。 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状态,硬度,导电性, 导热性,延展性,弹性, 磁性,韧性课后 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